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周武在河南博物院解读青瓷的过往与当下
文图: 张延红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01-22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主讲嘉宾: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讲座

1月21日,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郑州抱朴文化艺术交流策划有限公司承办的“炼土生辉——窑变传奇”中原首届陶瓷文化系列讲座第七讲在河南博物院开讲。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为听众带来一场题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复兴》的精彩讲座。

在传统文化中,汉文化担任着重要角色。龙泉青瓷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了汉文化的博大和厚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华夏文明的文脉和文化记忆。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得世人喜爱。中国的制瓷技术当时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相当先进的技术,很多国家都派人来中国学习。

周武说,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早在东汉时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金华、龙泉等地就发展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越窑、瓯窑、婺州窑都是龙泉窑的“老大哥”,它们比龙泉窑老多了,可以称之为龙泉窑的师傅。但龙泉窑后来者居上,成为最为庞大、最为杰出的窑系,它鼎盛于南宋,衰于明末清代。

龙泉窑的发展。北宋战争失利后,宋氏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南宋王朝建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由于北方被金人侵占,北宋时期的名窑如汝窑、定窑等被战争破坏,不能继续生产,就连最大生产铁器的地方——徐州,也被金人占领了,导致南宋冶炼需要的高科技材料(青铜器、铁器等)非常匮乏。然而却给南方制瓷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于南宋“官方”敬重天地,国家需要祭祀用品礼天礼地,于是南宋统治者在龙泉瓷民窑的基础上另设官窑,烧制与北宋官窑风格相同的青瓷器。

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器产业发展的母亲瓷。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说:“中国青瓷展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青瓷发展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名震中外,它的烧制历史最长,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唐代早期;窑址分布最广,目前挖掘发现历代古窑址1000多处;生产规模最大,销售范围最广,可以说遍布全世界,世界各地都可寻龙泉青瓷的影子。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世界陶瓷类唯一一个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化遗产的项目。

宋代文人极简主义的审美情趣,创建了精神家园与自然万物和谐生存的态势。宋徽宗就笃信道教主张的“静为依旧”“清极遁世”。而在道教仪式中,写的祈词中就有“青词”或“绿草”的,用天青色的纸写,淡淡的蓝灰色。道教对青色的追求也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取向,因其钟爱青色,徽宗皇帝命汝窑烧造“雨过天青”之釉色,也就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所写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的这种颜色。雨过天青也就成了龙泉青瓷的釉色代表。

公元1200年前后,在皇室和地方官僚支持下,早有基础的龙泉民窑在原有的制瓷工艺技术上,吸收了唐、五代越窑官窑及北方各窑的工艺技术,扩大生产,并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产品质量比前阶段更加提高,最终烧制出了精美绝伦的梅子青、粉青釉色,并接受官方订货,取得了与官窑争衡的地位,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