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中原”展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06-08

主办单位:河南博物院

承办单位:洛阳博物馆

展出地点:洛阳博物馆

展出时间:2017年6月10日-9月10日

前言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

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原和西域虽然距离遥远,交通险阻,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密切联系和频繁往来。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东汉班超经营西域30年,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公元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北魏迁都洛阳,将草原丝绸之路延伸至中原。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将洛阳与丝绸之路陆海相连,中原的瓷器及丝绸通过水路远销海外。明清时期的万里茶道从中原经过,河南成为水陆运输的重要节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两千多年过去了,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推进作用依然令世人惊叹和称道。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连接海陆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万里茶道的中心枢纽,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河南博物院与洛阳博物馆联合举办 “丝绸之路与中原”特展,精选各类相关文物240余件(组)以飨观众。希望展览在给大家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更能深刻感悟“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和“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

第一单元:丝路萌芽——先秦时期(公元前206年前)

位于华夏腹地的中原,自古以来就与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麦、马车、冶铜术、玻璃器等的东传,粟和黍、丝绸、瓷器等的西渐,沟通中西交易与文化交流的玉石之路,成为汉以后丝绸之路的萌芽与先导。

镶嵌绿松石牌饰

夏代,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铜神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48厘米,1990年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楚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琉璃球    

战国,征集,河南博物院藏

蜻蜓眼玻璃珠,因其外形似蜻蜓的眼睛而得名。本来是埃及人的一大发明,后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所掌握。据研究,中国出土的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琉璃珠,基本上为腓尼基和伊朗吉兰两地的产品。可知,中国最早的蜻蜓眼玻璃珠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亚制品。 

 第二单元:丝路开启——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诸国,开辟了中西交流的通道。通过使者或商人,将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带至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地区,将西域的骏马、狮子、鸵鸟和胡桃、苜蓿、葡萄和石榴等带到中原。印度佛教也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内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东汉时期的班超从洛阳出发,在西域经营30年,奠定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

戏车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残长62、宽32、厚5厘米,河南省新野县任营村采集,河南博物院藏

 第三单元:四方通衢——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较两汉进一步扩大。印度佛教先经丝路传入中原内地,由宫廷和上层社会逐渐传布民间,形成空前狂热的佛教崇拜之风。随着北魏鲜卑皇室南迁洛阳,草原丝绸之路延至中原,洛阳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南方起点,从此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交流更加频繁。之后草原丝绸之路又与“万里茶道”相连,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商贸大通道。不论是东晋十六国,还是南北朝,都不断有东往西去的使者或商人旅行在丝绸之路上。 

黄釉乐舞纹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扁壶形似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源于西域游牧民族的“胡腾舞”图,墓主人范粹为边城郡边城县人(今河南光山县),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梁州在今天甘肃武威一带,是北齐侨置的州。墓中随葬带有西域风格的器物,说明北齐时期中原与西域的紧密联系。

 第四部分  八方来朝——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隋唐时期,洛阳作为大唐帝国的东都,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各国商旅相望于道,丝路臻于鼎盛。大运河的开通,成为中原地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水道,洛阳也成为连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从东都洛阳出发向东,可通朝鲜、日本以及南洋诸国和西亚地区。此时的洛阳“八方来朝”,在“丝绸之路”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罗马金币  

 唐代(公元618-907年),1981年洛阳市龙门东山安菩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青釉瓷环形鸡首壶  

隋代(公元581-618年),高35厘米 河南省新乡市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三彩鹰首壶(总40780)   

唐代(公元618-907年),高32.5厘米,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塔湾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第五部分    丝路展延——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368年)

唐代之后,西北地区地方割据严重,陆上丝绸之路渐衰,但仍作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的通道,维系着各民族关系。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盛,位于大运河边的宋朝都城开封代替洛阳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地和出发地,中原地区的丝绸和瓷器通过水路运销世界各地,遂开丝路在商业、艺术和知识上沟通东西方的新纪元。明清时期,中原的对外贸易更加繁荣,“万里茶道”纵贯南北,是中俄间一条重要的商道。河南境内保存的众多会馆商号,见证了明清时期南北商道的昌盛与繁荣。洛阳作为贯穿东西南北两条商业大通道的轴心城市,便利的水陆交通,成就了洛阳四方通衢,汇聚天下的都市地位。

结束语

经历了千年沧桑,融汇了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绿洲文明和农耕文明,丝绸之路将动态多元的区域文化演绎成世界历史长卷中和谐、精彩的华章,将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丝绸之路,在冲突与抉择之中,兼融并蓄,创造了历史,赐福于现代,并昭示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