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洛阳开幕
文图: 张延红 / 文 牛爱红 / 图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6-11-15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开幕式现场


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专委会主任委员俄军致辞

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在开幕式上致辞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宣布开幕


嘉宾参观展览

11月13日上午,“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专委会主任委员俄军,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祝君,韩国国立国乐院学艺研究官金彩媛,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东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会长王子初,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艳,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魏险峰等领导,及主办方和参加此次展览的文博单位的同仁,参加中韩人文交流活动的韩国国乐院的朋友,参加东亚音乐考古年会的各位专辑学者,广大的音乐文物爱好者共同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说,丝绸之路开辟后,把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到了一起,也把音乐文化连在一起,双方的音乐交融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为我们今天的考古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研究素材,也让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脉络。西汉张骞凿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通道,不仅有物质交流,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音乐是心智的表达的,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丝绸之路,东西方有了感情。围绕本展览,还举办2016年中韩人文交流项目“音乐考古与实践主题学术论坛”和两场中韩传统音乐展演“丝路传韵  中韩人文”活动。

郑小玲在致辞中说,2000多年前,汉代开辟出横贯亚欧的丝绸之路,成为世界上第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文化和友谊之路,千年丝路架起了东西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贸易的繁荣,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跨越时空,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用旋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丝路沿线的音乐文物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承载在古代丝路沿线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智慧,见证了古代丝路上发达的乐舞水平。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有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商周时期的钟磬鼓瑟、两汉时期的乐舞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坐立部伎、骑马俑等等,充分体现了河南在中国音乐文化历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与交融的有力见证。

本次展览由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洛阳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八家博物馆联合主办,并得到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庆阳博物馆、山丹县博物馆、河南省安阳博物馆、济源博物馆、武陟妙乐寺塔景区管理中心等多家文博单位、研究机构的支持。展览首次集合了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十多家博物馆126组近300件珍贵文物,全面呈现了丝路音乐文化的交融历史和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展览分“华夏与西域——丝路之前的音乐文化”“凿空与涌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百川归海——隋唐时期的丝路音乐盛景”“天乐妙响——丝路沿线所见佛教音乐”四个部分,展品包括贾湖骨笛、王孙诰编钟、长子口墓骨排箫、哈密竖箜篌、北朝石堂拓片等一大批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音乐文物遗存。精美的音乐文物、详细的图版说明、多媒体视频的展现、丰富多彩的观众体验项目是观众沉浸在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222日,观众可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