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鸟纹阳燧
文物名片

虎鸟纹阳燧,春秋早期,直径7.5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1052虢国太子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深度品鉴

1956年冬天,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库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上村岭湖滨车站工地发现了虢国贵族墓地,发掘了一座虢国太子墓[1],编号为M1052,出土各类文物970多件(图1),其中就有这件虎鸟纹阳燧。

图1 M1052太子墓墓底平面图

这件阳燧出土时位于墓室西侧,紧靠着槨壁。直径7.5厘米,铸造十分精美,正面为银白色,呈凹面弧形,虽有些锈痕,但仍然十分光洁。背面有一高鼻钮,可系穿佩带。钮旁有两只首尾相接的斑斓猛虎与双头虺龙和鸷鸟组成的图案。猛虎血口大张,尾巴卷起,似是发出低沉有力的吼声。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躯;鸷鸟怒目圆睁,展翅飞啄;画面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寓意深刻,创作之精致令人叫绝,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水平(图2)。

图2 阳燧背面图案

但是,对于它的用途,大家都琢磨不透,只好依据形状叫它弧面形器。这件器物后来上调到国家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三门峡市考古工作者许永生先生通过史料研究及实物对比,认为这件弧面形器就是古人聚焦阳光取火的工具阳燧。于是,在他的指导下,虢国文化研究所按原样复制了一件,经过打磨、抛光等技术处理后,在太阳下一试,果然短短几秒钟,就能将棉絮引燃(图3)。

图3 阳燧取火

虢国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其地位决定他在祭祀时可以担任主祭,这件精美的阳燧或许就是当年太子采集“天火”的用具。

文化解读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借助火来烧烤食物,改变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借助火来吓跑野兽,确保安全;借助火来摆脱严寒,享受温暖。古代人类取火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是用燧石取火。人类通过燧石互相撞击取得火种,这是最早人工取火的方式。第二是用木燧取火。相传燧人氏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办法。《韩非子·五蠹》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第三种是用金燧取火。进入青铜时代后,人们开始铸造铜锡合金的圆形凹面反射镜聚光取火,这便是“阳燧”或“夫燧”。第四种方式是火镰取火。约在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器的发明,人们发现了铁石相击能迸出火花,这便启发人们创造了金与石相击的取火方法,并逐渐简化成能随身携带的火镰火石。在安全火柴被引入中国之前,这是古代最方便、最常用的取火方法。但是,在上述四种取火方式中,最体现人类智慧的是阳燧取火,它是我国古代人们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青铜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燧,从火,遂声。本义为古代的取火之器。以燧命名的取火工具有阳燧和木燧。《周礼·疏》中说:“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燧者也。”《玉篇》载:“燧,以取火于日。”因此金燧又称日燧、阳燧、夫燧。《周礼·秋官·司烜氏》载:“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 贾公彦疏:“明者洁也。日月水火为明水明火,是取日月阴阳之洁气也。”这说明,西周时专门设立了“司烜氏”,作为执掌阳燧的官员,负责“取明火于日”。人们从太阳光取来的圣洁之火,主要用于祭祀宗教活动,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神祗的恭敬和虔诚。同时也可以祛灾降福,驱除邪恶。另外,古时人们在行军、打猎,日常家居时,也随身携带有阳燧。《礼记·内则》载:“子事父母……左佩纷帨、刀、砺、小觽、金燧;右佩……大觽、木燧。”又《礼记·内则》孔颖达疏:“晴则以金燧取火于天,阴则以木燧钻火也。”也就是说在晴天有阳光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

这段话还指出了铸造阳燧需要“消炼五石,铸以为器”即将铜锡等矿石冶炼成青铜,铸造出阳燧。而成书于战国的《考工记》则精确记载了阳燧制作的材料配方:“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其中“金”指的是纯铜,“锡”是指铅锡合金,即制造阳燧的铜锡比约为2∶1,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制造阳燧的材料比例。

关于阳燧的铸造情况,东汉王充在其《论衡·率性篇》有详细论述:“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这段话指出了古人铸造阳燧的最佳时间在五月午日的日中时刻。古人在阴阳五行思想指导下,认为:五月火旺,丙为火日,午是火位,日中亦为午时。五月丙午日中铸阳燧,属火月火日火时铸火器,是阳气极盛之时,铸成的阳燧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阳燧铸造以后,镜面不太平整,对受光产生一定影响,还需要抛光处理,即“磨砺生光”。据《淮南子·脩务训》记载,要用一种“玄锡”粉敷在上面,再用毛毡加以摩擦,才能把器物表面打磨得光滑明亮,使其对光的反射性能良好,方能“仰以向日,则火来至”。

关于阳燧的取火过程,《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十分具体的叙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然,得火。”晋人崔豹在《古今注·杂注》载:“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则得火。”还有王充在《论衡?说日》中也说:“验日阳燧,火从天来。”到了宋代,大科学家沈括通过做实验,对阳燧的聚光作用和取火的原理研究得更加清晰透彻。他在《梦溪笔谈》卷三中写到:“阳燧面洼(凹),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沈括在这里指出了两点:一是阳燧不仅是形如镜,而且是凹面镜,只有凹面镜才能聚光;二是凹面镜向日照之,太阳光照到镜面上,反射回来的多束光线皆聚向凹面镜内,在离镜一二寸的地方形成了焦点,在焦点处才能引发火(图4)。

