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玉瞑目
文物名片

缀玉幎目,也称缀玉面罩,玉器,西周文物。1组,由印堂1枚、眉2枚、目2枚、耳2枚、腮2枚、胡须2枚、鼻1枚、口1枚、下颚1枚,共14枚形同五官的玉片合成五官七窍。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出土。(此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西周展厅展出)

深度品鉴

三门峡虢国墓地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至今,考古人员在上村岭一带先后进行了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表明这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国墓地。从虢国墓地的出土文物来看,只有M2001、M2006、M2009墓出土了3组缀玉幎目,其中1991年发掘的编号为M2001“虢季”墓出土的缀玉幎目结构最为完备、形制最为规范、工艺最为考究。据考证M2001墓的墓主人为虢国国君“虢季”,随葬的器物达5293件颗,其中玉器967件颗,用于殓尸的玉器有222件颗,众多的殓尸玉器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件覆盖在墓主人面部的防尸体腐朽的缀玉幎目。

虢季缀玉幎目发现于墓主之面部,发现时多错位,但面目轮廓尚可辨出。缀玉瞑目主要由十四件仿自男人面部器官形状的厚玉片,四十四件做成三角形、梯形、三叉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玉片,及六十八颗红色小玛瑙珠联缀于布帛上,组成人的面部形象。象征人面器官的玉片摆放在中部,外侧环绕了两周各为二十二件的玉片,组成了脸部轮廓,内侧的一周以三角形片为主,外侧的一周为梯形片或三叉形片。几乎每件玉片下面都有一至三颗红色小玛瑙管形珠,显然是将玉片联缀于幎目上的时候用来打结固定的。缀玉呈片状,一般厚3毫米左右,每片缀玉上均有二三个穿孔,穿孔除少数透穿于正面外,大多数穿孔都在背面,且分别穿透于侧面。从个别缀玉开孔残存有朱色丝线痕迹判断,当初缝缀缀玉曾使用过红色丝线。在有的缀玉片背面,残留有少许织物痕迹,当为衬托缀玉片的衬底。幎目下颌系用一件上饰变体龙纹、两端及外缘有齿棱的玉璜代替,其制作精美,玲珑剔透,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并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组成缀玉幎目的这些玉片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旧玉器改制而成的,部分玉片改制时还精心保留着原玉器的局部纹样(内侧一周有六片,外侧一周有八片),如双眉的正面均留有一只回首凤鸟纹,左耳尚保留有部分盘体龙纹,右须尚保留有包括一双“臣”字目在内的部分他器纹样。

缀玉片皆由新疆和田青玉制成,少数尚可看出原浅冰青色或深冰青色,但是由于墓内填土或积水的长期侵蚀,绝大多数因受沁,致使或全部或局部呈黄白色、灰白色或土黄色。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玉片保留有纹样的一面往往朝下,而素面的一面则朝上放置。

墓主人的头部另叠压有三层玉器,口中含有石贝,手中握有柱状握玉,脚下踩有长条形玉片,连脚趾缝中也分别夹有玉器。

这套主要由58件玉饰组成的缀玉幎目是目前在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能见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工艺最为考究的缀玉幎目。这套缀玉幎目保存完好,为我们探讨西周时期的殓玉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研究我国的玉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化解读

以玉随葬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了“玉殓葬”,发展到西周就形成了严格的“葬玉”制度。周代王公贵族死后,要根据死者生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用数量不等的玉玦、玉璜、玉琮、玉璧、玉兽等置于其颈、肩、胸、腹等部位,面部则以缀玉面罩覆盖。

在周代的丧葬礼俗中,十分重视对死者头部的袭殓。《仪礼•士丧礼》有“商祝掩瑱(tián)、设幎目......”的记载,东汉郑玄注曰:掩乃以布裹首,瑱是以物塞耳,而幎目则是一块黑面红里且中间充以丝絮覆盖在死者面部的织物。简单地说就是覆盖在死者面部的织物,因为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最为重要,因此称为“幎目”。“幎目”是我国古代贵族丧葬时常采用的随葬之物,在不同时期称谓有所不同,如西周时称之为“幎目”、汉代时称之为“覆面”、唐代称之为“面衣”等,而今日则通称其“面罩”或“面具”。“幎目”的使用在各个年代,根据使用的身份及文化习俗等差异,其所采用的材质也各有不同。玉质丧葬面具,称为“玉覆面”、“玉面罩”、“缀玉幎目”。

