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邈墓志
文物名片

        温邈墓志1997年出土于河南济源,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墓志青石质,分为志盖和志石两部分。志盖为箓顶,长为79.5厘米,宽为79厘米,上书“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并序”。四煞装饰有极为精美的四神以及云纹图案。墓志长76.5厘米,宽76厘米,正书34行,满行34字。

深度品鉴

墓志叙述了温邈一生作为隐士的三个阶段,叙述虽简单,但却蕴含了丰富的中晚唐时期的社会讯息,揭示在当时混乱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很多士人宁愿隐居也不愿入仕的生存状况。对于温姓起源问题,以前我们一直认同《元和姓纂》和《新唐书》的说法,而温邈墓志和其父温佶神道碑的出现,则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因此此墓志对于研究温氏起源和温大雅家族世系具有重大的意义。温邈墓志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李珏撰,李珏是当时朝廷牛李党争中,牛党中重要一员。通过对其研究并结合牛僧孺为温佶写神道碑这一史实,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中晚唐时期政治状况及背景的认识。通过对温邈墓志的考证以及温佶墓志的印证,纠正和补充了两《唐书》记载的错误和纰漏,为进一步研究唐代社会、政治等历史,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1  温邈墓志背面

墓志录文如下:

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并序/

承议郎守河南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珏撰/

温先生讳邈,字顺之。本巳姓。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人,廿六代仕/周为司马,别封于祁,始为太原人。永徽中,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大雅,于先生为六代祖。/仆射生工部侍郎、瀛洲刺史无隐。瀛州生范阳令晋冲,范阳生金吾卫长史仁礼。长史生/南郑令、赠谏议大夫景倩。南郑生太常丞、赠谏议大夫辅国,先生即太常谏议/君第二子也,出于高平李氏,外五代祖司空李勣为唐功臣。先生幼而聪悟,长有/名节。年十五丁谏议君忧,勺浆绝口,加人数等,始以至孝知名。服阕,从师授六经,览/百氏史,钻研涉猎,俾夜如昼。故能于学无所不通,于人无所不容,卓荦绝伦,为时儒雄。与/弟故礼部尚书造,故至德令逊,侨居邺郡,复有三虎之号。贞元初,四郊多垒,戎府强大,有/若马燧、刘洽,宿兵两河,观望形式。先生或飞短札,或诣辕门,质责异端,指明逆顺。二/师皆词屈心伏,以客卿处之。然正言高步,龃龉难合方将,以夔皋之道翊赞/。大君丁太夫人忧,哭无常声,几至灭性,筑坟栽树,皆出身力。时遇亢旱,草木不滋/,先生长号诉天,泪尽继血,数里之内独降甘雨,有祈必应,如此者数声入。而又庐于墓侧,猛/兽驯扰,暮来蚤去,若扦卫然,乡里异之,目为巨孝。外除,东诸侯有以羔鹰及门者/,先生喟然叹曰:人生荣、宦、禄、贵及亲风树之感,今则已矣,安能碌碌随人后取富贵哉/?扬名之义岂无天爵?若其轩冤承绪,则有令弟存焉,而今而后吾不复言仕进矣。繇是服名教者嘉之,隐居于泗水之上垂三十载,言必孝悌,化成乡闾。长庆中,护至德季弟丧归葬/旧里,遂于鸣皋山紫逻川,筑室艺树,坚终为之志。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发书致礼,交/驰于门。大和初/,上即位,名公钜人,相与推荐,拜左补阙,敕河南尹。敦谕发遣,先生稽首辞疾,竟/不屈志。洎礼部官达,贵为元侯,先生蓝舆褐衣,就其理所,执经讲德,和乐怡怡,允所/谓或出或处,皆不失其道也。未几,礼部以大宪征/,天子方倚为相,病不起。大和九年夏六月,先生在洛闻其丧,气不胜哀,因恸疾作,乃/隐几雪涕而言曰:吾老矣,手足既绝,安用生为?于是卧服缞麻,不近医药,及暮晦日终于/家。夫人李氏,即前所谓先生外五代祖司空勣之玄孙。有子男四人,长曰璙,前/滑州酸枣尉,曰瑀,曰环,曰璘,皆举进士。女四人,皆适良士。次女婿长乐贾育最知名/。先生生于宝应壬寅岁,卒于开成景辰岁,龙虵之谶,岂虚也哉?其孤以明年二月十五日/祗奉大事,葬于河南府河清县金娥里,袝太常谏议君之墓。先生容貌尊严,身/长七尺,广眉阔额,方口踈齿,博达有智略,于经精易、传、三礼,于史熟司马迁、班固书,澁文/难义,剖析无滞。天与至性,孝于亲友,于弟信,于朋友,亦全人也。竟不试于时命矣!夫尝著/周官参略六篇,序天地四时,述作之能,侔于古人。予忝与游,熟其事业,铭曰/:先生有道可为王者师,先生有才可以佐明时。贞节玉立,涅而不淄,岂无/兹基?亦有深知,卆用不试,天其命而。已乎已乎,从古如斯/。孤子瑀泣血书。

