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
文物名片

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陶器,东汉文物,通高192厘米,面阔168厘米,进深78厘米。1993年河南焦作白庄6号汉墓出土。(此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二楼两汉魏晋南北朝二厅展出)

深度品鉴

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由主楼、附楼、院落、阁道等四部分组合而成。整座建筑模型各部分可分拆组装,构件多达31件。

主楼为七层仿木构建筑。第一二层为一整体,一层无门,较为严实。一二层间设有平座,一层外置斜坡式楼梯可通向二层平座。二层正面开有四个方形进粮口,周围阴刻细线。第二层上覆腰檐,檐下出挑斗栱。腰檐上置平座。平座正面雕刻出左右对称的几何纹组成的图案。第三层置于平座上。楼体前壁有两个长方形门,周边以凹凸棱纹刻出门框,无门扉。前壁与四角上部共出三根挑梁,挑梁上置一条正交枋木,枋木两端各承一朵一斗三升栱。三层一侧山墙开方形洞口,以承纳阁道的榫头。第四层直接坐落在三层上。前壁中部开一长方形门,无门扉。门左右开方形小窗。窗户两边雕刻有对称的网状菱形纹和对顶三角纹几何图案。四层顶覆腰檐,腰檐上置平座。平座正面雕刻几何形图案。第五层楼体置于平座上。前壁开一竖长方形门和一正方形小窗,门窗周围及墙面镂刻有凹凸棱纹、圆点纹和三角纹等几何图案。五层与六层之间亦无腰檐和平座。六层前壁上部出三个挑梁,梁上各置一朵一斗三升栱。正面开有两个横长方形门。门框周边雕刻凹凸棱纹。门框下部雕刻出直线纹、对顶三角纹、菱形纹等几何纹组成的图案。楼体顶部覆庑殿顶,前后坡有多道瓦垄。第七层为近似正方体,底部似马鞍形状,横向开裆,跨于六层屋顶正脊上。正面中部开一正方形窗户。前后墙体镂刻有各种对称几何纹。

院落位于主楼之前,平面呈长方形,三面围墙,院墙上有平板式围墙帽。前墙正中开一长方形大门,置双扇门扉,可以开启闭合,周围刻出凸起的门框及装饰图案。门轴上下两端均套入伏兔,可启闭,门下部正中有凸出的止扉石。并各置一挑梁,上置斗栱,承托悬山顶。大门两侧上部檐下各出两挑梁,梁上各置一斗三升斗栱。门楼两侧上置双阙,阙上置屋顶,顶下做成叠涩倒方锥形。门口一扛粮人俑正迈腿向院内走去,院内俯卧一看门犬。

附楼通高128 厘米, 为四层建筑,楼体坐落于高台上。高台正面有坡道,坡道两侧设有护栏。附楼一层前壁正中开有一长方形门。二层至四层前壁均开有一方形窗户。窗户四周镂刻、彩绘有对顶的三角纹、网状菱形纹、直棂纹等几何纹饰。

阁道横架于主楼和附楼三层之间, 将两座楼阁建筑连为一体。阁道为横长方体,前壁正中开有窗户,上覆两面坡顶。阁道周身饰有红、白、黄等色彩绘。

从整体上来看,主楼高大雄伟,配楼挺拔秀丽,阁道空中横架两楼,体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文化解读

两汉时期政府推行重农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增。《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粮食的增收使粮食储存变得愈加重要。上自中央下至郡县均建立了大型官仓,并形成严密的仓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西汉中期以后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财富急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后汉书•樊宏传》中记载西汉末年湖阳樊氏已“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阪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特别是到东汉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几乎是不受限制地发展起来。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奴婢,建立多个庄园,在庄园内部经营农、林、牧、渔各业,有些还从事手工业生产。《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这些豪强地主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粮食,就会要求建造大规模的仓楼来储存。在河南新密后士郭1号汉墓出土的陶仓楼,正面绘有地主收租图,两侧面绘有守卫粮仓的士卒。在新密打虎亭1号画像石墓南耳室南壁上也有一幅大型收租图,画中突出一高大的重层仓楼,楼上有人执弓守卫,楼梯上有人背粮攀梯,楼前有人验粮、装袋和监工等,生动地再现了汉代豪强地主收租入仓的情景。

