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条纹黑陶甑
文物名片

编条纹黑陶甑,陶器,炊器,龙山文化,口径18.10厘米、高21.80厘米、腹围65.00厘米,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市旮旯王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郑州市西郊的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遗址及古代墓葬进行调查和发掘,在距离郑州旧城西南约13华里的旮旯王村发掘出土这件编条纹黑陶甑,器物出土时已经残破,后经修复复原。1963年由该队移交河南博物院收藏。

编条纹黑陶甑为泥质黑陶,形制如深腹罐,敛口,仰折沿,圆唇,束颈,卵形腹,平底,底及侧壁下部均由有圆形镂孔分布,腹外壁布满编织条形纹饰。(图一)

图一 编条纹黑陶甑底部

甑是古代蒸食物的炊具,据《周礼•考工记•陶人》记载:“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意思是说甑的容量为二鬴,唇口厚一寸,底部有七个孔。这件编条纹黑陶甑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龙山时代风格,并且是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年代确切,可以作为考古学断代的依据,并且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人类物质文化的演进都有重要价值。

文化解读

甑,在古代主要的作用是蒸饭,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蒸屉,即利用高温水蒸汽来蒸制食物的炊具。《孟子•滕文公》记载:“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齐民要术•作酱法》记载:“用春种乌豆,于大甑中燥蒸之。”《说文•瓦部》曰:“甑,甗也。”其注曰:“按甑所以炊蒸米为饭者,其底七穿,故必以箅蔽甑底,而加米于上,而餴之,而馏之。”

甑的形制像盆或罐,底有数个小孔,孔有圆形、方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目前考古出土的甑与文献的记载基本相吻合,但是形制种类要比文献记载更加丰富,材质也不同有铜甑、陶甑等;均为侈口,有敞口翻唇或直口无唇;形状像盆或罐,有的两侧有耳,深腹,腹略收小;底部有孔,但孔数不一,有的为五孔,也有的超过七孔,也有的甑在近底部的壁上也开有孔;有的甑无底,另加箅进行蒸食。

在使用时,甑一般与釜或鬲组合使用,甑放在釜或鬲的口上,甑的底部垫箅子,箅子上放食物,口上加盖盖子。蒸制食物时,对鬲或釜中的水加热产生高温水蒸汽,水蒸气穿过甑底部的孔上腾至甑腔内,将腔内食物蒸熟。用甑来蒸制食物,由于其底部有孔,所以只能蒸制像米、粟之类的固态食物。

最早出现的甑是陶甑,陶甑由陶釜演变而来[1],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红陶、灰陶、黑陶等。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陶甑,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上下[2]。(图二)

图二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甑

陶甑在中原地区始见于仰韶文化时期[3],较长江流域要晚一、二千年,并且已经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陶甑的数量也不是太多,器形也不很规整。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陶甑在中原地区的使用已十分广泛,在黄河中游地区几乎每个发掘调查过的遗址中都能见到陶甑。

商代的青铜甑其制作工艺较陶甑更为精细[4]。东汉以后,青铜甑已少见,多以木、竹制品代替,已接近今日的笼屉。甑一直使用到三国时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蒸制食物炊具。

如果说用釜加工食物是直接利用火的热能,谓之煮;甑则是利用蒸汽来加工食物,谓之蒸。煮和蒸这两种加工食物的方法,虽然都产生于陶烹时期,但其效果却并不相同。蒸能保持与煮同样的温度或略高一点,并且仅使食物吸收少量的水分,这样能更多地保持食物的原形和原味,从营养的角度来说,蒸对食物的营养也有更多的保护作用。甑的出现具有烹调工艺、食品结构和食文化发展上的革命意义,它的利用使以往的一釜而煮一并而食的传统,改变为主食、副食一分为二的状态。蒸的方法的问世,饭(干饭)也就出现了,干饭使人们更易于充饥,更耐饿,而且外出携带方便,这就为远古时期人们较长时间的外出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甑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把蒸气用于加工食物上,其既可蒸熟植物性食品,也可蒸熟肉食品,扩大了人类取得熟食的途径[5],其开创了后代千百种笼蒸食品的先河,是烹饪史上一个新的突破[6]

比较研究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甑数量巨大,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现遴选其中数件有代表性的陶甑加以比对。

1960年3月,河南省文物队于偃师二里头发掘出土的条纹灰陶甑(图三),龙山文化,高18.80厘米,口径19.40厘米。该器为夹砂灰陶,敛口,斜折沿,束颈,鼓腹下收为平底,腹中下部印有阴弦纹及斜条纹,底部和近底的侧壁布有圆形和椭圆形镂孔。1963年该队移交河南博物院收藏。

