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匍匐俑
文物名片

黄釉匍匐俑,唐代,陶器,高3.9厘米,长13.7厘米,宽7.7厘米。洛阳偃师关窑村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1]

深度品鉴

该俑于1974年出土于洛阳偃师山化乡关窑唐墓。俑的釉色、胎质、烧造工艺等作简单描述,然后再说造型:该俑两腿卷曲于小腹两侧,作匍匐状,双手抱于头顶。头与身体四肢均触地。造型逼真,惟妙惟肖,表现出一幅奴仆对主人毕恭毕敬,唯命是从的奴才相,真实再现了《周礼》九拜中最高等级“稽首”的拜仪,也是佛教中“五体投地”拜礼的实物见证。

关窑村唐墓出土器物很多,除了这件黄釉匍匐俑外,还有三彩载物骆驼、三彩牛车等,均为唐代文物中的精品之作,而此匍匐俑在造型上最为罕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俑是经科学发掘出土的,位置无发生大的移动,为研究确定这类俑在墓葬中的位置、作用及文化内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周礼》及古代拜礼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考古价值。

文化解读

周秦以来,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宗法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统治阶级不仅颁布了严厉的刑罚,而且制订了一系列繁缛的礼仪制度。《周礼》将周代礼仪分为“嘉、凶、吉、宾、军”等“五礼”,《礼记》中将周代礼仪分为“冠、婚、丧、祭、乡、相见礼”等“六礼”。其中《周礼》中的“宾”礼和《礼记》中的相见礼指的就是待人接物时,不同等级人们相见时的礼节。拜礼是其一个分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必须行不同的拜礼,拜礼十分繁缛,体现出“繁则严,严则畏”的人治思想。《周礼·春官·大祝》曰:“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佛教中也有九拜之礼。《大唐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惟一拜。”《周礼》中的稽首和佛教中的“五体投地”相似,都是表达最恭敬的礼拜方式。《周礼》中稽首的动作要领: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佛教中的“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从动作要领来看,中国古代的稽首和佛教中的五体投地这两种礼拜方式基本相同。《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也说明五体投地和稽首是相同的。在中国古代,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佛教中五体投地的对象为佛菩萨、寺塔和王者。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又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成语中“五体投地”的典故即由此而来。比喻对某人崇拜至极。

这件反映稽首和五体投地拜礼的匍匐俑并非孤例。1989年春,洛阳偃师山化乡石家庄村唐墓出土一件彩绘匍匐俑(图1)。该俑呈五体投地状匍匐于长方形底板上。长13.4厘米,带座通高4厘米。头戴幞头,身着长袍,双手前伸交于头下。[2]俞凉亘、周立主编的《洛阳陶俑》中收录四件唐代彩绘匍匐俑(图2、图3)。[3]此四件俑均出土于洛阳。其中有三件材质、大小、造型均一样。高11厘米。双手袖于头部,呈五体投地状匍匐于地。从残存的彩绘来看,头部系黑巾,身体施红彩。另一例基本上与前三件相同,只是腰部系有黑带。除洛阳外,陕西也出土有此类俑。陕西蒲城县三合村唐代让皇帝李宪惠陵出土一件匍匐俑(图4)。该俑出土时已碎,碎片见于甬道中。修复后俑身长102厘米,高42.7厘米,是目前已出土的形体最大的跪拜俑。乃为一文吏官员,头戴进贤冠。身穿绯色曲领大袖朝袍,腰束带,赤足匍匐于地,双臂合圈于头前,双手捧笏板,正五体投地跪拜于地,神情极为虔诚、肃穆。[4]唐中宗节愍太子墓出土的彩绘匍匐俑(图5),形制基本与李宪墓所出的匍匐俑相同,只是个体较小,身高50厘米,着绿色长袖官袍。[5]古人将体现稽首和五体投地拜礼的匍匐俑随葬在墓葬中,是“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的写照。古人笃信灵魂不灭,身后即到另一世界,仍能享受如人间一样的生活及礼遇,包括下级对上司(级)、卑者对尊者的顶礼膜拜。长辈已经仙逝,后辈为报仙(先)人的养育之恩,将反映最高敬意的俑像随葬跪行大礼,寄托生者对逝者的敬意和感恩。大臣拜君王,小吏拜大官,奴仆拜主人,这是社会等级观念在葬仪中的反映。