文化解读

据墓志载,温邈字顺之,“生于宝应壬寅岁,卒于开成景辰岁”。即代宗朝宝应元年762年生。景辰即丙辰,文宗开成元年827年,享年66岁。关于温邈,仅《新唐书》在温造之后,稍有介绍,极为简略,“邈,长庆、大和中,累以拾遗、补阙召,不应” 。其父温佶神道碑记载与《新唐书》相差无几。温邈墓志相对来说更为详细。文宗初即位,就曾以“补阙”之职,召其在朝廷任职,但被其拒绝。墓志中更为详细地提官职为“左补阙,敕河南尹”。至于《新唐书》和温佶神道碑中记载的“拾遗”墓志中并无记载。可见温邈一生隐居,虽然朝廷几次征召都没有入仕。

从墓志上看,其隐居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弟故礼部尚书造,故至德令逊,侨居邺郡”温邈、温造、温逊三兄弟青年时隐居于相州的邺郡,被称为“三虎”。“邺郡”位于相州,《新唐书•地理志》上载:“相州邺郡,望。本魏郡,天宝元年更名。” 对于此,两《唐书 》均记载为温造在入仕之前隐居于王屋山。《新唐书》载“造,字简舆,……不喜为吏,隐王屋山,人号其居曰‘处士墅’” 《旧唐书》记载:“温造,字简舆,河内人。……不喜试吏,自负节概,少所降志,隐居王屋,以渔钓逍遥为事。” 而温佶的神道碑记载温佶“以建中元年卒于邺郡之成安里”。可知其父原住在邺郡之成安里。这样看来温邈墓志记载的可信度更高,此条可纠两《唐书》记载之差错。

第二阶段,“隐居于泗水之上垂三十载,言必孝悌,化成乡闾。”温邈在其母太夫人去世之后,隐居于此。泗水县隶属于山东省济宁市所辖,位于山东省中南部。从墓志中来看,温邈一直在此隐居三十年。

第三阶段,在安葬其弟之后,又隐居于“鸣皋山紫罗川”。“鸣皋山”又名九皋山,位于伊川、嵩县、汝阳交界之处。王琦注《河南通志》:“鸣皋山,在河南府嵩县东北五十里,一名九皋山,昔有白鹤鸣其上,故名。” 李白曾做诗《送岑征君归鸣皋山》,岑征君即岑勋,李白称其为征君,看来也是一位隐居于此处的隐士。

与其他墓志不同,温邈墓志中特别描述了他的容貌“容貌尊严,身长七尺,广目阔额,方口踈齿”,并且“博达有智略”经、易、史均为精通,并留有著作《周官参略》六篇,此书现已遗散,无从可考。

墓志提到温氏起源,“本己姓,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人,廿六代仕周为司马,别封于祁,始为太原人”。即温氏为颛顼之后的己姓,因一个叫平的辅佐夏朝有功,被后封于温,以地为姓。从平至人26代,到了周朝被封到祁,始为太原人,这与温佶神道碑记载相一致。关于温氏起源,《元和姓纂》这样记载:“温,唐叔虞之后,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节。” 《新唐书•宰相世袭表》沿袭此说,主张温氏始祖为唐叔虞和郤至。但现在看来墓志记载更为确切,此记载为研究温氏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墓志中非常清晰地写出了从唐初温大雅开始的世系七代人的官职和姓名。结合温佶神道碑和史书记载,可以将其世系七代补充完整,将其列出来,可补史书之不足。

