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通宝
文物名片

大观通宝,铜质,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铸造,直径4厘米,重19克。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该枚铜钱呈橄榄绿色,外圆方穿,正背两面均有内外廓。其正面有铸文“大观通宝”四字,直读,钱文为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素背。地张平滑(地张:钱币内外廓之间除文字的部分),上沾有少量土渍,穿郭匀称规整,整体造型古朴美观。钱文“大观通宝”字体纤秀细挺,气韵贯通,字口无一丝粘连,“通”字为宋代方头通(通字“甬”头写作方形)。“大观通宝”四个字,有简有繁,在圆钱上本不易处理得当,但该钱文部署、配置得恰到好处,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由大小推断,此钱应为大观通宝当十钱。

大观通宝当十钱是宋徽宗在大观年间(1107-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钱文为徽宗御笔瘦金体,是大观钱中铸造最为精美的,其精美程度可说是北宋钱币书法及铸造工艺的代表之作,在中国钱币史上也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受到许多古泉爱好者的追捧。大观通宝当十钱在河南、山西、山东等地都多有出土。

文化解读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直至1127年,金兵攻占汴京,北宋王朝灭亡,共延续了167年。

北宋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它有相对较长时间的统一和安定,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市场挣脱了旧有模式的束缚,城镇经济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北宋冶铸业十分发达,作为铸币原料的铜、铁、锡等年产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同时矿冶业采用了不少新技术,有些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当时有多达十万人从事矿冶生产,这都为铸币业的兴盛提供了基本条件。[1]

再者,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钱币的铸造和发行,颁布了许多严密的制度和法令,还专门设置了负责矿冶铸钱事务的坑冶铸钱司,并且在各地设置了许多铸钱监。北宋见于记载的钱监约有40个。

此外北宋在军事上的羸弱,使其不断受到邻国辽、金、西夏的攻击,屈辱求和,供纳各种“岁币”、“贡礼”苟且偷安。为了转嫁沉重的经济负担,宋朝政府采取大量铸币的措施,以弥补“钱荒”的困境。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宋代的钱币铸造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其钱币无论在年铸量、年号、品种、铸造总数,还是后世出土量上,都在中国钱币史上拔得头筹,可谓达到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史的鼎盛时期。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铜钱的最高年产量达到了四五百万贯,相当于唐代年产量的十倍[2]。在如此庞大的铸币量基础上,北宋实行了一套复杂多变的钱法,呈现出与其他历史时期截然不同的钱币文化。这套钱法的特点是[3]

(一)钱币名称和种类的复杂性。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初铸“宋元通宝”,仿唐开元通宝开辟新纪元的用意。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太平通宝”,这是宋代的第一次年号钱,从此正式流行。总计北宋九帝,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七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几乎是改一次年号铸一种新钱。同一年号钱币的名称也是多种多样的,既称通宝,也称元宝或重宝。(图1)

图1 河南博物院藏北宋年号钱(部分)

北宋诸帝所铸年号钱对应简表

(二)钱币币材的多样性和流通割据性。北宋时期,铜、铁钱并用,且形成割据性的铜钱和铁钱区。北宋广设铁钱监专门铸行铁钱。如史料记载元丰三年(1080年)有钱监26个,铸钱5949234贯,其中铁钱监9个,共铸铁钱889234贯,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4]。当时成都、梓州、利州、夔州四路专行铁钱,陕西及河东两路则铜、铁钱兼用,其余地区流通铜钱。川蜀地区的铁钱,只限区内使用,宋朝还特别禁止铜钱流入川蜀地区,本区铁钱也不许流出。更由于各地区铸造发行的铜、铁钱,其重量、大小、成色、形状不尽相同,有的就只能在区内强制流通,这就更加深了钱币流通的地方割据性。

(三)钱币形态和钱文书法的多样性。宋钱不但有铜铁之分,还有大小之别,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当十”等大小的钱。但这些大小不一的钱之间并无稳定的比价,即使有官方规定的比价,但因币值的波动较大而难以稳定。

各种大小不同的宋钱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钱文,钱文书法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一般都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宋太宗时的“淳化元宝”,由太宗亲书真、行、草三种书体,开皇帝亲书钱文的先河,即“御书钱”。崇宁通宝的真书体和大观通宝从小平到当十等五种钱上的文字,都是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与众不同。

由于钱文的多样性,在宋钱中,还出现了“对钱”,即同一钱监铸造的成对钱币,除文字有真、草、行、隶、篆的区别,其余规格形制大小轻重完全相同。北宋一朝和南宋初期多有对钱,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的淳熙元宝,不再铸对钱,而在钱背铸明年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年钱”,欧洲的钱币直到十五世纪才开始纪年。这种纪年钱用到宋亡为止。

