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之源》
发布日期: 2008-10-07
  
       展览名称:华夏文明之源
       展出时间:2008年9月25日~12月25日
       展出地点: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东侧临展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河南省文物局
       承办单位: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史称中原。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策源地。从距今八、九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河南龙山文化,河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色鲜明,精彩纷呈,为中原地区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理念、社会伦理基础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确立的礼乐制度,是中原文明高度发展的象征。

       这次展览共展出来自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40件(套)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分文明的创造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礼乐之邦三个部分,展示这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礼乐、战争以至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面貌,集中反映了河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这次展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王者风范,平民意趣,其中特别是青铜礼器、乐器和玉器等,正是上古时期礼乐社会的实证。我们今天的文字、器用、礼俗、思维都与之息息相关。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使广大民众近距离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乐文化,追忆华夏民族曾有的辉煌,体味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根脉,共同的情感。

       展览主要特色
       1、突出展览的高品位,展出文物以精品为主,多为具代表性的一二级文物。
       2、展览还以诸侯国国君、卿大夫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成组器物的展出形式,更为直观地展现两周时期强调高下、尊卑的等级秩序的礼制文化。
       3、体现最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其中40件(套)展品是最新的考古发现。如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鹿邑长子口大墓、上蔡楚国贵族墓葬出土的文物等。
       4、采用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专题展览的模式,整合省内多家文博单位的文物资源优势,较为完整地体现展览的主题。
       5、采用多种陈展手段,除实物展出外,在河南博物院网站举办网上展览,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展览盛况。
       6、形式设计提取文物中最具时代特征性的历史符号,并配以河南省重大考古发掘现场图片,着力营造这一时期的历史氛围,使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上古先民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内容。

       陶釜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2005年灵宝西坡8号墓出土
       釜,口径9.6、高8.4厘米;   灶,口径12、高40厘米
       灵宝西坡遗址地处铸鼎原南部。据有关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灵宝铸鼎原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0年~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坡遗址发现了仰韶中期的房子、灰坑、墓葬等,对探索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模式、动因等,具有重大意义。

       这次主要展出了该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等9件文物,展示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文化面貌。

      
       兽面纹提梁卣       商代前期           郑州商城青铜器窖藏坑出土
       古代盛酒之器。造型古朴大方,纹饰精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卣。

       (菌状纽、套环链与盖上的纽柱相套连、蛇首状提梁、颈部兽面纹、云雷纹,腹部兽面纹,圈足饰连珠纹、云雷纹,不规则镂孔。)

  

       青玉鸱鸮佩
       玉   商代     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青玉、圆雕。鸱鸮为猫头鹰一类的鸟,器中鸱鸮头顶有双卷角,圆眼,双翼并拢,尾下垂,身饰云纹、鳞纹,两足前屈,作站立状,头顶中部有一对穿斜孔可悬挂。

       刻辞卜骨
       商代     安阳市小屯村出土
     牛肩胛骨,一面有甲骨文,内容是为外出活动的占卜记录。另一面有三个长方形凿印和三个圆形灼印。卜辞反映殷商时期的宗教思想,对于研究中国古文字、甲骨断代及殷商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兽形觥盖首              
     铜           西周           信阳狮河巷出土

   该器仅为觥盖的首部。其正视为兽首状,头顶卧一小兽,两侧各有一个硕大的犄角。兽首额部铸成四棱锥状,额下粗眉突起,长鼻由阴线勾勒,巨目咧口,口中的三角齿显露着狰狞。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长子口簋形觥
       铜   西周       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该觥分盖、器两部分。盖身呈圆形,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呈宽扁尾上翘,中置半环形钮。盖沿内折,伸出子口,套合于器口。器宽短流,侈口圆唇,微束颈,圆鼓腹,圜底,圈足外撇,足底加厚。与龙尾对应的腹部置半环形兽首鋬,下有长方形垂珥。器底内壁有铭文“长子口”3字。这种簋形觥极为罕见。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西周早期较为独特的作品。

       七璜组玉佩       西周       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
       是由玉璜、红玛瑙珠、绿松石珠等串联而成。
       夏商周时期,佩玉的意义与作用不仅仅是佩戴美观,而且将玉赋予君子象征,使之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

       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玉佩品种繁多,除单件的佩饰以外,还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组玉佩”。据西周的佩玉制度,多璜组玉佩为代表大贵族身份的仪饰,在服制和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鸭形盉       西周           平顶山应国墓地M50出土  
       体似鸭,以鸭颈为盉流,鸭尾有一龙形鋬,尾上附一牛首,牛首立一人,高髻长衫,腰束革带,双手抱盖环,将器盖与器身巧妙相连,造型新奇。
       盖内40余字铭文,记述了盉的主人“匍”作为应国的使者,赴邢国探访邢国国君邢公的事情。这是西周诸侯国之间互访邦交礼节的见证。

       柞伯簋              西周         1993年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
       此簋底部设一喇叭形支座,用以垫高器身。造型奇特,前所未见。簋内底部铸有铭文,共8行74字。记录了昭王时期在王室举行的一次射礼活动的全过程,作器者柞伯因受王赏赐而作此簋,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它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