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晗造像碑
文物名片

道晗造像碑,又称“北魏弥勒造像龛”“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孝昌元年(525)雕造,高135、宽98、厚44厘米。石灰岩质,四面环刻。1976年荥阳大海寺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道晗造像碑是河南现存保存最完好的造像碑之一,碑之正面雕尖楣圆拱形大龛,龛高86.5厘米,宽66.5厘米,深28.5厘米。龛梁两端刻二龙回首,口吐莲花化生。尖桃形龛楣浅浮雕坐佛七尊,由于空间的限制,中间一尊较大,两边依次缩小。均高肉髻,面相方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后均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龛柱上端刻帐饰,中间饰束腰仰覆莲,下端饰覆莲。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弥勒交脚坐于长方形座上,足踏莲台,手施无畏与愿印,反映的是弥勒在上生兜率天宫作菩萨时的形象。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面相清癯秀美,颈戴桃形带缀项饰,胸前结带下垂,帔帛绕肩在两肩处形成翘角,下垂的帛带在两腿间交叉,然后上扬穿肘沿体侧外飘。下着长裙,裙褶裹腿在座前向外展开形成燕尾状。身后减地浅浮雕莲瓣形背光、身光及圆形头光,内匝刻盛开的莲瓣;其外圆形头光内刻供养天人七身,头梳丫髻,帔帛绕肩后飘,在身后形成尖桃状,下着长裙,两腿曲回呈跪姿,裙裾从两腿间向后飘荡。身光与头光相连,在主尊肩外侧身光内各刻一莲花化生,间饰忍冬荷叶;最外匝刻火焰纹。背光外侧右刻维摩诘居士,左刻文殊师利菩萨,旁有听法比丘数人,构成《维摩诘经变图》。二弟子刻于龛内转角处,右阿难左迦叶,两手合十跣足而立,均有圆形头光三重。阿难面相方圆丰满,一副青年男子形象,着右袒式袈裟;迦叶面相瘦剥,颊骨凸出,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露出凸起的胸骨,一副老者形象。二菩萨位于龛内两侧,面向主尊,尖桃形头光内饰圆形纹三重,外饰火焰纹。头戴宝冠,宝缯外展折角下垂至肩,颈戴桃形项饰,帔帛绕肩在肩部形成翘角,帛带在腹前交叉穿璧环下垂至膝际后上扬穿肘沿体侧飘下,下着长裙,裙带打结下垂至两腿间,裙褶外展成燕尾状,跣足而立。左菩萨头部残,右手握莲蕾屈肘于胸侧,左手下垂握净瓶。右菩萨宝冠残损少许,面相同主尊,左手握莲蕾屈肘上举,右手下垂握善锁。其座下各刻一比丘,左题“邑师道唅”,右题“比丘道勝”,双手合十面内而立。龛柱外各刻一护法力士,头戴小冠,宝缯上扬,有桃形头光,凸鼻暴目,髯须飘荡。颈戴圆形项饰,上身赤袒,帔帛绕肩垂于身前,下着长裙,一腿前弓,一腿后蹬,面内立于覆莲座上,神态凶悍勇猛。右力士旁题“比丘惠呆、比丘僧庆”。其下方各刻二比丘面内拱手而立,均有榜题,左题“比丘道惠、比丘道景侍佛时”;右题“比丘道如、比丘僧兴”龛楣上方刻弟子、菩萨各八人,均有头光,合十听法。上部刻帷幔,流苏挂两边,形成佛事活动场面。