图2 宋初三朝的钱币

1.宋元通宝 2.太平通宝 3-5.淳化元宝三体书 6-8.至道元宝三体书 9.咸平元宝 10.景德元宝

11.祥符元宝 12.祥符通宝 13.天禧通宝

图3 仁宗朝的钱币

1-2.天圣元宝对钱 3-4.明道元宝对钱 5-6.景祐元宝对钱 7-8.皇宋通宝对钱 9.庆历重宝(直读)当十钱 10.庆历重宝铁钱 11.庆历重宝(环读)当十钱 12-13.至和通宝对钱 14-15.嘉祐通宝对钱

图4 英宗、神宗朝的钱币

1-3.治平元宝三体书 4-5.熙宁元宝对钱 6-7.熙宁重宝折二对钱 8-10.元丰通宝三体书

图5 哲宗朝的钱币

1-2.元祐通宝对钱 3-4.绍圣元宝对钱 5-6.元符通宝对钱 7-8.元符通宝折二对钱

宋钱因版别丰富、铸造精美而达到了中国古代钱币艺术的顶峰,但钱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有矛盾的。[5]从钱币艺术角度来说,需要变化,但从货币经济的角度上来看,最好是不变,变化越少,则人民的经济生活越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宋钱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货币,“宋朝在铸钱上玩弄的这些手法,是用偷天换日手段掩盖其铸币贬值的实质”。[6]宋钱在铸造过程中,虽钱文大小不变,但成色却暗中降低,含铜比例逐年降低,北宋后期货币贬值严重,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从而加剧了北宋的灭亡。 

比较研究

宋徽宗书法、绘画造诣极高,其独辟蹊径创造的“瘦金体”楷书,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灿烂的一笔。“瘦金体”以硬毫作书,法度严谨、结构紧密;瘦挺爽利、冷艳如兰;笔法苍劲、笔墨不浮,既表现了书画家的笔老气足,又显得风神飘逸。

北宋在流行御书钱,即皇帝亲书钱文,宋徽宗亦将瘦金体书法应用到了钱币书法中去。宋徽宗在铸钱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与王莽、咸丰皇帝共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铸币能手。他在位时期,钱监林立,铸造了大量的形态、钱文各异的钱币,一直以来学界都认为徽宗朝的钱币是中国方孔钱中制作最精美的,并将这一时期形容为中国钱币艺术的顶峰,

徽宗在位期间共用了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六个年号,铸造了一种非年号钱和五种年号钱。其中建中靖国年间,因年号为四个字,不适于为钱文,也不能仿太平兴国年间的例子铸建中钱,因建中是唐朝的年号,故铸圣宋元宝、通宝,传世极少。崇宁年间,铸崇宁重宝、通宝、元宝钱,均有铜、铁两种。通宝铜钱以当十钱为主,小平次之。重宝则只有铜、铁当十大钱。政和通宝、重宝铸于政和年间,铜铁皆有,钱文对读,小平、折二钱分篆、隶、真三体,版别复杂。折三钱只有铁钱。重宝为折二型铁钱,真书体。重和年间铸重和通宝,仅有小平铜钱,此钱制作精致,文字秀美,钱文对读,篆、隶成对,但重和时短,所铸钱遗留下来的甚少。

图6 徽宗朝钱币(一)

1-2.圣宋元宝对钱 3-4.圣宋元宝对钱(小字) 5-6.政和通宝对钱(细笔大字) 7-8.政和通宝对钱(广和背四决) 9-10.重和通宝对钱 11-12.宣和元宝对钱 13-14.宣和通宝对钱 15-16.宣和通宝对钱(遒劲)

徽宗朝所铸的钱币钱文,部分为徽宗所亲书,但除了崇宁钱的大部分和大观钱的全部以及陕字宣和钱用其所独创的瘦金体书写外,其余则为真书或行书,比如大观通宝小平钱的行书钱为其手笔;政和钱中也有瘦金体,但经考证不是徽宗所写。还有一部分钱币的钱文传为蔡京所书,如崇宁重宝钱隶书体,书法严谨规整,浑厚有力。

图7 徽宗朝的钱币(二)

1-3.崇宁通宝 4.崇宁通宝当十钱 5.崇宁重宝当十钱 6.大观通宝

7.大观通宝折二钱  8.大观通宝当十钱  9.大观通宝折三钱

考察徽宗所写的瘦金体御书钱,可以看出崇宁至宣和年间前后二十余年,钱文上的瘦金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7]。崇宁初,赵佶20岁出头,精力充沛,崇宁通宝四个字一位地瘦硬(图8),所谓铁画银钩应指的是此时的字。大观年间的徽宗刚满30岁,正由年轻气盛转向内敛与成熟,在书法中充满了洒脱和意气,行文更加舒展(图9)。到了宣和年间,他已是四十多岁的人,暮气沉沉,宣和钱文(图10)更加绵软,一点圆融的劲道也没有了。书法就如人一样渐渐衰老,失去了精神,随着徽宗时期钱文书法的衰落,兴盛一时的宋代钱币艺术也逐渐走下了顶峰。北宋王朝也在这样衰落无力的统治中,走向末日。公元1127年随着金兵的铁骑攻占开封,徽、钦二帝被俘虏北上,北宋帝国最终灭亡。 

