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展开展
文图: 文/张延红  图/冯冬艳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07-09
 
开幕式现场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致辞
 
 
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在开幕式上致辞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鲁豫致辞
 
 
深圳大乾艺术机构总监陈东致辞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主持开幕式
  
7月9日上午,“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展开幕式暨新书发布会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鲁豫等领导专家,省会各界特邀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仪式。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主持开幕式。

在展览开幕上,还进行了哈里森•福尔曼127幅作品捐赠仪式及展览新书出版的发布。

张文军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他说,展览通过美国摄影师哈里森•福尔曼记录的1942年前后中原饥荒纪实影像,客观还原那个时代的历史。哈里森•福尔曼是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1943年2月时任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的哈里森• 福尔曼和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来到河南灾区,目睹了难民的惨状,并用老式的相机拍摄了灾区难民生活的画面。后来这批照片被捐赠给了他的故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71年后经大乾艺术机构进行沟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将这些图片中的127幅原版制作收藏片无偿捐赠给河南博物院,并授权举办展览,出版图集。

张文军说,“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展是福尔曼拍摄的中原实难纪实影像首次大规模专题展出,展览选取福尔曼先生作品近100幅,从环境、交通、人物、食物等四个方面全景式再现当年中原大地上人们真实的遭遇。这些照片毫无掩饰、毫无顾忌,没有艺术夸张,忠实于历史,忠实于内心良知。1942年前后的大饥荒使中原人民深受灾难,我们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是使人们牢记那段历史,珍惜今日。

杨丽萍在致辞中说,哈里森•福尔曼当年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到河南灾区,亲眼目睹了难民的惨状,并用老式的相机拍摄了中原灾区难民的生活的场景。七十年后的今天,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将这批珍贵的影像捐赠给河南博物院,并且在河南博物院展出。当年的历史回忆又回到了事实的发生地,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最直接、最深切的伤痛。

杨丽萍说,这些影像给我们展示了灾难发生的场景,给我们带来是对于历史的沉思。历史不应该遗忘,这些影像里的环境、人物和今天河南的父老乡亲,和我们今天的富裕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对比。面对这一幅幅黑白两种色调不带任何色彩的真实图像,我们会更加明白,历史走过它的灾难,走过它的艰辛,珍惜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有的这些图片对于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的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中年人,包括老年人来讲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教育意义。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我们如何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该如何走向我们的明天。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希望所有的人们走进这个展览,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反思这个展览。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俄国人的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为配合本次展览,开幕式当天先后举行了三场报告会及座谈会。新华社特稿高级编辑曾璜作了题为《遗失的影像——重构(大陆)民国摄影史》报告,南方周末视觉总监李楠作了《历史影像的重新发现与现实意义》报告,中国摄影报柴选作了《画面里的秘密——照片作为档案文献的几点联想》等专题报告。

此次展览由河南博物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主办,深圳大乾艺术机构策划。展览地点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展期为2013年7月9日至8月11日。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向河南省军区官兵捐赠新书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向河南金像摄影学校捐赠新书
  
 
深圳大乾艺术机构陈东代表美方向河南博物院捐赠影像
 
 
河南博物院院长颁发收藏证书
 
 
展览现场
 
 
新华社特稿高级编辑曾璜作《遗失的影像——重构(大陆)民国摄影史》报告
 
 
南方周末视觉总监李楠作《历史影像的重新发现与现实意义》报告
 
 
中国摄影报柴选作《画面里的秘密——照片作为档案文献的几点联想》报告
 
 
座谈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