背面(图1):顶部雕二龙交缠形成中国传统式的螭龙碑首,其下并列雕五个小龛,其中中间一龛较大,高29、宽26.5、深7.5厘米,为盝顶帐形龛,盝顶分五个菱形格,正中格内刻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左右格内刻莲花化生,外两格刻供养比丘匍匐于地。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忍冬纹头光,背光之间刻莲花图案。面部残损,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侧衣襟甩向左肘,在胸前形成两道U形衣纹。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龛旁雕二方形小龛,左龛高26.5、宽13、深4厘米,内雕一立佛,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椭圆形身光与圆形头光相连,头光内刻双重莲瓣。佛之头部及面部残损,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侧衣襟甩向左肘,在胸前形成U形衣纹,下着长裙,跣足立于方形台座上,座前雕一只护法狮子。右龛高26.5、宽13、深4厘米。内雕善跏趺坐思惟菩萨,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头光内刻双重莲瓣。面部残损,颈戴桃形项饰,袒上身,帔帛绕肩在肩部形成翘角,下垂的帛带在腹前交叉后上扬绕肘外飘,下着长裙,裙裾满覆座前,右手平放腿上,左手屈肘上托,侧首作思惟状。其下部方形座前雕一护法狮子与左龛对称。外边两龛均为帐形龛,左龛高26.5、宽16、深3.5厘米。内雕佛传故事“九龙浴太子”,太子高肉髻,有圆形头光。裸上身,着短裤,双手垂于体侧,两腿分开而立。身后九龙向其喷水。右龛高26.5、宽15、深3.5厘米。内雕佛传故事“阿育王施土”,释迦头部残,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圆形头光和身光相连,头光内刻莲花瓣。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边衣襟甩向左臂在身前形成U形纹,下着长裙,左手持钵,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其旁三个童子,一童子跪地玩耍,一童子骑在另一童子的肩上双手向捧物施于钵内。龛下刻造像记及供养人像五排,除第一排中间刻造像记,两边各刻四供养人外,其余四排均刻二十人,头戴小冠,着褒衣博带式大衣,下着长裙曳地,脚著云头履,手握莲蕾面内前行。均有题名。造像记高24厘米,宽98厘米,正书51行,行5-14字不等(图2)。录文如下:

夫玄宗冲赜,/非深智无以/察其原;灵波/湛妙,非慧观/无以穷其际。/是以释迦如/来旷劫积功,/晖资具足。慕/妙志于三贤/之初,发四弘/于内凡之始。悟世流之不恒,达真谛/之常致。于是内抱大悲,外拔群苦,播/四摄以檤殊利,赀六□以悟民俗。耀/□净之荣华,西八解之妙果,功超五/贤之上,德树大觉之基,乃从圆光于/无尘之境,除□□于合识之类。故使/颂达睿祗□□园中越改迷六师/□□双林台□愿万类亡赴化缘,既/□□□□□□□慧日次晖道光潜/□□□□□□□之子失辨或之妙/□□长之□□□光之良导致使三/毒□□四珍□□五蜀涛波六贱交/乱□此邑义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仰概父母,奉行六愿,此合生沉溺/之居,众心归集,设香火以□□,德修/大乖,以同觉四进功德,以□赏期龙/□之□□节简己家珍,造石像壹躯。/前有弥勒大像,西有无量寿,北有□/觉释迦,东有阿閦如来,菩萨金刚一/切具有。以此妙像使见者起三千之/念,睹者发□德之心,□天堂之业未/来作值□□缘,因斯功德,愿诸邑仪,/己身眷属,□□仙圣弥勒三会,最在/初首,得大大悲将解一切法行吝文殊/位登正觉。又愿国祚兴隆,威灵遐布,致贤以礼,惠下以仁。川流无斗浪/之夫,岩冗无遁逸之士。乾坤运和,灵/瑞竟臻,奸雄愤轨,八表清朗。佛法因/兹而通僧徒,由斯而畅群耶!履正路/而游,迷子复/真道而步,三/涂豁尔而空,/六趣昇永安/之路。法界众/生,尽发菩提/心,一时成佛。/大魏孝昌元/年岁在乙巳/七月十日造,/讫声愿永记。

图1  道晗造像碑背面

图2 道晗造像碑题记拓片

左侧面(图3):顶部饰帷幔,其下右雕屋形龛,高32.5、宽18、深2.5厘米。四阿式顶,有鸱吻。屋顶旁刻供养菩萨和弟子各两身。龛内雕一坐佛,头部残损,削肩平胸,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身后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头光内匝刻莲瓣。左剔地浅浮雕一棵高大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左刻一比丘在床榻上打坐修行,榻前放置净水瓶和鞋,榜题“比丘惠剑诵经时”;右刻一圆拱龛,内雕一比丘禅定坐于榻上,榻前置净水瓶和鞋,其旁榜题“大比丘法延坐禅时”。其下并列刻供养菩萨7身,均头戴花冠,上身赤袒,帔帛绕肩在身前交叉然后上扬穿肘外飘,下着长裙,手执长茎莲花或莲蕾,间以莲蕾补白。再下刻供养人像5排,除第1排因前刻榜题“邑主贾思兴”只刻8人外,其余每排均为9人,均有题名。形象及装束与背面相同。