墓志中的“大雅”即隋末唐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温大雅。温大雅,字彦弘,隋末跟随李渊起兵太原,和其弟温彦博一同辅佐李渊,深受李渊的信任。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流传至今,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墓志中记载温大雅为“礼部尚书,赠左仆射”,而两《唐书》均记载其为“尚书右仆射”。如《新唐书》记载:“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年六十三。” 《旧唐书》记载其卒后,“永徽五年,赠尚书右仆射” 。墓志记载和《旧唐书》记载相同,即温大雅的尚书仆射受赠于永徽年间,此处可纠《新唐书》记载之误。虽然对于其“尚书仆射”的受赠时间不一致,但是两《唐书》记载均为“尚书右仆射”。“左仆射”为首相,要大于“右仆射”,由于温佶神道碑又漫漶不清,所以是两《唐书》记载的失误,还是温邈墓志有夸大其官职的因素,需进一步考证。

“谏议君”指的是其父温佶。温佶,字辅国,两《唐书》有传。温佶神道碑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其生平。墓志载温邈“年十五丁谏议君忧”,而据温佶神道碑,温佶为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卒邺郡之成安里。”温邈生于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温佶逝世时,温邈应为19岁,并不像墓志中所说为15岁。

在温邈死后的第二年开成二年( 年)二月十五日,下葬于河南府河清县金娥里,袝“太常谏议君之墓”即温佶之墓。根据两碑出土的地点相同,可知墓志记载属实。清河县属于河南府管辖。河南府“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 。 清河县“武德二年置,隶怀州,八年省。咸亨四年析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阳复置,……会昌三年隶孟州,寻还属,后废。”

温邈的外五代祖为“司空李勣”。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赐其为李姓,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为李勣。其一生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根据墓志记载,温邈的母亲即太夫人李氏是李勣的第四代后人。不仅温邈的母亲,而且其夫人也出自李勣一支,“即前所谓先生外五代祖司空勣之玄孙”,即李勣的第六代后人。对于作为温大雅和李勣的后人,《旧唐书》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德宗曾问温邈的兄弟温造:“卿谁家子?年复几何?”造对曰:“臣五代祖大雅,外五代祖李勣。臣犬马之年三十有二。” 但从墓志上来看,文献上记载的这个故事说法并不准确,温造和温邈一样,应是温大雅第六代、李勣外五代后人。

“与弟故礼部尚书造”,是指温邈的弟弟,礼部尚书温造。温造,字简舆,其在文宗时期官至宰相,两《唐书》中有传。从墓志来看,其与温造感情深厚,里面有大量描述其弟温造的记述。当温邈知道温造逝世之后,哀痛异常,不久也辞世。墓志记载温造的逝世的时间是“大和九年夏六月”,此和史书上记载一致,大和“九年五月,转礼部尚书。其年六月病卒,时年七十,赠右仆射” 。

关于温邈的兄弟,在墓志中明确提到的有温造和温逊。《新唐书》上也只有此三人。而在温佶神道碑中则是兄弟五人,即温遘、温邈、温造、温、温逊,此可补史书记载。根据温佶神道碑记载,长兄温遘“早世”。兄弟老四,由于碑文不清,不知其名。墓志记载的“长庆中,护至德季弟丧归葬旧里”,即指至明温逊逝世的时间。

据墓志记载温邈有子四人,即温璙、温瑀、温环、温璘,史书无传,墓志为温瑀书写。有女五人,也无从可考。目前所见有温造其子温璋,《新唐书》有其简单传记。

墓志开头为“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并序”,“征君”即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清赵翼《陔馀丛考•征君征士》这样解释的:“有学行之士,经诏书征召而不仕者,曰征士,尊称之则曰征君。” 墓志以左补阙官职来称呼温邈,显然为敬称。温邈一生无仕,隐居山林,这在当时并非少见。唐代中后期,地方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朝廷宦官口衔天宪,掌握大权,朝中朋党纷争,相互倾轧,总体来说政局混乱,所以很多有才之士宁愿隐居山林,也不愿朝中为官。

