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平粮台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文: 张延红
图: 胡玲娣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11-15

“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致辞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致辞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主持开幕式

嘉宾参观展览

11月15日,“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支持,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淮阳县文广新局、淮阳县平粮台管理处(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承办。

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国家文物局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莉,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少青,周口市文广新旅局长凌全贞,淮阳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毅等200余人参加开幕式。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主持开幕式。

数百件文物第一次集中亮相

展览分为“发掘·研究”“保护·利用”“荟粹·诠释”三个单元,共展出陶排水管、越王剑、龙形玉佩、玉璧等各类精美文物140组(450余件),以及考古发掘工作图片数百幅、实物数十件,展出的文物涉及陶、骨、石、蚌、铜、玉等多种材质,是存放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阳县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淮阳县博物馆4家单位收藏的平粮台遗址出土文物的第一次集中亮相。

展览重点介绍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及其最新考古成果,系统揭示古城排水设施、南门门卫房、车辙痕、排房基址、墓地的规划布局,全面展示平粮台这座4300年前的龙山文化古城的建筑魅力、历史价值及其发掘过程。

平粮台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我国龙山文化考古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二十世纪河南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平粮台史前古城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尤其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起源、社会复杂化进程、城市建筑历史、青铜冶炼技术等提供了珍贵物证,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线索。”田凯在开幕式上说。

第一,平粮台遗址正方形的城址规划开拓了我国古代都城方形建制的先河。

第二,它的南北两城门大体居中的布局已具有城市中轴线对称的雏形。

第三,南城门附近铺设的三组陶排水管道,节节相套,两端有高差,便于向城外排水,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规划最为先进的排水设施。

第四,根据南城门两侧的门卫房和颇为讲究的高规格建筑推测,平粮台古城应属雏形的城市或都邑。

第五,土坯的使用、门卫房和排水管道的设置,充分体现了4300多年前先民们在早期城址建设上的创造精神。

重点扶持出成果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是一个文物资源大县,拥有三百多处文化遗址,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10处。淮阳县还是国家文物局对口扶贫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平粮台遗址所在的大连乡大朱村是河南省文化厅和河南省文物局的定点帮扶村。

顾玉才在致辞中说,“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具体举措,是国家文物局文化扶贫项目支持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和平粮台遗址近40年来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河南省各级政府对平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得很好很深入,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项目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淮阳平粮台遗址开发与利用的扶持力度。多年来我国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要让民众更多地了解文物,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惠及百姓,文物部门要通过办展览、建设遗址公园等多种形式来保护文物、利用文物、传承文物,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民众享受文化成果。

“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12月15日,展览地点在河南博物院,观众可持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展出的部分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