图3 道晗造像碑左侧面

右侧面(图4):顶部帷幔下亦分两组雕刻,中间以珠串纹相隔,左刻一覆钵顶塔,高34.5、宽12厘米,覆钵顶中间饰忍冬花,两边饰山花焦叶,上置塔刹。其旁刻供养菩萨和弟子各三身。塔身刻尖楣圆拱龛,高20厘米。龛外饰莲花荷叶,龛楣饰火焰纹。龛内雕一佛倚坐于方形台座上,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头光内匝刻莲瓣。头部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扶膝,右手屈肘上举施说法印。右刻佛传故事“释迦诞生”,在高大的波罗树下,摩耶夫人左手攀扶树枝,衣袖内露出一头,有桃形背光。其妹大爱道侍立其旁,树旁一童子高肉髻,赤裸上身着短裙立于莲座上。下部雕刻内容同左侧面相同。

图4 道晗造像碑右侧面

文化解读

这件雕刻于北魏晚期的造像碑,其造像题材均是北魏石窟造像和民间石刻造像中常见的。正面大龛内雕刻的以交脚弥勒为主尊的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造像中较为多见,反映了弥勒信仰在中国民间的流行。在中国民众的佛教信仰中,弥勒信仰与观音信仰最为流行,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名气最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载,弥勒菩萨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来成为释迦佛的弟子,先于释迦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宫,释迦灭度后,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从天宫下到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教化解脱众生,弥勒成佛以前,被称为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兜率天净土的本尊,是位登十地的正觉菩萨,在释迦灭度后下生人世成佛,成为佛教中的未来佛。弥勒一旦“下生世间成佛,天下太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法灭尽经》)。这样的净土世界,让很多人为之神往。最早提倡弥勒信仰的是东晋名僧道安(312-383),他曾与弟子法遇等8人于弥勒前立誓愿往生兜率天,并著有《往生论》、《净土论》等著疏。此后,弥勒信仰先是在河西地区和新疆高昌地区流行,并逐渐传入内地。南朝宋元嘉八年(431),比丘尼道琼大造弥勒像,其中在瓦官寺造弥勒行像二躯,这是有关弥勒造像最早的文献记载。现存最早的弥勒像,是甘肃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西秦时绘制的,像旁墨书“弥勒菩萨”。新疆克孜尔石窟及莫高窟北凉时期的洞窟多以弥勒为主像;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以前的洞窟,以及龙门石窟的早期洞窟,都有很多弥勒造像,并且占据重要位置。而最早的弥勒造像题记,见于龙门古阳洞南壁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高楚造弥勒佛题记、北壁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元详造弥勒佛像题记。这些弥勒形象都是身穿菩萨装,交脚而坐,在屋形龛内说法,表现的是兜率天宫的场景。这种弥勒上生兜率天宫的形象在民间的石刻造像中也多有雕刻,但都刻于造像背面,如河南博物院藏北魏熙平二年(517)“王毛郎造像”、开封博物馆藏北魏熙平二年(517)“孔惠超造像”以及淇县石佛寺北魏神龟元年(518)“吴晏子造像”和“田迈造像”等,这些造像背屏背面上部刻一株高大的龙华树,树上刻衔蛇之鸟,树下方屋形龛内刻弥勒交脚而坐,龛左右上方刻神人托举日月而行,象征兜率天宫。(图5)这些交脚弥勒,成为北魏弥勒造像的一大特征,北朝晚期直至唐代,弥勒佛像大多采取双腿下垂的倚坐式,反映的是弥勒下生成佛的过程。五代以后,以僧人契此的形像作为弥勒再世,从此,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在中国广为流传。[1]由此可见,道晗造像碑的主尊为交脚弥勒,反映了当时弥勒上生信仰仍在民间普遍流行。