图1 洛阳偃师山化乡石家庄唐墓出土的彩绘匍匐俑

图2  洛阳出土的彩绘匍匐俑

图3  洛阳出土的彩绘匍匐俑

图4  陕西蒲县三合村唐代让皇帝李宪惠陵出土的彩绘匍匐俑

比较研究

匍匐俑是古代墓葬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随葬品。匍匐俑之名是根据其造型特征的形象称呼,泛指躯体贴地做匍匐状的俑像。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各地、不同时代出土的匍匐俑在造型上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放映(反映)出匍匐俑的作用和功能方面的有所(去掉2字)变化。

纵览各地出土的不同时代的匍匐俑。其造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偃师关窑唐墓出土的这件黄釉匍匐俑为代表。这类俑主要出现于唐墓中,主要作用是反映古代繁缛的拜礼,应该称之为跪拜俑。这类俑反映的也并非均是稽首之最高规格的拜仪,也有其他等级的拜礼。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女跪拜俑(图5)。该俑长26.5厘米,头梳高髻前倾,鬓发作尖状。右眼微眯,大耳有轮。上身着长窄袖衫,袖著地,两手均隐于袖内。下着长裙曳地,裙腰高束。低头,双膝、双手均著地,头与腰基本在一水平线上,作跪拜状。据学者研究,该俑表现的是《周礼》九拜中的第九种“肃拜”。这种拜礼是最轻的,是适合唐代妇人“妇初见舅姑”、“宫人于君后”等少数场合的拜礼。[6]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收藏有反映“空首”拜仪的跪拜俑。关于空首拜,郑玄注曰:“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贾公彦疏曰:“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谓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许嘉璐先生将空首的拜仪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第二步,“然后手至地”。第三步,“接着俯头至手”。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戴幞头男跪拜俑(图6),屈膝趴于地上,双手稽于胸前。其形象正好就是许嘉璐描述的行空首礼的第一步。[7]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男跪拜俑(图7)。长69、宽46.5、高29.3厘米,1952年咸阳底张湾唐墓出土。头戴高冠,冠上有贯笄之穴。身穿交袵阔袖袍衫,腰系宽带,袍下摆有缘饰。俑作跪拜状,两膝着地,两肘亦着地,两手(左右压右手)拱至地,头略低。彩绘大部分已脱落。对照许嘉璐先生关于空首礼的解释,该俑表现的是古代空首拜的第二步。[8]河北献县唐墓、山西长治县范澄夫妇墓以及山西长治西郊瓦窑沟唐墓均出土有空首拜完成时的空首拜俑形象。河北献县唐墓出土的跪拜俑(图8),长20厘米,头戴幞头,身穿宽袖长袍,双手于前。[9]山西长治宋家庄范澄夫妇墓出土的唐代彩绘跪拜俑(图9)。长22厘米。头戴乌色幞头,身穿长袍,腰束带。四肢着地跪伏于地。[10]1986年10月,山西长治西郊冯廓墓出土的唐代跪拜俑(图10),俑长19.5、高5厘米,双手前伸,双腿弯曲,跪伏于地。[11]这三件跪拜俑都是表现空首拜的第三步,即拜礼完成后的形象。当然,由于陶俑这种表现形式的局限,以及不同拜仪本身差别甚微的缘故,目前,对于墓葬中出土的这些跪拜俑表现的拜礼,学者尚有分歧,但对其表现古代拜仪这一作用似乎没有分歧。我们如果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即使表现稽首和五体投地这种最高等级的跪拜俑似乎随墓主人身份之不同而有等级差别。例如,让皇帝李宪惠陵出土的跪拜俑。长102厘米,高42.7厘米,是目前已出土的形体最大的跪拜俑。唐中宗节愍太子(中宗第三子,死于710年)墓出土的跪拜俑。形制与李宪墓所出的跪拜俑相同,但个体相差一半,身高仅50厘米。从规格上来看,后者明显逊于前者。从俑的色彩上看,让皇帝墓出土的跪拜俑著绯色曲领大袖朝袍,中宗节愍太子墓出土的跪拜俑着绿色长袖官袍。对照《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唐显庆元年后,以绯为四品之服,浅绯为五品之服,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因此,让皇帝墓出土的跪拜俑着四品或五品官服。而中宗节愍太子墓出土的跪拜俑着六品或七品之官服,级别显然要低。这与两人的身份是相一致的。李宪是唐睿宗的嫡长子,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尽管李宪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但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玄宗李隆基亲自为他书写祭文。并以皇帝之礼为之修建惠陵而葬。而节愍太子李重俊李重俊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三子,虽在神龙二年被立为皇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后所生,颇受猜忌。后因发动政变失败被杀,唐睿宗即位后,才被追赠为节愍太子。因此,其地位显然不如李宪高。

