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辛卣
文物名片

祖辛卣,青铜器,商代晚期,通高25.5厘米,重3千克。1965年出土于河南辉县褚邱,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65年9月,河南辉县褚邱乡农民在犁地时发现祖辛卣,经当时新乡市博物馆同志动员后交公,当年底入藏新乡市博物馆。1997年经河南省政府文件批准,由原藏单位调入河南博物院。

祖辛卣分盖、身两部分,整体平面呈椭圆形。器盖椭圆弧状顶,正中立六瓣花蕾状钮,周边垂折成母口;器身直子口,束颈,颈两侧有对称的半环,环内套弧状提梁,鼓腹下垂,圜底,圈足,下有宽折边。

器体纹饰可分为盖钮、盖顶、盖折边、颈部、上腹、中下腹、圈足和提梁等八部分。通体由盖至足纵向装饰四条扉棱,两扉棱间纹饰均可独立为一个纹饰带。六瓣花蕾盖钮在每瓣上装饰一个小蝉纹;盖顶和中下腹饰相同的有云雷纹地纹的大立鸟纹,盖顶以四扉棱为界装饰四个大立鸟,以左右扉棱为中心两两相对成两组,器中下腹以四扉棱为界装饰八个大立鸟,并以四扉棱为中心两两相对成四组;盖折边与圈足均以四扉棱为界装饰相同的有云雷纹地纹的四个长尾鸟纹,并均以前后扉棱为中心两两相对成两组;颈部以四扉棱为界装饰有云雷纹地纹的四个大夔龙纹,并以左右扉棱为中心两两相对;上腹部以四扉棱为界均匀装饰瓦楞纹;提梁外侧以盖钮上对应的部位为中心装饰头向中心的四条有云雷纹地纹的夔龙纹,内侧均匀装饰环带纹,两端为两个立体的兽首;器盖折边上左右两侧夸大的扉棱正面各装饰一个大蝉纹;器外底装饰有网格纹(图一)。盖内和器内底有阴刻对铭“祖辛”二字。

图一 器底网格纹   图二 器盖内铭文

祖辛卣造型独特,纹饰精美,不仅显示出器物本身的华丽、使用者的尊贵,更能体现出制器工匠精巧的设计水平。有提梁或提链的青铜器在器物纹饰的装饰上多采用前后两面为中心的设计方式,而祖辛卣的设计中心却是前后左右四个中心,其主要是因为祖辛卣提梁与主流青铜器提梁安放位置相反的原因,即祖辛卣的提梁为纵置式的。为了协调这种改变引起的视觉上的不舒服,制器者精心设计了器物可以纵向放置和横向放置的两种放置方式的纹饰布局。即提梁纵置、器物横向放置时,盖折边、腹部与圈足的纹饰以提梁的兽首所在的扉棱为中心线构图(图三);而提梁横置、器物纵向放置时,盖顶、颈部和器腹的纹饰以扩大的扉棱所在的扉棱为中心线构图(图四)。无论以那条扉棱为中心线,所构置的纹饰最终在视觉上都表现得十分协调,都有中心可依。这些足以体现出制器者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水平。

图三 提梁纵置、器物横向放置   图四 提梁横置、器物纵向放置

祖辛卣提梁与器颈半环的套合、大角的兽首、发达的扉棱、精美的三层花纹饰,都表明商晚期的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扉棱上明显的范铸痕迹说明该器的器盖和器身系用四分范的的方法铸造而成,而发达兽首的提梁在青铜器上的使用,兽首上明显的分范痕迹又表明提梁系器身铸成后再加范二次浇铸而成,这较此前一次浇铸成型的浑铸法是以一个长足的技术进步,

因此,祖辛卣是商周青铜器中的艺术瑰宝,是青铜铸造技术进步的重要代表。

文化解读

卣,《尚书•洛诰》记载“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礼,拜手稽首,休享”;《诗•大雅•江汉》记载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秬鬯一卣,告于文人”;《尔雅•释器》记载,“卣,中尊也”。由上文献说明,在早期文献记载中卣大概是一种用来盛放王赏赐的秬鬯的中等器物,具体是什么形态,并未描述,不得而知。

