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粉彩荷花吸杯
文物名片

清光绪粉彩荷花吸杯,瓷质,清代光绪三十四年,长19厘米,宽13厘米,高5厘米。195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粉彩是釉上彩瓷的一种,创烧于康熙时期,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粉彩又称为软彩,是相对于康熙时期的“硬彩”而名的。硬彩也即“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需要施于釉上,入窑二次焙烧而成。它呈色红绿分明,层次较少,所以又被称作“硬彩”。粉彩是在材料中掺入玻璃白(一种白色粉末,由于它烧成后呈乳白色玻璃状,俗称“玻璃白”,或称“玻白”)和铅熔块等,在高温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进行彩绘,然后入窑二次低温烘焙而成。其色彩温和淡雅,层次丰富,渲染接色,自然柔和,有立体感,艺术效果强。

图1  粉彩荷花吸杯俯视图

荷花吸杯整体造型如盛开的荷花,一侧吸管造型如荷梗。杯口圆唇外敞,杯口呈花瓣形,腹部下收,平底。底部一侧有小圆孔,与荷梗相通。荷梗较细,中通,随杯体曲弧向上。荷梗既为杯柄,又为吸管,吸酒以饮,颇具雅趣。

杯体的莲瓣大而舒展自如,底部的莲瓣小而层叠有序,中部的黄色花蕊娇嫩柔润,花瓣与花蕊之间以黑色单线勾勒。娇黄的花蕊上散布花粉,碧绿的荷梗上布满黑点,如荷梗布满小刺,抚之有凹凸感,仿佛稍稍用力,即涂乱了花粉,拂去了刺尖。

图2  粉彩荷花吸杯局部

淡绿色釉的荷梗上竖写墨字楷书:“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記念杯”,据此可知,此器物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在安徽太湖附近进行的“秋操”而做的具有纪念性质的杯子,所以,荷花吸杯又名“秋操杯”“粉彩荷花记念杯”或“秋操记念杯”。“秋操”亦称“大操”“会操”,是光绪年间进行的大型秋季军事操练。这件粉彩荷花吸杯是中国晚清秋操活动的实物见证,距今一百零八年了。

粉彩荷花吸杯上若没有墨书“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記念杯”,手捧粉彩荷花吸杯,悠闲慢啜,这是何等的闲趣?又或炎炎夏日,泛舟荷塘,折荷为盏,用小棍把荷叶中间戳个小洞,让荷梗与荷叶相通,掬水到荷叶上,让水从荷梗流出来。绝对不会想到会操时节,刀丛枪林,旌旗猎猎,气势赫赫,枪声阵阵,炮声隆隆,赳赳武夫,战于沙场,攻防登城,接受检阅。

温柔安静、雅致闲适的粉彩荷花吸杯,与激烈的、挺刃相寻的、鏖斗愈酣的军事演习联系在一起,略显矛盾和尴尬。亦如晚清光绪时期,欲张挞伐,发奋自强,以湔国耻。然而,外侮之来,割地输平,大清国运已倾。

文化解读

17-19世纪末,西方军事变革浪潮催生了军事演习,并将其制度化。近代以来,受西方军事冲击的影响,晚清陆军经历了军事装备、军事技术到军事制度的缓慢变革,中国旧式陆军在甲午战争之前,八旗、绿营或防、练军武器装备逐渐西化,但并未引起军事训练内容的变化。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战争后,湘军、淮军的惨败刺激了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决心,中西军队武器装备的明显差距刺痛了有识之士,催生了新式军队的陆续编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练新军,是曰新建陆军。复练兵小站,名曰定武军。两江总督张之洞聘德国人教练新军,名曰江南自强军。其后荣禄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节制北洋海陆各军,益练新军,是为武卫军。

《清史稿》载光绪二十四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今士大夫昧于域外之观,辄谓彼中全无条教。不知西政万端,大率主于为民开智慧,裕身家。其精者乃能淑性延寿。生人利益,推扩无遗。朕夙夜孜孜,改图百度,岂为崇尚新奇。乃眷怀赤子,皆上天所畀,祖宗所遗,非悉使之康乐和亲,未为尽职。加以各国环相陵逼,非取人之所长,不能全我之所有。朕用心至苦,而黎庶犹有未知。职由不肖官吏与守旧士夫不能广宣朕意。乃至胥动浮言,小民摇惑惊恐,山谷扶杖之民,有不获闻新政者,朕实为叹恨。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朕不胜厚望焉。”由此可见,清政府进行变法的决心和意志。在军事上,陆军改练洋操。[1]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乱后,各省皆起练新军,或就防军改编,或用新式招练。至光绪三十年,画定军制,京师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定新军区为三十六镇,新军制始画一。[2]