缀玉幎目用各种玉料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特征制成饰片,边角钻以细孔,按应在位置缝缀在一片织物上,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缀玉幎目大都由碎玉或废玉加工制成,也有的是专门而作,每套中的玉件数量不等,各呈扁平形,边角有穿孔供缝缀用,使用时凡有饰纹部分皆朝死者面部。由于质地的原因,幎目都已腐朽不存。

缀玉幎目是周代“葬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是在幎目上缝缀小玉器开始的,这种形制约起源于周共王时期。西周中晚期缀玉幎目的使用渐趋完善,并形成严格的制度。从西周缀玉幎目的出土情况来看,这种奢华的丧葬品仅出现于高级贵族墓葬中,中低级贵族和国人是不得使用的;从出土地点看,主要集中在西周晋国、虢国以及东周王畿(jī)周围,墓主人大多为周王室的高级贵族。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发掘的两百多座墓之中,仅出土了三套缀玉幎目,虢季氏缀玉幎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墓主身份看,墓主明确者多是姬姓贵族,如井叔、虢季和晋侯等均是如此。

进入东周时代,缀玉幎目的使用开始趋于平民化,尤其是春秋晚期以后,三晋两周地区的平民墓开始普遍使用石片拼组而成的覆面,至此缀玉幎目原有的礼制意义丧失殆尽。而缀玉幎目在两周时期的发展和衰变,实际上反映了“周礼”自形成到崩溃的轨迹。从春秋晚期开始,以缀玉幎目为主的周式葬玉不但数目开始增多,造型也发生了变化,大多出土于周王畿内的洛阳附近,并且在各个等级的墓葬中均有使用,仅在玉件的配置格式上,因墓主身份、地位或家境情况的不同而有繁有简。如在洛阳中州路和邯郸百家村等墓地中的众多士以下级别的墓葬中,也有缀玉幎目的存在。高级墓葬中的幎目多以玉片组合而成,而低等级墓葬中则使用缀石幎目了,即由缀玉幎目转变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石覆面了。

战国末期,缀玉幎目的使用日趋衰微,有迹象表明,在一些高等级墓葬可能已经使用玉衣,玉衣与缀玉面罩有一定的承袭关系,尤其是玉衣中的“脸盖”,在功用、材质和制作方法等方面同缀玉面罩颇多相似之处。两汉时期非常推崇用玉石保存尸体,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做的葬玉在汉玉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了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专用的殓服,也就是备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等,即用玉密密地包裹死者全身,这标志着玉敛葬的又一巅峰。

比较研究

丧葬面具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最著名的是希腊迈锡尼王室陵墓出土的黄金面罩、埃及十八王朝国王图坦哈蒙墓出土的黄金面罩(图一)等。

图一  古希腊迈锡尼出土的黄金面罩

缀玉面罩始见于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最为流行,西汉时因玉衣的盛行而走向式微。迄今我国已在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湖北、山东等省出土从西周到西汉的缀玉面罩40多副。

1984年,陕西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M157井叔墓出土了缀玉瞑目(图二),它以多件玉器组合而成。人们发现,在这批构成眉、眼、鼻、嘴、耳人体五官部位的玉件上,均有阴刻的纹饰和用于缝缀的小孔,这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缀玉幎目。

图二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墓地157号墓出的玉覆面构件

而张家坡M303所出十五件一组的缀玉幎目已具有面五官之形,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更是有多套缀玉幎目出土,这说明使用缀玉幎目是周人丧葬制度中的一大特点。(图二)

图二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的缀玉幎目

另外,在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D9M1玉覆面(图三),是用眉、鼻、眼、口等形状的玉片组成人脸的瞑目,出土时基本在原来的位置。玉色火黄或灰白。此组玉覆面的主要特点是玉覆面大于人脸面,仅一对虎形玉饰置于人眉的位置,长度超过30厘米,与面部五官不成比例,这种专门为死者制作的葬玉应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特殊含义。该墓主人是春秋中晚期一位吴王。