图5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女跪拜俑

图6 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男跪拜俑

图7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男跪拜俑

图8 河北献县唐墓出土的跪拜俑

图9 山西长治宋家庄范澄夫妇墓出土的彩绘跪拜俑

图10 山西长治西郊冯廓墓出土的跪拜俑

另一类以江苏、四川等地出土的五代、两宋时期的匍匐俑为代表。同第一类跪拜俑相比,这类虽呈跪伏状,但两手肘不着地,头也抬起前视。特别是脸向一边稍侧,作聆听状。这种差别说明其作用和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后者显然不是纯粹为了表示跪拜和尊重之意,至应有更重要的用途。因为如果表示跪拜,抬头显然是不礼貌的。在中国古代礼仪中,跪拜者在没有得到许可是不能抬头的。那这类俑起什么作用呢?从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看,这类匍匐俑一般与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武官俑构成一个组合,摆放在甬道或墓室内靠近墓门的位置,因此,这种俑有可能与武士俑、镇墓兽等镇墓辟邪作用有关。有学者推测,这类匍匐俑应为葬俗中的“仰观俯听”,即观察有何动静,看是否有什么东西从头顶或者地底下钻进墓中捣乱。这与当时的丧葬思想变化有关。五代、宋以来,随着风水堪舆思想盛行,特别迷信天曹、冥府、鬼神之说,认为人死后埋于地下会有妖魔鬼怪来滋扰侵害,必须加以镇厌。《大汉原陵秘藏经》说:“大凡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俯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所以,宋人制作许多代表天曹神仙及地府官吏的盟器神随葬。诸如日月星辰四方神、十二辰神、东王公、西王母、张坚固、李定度、仰观俑、伏听俑。用以驱妖逐魔、镇墓避邪。其中仰观伏听俑指的就是这种俑。二者通常相伴而存,仰观俑或立仰、或跪仰,双手持笏,举头仰观,感应天意,是观察天曹种种情况的神煞俑。而伏听俑匍匐在地、全身贯注,是专职倾听“地府”有否动静的“伏听俑”。它们衷心耿耿,陪伴并守卫墓主亡灵千秋安宁、永无殃咎。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盟器神煞篇》记载,天子至庶人墓中,在埏道里的当圹当野之后皆置仰观、伏听。这在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1975年,江西南丰县出土宋政和八年素胎瓷俑(图11)。[12]其底座墨书“伏听”二字。2007年,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在上海工美2007年春季艺术品联合拍卖会上拍卖一件北宋永和窑蓝绿釉文官伏听俑(图12)。该俑瓷质,长12厘米,头戴平顶圆形冠,身着圆领长袍,腰束革带,脚穿官靴,双腿跪伏,平扑于地,侧首向左朝上前方注视,似在侧耳聆听。俑身穿蓝釉袍,冠、衣领、腰带和靴饰以绿釉,再用黑釉细线勾眉眼,显得衣着素雅,神态逼真。这种俯身跪伏、侧首倾听的墓俑,大多制于宋代。北方多出,质地多红陶。南方偶见,多系素瓷。尽管,宋代上起天子下至百姓均可以随葬伏听俑,但是有等级限制的。主要是大小有区别,天子之陵仰观伏听长四尺三寸;公侯卿相之墓仰观伏听长二尺四寸;大夫以下至庶人之墓仰观伏听长一尺二寸 。因此,一些形体较大、塑造生动、敷彩精美的伏听俑都出土于大墓。后来,文人、商贾、乡绅等也竞相效用,僭越了礼制。这两个俑一般成对出现,一个仰观,一个伏听,各司其职,守卫着墓主人的安全。