图5 吴晏子造像背面拓片

经变故事和佛传故事也是该碑重要的雕刻内容。在龛内主尊背光外侧左右刻《维摩诘经变》中的《文殊师利问疾品》。维摩诘居士居右,文殊师利菩萨居左,旁有听法比丘数人。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大乘佛教居士。据《维摩诘所说经》载,维摩诘是释迦佛在世时居住在毗耶离城的著名居士,从妙喜国化生于此,委身俗世,辅助释迦教化众生。他拥有人间一切财富,拥有妻妾儿女而远离五欲,经常演讲大乘佛法,又经常装病吸引众人前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见《维摩诘经•问疾品》),佛派文殊师利与众弟子前往问疾,诸菩萨弟子、释梵天等均愿一同前往,以便观听以智慧最胜闻名的文殊与能言善辩的维摩诘讨论佛法。文殊一行到达维摩诘处后,维摩诘以神通力空置其室,唯余一床,众人皆不得坐。维摩诘方丈中的天女向来宾身上撒花,花落到菩萨身上便自行落地,但落到舍利弗身上,花却粘附其身,以示其尚未彻悟。舍利弗感觉饥饿,维摩诘便化作菩萨到香积佛处借来一钵“香饭”,覆地而成饭山,香薰三千大千世界。这种造像题材与北方盛行的禅修思想密切相关,《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诘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因此,《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民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图6)

图6 道晗造像碑龛内背屏线描图

在碑身背面及左右侧面上部,高浮雕和浅浮雕数则佛传故事,有释迦诞生、九龙浴太子、释迦游化、太子思惟、释迦多宝辩法、阿育王施土、檀特山苦修、菩提树下诵经等,反映了释迦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故事情节。其中在右侧面上部浅浮雕释迦诞生图。据《释迦如来应化录》载:“摩耶圣母怀孕将满十月,垂欲生时,引诸婇女游岚毗尼园大吉祥地,安详徐步,处处观看,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叉,柔软低垂。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遂生太子,放大光明,即时诸天世间悉皆遍照。时天帝释将天细妙憍尸迦衣褁于自手,承接太子。”造像形象地反映了释迦从母亲胁下诞生的情景。紧挨此则故事的是佛传故事“九龙浴太子”,位于碑身背面上部最右端。据《释迦如来应化录》云:(释迦诞生后)四大天王抱持太子,向于母前,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举足出大莲花,观视四方,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切世间诸天及人,恭敬供养。地面忽然涌出二池,一冷一暖,清净香水。又虚空中,九龙吐水,浴太子身。诸天音乐,雨妙香花,供养太子。造像反映了太子出生后龙天为其喷水洗浴的情景。在碑身背面上部最左端龛内刻“阿育王施土”。据《贤愚因缘经》云:世尊与阿难入城乞食,见群小儿,于道中戏,共聚地土,造作屋舍,及作仓库,以土为米。有一小儿,遥见佛来,生布施心,即取仓中名为米者,取以施佛。佛即低头受土,与阿难言:“持土涂我房地。”阿难持还精舍,即涂房地。佛告阿难“向者小儿欢喜施土,足涂房地。缘斯功德,我般涅槃,百岁之后当作国王,字阿输迦,其次小儿,当作大臣,共领阎浮提一切国土,兴隆三宝,广设供养,分布舍利,遍阎浮提。当为我设八万四千塔。”造像形象地表现了“阿育王施土”的故事情节。

佛传故事是中国石窟寺庙中绘画和雕刻主要题材之一,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第六窟北魏佛传浮雕,分布于中心柱四壁、主室左右壁和前壁,明窗两侧等处,现存37幅,从树神现身到释迦初转法轮,主要依据《过去现在因果经》雕出。敦煌莫高窟第290窟北周时期佛传壁画,分布于主室外顶部人字坡上,现存87幅,从入梦受胎到初转法轮,主要依据《修行本起经》绘出。新疆克孜尔110窟北朝后期佛传壁画,分布于主室东、西、北三壁,现存57幅,从树下诞生到释迦涅槃,主要依据《佛本行经》、《有部毗奈耶》绘出。而此碑所刻佛传故事,只选取几个最精彩的片段,以连环画的形式横幅构图,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显受当时石窟造像的影响。

在造像风格上,佛像面孔虽然偏于清瘦,但已渐脱前期那种清秀的“秀骨清像”,向饱满圆润,富于力度的风格发展,面相丰润适中,眉弯而细长,高鼻直挺,嘴角上翘,神情庄重慈祥。刀法上虽然还大量地运用平直刀法,但已出现了具有弹性的曲线和近于漫圆刀法雕刻的光洁面。衣纹虽不象前期阶梯式的叠褶,但仍延用着早期衣纹的表现手法。造像两侧的释迦降生和菩提树下诵经图,两小龛为浮雕,树和人物则为平面浮起,细部用阴线勾勒,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的画像石艺术的表现手法。两侧面和背面大量的供养人和供养菩萨主尊背光雕刻,均采用减地线刻的手法,这种由浮雕向线刻过渡的形式,实际上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另外,在碑体造型上,其碑首部分为两条交缠的螭龙,与中国传统螭首碑相似,这种将中国传统碑刻形式与佛龛造像结合一起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碑,成为东魏北齐乃至隋唐螭首造像碑的肇始,由此可见,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表现手法,已完全趋向汉化,可说是佛教造像全面汉化的重要过程。