将实物与文献记载的卣相对应最早见于宋吕大临著《考古图》。由于当时流传的青铜器数量较少,自名器物更少,很多命名为卣的器物与现在的同类器物命名有很大的出入。随着近现代盗墓的盛行、科学考古事业的兴起与发展,虽然有大量的青铜器面世、关于卣为何物的探讨与研究也逐渐增多,但由于一直没有发现此类器物的自铭,现代学者对卣为何种形态并没有一致的认识,故而依然存在对何种形态的器物可以命名为卣有较大的分歧。目前如本文所指的祖辛卣一类形态的器物在命名为卣上基本没有异议,而在壶形卣的命名上则分歧较大。如在马承源著《中国青铜器》一书中所列举的青铜卣,均具有祖辛卣的基本形态,只是将此类器物进一步分为圆体、扁圆体、筒形、方形和鸟兽形等五种,而朱凤翰著《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则将带提梁的壶形器物也归入卣中,共分了十型。1982年河南郑州向阳食品厂出土的兽面纹青铜壶(图五),包括朱凤翰在内的部分学者认为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卣,而包括马承源在内的另一部分学者则将其归入了壶中。鉴于目前部分卣类器物在命名上有分歧,本文在阐述卣的问题上仅参考目前认识较为一致的主流卣体。

图五 郑州向阳食品厂出土的兽面纹青铜壶

卣在商周时期是青铜礼器中盛放秬鬯的器物。《尔雅•释草》有“秬,黑黍”,《说文解字》记载“鬯,以秬酿郁草,芬芳修服,以降神也”,结合《尚书•洛诰》和《诗•大雅•江汉》等有关卣的的文献记载可知,卣是盛放秬鬯一类美酒的酒器,在祭祀鬼神和先祖时使用,即青铜卣的主要用途是祭祀酒礼器。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青铜卣多与罍、壶、觚、爵、斝和尊等酒器组合出现在墓葬之中,而在窖藏中卣则少见,也说明其是专用于祭祀的酒器,符合《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的记载。

主流青铜卣最早出现于安阳大司空村M51中,然后迅速进入其繁荣发展阶段——殷墟三期至西周早期,形成自己独特的形态特征。西周早期以后至中期的穆恭时期是青铜卣的稳定期,器物形态趋于单一,多为提梁横置的主流卣。穆恭以后,青铜卣在周室统治中心的中原地区逐渐衰落,虽在墓葬中偶有出土,也多为明器,而在统治中心之外的方国仍有出土,至春秋晚期,青铜卣完全消失。

青铜卣作为青铜酒礼器在墓葬中的出现、兴起至没落、消亡与其经历的不同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联。殷人重酒、尊神、事神,在这种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的影响下,作为酒器的青铜卣孕育而出,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祭祀礼器与此时的罍、壶、爵、觚和斝等器物以组合形式随葬于墓葬之中,显示墓主的贵族身份。周人代殷之初,礼袭于殷,卣虽为酒器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发展,并开始与尊组合出现于墓葬之中,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数量多少来彰显墓主不同的等级身份。随着周室统治的逐步稳固,周人开始吸取殷人重酒亡国的教训,并形成自己重食、尊礼尚施的思想体系、生活习俗。在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下,食器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酒器的青铜卣难免要经受没落的命运,并渐渐退出周人的视野,直至消亡。

比较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于何种形态的器物可以命名为卣存在较大的分歧,因而卣的具体数量无法统计,卣的完整发展规律也无法整理清晰。故而,本文只列举一些争议较小的各个时期的主流青铜卣,期望通过梳理,能达到对主流青铜卣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1963年河南安阳苗圃北地M172中出土的商晚期亚盥卣(图六),通高29.5厘米,腹径16.5厘米×20厘米。该器由盖及身两部分组成,截面呈橄榄形。盖呈覆钵形,有母口,顶有花蕾形把手。盖顶饰云雷纹,周边饰蕉叶纹。器身子口,鼓腹,圈足。肩两旁有耳,内穿绹形提梁。颈部有一纹带,由两组相对龙纹组成,间以一兽头,云雷纹为地纹。圈足上也如之,唯不以兽头而以竖棱相隔。盖内有铭文二字。[1]