图11 江西南丰出土的瓷伏听俑

图12 北宋永和窑蓝绿釉文官伏听俑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上述分类可以将匍匐俑细分为跪拜俑和伏听俑,它们在墓葬中的作用和文化内涵有重叠,也有不同,不能完全割裂。因为,从其造型上,均为跪伏状,表现出很强的虔诚和卑微神情,两者都有跪拜俑的内涵。从在墓葬中的位置来看,两类俑大多均出土于甬道和墓室靠入口处,有的还与镇墓类俑拜放在一起,因此,均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只不过是主要出土于唐墓中的跪拜俑,以跪拜作用为主,而出土于四川、江苏等地五代、北宋墓葬中的伏听俑以伏听作用为主。这种作用的变换有考古材料印证。1985年,陕西咸阳三原县唐代大将军臧怀亮墓出土一件粉彩匍匐俑(图13),[13]通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泥质红陶,通体施白色彩绘。俑为男性,头戴进贤冠,身着宽袖官服,腰束带,曲背躬腰,双手相依伏地,做叩首匍匐状,目微左视下方。面部表情极为恭敬谦卑,但其头部并不触地,头稍左侧,似在用右耳聆听。此侧脸贴地聆听的匍匐俑或为五代、宋时期墓葬中流行的伏听俑的溯源。

图13 陕西咸阳三原藏怀亮墓出土的粉彩匍匐俑

相关链接

洛阳偃师关窑唐墓

1974年,发掘于洛阳偃师山化乡关窑村。该墓出土器物很多。除这件黄釉匍匐俑外,还出土多件三彩器物。如出土的三彩驮物骆驼,高51.5厘米,昂首,长颈,张嘴,双峰间有兽面货囊等物,下置夹板和椭圆形毡垫,四肢直立,上有鬃毛,通体施以橙、褐、黄、绿、白多色彩釉。三彩牛车(图14),牛高12.3厘米,阔嘴卷尾,胸肌多皱,体态健壮,施橙黄釉;车厢长方形,顶棚弧形,两端上翘,车轮十六辐,轮毂突出,车体通高26.6厘米,施黄绿蓝釉,配以阴刻条纹装饰。

图14  洛阳偃师关窑唐墓出土的三彩牛车   

东汉匍匐俑

匍匐俑大多出土于唐墓及五代、北宋墓葬中。除洛阳东汉墓出土一件外,其他地区尚没有正式报道唐以前墓葬中出土有匍匐俑。1987年,洛阳涧西区东汉墓出土一件灰陶匍匐俑(图15)。该俑高6厘米。头戴冠,身着宽袖长袍,腰束带。两手趴地,头抬起前视。出土时,与一组乐舞俑拜访在一起,并且手中抱有一物,不知作何用途。[14]

图15  洛阳涧西东汉墓出土的陶匍匐俑

参考文献

[1]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图说洛阳文物[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2] 偃师商城博物馆. 河南偃师唐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5(1).

[3] 俞凉亘,周立.洛阳陶俑[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7][8] 张维慎 梁彦民. 两件唐代跪拜俑拜仪考[J].考古与文物,1999(1).

[9] 王敏之,高良谟. 河北献县唐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0(5).

[10] 长治市博物馆. 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 [J].文物,1989(6).

[11] 长治市博物馆. 山西长治市唐代冯廓墓[J].文物,1989(6).

[12] 吴敬. 江西地区宋代墓葬的分期研究[J].南方文物,2009(4).

[13] 吴红艳.一级文物唐匍匐红陶俑.收藏,2011(10).

[14] 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5(2).

趣味猜想

为什么唐代以后,匍匐俑多出土于南方,而北方少见?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李胜军,河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毕业,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王霞,女,河南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洛阳博物馆陈列部助理馆员,致力于文物、陈列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