比较研究

通过对道晗造像碑的考察与研究发现,道晗造像碑的雕造不仅受到当时流行的弥勒信仰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皇家造像的影响。北魏晚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伊阙开凿的龙门石窟,是当时皇家开窟造像的中心,从平城南迁的石雕艺人将云冈石窟的雕造技艺带到了龙门,同时在汉化政策的影响下,创造了以龙门造像风格为标准的中原风格,即“秀骨清像”风格。这种风格形成后,便向四周辐射,影响极大。道晗造像碑无论是佛龛造型,还是造像题材以及雕刻手法,都有与龙门石窟同时期风格相同处,正面尖眉圆拱形大龛,与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北两壁中层佛龛造型相似,交脚弥勒题材在古阳洞中出现很多,仅郑长猷与妻就造四躯交脚弥勒,可见道晗造像碑的交脚弥勒题材当受龙门造像的影响。在雕刻技法上,道晗造像碑集高浮雕、半圆雕、减地浮雕、减地线刻、平面浮雕等雕刻技法于一体,刀法之娴熟,雕刻之精细,与龙门古阳洞北壁中层壁龛雕刻工艺相同。其中的维摩诘变和听法菩萨、比丘的雕刻与古阳洞北壁中层第四龛极为相似。由此可见,道晗造像碑的范本和雕刻工艺与龙门石窟有着密切关系,当是开凿龙门石窟的匠人所为。(图7)

图7  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中层弥勒造像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一:

大海寺的创建与发展

大海寺位于今天荥阳市区人民广场一带,310国道从其旁边穿过。关于大海寺的创建年代,据明嘉靖《荥阳县志》载:“大海寺在县东郭门外,唐高祖为荥阳太守,因子世民目疾建碑。”清乾隆《荥阳县志》载“大海寺在东郭外,唐高祖为郡守,因太宗患目疾重建”。说明大海寺是隋代由郡守李渊因子李世民患目疾痊愈还愿而重建,但其创建年代无考。20世纪50年代,省建材厂砖瓦窑厂在此取土及1976年3月省农业机械展览会试用农业机械中先后出土一批石刻造像共40余件,以北魏孝昌元年(525年)道晗造像碑为最早。余皆为唐代造像。后又在广场周围进行的文物调查中发现有隋唐以来的水井、灰坑和陶瓷片、砖瓦等,说明这是一处隋唐以前的佛教寺院遗址。而根据道晗造像碑判断,大海寺应建于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之前。因为这种大型造像碑,多为寺院供奉之物,并且能供奉如此之大的造像的寺院,也绝非一般的小型或无名的寺院,不难看出,大海寺应是当时洛阳周边著名的寺院。据有关资料记载:大海寺原名代海寺,传说观音菩萨北行度人,移居荥阳,多次显圣救人,并以荥阳护城河河水随南海上潮示人,故名代海寺。至隋大业年间(605-618年),荥阳郡守李渊因其子李世民感染目疾,便祈于大海寺佛像,巧愈后,李渊遂造石弥勒像一尊。李世民登基后,命尉迟敬德扩建该寺,规模宏大,故名大海寺,成为当时的一座大寺院。北宋后,虽已难达唐朝时极盛情况,但正常的佛事活动仍在进行,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大文学家苏轼来大海寺,曾作《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并序)》诗以授僧人。[2]后几经兴衰,至明清时期毁灭。由此可见,大海寺创建于北魏孝昌元年之前是无疑的,至唐代由于皇家的扶持得到了大规模发展,这不仅从碑刻文献记载中有所反映,从1976年出土的唐代石刻造像中得到最直接的实物证实,在这批唐代造像中,其时间跨度大约涵盖武周、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3],说明有唐一代是大海寺发展的辉煌时期。

