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学讲坛】刘毅:《宋金名窑瓷器》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8-04-19

 (陈寅恪先生有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这番言论于中国陶瓷史亦可通用。有宋一代,瓷器生产名窑迭出,百花齐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北宋 汝瓷天青釉花口注碗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瓷器源于陶,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尝试;东汉晚期烧制出的成熟瓷器,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 

发展到宋代,中国瓷器业可以说是已经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大规模的瓷窑群遍布南北,广阔的国内销售市场和海外贸的需求,刺激了陶瓷手工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扩大,著名的窑场和优良瓷器品种层出不穷。 

河南博物院藏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民窑的迅猛发展并进而形成诸多窑系和官窑烧造制度的正式形成,是两宋制瓷业最突出的特点。其中北宋时期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当阳峪窑、汝州窑、登封窑、宝丰窑、禹州窑、耀州窑、介休窑等窑场的制瓷业突飞猛进,烧造出许多优秀品种。宝丰汝窑、汝州张公巷窑还生产优质青瓷。金灭北宋,北宋北方的窑场经过长短不等的停滞,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 

那么,上述诸窑场中都有哪些著名的瓷器种类及产品?宋瓷之美,具体表现在哪里?缘何能够名重千古?如何才能更深一层次地认识并了解宋金名窑瓷器? 

2018年4月21日(周六)下午3:00,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平台联合举办的中原国学讲坛总第227讲,将特邀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兼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刘毅围绕《宋金名窑瓷器》这一主题,带您一起领略宋金瓷器之绝代风华。敬请期待! 

【嘉宾简介】 刘毅,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兼历史学院副院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宋元明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唐宋元明清陶瓷考古、宋辽金明清帝王陵墓制度等方面尤为关注。出版过《瓷器鉴定自学教程:瓷器鉴定三十讲》(万卷出版社,沈阳,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10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开明出版社,2016年)等个人著作。在《文物》《考古》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国(境)内外专题论文集中发表过中国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