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形花结八瓣银高足杯
文物名片

桃形花结八瓣银高足杯,银质,唐代,口径5.9厘米,底径3.1厘米,高3.5厘米,重57.5克,1984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该高足杯为唐代饮酒器。通体锤揲成型,口沿外侈,浅弧腹,高柄,喇叭形圈足,圈足与杯体应焊接而成。杯口成花瓣形,杯身外壁均分为八瓣,周身以珍珠纹为地,錾刻八瓣桃形莲叶花结,杯身底部处饰一周卷曲的蔓草纹。杯柄及圈足上亦装饰有珍珠纹,并錾刻有卷草纹。杯内有八条凸棱,无纹饰。 

图1:银高足杯内部

图2:银高足杯底部

杯身上装饰的底纹为珍珠纹,又称鱼子纹,其在唐代金银器上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以錾刻的手法做出,一般用作地纹,这种装饰手法后来被宋代磁州窑系借鉴于瓷器装饰上。

器身上錾刻的桃形纹饰由两片忍冬叶片对卷而成,这是一种唐代金银器上常用的分割区域的装饰手法。桃形花结、忍冬纹、莲瓣纹等都是唐代金银器上流行的纹样,线条饱满而大气,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有连生贵子、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表现出唐人追求幸福喜庆的世俗文化的特点。

从装饰和构图来说,该高足杯采用的是满地装的手法,即以各种纹样将器物通体加以装饰[1],这样的构图看似复杂,实则布局有一定的规律与节奏,疏密、比例、空间与器物本身协调,讲求对称呼应,纹样装饰具有整体性,使器物显得丰满富丽,蕴含生机,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平。

图3:银高足杯局部

银杯整体制作精细,造型美观,纹饰线条细腻优美,寓意美好,是件珍贵的唐代艺术品,在熠熠银光中体现了唐人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气息。

文化解读

中国古代金银制品出现很早,据考古资料,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断代为前1600-1400年)墓葬中出土的金耳环、金银鼻饮和辽宁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金耳环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银制品。[2]早期的金银器多是一些非器皿类的饰件等,金银器皿的使用较少。金银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始于唐代,尤其是金银器皿,数量众多,而且制作极精,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品,更是精美富丽堂皇的工艺品,代表着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唐代金银器,主要就是指金银器皿。[3]长安是唐代制造和使用金银器的中心。唐王朝在长安设立了制造金银器的专门机构,即“金银作坊院”和“文思院”,产品主要供应宫廷使用,地方官营手工业作坊也有制作,但水平远不及宫廷作坊。与此同时黄金白银的产地和产量日益增加,满足了唐代社会对金银的大量需求。

唐代金银器使用盛极一时,不但皇室贵族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金银器,一般的官署衙门也有使用,甚至唐代中后期以后,一些商人和富裕的百姓也逐渐拥有金银制品。由于整个社会对金银器的狂热追捧,使得唐代的金银器数量大增。《旧唐书·王播传》记载淮南节度使王播为邀恩取宠, 竟一次向皇帝进奉大小银碗3400件,三次进奉的金银器皿共达5900多件。而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数量也很多,每次动辄几十上百件。目前全国各地已出土几十批唐代金银器,其中比较有名的有: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窖藏金银器270余件、1982年镇江市丁卯桥出土的窖藏银器950余件、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21 件金银器。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全国考古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比唐以前各个朝代所出金银器的总和还要多出几倍[4]。这些均足以证明唐代制造和使用金银器的盛况。

唐代金银器的兴盛还体现在其种类繁多,每类器物又有多种造型。从考古资料来看,唐代金银器主要可分为:1、食器类,有碗、碟、盘、锅、箸、勺等。其中银盘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圆形、菱形、葵花形,桃形、海棠形等,有些银盘中錾刻鎏金花纹,称为“金花银盘”。2、饮器类,有杯、壶、瓶、盏、长杯[5]等。3、日常用品,有盆、盒、罐、熏球、熏炉、锁等。4、茶具,有铛、支架、注子、茶托等。其他还有药具、化妆用具、宗教用具、装饰用品等,几乎应有尽有。而数量最大、制作最精美的当数食器、药具和茶具(器)等生活器皿。这一点与当时崇尚奢华、盛行服食金丹以及茶道流行等社会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6]

图4: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珍品(图片来源:《花舞大唐春》)

图5:伊川鸦岭齐国太夫人墓出土银鹤首支架(图片来源:《华夏文明之源展》)

图6:伊川鸦岭齐国太夫人墓出土提梁银罐(来源:《华夏文明之源展》)