那么,北魏至北齐时期的大海寺又是如何呢?目前所见的文献及碑刻资料中均未有记载,我们只能从出土的遗物来进行推断。其实,大海寺出土的北朝造像并非道晗造像碑一件,在上世纪末扩修310国道荥阳段时,又在大海寺遗址附近出土两件北朝造像[4],因出土后未发表,外界不得而知。这两件造像现存荥阳文物保管所。其中一件北魏造像(图8),残高77、宽85、背屏厚8厘米。石灰岩质。造像自主尊颈部以上残缺,从残存现状看,应为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胸部束带打结。右侧衣襟甩向左肘沿体侧下垂,下着长裙,裙裾形成燕尾状,手施无畏与愿印。二菩萨之左菩萨头部残缺,右菩萨保存完好,头戴花冠,面相方圆,颈部细长,戴项饰。上身赤袒,帔帛绕肩在胸前打结下垂至膝下,然后上扬穿肘下垂,下着长裙,一手握莲蕾,一手握善锁,跣足立于从佛足两侧伸出的长茎莲蓬上。该造像虽然残缺较甚,但其人物形象特征,与河南北魏晚期造像接近,尤其是菩萨的面部特征,与北魏晚期田延和造像基本相同,应视为同期作品。另一件北齐造像(图9),残高98、宽78厘米,背屏厚11厘米。石灰岩质。上部残缺,从残存现状看,应为背屏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主尊跣足而立,头顶呈馒头形螺髻较低,面相丰满,有圆形头光,头光内刻缠枝忍冬。身披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大衣轻薄贴体,身体表面的衣纹用直平刀法刻出,流畅自如地呈U形从右肩处向下分布,手施无畏与愿印。宽大的衣袖沿体侧下垂至膝下,体形显得清秀潇洒,显示出北魏晚期秀骨清像风格向北齐新风尚的过渡。从这3件北朝时期的造像可看出,大海寺在北朝晚期佛事活动较为兴盛,已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寺院,否则,不会在寺院中供奉如此多的石雕佛像,也不会引起后来荥阳郡守李渊的重视,并为其子世民祈祷治病,更不会有隋唐时代的发展和繁荣。

图8 北魏残造像

图9 北齐残造像

相关链接二:

大海寺创建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座寺院的创建,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大海寺的创建,当然也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北魏迁都洛阳后,也将平城的崇佛之风南移洛都,不仅在龙门山和巩义大力山上开凿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还在洛阳城内外广修佛寺,“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京城内外,凡有一千余寺”[5]这些寺院或为皇帝皇后赐建,或为王室贵胄捐钱所建。荥阳距洛阳不远,距巩县石窟仅40公里。荥阳郑氏在当时属名门望族,如郑演、郑义、郑俨等显贵名流[6],在北魏一代联姻帝室、显贵,世代多官荥阳,为密迩洛阳、西邻巩县的大姓豪门。郑氏崇奉佛教,曾参与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的开凿。宣武帝时,谏议大夫郑长猷与其妾曾于景明二年(501年)在龙门古阳洞窟顶前部造弥勒像四躯。宿白先生在《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一文中,根据巩县石窟第一窟中心柱后壁主龛西侧发现“上仪同昌国侯郑叡赠开府陈州剌史息乾智侍佛时”和东侧发现“叡妻成郡群侍佛时”铭记推测,巩县石窟的开凿当与荥阳郑氏有关[7]。那么,大海寺的创建是否也与荥阳郑氏有关呢?前述大海寺创建于北魏孝昌元年之前,正值胡太后之世,胡太后即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胡充华,孝明帝的生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人。谥“胡灵太后”,垂帘听政达13年之久。延昌四年(515年),孝明帝即位年幼,胡太后得到妹夫宗室元乂、宦官刘腾的保护支持而听政。正光元年(520年)被元乂、刘腾幽囚,孝昌元年(525年)杀元乂,再度临朝摄政。胡太后迷信佛教,大建佛寺。洛阳永宁寺即是其执政时建造的最大寺院,寺中的永宁寺塔高150余米,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是当时洛阳城内最伟大的佛教建筑。时郑俨为太后宠幸,“当时政令归于俨等,……肃宗崩,事出仓卒,天下咸言俨计也。”[8]其时荥阳诸郑多因俨势除高官,是胡太后执政之际,亦郑氏隆兴之日。而荥阳大海寺的创建,又恰是胡太后执政之际,凭借胡太后对郑俨的恩宠,郑氏在当地建立佛寺来迎合胡太后的崇佛之心也当在情理之中,虽然这种推理缺乏可信的证据,但也可作为探讨大海寺创建的一种推测根据,供研究者参考。