墓志撰文为李珏。李珏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孺的神道碑即为李珏所写 ,那李珏为什么给一个隐士来写墓志铭呢?这要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唐代中后期政治较为复杂,当时朝政由宦官把持,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依附于宦官,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互相角逐倾轧。而据史书记载“李宗闵、牛僧孺在相,与珏亲厚” ,可知李钰为牛党一派。当时文宗为摆脱宦官的控制以及朋党之争的局面,重用李训和郑注。太和九年七月,李宗闵因杨虞卿之事被贬,李珏也连坐被贬“七月,宗闵得罪,珏坐累,出为江州刺史。” 太和九年11月21日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李训和郑注以及朝中官员一千多人被诛杀,政权由重新被宦官掌握。之后牛党又被重用,李珏于“开成元年四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迁河南尹”并于“开成二年五月,李固言入相,召珏复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 而温邈于开成元年卒,开成二年二月十五日埋葬。从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李珏仅从开成元年四月到开成二年五月之间,担任河南尹的职务。而温邈从逝世到埋葬时间则为从开成元年到开成二年二月。其时间正和李珏来河南的时间相重合。我们从牛僧孺给温邈和温造之父温佶写神道碑来看,当时温造应属于牛党集团或亲牛党。因此李珏为什么来到河南不久,就给一个隐士写墓志铭,就解释的十分清楚了。

比较研究

一般墓志铭先叙志名,而后列举祖先世系。将祖先等人的籍贯姓名等一一列举。接下来就是叙文,有赞语,也有生平叙述。其后记载卒年,葬年。最后附有“铭”。主要表现了赞颂死者功德的目的。在唐早期和唐以前,墓志铭的行文大多以叙述先世为主,主要称颂各位祖先与穆亮的功绩。风格多为骈文,并大量运用典故,其中尾后的“铭”占有较大的比例。全篇基本上是一首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骈文赞颂。总体来说虽文辞优美但疏于记事,使人觉得用词华丽空泛,堆砌了大量溢美之辞,浮华不实,所以有“谀墓之文”说法。这种墓志的写法和当时文坛上盛行骈文有很大关系。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发展到唐代时期很多已是侈丽颓靡、专事雕琢、内容空洞的文章。自南北朝中晚期至唐代早期的墓志中占绝大比例,是六朝浮华文风的典型体现。这种骈文墓志文体的影响长达一百多年,至唐代中晚时期才有所改变。

因为中晚唐时期,针对这些情形,很多文人主张重新振作当时的文风,例如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主张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的基础上,坚持“文以载道”的写作思想和“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的语言风格,使文章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韩愈这些文人领导的“古文运动”一振唐代中晚期的文风,有力地排除了风靡几百年的柔软文风,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新风,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影响后世上千年,被人们视为“文圣”和文学界的“百代宗师”、“泰山北斗”。李珏就生活在唐代文人希望重振文坛的时期。和同为李珏所写郯王墓志相比,郯王墓志更为接近唐早期的骈文形式,辞文优美,多赞溢之词。而同为李珏所写的温邈墓志,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文体格式,内容以记述墓主经历为主,叙事详尽,在叙述中引用了大段的人物对话,语言基本采用散文写法,不再使用骈句,这与中唐以前的墓志文体已经完全不同,更接近宋代墓志的文体。墓志文笔新颖通俗,将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语句流畅,叙事清晰、自然,感情真挚,文辞飞扬,不失为一优秀的散文作品,显示了墓志作者较深厚的文学修养。墓志内容着重表彰了墓主人品德超群,见识非凡的一生,在后面不仅描述了温邈的容貌、身材还将其生平的著作进行交代。这些新颖的写作形式,表明了唐代墓志铭写作程式随着当时文风的改变也在不断地改变。

附:郯王李经墓志铭

大唐故郯王墓志铭并序

翰林学士朝议郎守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臣李珏撰

王讳经,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之第二子也。母太妃张氏。王早封於郯,以大和八年七月十一日薨於京师内邸,享年五十有七。皇帝设次发哀,不视政三日。命内官襄事,尹京监设,群司备物,太常藏礼。以其年八月廿四日迁窆於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夏里,礼也。肇源自天,洪派万里;灵根发地,殊彩五色。生知孝敬之道,长茂温恭之质。聪悟敏肃,端庄惠和。繇是庆叶剪桐,荣膺胙土。至於好古乐善,□信行己,造次不忘於礼法,优游自适於典坟。亦犹楚元嗜学,采仁义之□徵;师献谈玄,穷三易之系象。所以享崇高,无颠危之惧;洽渥泽,有行爱之权。今上睦亲,尤所贤重。宸游屡陪,不间於终月;蕃锡加等,持盛於当时。而能宠至弥惊。谦光自牧,骄矜不形於体貌,恬智交养於襟灵。宜乎永锡难老,膺履多福。羽仪宗室,翰屏邦家。而逝水不留,藏舟靡固。皇情轸悼,褥礼饰终。义深序之恩,宠极哀荣之典。词臣奉诏,志於佳城。