图三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出土的条纹灰陶甑

1959年,河南省洛阳偃师灰咀出土的编条纹黑陶甑(图四),龙山文化,口径24.00厘米,高24.00厘米,底径9.00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器敛口,仰折沿,深鼓腹渐下收,平底微凹,底部及周壁布有圆形,叶形镂孔,腹下部拍印竖式编条纹,上部磨光有轮旋纹。

图四 洛阳偃师灰咀出土的编条纹黑陶甑

1972年,河南省淅川下王岗出土的灰陶兰纹甑(图五),龙山文化,高21.80厘米,内径26.00厘米,口外径31.20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器体似倒置的截尖圆雕体,口大底小弧腹由上至下渐收,直口,斜折沿,圆唇,口沿内稍凸出沿面,口沿下两侧各置一与腹壁向上斜45度夹角的板状耳,耳尖(背)有三齿,外腹饰有交错成棱形的兰纹,这件甑无底,需另加箅进行蒸食。

图五 河南省淅川下王岗出土的灰陶兰纹甑正面及俯视图

洛阳偃师灰咀出土的灰陶甑(图六),龙山文化,口径26.70厘米、高25.20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器呈喇叭形,直口,内斜折沿,腹施方格纹,底部有透气孔数个。

图六 洛阳偃师灰咀出土的灰陶甑

1957年,河南省陕县三里桥出土的陶甑(图七),新石器三里桥文化,高17.4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9.3厘米。现藏国家博物馆。该器为泥质灰陶,由轮制而成,器形规整,折沿,深腹,平底带镂孔。

图七 河南省陕县三里桥出土的陶甑

1955年4月,河南省文物队在郑州二里岗发掘出土的绳纹灰陶甑(图八),二里岗文化,高16.50厘米,口径23.40厘米。该器为夹砂灰陶,轮制而成,侈口,方唇,束颈,深腹微鼓,平底有三个杏叶形镂孔,腹部印粗绳纹。1963年移交河南博物院收藏。

图八 郑州二里岗出土的绳纹灰陶甑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这几件陶甑在大小、做工、装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有的像盆,有的像罐;有的两侧有耳,有的无耳;有的底部孔多,有的底部孔少,有的在近底部的壁上也有孔;有圆孔,也有其他形状的孔;有做工精细、装饰精美的,也有做工很粗糙的。这可能分别反映了陶甑所加工的食物种类、食用者成员数量组合、使用方式与审美观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的几种主要炊具

鼎: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有些在鼎口处有两耳。鼎足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来烹煮鼎内食物。鼎最初为陶制器具,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等。鼎最初只是炊具,后来又被赋予了礼器等功能。西汉以后,鼎的炊煮功能又被釜代替。

图九  乳钉纹红陶鼎

鬲:炊煮器物。其形制与鼎相似,一般为口沿外倾,圆腹,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新石器时代陶鬲使用广泛,商周时期继续流行,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退化。鬲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沿用到秦末汉初,才被炉灶和釜取代。

图十 绳纹灰陶鬲

釜:蒸煮食物的器物,最古老的锅,魏晋以前多称釜,唐以后多称锅。圆口,圆底,有的敛口有双耳,与鬲、鼎不同的是釜没有高足,必需要放于灶上。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陶釜,只是当时炉灶尚未普及,所以陶釜的使用也不甚普遍。之后由于炉灶的改造,釜开始盛行,逐渐取代了鼎、鬲的地位。

图十一  绳纹陶釜

鬶: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其口部有槽形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由流、颈、腹、把手、实足或袋足组成,主要用于炖煮羹汤或温酒,食物做好后可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早期的陶鬶多小巧浑圆,发展到后来,形体愈发修长优美。

图十二  白陶鬶

甗:是一种复合饪食器和礼器。器形分上下两部分,有连体的,也有分开的,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其形制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青铜制或陶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东汉后基本消亡。

图十三  绳纹陶甗


注释:

[1] 周新华著.调鼎集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文化.杭州出版社,2005:57.

[2] 浙江省文管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1).

[3] 中国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M].科学出版社,1959:35.

[4] 李春祥编著.饮食器具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

[5] 史前研究:443.

[6] 王明德,王子辉著.中国古代饮食艺术,2002:253.

趣味猜想

为什么有些陶甑不仅在底部开有孔,而且在近底部的壁上也开有孔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司秀琳,女,大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河南博物院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