相关链接三:

道晗造像碑的雕造与荥阳贾氏家族的关系

任何一件佛教造像,都是因为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或是为已故亲人超度亡灵,或是为现存眷属祈福免灾。从道晗造像碑的题记中可知,此碑为“邑主贾思兴百八十人等”所造,由于题记磨泐较甚,因何事而造则不得而知。但从碑上供养人题名看,多为贾姓、周姓、郭姓等,而以左侧面第1排第1个供养人旁有“邑主贾思兴”为大字榜题,说明该造像碑是以贾思兴为首的供养者出资雕造的。贾思兴,文献无载。查荥阳贾氏,时值族人贾思伯及其弟士明兄弟俩任荥阳太守。按《魏书•贾思伯传》载,贾思伯(468-525),字士休,北魏益都(今山东寿光)人,幼年聪慧,10岁能诵诗,“工草隶,善辞赋,文苑儒宗,遐迩归属”。21岁开始出仕朝廷,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很受孝文帝的赏识,常随从征伐,孝文帝终时执笔代写遗诏。又任过荥阳太守,南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政绩显著。其弟士明,迁镇远将军,中散大夫,试守荥阳太守。[9]可知贾氏兄弟曾任荥阳两任太守,当属荥阳显贵。贾思兴,虽无官阶,但也应是贾氏族人,或是与贾思伯有血缘关系的本家兄弟。贾思伯于孝昌元年(525年)死于洛阳,而道晗造像碑也于此年雕造,仰或贾氏族人为死去的贾思伯祈祷冥福,愿他往生兜率天宫,享受弥勒净土世界而雕造。雕佛造像的功用,除了为皇帝、父母、现存眷属祈福免灾,还为死去的亲人或友人祈愿,愿他们早日脱离三涂,往生极乐世界。在龙门造像二十品中不难发现此类因素。因此,以贾思兴为邑主的贾氏族人联合其他邑社人员共同为死去的本族最高官员雕造佛像,也在情理之中。

道晗造像碑,是河南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北魏晚期造像碑,虽属民间造像形式,但其造像题材、雕刻内容、雕刻技法都与龙门石窟同期作品相近,反映了当时具有高超技艺的石窟造像工匠,在为官方开凿石窟的同时,也为民间的佛事活动雕造佛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供奉该像的大海寺绝非一般的寺院,而是由与皇室有关的显贵们修建的带有一定政治或宗教色彩的寺院。从道晗造像碑可看出,大海寺建寺之初的佛寺活动十分兴盛,此时正值胡太后执政之时,也是荥阳郑氏得宠之日。而随着胡太后的势力消逝,郑氏家族的辉煌衰退,大海寺的佛事活动也日驱渐微,直至隋唐之际因皇室的参与方重现辉煌,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场所。毋庸置疑,道晗造像碑是大海寺创建及发展的见证,是研究大海寺历史和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 丁明夷,邢军著.佛教艺术百问[M].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6.

[2] 荥阳文物志编辑委员会.荥阳文物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

[3] 李静杰.关于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唐代石刻菩萨像的再认识[J].中原文物,2010(4):70—76.

[4]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5] 周振甫释译杨衒之.洛阳伽蓝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

[6] 魏收.魏书•郑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6.

[7] 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8.

[8] 魏收.魏书•恩幸•郑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6.

[9] 魏收.魏书•贾思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6.

趣味猜想

1.道晗造像碑是荥阳大海寺出土的唯一一件有纪年的北魏时期的造像碑,它的发现,除其自身所具有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外,对研究大海寺的创建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道晗造像碑能说明大海寺创建于北魏时期吗?

2.道晗造像碑碑体较大,当是寺院里的标志性建筑,任何一件佛教造像,都是因为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或是为已故亲人超度亡灵,或是为现存眷属祈福免灾而造。那么道晗造像碑是为何而造的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景荃,男,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研究员,着力于石刻艺术、佛教考古、博物馆陈列等方面的研究。

杨扬,女,郑州大学法学学士,文博馆员,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着力于博物馆学及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