新建陆军、自强军及湖北护军等新式军队试练成军,内部机制现代化,袁世凯、张之洞开始将军事对抗演习引入新军军事训练实践过程。清末新式陆军普练,从广度和深度上推动中国陆军早期现代化进程。清政府效仿西方、日本陆军军事演戏筹办新军会操,北洋六镇及奉天、江苏等省新军陆续开展训练性会操或校阅性会操,使之成为新军军事训练的高级阶段。会操亦称为“秋操”,全称为“秋季军事操练”,是清廷检阅新军编练结果的军事演习。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共举行过三次“秋操”:第一次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直隶(河北)河间举行;第二次于光绪三十二年在河南漳德“彰德秋操”;第三次于光绪三十四年在安徽“太湖秋操”。

太湖为安庆下辖六邑之一,位于皖山之西,与宿松交界。“太湖秋操”是清末新军在安徽太湖开展的第三次大型军事演习,主要是检阅南洋各镇新军,包括湖北第八镇、江南第九镇、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等。检阅大臣为陆军部尚书荫昌、两江总督端方,以及安徽巡抚朱家宝等。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而留守安庆的第三十一混成协炮营队官熊成基,趁此“国丧”之乱,率马、炮二营发动安徽起义,打响了新军起义第一枪。虽然起义失败,但起义壮举,震撼了朝廷,鼓舞了人心,同时也为辛亥革命指明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路。

《申报》《盛京时报》等报刊保存了大量关于太湖秋操的报道、电文等资料,尤其是涉及到熊成基安庆起义与会操时间关系的报道。据《太湖秋操教令》(以下简称《秋操令》)既定计划,秋操时间从11月18日到11月20日,共计3天,11月21日为阅兵式。[3]安庆起义,“此二十六日事也”,两江总督端方“方于二十七早得信,是日操事适毕,即刻起程,并选派宁省及江北与操军队马步共七营,均令同时开拔进省”[4]。安庆起义爆发之际即是太湖秋操第二日会操之时,第三日会操正式结束后始调兵赴安庆镇压起义。此足可证明太湖秋操至少举行了3天。据当时曾在第九镇担任军官的华士龙回忆:“秋操在太湖县附近方圆几十里的丘陵地带进退拉锯,已‘战’了三天,每天‘战’况都十分激烈,且愈‘战’愈猛,整个战场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两军对垒,各显神通,变幻无穷。至夜晚则自守休整筹划。”[5]由前述可知,太湖秋操筹办过程中,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但秋操并未因此中断,基本按计划完成了预期目标;熊成基安庆起义后,参加秋操的部分新军被直接调拨镇压起义,秋操未举行阅兵式。

太湖秋操分为筹备和实施两个阶段。一、筹备阶段,陆军部会同地方督练公所共同筹划,涉及秋操新军编制、颁布秋操相关条令、设立阅兵处、勘测会操地域及动员新军等工作;二、实施阶段,阅兵处是秋操的总指挥机构,新军各部进行为期三天的诸兵种会操,第四日阅兵式因安庆起义而中断。

太湖秋操成为熊成基安庆起义的导火索。这次起义震撼了清廷,闻名于全国,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太湖秋操训练了新军,传播了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人才和武力。一批先进武器在秋操中首次使用,使太湖秋操永载于中国军事史。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军事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晚清军事的大变革,是出于世界变革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是晚清政府在被动的适应世界局势下的努力挣扎,然而,其追逐世界列强的脚步过于艰难局促,终于被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新的社会力量摧毁、吞没。而院藏这只粉彩荷花吸杯以其柔美的姿态见证了一个挣扎的悲剧的时代,以物为证,可以见兴衰。

比较研究

一、何家村出土唐代鎏金银质荷叶吸杯。高1.5厘米,口径3.5厘米,重73.5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造型独特,花形口,器身为八曲,整体呈花苞形。底心有孔,外接焊一弯管,由体外高过器口,上端齐平。据孟晖考证,[6]这是一件珍贵的“荷叶吸杯”,或称“荷杯”“碧筒杯”“碧筒劝”。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中解释甚详:“吸杯,做莲蓬、莲叶交互相连状,别有莲茎,茎之中有孔,可吸饮。”这件荷叶吸杯就是将天然的荷叶吸杯予以工艺化的再现。