图三  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出土的玉覆面

1997年湖北荆州秦家山M2墓出土的玉覆面(图四),用一整块玉雕刻出完整的面部形象,五官、须眉俱全,系仿真人制作。玉覆面呈椭圆形,黑褐色,长20、宽13.9、厚0.23厘米。其制作方法为先经过锯截(背面可以看出为两边对锯),琢磨成人面轮廓,然后进行穿孔、雕刻。眼、鼻孔、嘴镂空,面、眉、眼、嘴耳等部位的轮廓线以及发、眉、髭(zī)皆为阴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覆面四周有8个小圆孔,应缝缀于用丝织品制成的面罩上。同出的2件玉璜和玉佩,应为覆面两侧的坠饰。该墓为战国中期偏晚的元士级女性墓。

图四 湖北荆州秦家山M2墓出土的玉覆面

缀玉面罩盛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汉代因皇贵族死后流行使用“玉衣”,故缀玉面罩日渐衰落,迄今只在西汉墓中发现三组缀玉面罩。最精美的一组缀玉面罩出土于山东长清县双乳山西汉济北国最后一代王刘宽的墓中,长22.5厘米、宽24.6厘米、厚2.9厘米,由额、颐、腮、颊、颌、耳17块玉片和鼻罩组合而成,状如脸形,左右对称,上下协调,浑然一体。各玉片内侧下棱和鼻罩边缘处斜穿细微孔,以便相互联缀,鼻罩雕云雷纹。(图五)

图五  西汉济北王刘宽墓出土的玉覆面

汉代是我国玉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殓玉发展的鼎盛时期。已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中,普遍都出土有用金丝、银丝、铜丝,甚至丝线编缀而成的类似甲衣的玉衣,古人称“玉匣”。1968年在河北发掘了满城汉墓,墓主人是汉景帝的庶子中山靖王刘胜、窦绾夫妇。墓主人身上的两件金缕玉衣是目前考古所获年代最早、形制最为完备的玉衣。刘胜所穿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加金丝编缀而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但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40多例以金缕玉衣为殓服的尸体,无一完好,一般仅存几枚残牙和一些骨渣,事实证明玉衣并没有起到防腐的作用。说玉有防险和防腐的功能,不过是人们对玉的美好期望。

从文中列举的几件瞑目来看,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的缀玉瞑目最完整,最具代表性,所使用的缀玉片形状多样,纹饰精美,做工考究,是两周时期瞑目在丧葬制度使用的巅峰之作。缀玉幎目使用的滥觞期是高级贵族死后的专用之物,到春秋晚期以后,逐渐成为各个阶层均可使用的丧葬用具,但其特有的等级意义已经荡然无存。区别在于构成瞑目材质不同:高级贵族的覆面使用缀玉幎目,因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士人以下的低等级墓葬只能使用缀石幎目了,或者仅仅只是用多个石片拼凑,形制上类同罢了。

从考古发掘的缀玉幎目出土地来分析,周原、两京以及三晋地区是两周时期幎目最为流行的地域,缀玉片结构和形制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缀玉幎目已经基本定型了。在秦和楚系的诸多墓葬中,鲜有幎目作为随葬,表明在秦、楚文化并无缀玉幎目作为随葬的传统。缀玉幎目是殓玉制度一种比较独特的形式,三门峡出土的这套缀玉幎目,不仅有助于研究虢国史,同时也体现出殓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一:

虢国墓地M2001号虢季墓

虢国是西周时期的姬姓封国,是周文王弟弟虢仲的封地。周朝实行世族世官制,因此他们的子孙在周朝世代为官,担任师或卿士,分享着很大的权力。发生在公元前658年的“假途于虞,以灭虢”和“唇亡齿寒”的故事就发生在虢国。虢国被晋国吞并后,自然退出历史舞台。直至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南部发现虢国墓地后,虢国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989年,三门峡市湖滨区群众动土建房的过程中,发现地下有大批古墓。1990-199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珍贵文物一万多件。进一步证实虢国墓地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M2001号墓是一座盗掘未遂的大墓,盗洞已深达11米,盗洞下方30厘米即椁室。墓穴为南北向的长方形竖坑,长5米,宽3米,深12米。墓中出土各类文物5293件,其中青铜器1700多件,金器13件,玉器121件(套)。尤为重要的是青铜器铭文中的“虢季”字样,为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实证。虢季墓出土的“中华第一剑”——玉茎铜芯铁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墓主人虢季是虢国的一代国君,为周宣王时期的重臣虢文公。根据器物判断,其入葬年代应在周宣王晚期。周宣王为周朝第十一位王,在位时间公元前827至公元前781年。