在唐代, 金银器不仅是一种实用器,也因其纹饰精美、造型别致,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被广泛运用于赏赐、馈赠、进奉以及对外交往活动中,直接参与许多政治活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唐代各级官吏盛行用金银器作为各种节日礼物进奉给皇帝就是金银器的社会功能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册府元龟 • 帝王部 • 纳贡献》中记载,唐代宗时节度使田神功和杜鸿渐各进奉金银器五十床。[7]据考证这类进奉金银器为数不少, 它们大都刻有数量不等的铭文,用以标明进奉者的地区、官衔和进奉数量。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加之金属冶炼技术、工艺装饰技术不断提高和唐朝统治者所信奉的“金银食器可得不死”的道家养生观念,都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创作和改进金银器的欲望,造就了唐王朝金银器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中国金银器艺术的顶峰。具有鲜明风格的金银器与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密切联系,不仅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遗珍,更是唐代积极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文明物化的体现,是现今研究唐代世俗生活的重要佐证。

比较研究

高足器物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盛器,下部为手持之用,在古代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高柄陶杯、陶豆,商周时期的铜豆等。而隋唐时流行的金银高足杯,从器型来看与之前的中国高足器物并不相同,它更具有西方特征。据齐东方先生考证,唐代金银器中的大量高足杯很可能是受拜占庭器物形制的影响而制作的,被称为罗马-拜占庭式的高足杯,最早出现于罗马时代,拜占庭时代沿用,在唐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8]

图片7:屈家岭文化黑陶高柄杯图片

图8:春秋时期嵌红铜龙纹方豆(图片来源:《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图录)

然而,这种具有西方特征的拜占庭式高足杯传入中国后,中国工匠并未直接地全部仿造,而是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融合,又受萨珊和粟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唐代高足杯。出土和传世的唐代高足杯不在少数,且多为银质,部分纹饰带有鎏金。齐东方先生经过搜集整理与研究,将唐代的银高足杯依造型分为A、B、C三型,又根据细部的差别,将A、B两型各分为三式,共三型7式。[9]为方便读者比较,特将具体内容制作成下表:

表一:银高足杯分类表

(代表器物图片见图9-图15)

图9:A型Ⅰ式银高足杯

1.弗利尔狩猎纹筒腹银高足杯 2. 纽约缠枝纹筒腹银高足杯

图10  A型Ⅱ式银高足杯

1.何家村狩猎纹筒腹银高足杯 2. 北京大学狩猎纹筒腹银高足杯

图11  A型Ⅲ式银高足杯

1.大和文华缠枝纹筒腹银高足杯 2. 芝加哥缠枝纹筒腹银高足杯

图12  B型Ⅰ式银高足杯

1.韩森寨莲瓣纹折腹银高足杯 2. 白鹤连珠纹折腹银高足杯

图13  B型Ⅱ式银高足杯

沙坡村莲瓣纹弧腹银高足杯

图14  B型Ⅲ式银高足杯

1.沙坡村折枝纹弧腹银高足杯 2.纳尔逊莲瓣纹弧腹银高足杯

图15  C型银高足杯

1.背阴村素面银高足杯 2.淳安素面银高足杯(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唐代金银器研究》)

这三种器型的高足杯,并非是同一时期流行的式样,其发展演变也有一定的早晚关系。韩伟、陆九皋以出土的唐代窖藏金银器为基础,将唐代金银器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期,初唐到高宗时期(618-683年);第二期,武则天到玄宗时期(684-755年);第三期,肃宗到宪宗时期(756-820年);第四期,穆宗到哀帝时期(821-907年)。[10]并以带有铭文的标准器物为依据,通过比较研究,将唐代金银器造型的演变规律做了初步的总结。[11]

一期属于初唐时期,器物种类比较简单,受萨珊、粟特、阿拉伯等外来文化影响较多。装饰手法上多采用九瓣以上的任意等分面分区法,这在之后的金银器上不见这种做法。这一时期出土的高足杯,多为深腹直筒形。

二期、三期为唐代中期,这一时期器物种类明显增加,此时的高足杯,为弧腹,喇叭形圈足。值得一提的是,二期器物,在装饰杯、碗、盒面时,大量采用六、八等分,比较规整,出现了多瓣,菱花,葵式等器口样式。以忍冬、莲叶等纹样组成的石榴、桃状、柿状的花结,是本期具有特色的装饰纹样,其他三期看不到。

四期到了晚唐,器物类型更为繁杂,应有尽有,盒、碗等底部出现高圈足,是本期的明显特点。其装饰面多采用四、五等分,圆口器的数量减少。摩羯纹在这一期普遍使用。此期出土的高足杯,均为素面,腹部系五曲形,圈足沿出现花口边。

综合来看,A型高足杯所产生的时期应是初唐时期,此时无论是造型,还是纹样的外来特征还比较明显;B型高足杯对应的时期应是二期、三期,即中唐时期,此时外来的文化因素被广为吸收,造型和纹样更加符合唐人的审美需求,金银器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C型高足杯则为唐代晚期的产物,其时,唐王朝由盛转衰,其金银器的纹饰趋向简单,不似盛唐时的繁缛。

从造型和细节来比较,宜阳所出的桃形花结八瓣银高足杯,浅弧腹,无折棱,足上无“算盘珠”式的节,杯口呈花瓣形,是典型的B型Ⅲ式的高足杯。从装饰手法来说,其为八瓣等分面,其上的纹饰为忍冬纹组成的桃形花结,是二期金银器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推测该银杯或为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的产物,代表着盛唐时期金银器的工艺制作水平。