图8 崇宁通宝

 

图9 大观通宝

图10 陕字宣和通宝

相关链接

“大观通宝”虽只发行了四年,但存世较多,从诸谱记载到所见实物,因其大小、币材、年份、成色、特征、钱文布局、钱监等不同,而有多种版式。目前存世的大观通宝钱,不仅有许多铸造精美的当十钱,还有折二、折三钱等其他版别(图11)。每个版别会都根据“大”“观”“通”“宝”四字的笔画走势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名称。仅小平钱可分为40多种版式,其中以小平行书钱及样钱、母钱为珍贵(图12、图13、图14)。近年还发现一种大观通宝折十旋读瘦金体大钱(图15),“观”字居右,“通”字居下方,疑为试铸之神品[8]

图11 大观通宝之折二、折三钱

图12 小平珍稀版别之大“宝”

图13 小平珍稀版别之降仰通

图14 小平普通版宽“观”

图15 大观通宝当十旋读式样

大观通宝除了日常流通的行用钱外,还有一些不用于流通的钱币,比如铁母(图16、图17),北宋流行铁钱,正式铸造前会先试铸一些铜质母钱,成为珍贵的版本,目前所见铁母有瘦金体和行书体两种。

图16 大观瘦金体折二铁母

 

图17 大观行书铁母

还有一种比较珍贵的是大观通宝金银钱,据文献资料所载,宋代铸过大量的金银钱,其中以徽宗朝为最。目前所见大观通宝金银钱中,只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图18、图19),金银钱一般是宫廷赏赐或供奉所用的,存世尤罕。

历代大观通宝还铸有不少花钱(图20),一般都是折十大小。如背后有龟鹤图像、十二生肖图像、仙人松树图像、日月星辰图像等,有些是北宋时期所铸,有些则是金元时期所铸。

图18 银质楷书大观通宝

图19 金质篆书大观通宝

 图20 大观通宝花钱

无论从其多种版别,还是铸造工艺、文法造诣上来说,大观通宝都可谓是一部中国钱币史的缩影。

关于宋钱的折值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宋钱研究中的难题,在此不作详细解读,仅就徽宗朝钱币作一简单释义。徽宗时期钱币因重量大小不同而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之分,所谓“ 折”即指非小平钱折合成小平钱,亦即大钱折合小平钱,比如折二钱就可以折成两枚小平钱来使用,但这种仅是理论值。宋钱因钱面不铸折合钱数,多以钱体大小轻重而论,具体的折值情况则是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北宋政府肆行铸币减重和钱币贬值政策,人为地改变铜钱名额和币材成色,导致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相脱离。因而徽宗朝这些钱币,虽然在形体上具有金属货币的特性,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不纯粹的货币符号,它们的“金属含量是由法律任意规定的,它们的铸币职能实际上与它们的重量完全无关。”[9]以宋徽宗崇宁二年所铸的当十大铜钱为例。这种铜钱,每千文用铜9斤7两2钱、锡1斤9两2钱,按天禧时料例铸造十贯的小铜钱则用铜36斤4两、锡5斤,两者相比,大铜钱含铜量不足小钱的33﹪。宋徽宗时期,一个当十大铜钱相当于十个小铜钱,就是将9斤7两2钱的大铜钱与36斤4两的小铜钱强制性地划上一个等号[10]。因当十钱与小平钱的币制价值严重失衡,铸一枚当十钱实际只用三、四枚小平钱的铜料,而可抵十枚小平钱使用,因而铸造者有利可图,从而引发了北宋时期的私铸之风,最终导致北宋末年当十大铜钱的严重贬值,物价大幅上涨,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可见推行可靠的货币政策和稳定币值对于一个政权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宋代货币政策对今天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圣铎.北宋钱币概论.阎福善主编.北宋铜钱(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二十三).中华书局,2008.

[2] 朱泉.宋徽宗大观通宝全鉴定[J].艺术市场,2010(2):42.

[3] 千家驹,郭彦岗合著.中国货币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1-64.

[4] 千家驹,郭彦岗合著.中国货币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2.

[5]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406.

[6] 千家驹,郭彦岗合著.中国货币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5.

[7]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404.

[8] 朱泉.宋徽宗大观通宝全鉴定[J].艺术市场,2010(2):43.

[9] 姚兆余.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J].河北学刊,1994(5).

[10] 乔幼梅.论宋代物价与货币的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1).

趣味猜想

请问宋代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如果有,政府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闫睿,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