图六  虢国墓地M2001墓底部随葬器物(南—北)

虢国墓地M2001墓出土的随葬玉器,大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表示其身份高贵的组玉佩。两组玉佩中有一组长达1米多,由7件从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连缀成的梯形挂饰,每片玉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红玛瑙玻璃管装点而成,精美绝伦。二是以玉防尸体腐朽的缀玉面罩和踏玉、踩玉等等。三是手握玉和口含玉,象征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拥有挥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墓中所葬玉器的品位和数量的多少,也是墓主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四是传统的玉璧、琮、圭等礼玉和各种仿生的动物玉雕玩弄玉。如虎、鹿、狗、鱼、龟、鳖、苍鹰、鸽子、蝉、蚂蚱等等,当时人们在大自然中能见到的动物几乎应有尽有。

其中M2001虢季墓出土的缀玉瞑目是虢国墓地出土3组缀玉瞑目中结构最为完备,形制最为规范,工艺最为考究的一套。

西周考古发掘因至今未发现周天子墓,所以M2001虢季墓便成为迄今发现的周代级别最高的封国国君墓。199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关链接二:

虢季氏缀玉幎目的清理与复原

由于棺木的腐朽塌陷,墓主人尸体的腐烂,墓葬内器物出土现场十分凌乱,如何在众多的陪葬玉器中,完成缀玉瞑目的清理、复原工作呢?

图七  M2001墓缀玉幎目出土情况(南—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白荣金参加了虢国墓地的发掘工作,在他撰写的《虢季墓缀玉瞑目的清理与复原》一文详细的记述了缀玉瞑目的清理与复原过程:为了精确地绘制出原大图,考古工作者先用透明的涤纶膜或是玻璃板,铺置在定好的网框上,尽量低地支定在清理出的缀玉之上,直接用水彩画笔将下面的缀玉片轮廓一一勾画出来,然后再用灯箱将图描到纸上。除此之外,根据需要还配画了一些草图。在提取文物前,先在原图上标出缀玉编号,之后在缀玉上写号或贴号,并使与图上标写号码一致,然后动手依次提取缀玉片。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宁景通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亲历记》一文中关于缀玉瞑目的清理和复原也有同样的记述。 

相关链接三:

殓玉的三个阶段

“殓玉”,即用玉殓尸。它是伴随着古人的防腐行为及对玉石的神秘崇拜而产生的。为保持尸体不腐,用于殓尸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琀、握玉、九窍塞、玉衣等。

殓玉从出现到消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以前。殓玉的特征是从单个的玉璧、玉琮散布于身到缀王面罩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就存在玉殓葬。当时的玉器除具有生产工具、兵器、佩饰的用途外,还具有殓尸的用途。文献记载,殓尸用玉主要是玉璧、玉琮及玉琀。如良诸文化,一些墓中有以大批的玉璧及其它玉器做成的组佩饰垫覆于尸身, 这些东西还代表了他们生前的地位与财富。

到了西周时期,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诸多墓葬都有大量的陪葬玉器,其中M2001、M2006、M2009墓的面部则覆盖有玉器组成的缀玉面罩,说明西周时期的殓玉制度已经逐渐趋于完备。《周礼•春官•典瑞》云:“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汉儒郑玄注曰:“驵读为组,与组马同声之误也。渠眉,玉饰之沟琭也,以组穿联六玉沟琭之中,以敛尸,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由此可见,作礼玉之用的六器又具敛尸之功能。虢季墓棺内玉器的摆放位置,为“组六器以敛尸”之说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缀玉幎目是殓玉制度一种比较独特的形式。一般来说,葬玉制度属于礼制范畴,有严格的规定。两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葬玉制度主要分为三个等级。诸侯一级主要用缀玉面罩、口含玉、手握玉、踏玉、脚指夹玉。高级贵族主要用缀玉面罩、口含玉、手握玉、踏玉等。一般贵族士大夫没有缀玉面罩,手握玉也很少,口含玉各地所用不同。