图4 阳燧取火示意图

阳燧作为古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一种生活用具,也奠定了中国是最早使用凹球面镜聚焦取火的国家的地位。直到公元13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培根才用金属磨成西方第一面凹球面镜,对日取火成功,比中国晚了二千多年。

比较研究

阳燧是青铜镜铸造中的衍生物,它与同时代的青铜镜造型、铜质、纹饰、打磨光洁度等特点基本一致,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目前所见最早的阳燧实物为西周早期器,但寥寥无几。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阳燧较多。汉代以后阳燧逐渐减少。唐、宋以后还出现了执柄的阳燧。另外,唐宋时期,还新创造了阳燧镜,将阳燧与铜镜铸造在一起。阳燧因其使用的特定性而极少作为陪葬品,所以出土的数量较少。早期人们常常误将其称为弧面形器、器盖、铜镜等物。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才将这类器物统称为阳燧。

1975年北京昌平区白浮村西周墓地出土两件阳隧,时代应为西周早期。一件直径9.9厘米,背素而微凸,半环钮,无钮座,缘部也无任何装饰,大部分被黄色、灰绿锈块覆盖。正面中心微内凹,大部分也被灰绿色锈块覆盖,无锈处呈红黄色,显得比较光洁。另一件形状同前,钮已锈蚀,直径9.5厘米[2]。”

1995年4月,陕西扶风黄堆60号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一件阳燧(图5),现藏宝鸡周原博物馆。该器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重约100克。器形似铜镜,基本呈圆形,凹面,背面素面,背中央有一桥型小钮,孔呈长方形,整体造型像茶杯盖。经西安光学仪器厂检测,其曲率半径为19.8-20厘米[3]

图5 陕西扶风黄堆60号墓阳燧

1972年10月陕西扶风县刘家沟出土一件阳燧(图6),背面饰重环纹,桥形钮。阳燧沿钮方向直径7.5厘米,垂直于钮方向直径7.9厘米。该阳燧属于西周中晚期之物[4]

图6 陕西扶风刘家沟阳燧

陕西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二件阳燧。一件直径7.2厘米,厚为0.2厘米。平面圆形,镜背微鼓,镜面微凹,镜背近中心处有桥形钮,无纹。另一件阳燧,直径7.1厘米,厚0.1厘米。平面圆形,镜背微鼓,镜背中央有长方形耳状钮,无纹。时代应为西周中期[5]。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阳燧的发现略增,地域趋广,除中原腹地,东北、华北、华南地区也见出土。山西侯马晋国都城冶铜遗址时还出土3套完整的阳燧范和阳燧模残块。

1981年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出土一件小阳燧(图7),呈圆形,直径约3.6厘米;背有一小钮,饰昂首舞爪奔龙4条,以细密的小圆点为地纹;刚出土时,其凹面呈黑色,光可鉴人 [6]。现藏于绍兴市博物馆。

图7 浙江绍兴阳燧

1979年吉林市郊区的猴石山石棺墓中,出土一件战国阳燧,其背素面,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经9.5厘米[7]

1990年4月,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一座石板墓出土一件阳燧,正面凹,背有一桥形钮,直径约10.4厘米,厚0.1厘米;镜背局部可见银灰色,镜凹面锈蚀层上可见印有麻布痕迹[8]

1963年,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石椁墓中发现8件“盖形器”,实为战国时期阳燧。其一形如小盖,一面稍鼓起,顶部有钮,直径为10.8厘米[9]

河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战国时期三螭纹阳燧(图8)。圆形,凹面,直径8.3厘米,厚0.1厘米。凸面上有三弦钮,主纹饰为浅浮雕的螭纹,外围以弦纹两周。这件阳燧形体小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堪称精品[10]

图8 河北三螭纹阳燧

山东新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阳燧(图9)。圆形,镜面内凹,较为光滑,中部有锈蚀。镜背外凸,圆钮座,座外一周铭文,为“青龙四年五月丙午造”九字。铭文外两周凸弦纹,间饰一周锯齿纹。直径7.6、厚0.3、钮高0.8厘米。青龙四年应为三国魏明帝四年,即公元236年[11]

图9 山东新泰阳燧

汉代的阳燧也报道过多枚。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阳燧(图10),圆形,正面凹,背面凸,中间有钮。器高3厘米,直径8.3厘米。器物的外部饰四道弦纹,背面还铸有两周铭文26字,为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吉祥用语 [12]

图10 天津博物馆阳燧

扬州市博馆收藏了一件铸造精良、纹饰精美的西汉阳燧(图11),高2.1厘米,直径8厘米,形似铜镜,燧面内凹,呈圆弧形;背面顶部中心饰三旋钮,圆形钮座,内区饰蟠螭纹,间饰草叶纹,外区为素宽唇边[13]

