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萧鲁阳讲“墨子、墨家与中国侠义精神”
文图: 王慧颖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6-07-14
 
主讲嘉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墨子学会副会长萧鲁阳
热情的听众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被儒、释、道三分天下,而墨家学问在中国2000多年学术史上,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

您知道吗?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和儒家都曾是一时之显学,有称“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他们的命运最终却大不相同——

孔子的儒学至汉武帝时,被定为一尊,两千多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墨子的墨学思想却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就连在以求实精神著称于世的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中,对墨子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语——“墨氏之学,亡与秦季,故墨子遗事……”

墨家文化起源于哪儿?有何政治主张?又为何走向了衰落?到底墨与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渊源关系呢?墨子的侠义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

7月9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河南博物院联合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支持的“中原大讲堂•河南博物院讲堂”系列讲座第六讲特别邀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墨子学会副会长萧鲁阳先生做客河南博物院解读《墨子、墨家与中国侠义精神》。

墨家是一个战国时期非常显赫、盛极一时的思想流派,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他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时,还影响着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

墨家作为一个思想流派,有着自己的思想主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兼爱”“非攻”,其他“尚贤”“节葬”“天志”“明鬼”等等。自古学问皆有出处,那么,墨家文化源于哪儿呢?墨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墨家文化主张什么?讲座中,萧鲁阳老师给出答案。

墨学源于夏文化(大禹)

对于夏朝的存在,仍有一些学者持怀疑的态度,国外有的学者认为“至今仍无一个遗址可以断定是夏朝的。”然而,考古学发现已证实了“夏朝”的存在。河南二里头文化的碳——14测定证实:“其中三个数据成系列,包括二里头文化的一期至四期年代,约自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这一年代与依据历史文献记载所推算出来的夏王朝的年代(约前21世纪——16世纪)基本相符合。”同时发现的木制“双齿耒”也证实了《墨子》所记载的“大禹亲操耒,以为民先”的事实。

再来说,墨子思想源于何处?其实,乾隆年间的早期《墨子》校勘家孙星衍先生一语中的:“墨子与孔子异,其学出于夏礼。”《韩非子•显学》篇云:“孔子墨子俱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葇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垦,啜土刑,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这说明墨子受到尧舜思想的影响。

此外,庄子也认为墨学源于夏禹。他说:“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不足为墨。 ’”

历史有据可查,庄子盛年距墨子卒仅四、五十年左右, 他应该比我们后人更了解墨子,庄子所载更能真实地反映墨子思想,墨子崇尚夏道,墨家效法大禹。

翻开墨家典籍,仅《墨子》书中提到的就有:《泰誓》《禹誓》《汤说》《誓命》(见《兼爱下》)、《大夏》(见《天志中》)、《三代不(百)国》《仲虺之告》(见《非命中》)、禹之《总德》(见《非命下》)、《黄经》(见《非乐上》)、《禽艾》(见《明鬼下》)等书,可以说墨子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夏文化。

据统计,在《墨子》书中提到尧舜禹汤文武者14次,称禹汤文武者9次,称文王者8次。所提禹者最多。可见, 墨子确实深受夏文化与尧舜禹汤文武等贤王的影响,墨子时关于尧舜的文献已甚少了,故墨子特别推崇大禹。以大禹为代表的夏文化对墨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墨子其人:非攻墨门,兼爱平生

知道墨学渊源及出处之后,再来看一下,墨家创始人——墨子其人。

墨子的生活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初叶,据考证约为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五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墨子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他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他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

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他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他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他许是洞察到人性的弱点,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扬敬天事鬼,以震慑当时权力不受约制的天子国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观,也因此受到后人的曲解与批评。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狠狠批判了他的宗教观。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他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墨子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与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他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他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盘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由于他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他被称为平民圣人。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原大讲堂——萧鲁阳《墨子、墨家与中国侠义精神》讲座速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