图六 安阳苗圃北地出土的亚盥卣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西M160出土的商晚期亚址卣(图七),“有盖。器体平面呈椭圆形,直口,束颈,下鼓腹,圜底,高圈足。腹上部长边侧有圆环,环内套一提梁。提梁与圆环交接处饰一口朝下的圆雕兽头。……器盖上部内壁及器内底有铭文‘亚址’。口径13.5厘米×15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22.6厘米,圈足径15.3厘米×17.8厘米;通盖高35.8厘米;壁厚0.5厘米~0.8厘米。重10千克”。[2]

图七 安阳郭家庄西出土的亚址卣

1985年,江西遂川泉江镇出土一件商晚期青铜卣(图八),通高39厘米,口径15厘米×18厘米。该器“隆盖,高沿,盖侧翘出檐角。直颈,鼓腹略下垂,圈足。提梁两端作龙首。龙体饰与提梁上,提梁背面饰鳞纹。盖纽饰蝉纹、盖饰兽面纹,盖沿、圈足饰龙纹,颈饰鸟纹,腹饰双目圆睁的兽面纹,形象威猛,层次丰富。盖铭三字,器铭四字”。[3]

图八 江西遂川泉江镇出土的青铜卣

1980年在河南罗山县后李村M11中出土商晚期鸮卣(图九),“通体布满精致的花纹,椭圆形,形状象两只背靠背的鸱鸮。提梁两端饰象首纹,盖顶有一蘑菇状圆柱。盖以云雷纹衬地,上饰两组饕餮纹, 鼻部突出,主体花纹为鸮的两翼,腹部饰卷尾和四条小夔龙,中有扉棱。下腹还有四只小鸟。器底有一龟纹。四足中空,外饰夔龙。全部图案都以云雷纹衬底。口径11.5~12.5、 腹径14~15.5、通高(不包括提梁)18.5厘米。”[4]

图九 河南罗山后李村出土的鸮卣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村窖藏坑中出土一件西周早期的商卣(图十),通高38.6厘米,口径13.2厘米×16.7厘米。腹椭圆外鼓,圈足,有盖,盖顶有圆锤状纽,提梁两端为双角兽首,通体四面有扉棱。腹和盖顶饰饕餮纹。盖沿、领和圈足饰夔纹。器、盖同铭。[5]

图十 陕西扶风庄白村窖藏坑出土的商卣

1948年,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的保卣(图十一),通高25.8厘米,口径9.4厘米×12.2厘米。该器高盖沿,圈形纽,垂腹。提梁两端置兽首。盖及口沿下饰首尾相接的龙纹,上下以联珠纹为栏,提梁与圈足饰斜角式两头龙纹,圈足内底饰一蝉纹。器盖对铭,各四十六字,记载了召公太保受王命伐殷东五侯之史实。[6]

图十一 河南洛阳出土时的保卣

1976年,陕西宝鸡竹园沟M13中出土两件西周早期的筒形卣(图十二),该器呈圆筒形。盖顶隆起,有圈形纽。提梁两端作翘角兽首形,梁面有凹槽,内铸三道凸棱。盖面和器身纹饰。均以直条纹和垂冠卷尾凤纹为主体,两种纹饰盖面各一,器身各两周。凤纹间又有突起的兽首,曾添华丽气氛。同墓出土形制和纹饰相同的两件,另一件较小,通梁高二十七厘米。[7]

图十二 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的筒形卣

1965年,安徽屯溪弈棋M3中出土西周中期的公卣(图十三),通高23厘米,口径10.2厘米×12.8厘米。扁圆形器体。盖顶隆起,两端有犄角,圆形捉手,盖缘不折边,呈圆弧状。器身较矮,垂腹甚低,圈足外撇。提梁两端有兽首,梁面饰蝉纹。器身颈部有突起的小兽首,两侧饰回头式龙纹;盖与腹部饰风格一致的回头式长冠凤纹。长冠逶迤,彼此交缠,颇为精美。盖内和器底铸相同的铭文二行十字:公作宝尊彝,其子孙永用。[8]