图3 何家村出土唐代鎏金银质荷叶吸杯

二、印尼勿里洞岛海域 “黑石”号沉船的唐代白釉绿彩高足吸杯。杯外壁的吸管沿杯体曲引向上,杯内底心有孔与吸管相通,杯内底心的小孔上方贴塑白釉绿彩的小龟、小鱼,别有一番风味。

三、天津博物馆藏有两对瓷质清光绪款粉彩秋操纪念杯,其中一对。

图4  天津博物馆藏瓷质清光绪款粉彩秋操纪念杯

粉色花瓣整体为船形,花瓣勾勒有脉线,杯内地有一孔通过细长的梗引到上面,作为吸管。梗背面墨字“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記念杯”[7]

四、辽宁博物馆藏粉彩荷花吸杯。高6.8厘米,口径长14.7厘米,口径宽13厘米,柄长9.8厘米。柄背部墨字“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記念杯”,故宫博物院拨交。

图5 辽宁博物馆藏粉彩荷花吸杯

五、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收藏光绪粉彩荷花吸杯,长19厘米,高7厘米。杯柄上竖写“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記念杯”。[8]

图6 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收藏光绪粉彩荷花吸杯

图7 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收藏光绪粉彩荷花吸杯底部

相关链接

光绪时期的粉彩

光绪时期的粉彩瓷器烧造量大,传世品数量也大,器型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陈设瓷及文房用瓷,多承袭传统的形制,创新较少。胎体略薄,釉质细腻均匀,纹饰虽不精细,但色彩过渡自然。河北冯宁在其《清新雅致柔淡隽秀的光绪粉彩瓷》(载于《收藏家》2016年4月)中,将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收藏的光绪时期的粉彩瓷器做了介绍,可窥探光绪时期粉彩的不同器型、纹饰的概貌。

吸杯与碧筒劝

吸杯又叫做“碧筒杯”。从已知的文献来看,“吸杯”或者至少相关记载、传说正是在中晚唐时期开始出现。后人引用最广的一则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所叙:“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筒杯。历下学之,言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据这种说法,早在三国魏正始中期(公元245年左右),郑公悫就用荷叶荷梗做成的吸杯,即碧筒杯喝酒。

详细见孟晖《唐代荷叶吸杯:酒器九品之一的“慢卷荷”》,载于《东方早报》2013年7月18日

杨之水先生在其《荷叶杯与碧筒劝》(P.225-231《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三卷,宋元明金银器皿,中华书局,2011年1月)列举了印尼勿里洞岛附近发现“黑石号”沉船中的一批白釉绿彩高足吸杯、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白玉荷叶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玉荷叶杯,德化窑碧筒劝,德化窑窑址出土碧筒劝残件,结合文献《天水冰山录》,考证了宋、明时期的碧筒劝及其如何使用。资料完备,讨论慎密。  

秋操

清末新军秋操体现了中国陆军现代化的进程,是晚清政府出于世界列强入侵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军事转型的表现。关于秋操的研究,以下文章可见其详。

张华腾,《河间、漳德会操及其影响》载于《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彭贺超,《1908年太湖秋操考实》载于《历史档案》2012年第4期。

彭贺超,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清末新军会操研究》2012年5月。

  

参考文献

[1] (清)赵尔巽等. 清史稿·本纪二十四·德宗本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 (清)赵尔巽等. 清史稿·志一百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 光绪三十四年秋季大操教令[N]. 盛京时报,1908-6-9(3).

[4] 江督电告剿捕乱兵情形[N]. 申报,1908-11-27(5).

[5] 华士龙. 从太湖秋操到与中山先生的几次会面[J]. 在中山先生身边的日子里,1986.

[6] 孟晖. 唐代荷叶吸杯:酒器九品之一的“慢卷荷”[N]. 东方早报, 2013.

[7] 刘渤. 民国初期总统瓷巡礼[J]. 东方收藏,2013(10).

[8] 李立华. 名窑名瓷 匠艺匠心——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陈列撷珍[J],当代人,2014(9).

趣味猜想

1.粉彩荷花吸杯上若没有墨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画面? 请写下来,或者畅快淋漓地画下来吧。

2.若你是秋操活动纪念品的设计者,你会怎么设计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

吕恩子,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专业,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文博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