图11 扬州博物馆阳燧

鄂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三国阳燧镜,圆形,一平面,一凹面,灰漆古,背无钮,直径8.3厘米,厚约0.6厘米,靠外缘处有一小穿,凹面为“燧”,平面为镜,是一枚实用器[14]

1986年3月安徽怀宁宋墓出土一件阳燧镜。通体绿色硬锈,圆形。正面成凹面状,凹面镜缘部成斜坡状,刻有平行双阴线三角状粗齿纹17个。背面微凸,无钮无纹。直径7.8厘米,重104.6克[15]。20世纪50年代上海文物仓库也收购了三面宋代阳燧。

金代阳燧在《阿城县出土铜镜》中载有两枚:一枚直径8.5厘米,无钮,缘部外侧另设有一个鼻穿;背面刻有观音纹,正面稍凹。边缘有“左街僧官”刻记,1964年白城遗址出土。另一枚直径7.4厘米,正背两面皆素,有柄作瓶状,1973年阿什河公社出土(图12)。

图12 阿什河公社出土的阳燧

根据以上资料,通过回顾与比较,我们了解阳燧发展的几个特点:

1、考古发现的阳燧均出土于墓葬,而且墓主人身份都比较高。如随葬虎鸟纹阳燧的墓主人是虢国太子。

2、早期阳燧素面多,铸有纹饰的较少。汉以后,阳燧上纹饰增多,有的还铸有铭文,多为 “阳遂富贵”、“可取天火,除不祥兮”“阳燧多孙子兮”等象征吉祥、美好、富贵等字样。

3、早期阳燧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战国以后南方开始出现阳燧。比如广州南越王墓、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安徽怀宁宋墓。

4、早期阳燧受铜镜的影响,多为圆形带钮;阳燧直径的选取也受铜镜的影响,大部分在7厘米至11厘米之间。另外,受不带钮的带柄镜的影响,唐宋还出现了装执柄的阳燧。

5、早期的阳燧功能单一,只为取火;唐宋时开始出现鉴燧两用镜,一镜多用,凸面能照容,凹面能取火,集铜镜与阳燧为一体。宋代的阳燧镜实物更多,元明也有。阳燧镜发展到后期,已演变为道士法器,道教借阳燧能取火与天,给人以神秘感,借天火,召神灵,降妖驱邪,给世间带来安康、吉祥。

相关链接

虢国墓地M1052虢国太子墓[16]

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1956年,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夏鼐先生任队长,安志敏任副队长,于三门峡水库上村岭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共清理了234座墓葬,3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

M1052是当时发掘的第一座墓葬,也是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最多的一座。墓口南北长5.8米,东西宽4.25米,深达15.3米。墓底小于墓口,南北长4.9米,东西宽3.2米。有两棺一椁,随葬器物丰厚,达970多件。其中青铜礼器26件,组合比较齐全,有食器、酒器和水器。铜器纹饰以窃曲纹、兽带纹、瓦纹、垂鳞纹为主,并有饕餮纹、兽首纹、象首纹、夔纹、龙纹、雷纹、重环纹等。特别是在两把铜戈的内上发现了“虢太子元徒戈”的铭文(图13、图14),从而确定该墓的主人是虢国太子。

图13虢太子元徒戈

图14虢太子元徒戈铭文

虢国墓地是一处聚族而葬的公墓区,各个贵族依据身份高低从北往南依次排列。依照其身份,虢国太子应该埋葬在墓地的核心区域,但实际上却游离于墓地之外。《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我们猜想,虢国太子可能就是虢国的一支精兵的统帅,在一次战役中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按照周礼他不能埋在虢国墓地的兆域区,只能偏居一隅。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北京文物考古所.北京地区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事[J].考古,1976(4).

[3]罗西章.阳燧[J].寻根,1996(3).

[4]杨军昌,段艳丽.中国早期阳燧的几个问题[J] .东南文化,2000(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6.

[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

[7]张英.吉林出土铜镜[M],文物出版社,1990-6.

[8]丰宁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丰宁土城东沟道下山戎墓[J].文物,1999(11).

[9]辽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宁城县南山根石椁墓[J].考古学报,1973(2).

[10]林章芹.青铜三螭纹阳燧考辨[J].文物春秋,2009(4) .

[11]穆红梅,焦玉云.山东新泰出土青龙四年阳燧[J].文物,2012(7).

[12]李东琬.阳燧小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4).

[13]李智.双博馆里的太阳灶阳燧[N].扬州晚报,2012-3-10.《漫谈阳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5)

[14]董亚巍.鄂州镜铭与铸镜的几个问题[J].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2007.

[15]江用虎,金晓春.鉴识宋代阳燧镜[J].艺术市场,2005(4).

[1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科学出版社,1959.

趣味猜想

这件出土于虢国墓地的虎鸟纹阳燧,背面图案中有两只斑斓猛虎,十分醒目;虢国的 “虢”字中也有一个虎字,有学者认为虢国人是以虎为图腾的国家,你认为这种说法科学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刘社刚,男,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