图十三 安徽屯溪弈棋出土的公卣

1969年,山东黄县归城小刘庄出土的一件西周中期启卣(图十四),通高22.7厘米。兽首提梁,腹、盖均饰一条波形纹带,云雷纹地。腹部代纹中间饰突起的兽面。铭文五行三十七字,尾书符号二字,共三十九字。器、盖对铭。[9]

图十四 山东归城小刘庄出土的启卣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早期的兽面纹卣(图十五),高34.2厘米,口径12.2厘米×15.3厘米。该器隆盖,盖沿较高,鼓腹,圈足,器两侧设龙首提梁。自盖至圈足置四条勾曲形棱脊。盖面及器腹饰兽面纹,盖沿、器肩及圈足饰凤纹。[10]

图十五 上海博物馆藏兽面纹卣

1959年在安徽屯溪弈棋墓1中出土两件春秋晚期的青铜卣(图十六),“形制相同,提梁两端作龙首形,盖作龟甲形,体作椭圆形。1件卣盖顶钮球状,其纹饰有凤纹、羊首纹、回首夔纹、丁形云纹、圆圈纹和雷纹等。……另一件卣盖顶有纽,其纹饰有夔纹和丁形云纹。通高33厘米,器高22.3厘米,口径15.6~12.6,腹径23.2~20.1厘米,盖高7.8厘米。”[11]

图十六 安徽屯溪弈棋出土的青铜卣

主流青铜卣从安阳大司空村M51开始出现之初就基本具备了后期卣的各项特征,并迅速发展繁荣起来。商晚期的青铜卣主要集中在河南境内,尤以安阳为最。其他地方偶有青铜卣出土,也都和统治中心的青铜卣在形态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这时期还出现了少量的筒形卣和动物形卣。卣盖钮多为花蕾状;提梁绳索状较多,也有扁平状出现,部分器物的提梁出现兽首;提梁分横置和纵置两种方式,且纵置提梁的青铜卣基本上都有突出的扉棱、满工纹饰。仅在盖面、颈部和圈足装饰纹饰的这类卣,纹饰多用联珠纹、雷纹、夔纹和兽首;而满工器多装饰兽面纹、凤鸟纹,并多有云雷纹地纹。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至西周早期前段,但盖钮开始出现圈状纽。西周康昭至中期的穆恭时期,青铜卣盖钮基本皆是圈状纽;提梁纵置的现象完全绝迹;有扉棱的青铜卣数量急剧减少;提梁基本都是扁平状;纹饰多装饰凤鸟纹或小鸟纹。筒形卣完全消失。西周中期穆恭以后至春秋晚期,主流青铜卣开始衰落,中原地区很少出现,且多是明器,造型上基本保留了穆恭时期的特征,只是纹饰变化为当时流行的纹饰。

祖辛卣花蕾状盖钮,突起的扉棱,精美的三层花凤鸟、夔龙纹以及纵置的提梁和商晚期主流青铜卣的特征完全一致,且与河南安阳郭家庄西M160出土的商晚期亚址卣也近同。因而,可以确定祖辛卣是商晚期典型的青铜卣,是研究殷商文化和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趣味猜想

祖辛卣器物盖内和器内底有对铭“祖辛”二字,而我们已知的商王世系中也有祖辛,那么祖辛卣上的铭文是指的商王祖辛呢还是另有别人?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联系

商周青铜器中的凤鸟纹[12]

凤鸟纹是商周青铜器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为对称式棑列的鸟侧面形象,包括有羽冠或角的各种鸟纹、凤纹。凤鸟纹的特征明确,凡有勾喙的鸟头或其变形的纹饰都属于这一类。凤鸟纹的体形多为鸟体,但也有简略为长条形的;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等;角有弯角,长颈鹿角和尖角等;尾部有长尾,垂尾和分尾等。凤鸟纹,初见于殷墟中期,一直沿用至春秋晚期。此外,凤鸟纹还包括变形的鸟纹、鸱枭纹和雁纹等。