相关链接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经历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仿效外来文化,到完成中国本土化,最终形成成熟的工艺体系,以崭新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创造出了许多后世难以超越的金银器皿。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但文献中对金银制作工艺并未详细记录,仅在一些文献中对一些技术名称有所提及,如《安禄山事迹》中提到金镀银、金银平脱、金花银双丝等工艺。[12]目前,主要是通过已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皿,并结合历史文献的记录,对金银器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常见的金银制作工艺主要有:捶揲、鎏金、掐丝、錾刻、镂空、镶嵌、金银平脱等。

捶揲,是唐代金银器制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就是利用金银质地较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复捶击的方法,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用捶揲法制造器物既充分利用了金银板片质地柔软的特点,又比铸造工艺耗费的材料少,人工需求也小,因此十分适合制造珍贵的金银器。加之受粟特文化的影响,在唐代的金银器中捶揲工艺变得非常普及。唐代金银器皿中的碗、盘、碟、杯等多是用此技术制成。捶揲技术既可以制作器物的形体,也可以制作装饰花纹,唐代的莲瓣纹碗这类以纹样凸鼓的器物都是用捶揲工艺制作的。但用捶揲技术直接制成的器皿造型都相对简单,造型复杂的器物,则先分别捶出各个部分,再进行焊接。除了造型采用捶揲技术,主题纹样也常常是先捶出轮廓,然后进行细部雕刻,形成浮雕式图案。如著名的舞马衔杯银壶,就是这样制作而成的。   

图16:舞马衔杯银壶(图片来源:《唐代金银器研究》)

鎏金,也是唐代非常流行的工艺,当时称为“金涂”,是将纯金与汞按比例混合,涂抹在器物表面,用火烘烤,汞遇热蒸发,金存留于器表。这种工艺在汉代就十分成熟了,大量运用在铜器上。而唐代则盛行鎏金银器,分通体和局部鎏金,唐代最常见的是局部鎏金,即只在花纹部分鎏金,产生出黄、白对比的艺术效果,大量唐代金银器都运用了此种工艺,文献中提及的“金花银盘”即是此种工艺制成的器物。   

图片17:喀喇沁摩羯纹葵花形银盘(金花银盘)(图片来源:《唐代金银器研究》)

掐丝,是一种极其精细、费工的工艺,其做法是将捶打成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慢慢揉搓成丝,可单股或双股,装饰或制作金银器,以达到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是唐代流行的金银工艺。法门寺出土的金银丝笼子就是用细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为唐代掐丝工艺的精品。掐丝还常与金银珠焊缀工艺同时使用,多运用在饰品的制作上,以达到立体灵动的效果。   

图18:法门寺金银丝笼子(图片来源:《唐代金银器研究》)

錾刻工艺成熟较早,是器物成型后的进一步加工技术,在唐代金银器上多施用于花纹。錾刻需要的工具极多,不同的錾头适用于不同的花纹,不锋利的錾头多用来錾刻较圆润的纹样,锋利的錾头则用来錾刻细腻的纹样。錾刻多与捶揲技术配合使用,先捶揲出器物的基本形状,再用錾刻来进行细部加工,这样使得器物的造型更加具有层次感。镂空,也是錾刻技术的一种,是将不用的部分刻掉,形成透空的纹样,在香囊或银笼中常采用此种技术。   

图片19:何家村银香囊(图片来源:《唐代金银器研究》)

金银器的加工技术极为精细复杂,通常一件器物的加工往往综合应用了多种技术。如本文所提及的桃形花结高足杯就是运用了捶揲、錾刻、焊接等工艺。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繁杂,在此仅列举了常见的几种,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 谭前学.唐代金银器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点[J].文博,2004(1):5.

[2] 安志敏,安佳瑗.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学报,2008(3):291-309.

[3] 谭前学.唐代金银器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点[J].文博,2004(1):4.

[4] 谭前学.唐代金银器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点[J].文博,2004(1):3.

[5] 长杯:杯体平面为椭圆形,有些杯口呈多曲状,杯体深浅不一,多数带高矮不同的圈足。此类器物定名比较混乱,有成为碟、盘、船型杯、多曲杯等。齐东方教授在其著作《唐代金银器研究》一书中,将这种杯口为椭圆形的同类器物统称为长杯。

[6] 谭前学.唐代金银器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点[J].文博,2004(1):4.

[7] 卢兆荫.玉振金声—玉器 • 金银器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8.

[8] 齐东方.唐代银高足杯研究[J].考古学研究,1994(00):215.

[9]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98-403.

[10] 镇江市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主编.唐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

[11] 镇江市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主编.唐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15.

[12]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8.

趣味猜想

唐代以前中国古代金属加工中最常用的技术是铸造工艺,但是唐代金银器的加工却普遍采用捶揲技术,其原因是什么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闫睿,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