据《墨子•节葬下》记载“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王几比乎身。”该时期墓葬尚未发现使用玉衣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玉衣还未出现。秦代由于存在时间短,未见玉衣出土,故暂归入殓玉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为汉代,它既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也是殓玉发展的鼎盛时期。玉衣出现并形成了使用上的定制。

西汉前期是玉衣发展的早期,玉衣的构件还不完备,有的只有头部、双手,双足几部分,有的仅是这几个部分的玉片。这一时期,尽管出土过玉衣,但多数已被扰乱,都不完整,无法了解其形制。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座河北满城西汉墓中第一次发现的成套玉衣时,保存完整,使我们得以窥其全貌。玉衣共两套,分别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殓服。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头部由脸盖和头罩构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套和脚都是左右分开的。组成玉衣的玉片之间以金丝线加以缀编。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用金丝重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700克。此外,河北定县中山孝王刘兴墓、邢台南曲炀侯墓也曾出土西汉时使用金缕编缀的玉衣、玉面罩。可见,西汉时期,玉衣已用于殓尸,只是可能未形成定制,王侯及王后都可以使用金缕玉衣。

需要提及的是,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墓葬中,还各出土一套完整的“九窍”殓玉,计有一对耳塞、一对鼻塞,一对眼盖,一片口含,一件肛塞,一件生殖器盖(男性用)或女性用的阴道塞。出土时夫妇各一套,均发现在所用人体各器官处。由此看来完整的九窍塞在西汉已流行。

东汉时期,用玉殓尸发展到高潮,其突出表现在玉衣出现不同的类别,且形成使用上严格的定制。

1970年6月,徐州市土山东汉彭城王家族墓出土一套银缕玉衣。这套玉衣全长1.70米,用玉2600余片,用银丝约重800克,与金缕玉衣相比,银缕玉衣更能表现人体形态。后来在一些地方又出土过铜缕玉衣。由此可见,玉衣的形制从西汉发展到东汉后更加生动形象化,同时也有了不同的类别及使用时等级上的限制。即皇帝死后穿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殓服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殓服用铜缕玉衣。这种不同等级的殓尸限定,不是在用玉上,而是在金、银、铜缕之别上。

第三阶段,殓玉消亡。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用玉衣作殓服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曹魏之际。曹操曾下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看到汉代诸陵无一不被盗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乃作《终制》,禁止使用“珠襦玉匣”殓尸。玉衣从此绝迹,用玉殓尸从此消夫,此后的墓葬中再未出现殓尸用的玉器。

总之,中国古代的玉器经过历代统治者的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越来越走向神秘化,以致到达荒诞的地步。殓玉就属此种行为,从简单的玉器组合,发展到形制复杂的玉衣,而后走向消亡。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

[2] 田双印.从虢国墓地出土的缀玉面罩看古之殓玉[J].华夏考古,1993(4).

[3] 汪遵国.良渚文化的“玉殓葬”——兼谈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南京博物院集刊,1984.

[4] 石传荣,陈杰.两周葬玉制度之考古学研究[J].中原文物,2011(5).

[5]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J].文物,1979(11).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8] 王斌.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时代(远东)出版社,2007.

[9] 顾朴光.面具——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0] 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J].文物,1996(2).

[11] 卢兆荫.玉振金声——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12]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J].文物,1979(11).

[13]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秦家山二号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9(4).

趣味猜想

猜想一:缀玉瞑目出土时,其中五官形状缀玉片的相对位置大体可辨,其四周缀玉片散乱相当严重。但值得注意的是,发现时缀玉片大多数背面朝上,故推测当初殓葬时,缀玉瞑目是正面朝下覆盖在人面之上的,其原因是忙乱中的疏忽,还是特定的习俗?

猜想二:缀玉瞑目上的缀玉为什么要使用旧玉改造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作者简介

张延红,女,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进入河南博物院,在信息管理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