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作《中国美学概述》报告会
文图: 冯冬艳 文/图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5-07-03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作题为《中国美学概述》报告会
河南博物院文化志愿者听取报告会

“美学研究的不是怎样穿衣服,怎样美容,而是真、善、美中的美,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性。它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启迪人的智慧,教会人们科学的思维方法,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一部美学史,不是一部纯理论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7月3日下午,为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在西配楼职工教室为河南博物院文化志愿者作了题为“中国美学概述”报告会。

报告会上,李宏讲到现代美学的两个趋向:一是将研究重点转向于文学艺术作品或文本本身的形式、风格、语言、语义以及结构模式等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二是摒弃对美和艺术作形而上学的本质探讨,如分析美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根本不能回答的伪问题。

李宏首先为大家讲了西方美学史与中国美术史的差异。她说:“西方美学生于思,擅长理论建构;而中国美学则长于感,重在感悟和经验提炼。”

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他们认为,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物美的最终根源。在西方一些国家,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语文学等学科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美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合流。美学吸取自然科学方法的新成就,运用“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来分析审美事实和文艺现象,突破传统美学理论体系。

而中国是一个富于美感的民族,中国美学史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儒、释、道三家相互汇融一体。儒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审美与艺术的道德伦理作用;道家则强调美是一种自然无为,摆脱外物奴役,而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状态,并不与功利欲念结合在一起。

她从审美语言:意象、意境、神韵等;审美思想、审美形态以及在美学中怎样解读文物,并以兵马俑和九大镇院之宝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为例趣味阐述了中国式美学的概念。整个报告会趣味生动,使河南博物院广大文化志愿者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