凤鸟纹各部位待征与流行时间

一、冠 商周时代的凤鸟纹,头上大多有羽冠。依据不同冠的形状,可分以下三种类型。

1.多齿冠凤纹:冠作多齿形,横看似皇冠,与金文中皇字上部的冠形相同,宽尾下垂。初见于殷墟晚期,沿用至两周早期。

2.长冠凤纹:凤的头部有一条逶迤的长冠垂于颈后,长的可达背部,尖端作向上或向下卷曲。长冠凤纹又分单体式、长尾式、垂尾式和卷体式。流行于殷墟中期至西周晚期。

3.花冠凤纹:花冠是凤头部长冠的装饰,似凤冠的绶带,有作长羽飘举状,也有垂于胸前的。花冠凤纹又可分为垂尾式、分尾式和回顾式。盛行于西周时期。花冠凤纹中尚有一种单独的鸾纹,形象如鸡,举首而立,多饰在青铜钟鼓右边的敲击处。流行在西周晚期。

二、角 商周青铜器中的凤鸟纹有兽角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弯角鸟纹:在鸟的颈后有一弯角,角根较宽,向下弯曲,角尖向上。弯角鸟纹可分为单体式、分体式、回顾式和竖立三角式等。流行于殷墟中期至西周早期。

2.长颈鹿角鸟纹:鸟头上长颈鹿角的形状与长颈鹿角兽面纹的角相同,但作横向布置。流行于殷墟中期至西周早期。

3.尖角鸟纹:鸟的角根粗大,角尖如尖耳。流行于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三、眼 凤鸟纹的眼有正圆、椭圆或椭圆方形等。椭圆方形眼主要见于殷墟中晚期的部分鸟纹。个别殷墟时期的鸟纹装饰臣字形目。

四、喙 喙是鸟纹的特点,绝大部分的鸟喙是闭合的弯钩。西周早期的个别鸟喙为张开样式。

五、鸟体 凤鸟纹都有鸟的体形,长短比例按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大型的鸟纹没有羽翅,多数只是一个禽体的轮廓。由于构图的需要,平置鸟纹腿的后部有一条延长线,这条线后来愈益发达变成为鸟体的一部分,形成特殊的分体式鸟纹。殷墟时期的鸟体有作长条卷尾形的,类似鸟首龙体。花冠凤鸟纹都有作卷体式的,凤的首尾相接,呈圆形图案。卷体凤纹主要装饰在壶和簋的捉手内,流行于西周晚期。

六、尾羽 凤鸟的尾部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几种形式。长尾凤鸟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尾端或上卷或下卷,流行于般墟中期至西周中期。尾羽较宽且下垂的为垂尾凤纹,流行于西周中期。尾羽和凤体分离的是分尾凤纹,或上卷或下卷,流行于西周中期。还有一类连尾的鸟纹,呈倒置三角形,多装饰在罍的腹部,流行于殷墟晚期。

其他鸟纹的特征与流行时间

一、变形鸟纹 变形鸟纹有两种形式:一是长喙式,体似鸟形,头部有一根形似象鼻的延长物,见于两周中期; 二是变形式,除头部是鸟纹外,躯干部分已弯曲变形,不再像鸟形,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二、鸱枭纹 多为鸱枭的正面图形,特别强调枭的大圆眼,头上往往有一对毛角,两翅较大,有的只表现鸱枭头部的双翼,流行于殷墟中晚期。

三、雁纹 这祌纹饰仅见于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青铜器上,作曲颈伫立的群雁状,具有北方地区的凤格,属春秋晚期。


注释:

[1]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3[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4[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1,(4).

[5]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家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3).

[6]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5[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7][8]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6[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9]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72,(5).

[10]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1]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4).

[12]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商周青铜器纹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张俊儒,男,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学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主要从事夏商周青铜器的研究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