铭曰:赫哉巨唐,生此贤王。天与孝敬,曰□忠良。恭肃惠和,端明齐庄。动祟礼乐,率由宪□。允武允文,不愆不忘。皇族挺秀,邦家有光。麟趾疏封,宗周旧□。大保分土,炎汉□□。□□□社,爰自早岁。好古师儒,依仁游艺。诗穷气雅,易探象系。胙启山河,□□邸第。陪游夹辇,侍宴升陛。蕃锡有加,宠光无际。万□岳固,忽叹粤逝。应沼迁舟,犭爰岩落桂。宸哀轸悼,诏葬覃恩。备物前设,车从後繁。人觐缛礼,路往秋原。鼓曲犹咽,泉台已昏。空余令德,千□□□。

相关链接

温佶神道碑

全称《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现存济源市南,唐太和七年(833年)刻立,石灰岩质,高473厘米,宽126厘米,厚38厘米。碑客篆书“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4行16字,碑文正书,碑文字多有剥蚀,残缺较甚,不可完读。温邈父亲温佶,字辅国,以字行。温大雅五世孙,并州祁人。安禄山乱,往见平原太守颜真卿,助为守计。李光弼厚遇之。后居邺,薛嵩荐之朝,授太常丞,一谢嵩即去,屏处郊野,世推其高节。温佶娶唐初大将军李绩之女(山西高平人)生五子:温遘、温邈、温造、温逊、温□(缺字)。温邈生四男,至宋时已达千余口人,并繁衍至南阳、洛阳、晋城、冀南一带。济源温氏人才辈出,是继唐初太原祁县“三彦”之后,温氏历史上最辉煌时期。温佶是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邈、温造、温逊三兄弟有“三虎”之号。特别是温造,是济源温氏彪炳史册的代表人物。

录文(字体不清处用)

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并序

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奇章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牛僧孺撰

正议大夫守左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裴潾书

朝散大夫守尚书虞部郎中(缺篆额姓名)

温氏裔颛顼,为己姓。其后有平,佐夏灭穷,厥用祢土,子孙因其邑,而仍其侯,侯廿六代至人,邑于周,别封于郄。。以缵以起,曰序而忠,曰恢而智,羡良峤武高下咽堙横张郁必大乐无隐,祖之德爆闻于时,馨烈熏灸,益炽而大。州生范阳令晋冲,范阳生右金吾。公讳佶,字辅国,即南郑公之长子也。敏中方外,韬蕴不穷,繤经穷元,法为时师。元关捭阖,闭。鲁郡公真卿守平原,公杖策往谒,云风类随,忠气合发。当是时,二颜横起,虏喉咽断,愁几至实系公之助也。乾元至德间,太尉临淮王以智力自高,少为士屈,待公如神。不乞以爵縻,因授太常丞。公行藏有素,讫谢而去,华奢闻显,益不憙爱,栖神灭人而己以建中元年卒于邺郡之成安里穆宗文宗人夫天也子男五人曰遘曰邈曰造曰曰遜者气实一早 世具于仲兄今尚书公志墓文邈于长庆大和间以拾遗补阙诏故徐州仆射飞章为朝起为百里昔荀淑陈仲弓父子兄弟,以贞名高行为时师。每岁安车蒲轮,玉帛赞币,填塞门巷,代光荣之。今温门二世,币聘征书不绝于道,欤天将秤其德,而世其家,而今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公出焉。尚书名造,即谏议公之第三子,潜武经文,平生之行,具于故礼部郎中,知制诰唐君次志。谏议公墓,文虎蹲,蛟蟠册,始动五台,百争以状累官至尚书右丞。属兴元军乱,节度使李公为兵乱所杀。朝廷忧之,宰相泣于上曰:“李绛反不而今而后,天下之为镇者,孰敢出头?了办是役,温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公单车去,举止如书生。入之日,自旦及午,拥叛卒会饮,杀八百余人,复枭其首乱者百廿人,祭李公之柩。于是,朝之大/若温公者,吾其可名乎?微温公,吾其能保其任,而完其生乎。当是时,若事或不幸,即四方之佼佼者,侧目而猬,其可量哉?识者以为公之/而截,天下之流不横矣。其后由阶而赞大化,福万品而光祖先,斯人之望可指,而待嗟乎!谏议之烈不泯,而尚书之德复昌,温之世泽其有穷乎!唐制,三品者父祖得以刻石纪神道。僧孺于尚书为日月为多时,门风烈祖,闻之悉文其石,何敢让于铭。铭曰:“先生之先,在世多才。曰博宏将,三英彦联。黎公瀛州,行而膻,华实难并系也复卑位不称德厥有先生。先生入神。扶颜遏安,批裂两河。饥鲸骇猰,几死坑窠。兵血之间,笑言委迟。不有其庸,孰利于名,名从而,人思德望。生必有子,尚书之,晦当大明。功曝而贵。嘻期先生,亦已不死。谁其刻诗扬郡长史 。

关于温邈的父亲温佶的神道碑设置的年代,碑文中没有显示。我们可以根据碑文上出现人物的官职可以推断出大致时间。《旧唐书》记载裴潾大和“七年,迁左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八年,转刑部侍郎,寻改华州刺史。九年,复拜刑部侍郎。开成元年,转兵部侍郎。……三年四月卒,赠户部尚书。” 从《旧唐书》载裴潾的年代表,其任集贤殿院士的事件上可以推测,裴潾书写的时间应是在文宗“大和七年”。

《旧唐书》载,牛僧孺太和六年“十二月,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三年九月,征拜左仆射” 。此处,《唐书》记载上出现矛盾,太和六年十二月已经是“左仆射”,为何开成三年又拜“左仆射”。查阅杜牧所写《牛僧孺墓志铭》上为:“大和六年检校右仆射平章事淮南节度使。经六年至开成二年,……夏五月,以兵付监军使,拜疏讫,就道。除检校司空留守东都。明年拜左仆射。” 可知是《唐书》记载错误。牛僧儒应是大和六年十二月拜为“右仆射”,开成三年才升为“左仆射”。这样就可以判断牛僧儒撰碑文的时间应是大和六年12月之后,开成三年之前。

《旧唐书》记载温造是在:“长庆五年四月,入为兵部侍郎,以耳疾求退。七月,检校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大和“七年十一月,入为御史大夫。”而温造符合碑文的时间应是长庆五年七月之后,大和七年十一月之前。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推断温佶墓碑的年代了,即是在大和七年一月到十一月之前。大和为文宗的年号,但是温佶神道碑两次提到文宗,如“穆宗文宗”“文宗亦以为能”。文宗为赵昂死后所起庙号,大和七年还没有。由此推测此碑的撰写年代和建立年代应不是同一时期,即大和七年撰写,文宗死后才建碑。

 

参考文献

[1][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温邈传 (卷91)[M].中华书局,1975.

[2][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三(卷39) [M].中华书局,1975.

[3][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温造传(卷91) [M].中华书局,1975.

[4][五代]刘昫.旧唐书•温造传(卷165) [M].中华书局,1975.

[5]孙灏,顾栋高等.河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6.

[6](唐)宝林.元和姓纂[M].中华书局,1994.

[7][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温大雅传(卷91) [M].中华书局,1975.

[8][五代]刘昫.旧唐书•温大雅传(卷65) [M].中华书局,1975.

[9][10][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二(卷38) [M].中华书局,1975.

[11][12][五代]刘昫.旧唐书•温造传(卷165 ) [M].中华书局,1975.

[13][清]赵翼.陔馀丛考•征君征士[M].中华书局,1963.

[14][唐]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公神道碑[M]//[宋]李昉,宋白,徐铉等.文苑英华(卷888),中华书局,1990.

[15][16][17][五代]刘昫.旧唐书•李珏传(卷177) [M].中华书局,1975.

[18]温佶神道碑全称为《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根据《金石续编》记载,为牛僧孺撰,裴潾书写。今在河南省济源市南25公里左山村东。陆耀遹撰《金石续编》卷一一有录文。

[19][五代]刘昫.旧唐书•裴潾传(卷175) [M].中华书局,1975.

[20][五代]刘昫.旧唐书•牛僧孺传(卷172) [M].中华书局,1975.

[21][唐]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并序)[M] //[清]董浩.全唐文(卷755).中华书局,1983. 

趣味猜想

唐代墓志铭中所载“征君”是什么意思?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黄林娜,女,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