汉代受儒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的影响,提倡厚葬久丧。在儒家丧葬思想的支配下,汉代人“举凡生之所用之器,皆为死后从葬之物”,大量象征生前财富的陶质明器开始出现,其中私有财产的象征物占很大比例。这时期墓葬中大量出现的家禽、家畜、奴仆俑和仓楼、井、灶等模型明器,正是墓主人生前对物质、权势占有欲的客观再现,也应是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兴盛的真实反映。

随葬陶仓模型的习俗最早见于东周时期的关中秦墓。“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其丧葬习俗也深受秦文化影响,两汉墓葬中开始普遍随葬陶仓模型明器。根据咸阳京师仓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汉代的大型粮仓多为木架结构,前后檐墙严实,室内有架空地板,室外有披檐,层面覆以板瓦和筒瓦。粮仓建筑有单层,也有多层。此外粮仓建筑在两汉墓葬壁画和画像石上也多有表现。如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繁阳县仓城图和乌桓校尉幕府谷仓都为高大的两层谷仓建筑,属官府仓储。两汉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明器数量也多为仿木构建筑,有低矮的单层仓房,也有多层的仓楼。特别是陶仓楼,形制变化多样,有两层的单体仓楼,式样简单;也有配有院落的仓楼,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单元。焦作地区出土的连阁式仓楼,主楼楼层多达七层,高度近两米,附楼与主楼间有阁道相接。像这种形制高大、结构复杂的仓楼明器在国内其他省区也很少见到。

西汉中期以后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构筑愈发具体。古代人们认为人是一个魂与魄的结合体。当人在阳世气数竭尽归回阴间时,魂与魄就要分离。《礼记•郊特牲》谓:“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人死后的灵魂可以借助多种神物升入天国,而死者剩下的形魄需归于地下冥间继续生活在那里。汉代人们普遍认为冥间中仍有与世俗近似的官吏奴仆和庄园财富。汉墓中出土的告地状,就是模仿官方文书,由阳间官员给阴间的“地下丞”、“地下主”等官吏开具通行证,移交死者及随葬的奴仆(俑)、车、马、衣物等。因此汉代人们热衷于为死者营建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以备死者的形魄继续在冥间享用。像庄园、田产、粮仓、车马用具等都被搬进了墓葬中。

另一方面人们又祈愿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入天国仙界。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灵魂升天思想。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就被认为是墓主人的灵魂在神物的引导下飞翔升天。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 Ml、M3 出土的帛画中表现的是墓主人乘御龙、凤进入天界。至西汉中期, 帛画灵魂升天的主题又出现了进一步变化。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墓出土的帛画中天上图画除了表现传统的日月、金乌、玉兔、蟾蜍之外,还增加蓬莱、方丈、瀛洲、京阁的仙山造型,描绘出灵魂升天的到达地点,这与汉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仙山相一致,即在原先灵魂升天的传统思想中又加入了灵魂升仙的新内容。墓室的壁画和画像砖石上都有描绘仙界的景象, 表达了灵魂升仙题材。汉人认为人死后灵魂需借助一些媒介物以便顺利上天进入仙界。这些媒介物有神话中的龙、凤等动物或高山、楼阁、建木等物品。《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时听从方士公孙卿“仙人好楼居”的建议,建造蜚廉桂观、益延寿观而候神人降临。可见汉代人们认为高台楼阁可招来仙人居住并能够得到仙人传授长生不老成仙之术。因此东汉时期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楼建筑明器,可能是出于这种成仙思想的反映。

焦作地区出土的高层楼阁陶仓楼,其第一二层严实,仅在二层留有窗口,当为中原地区典型的二层陶仓楼建筑形式。从第二层以上则做成楼阁建筑, 每层多用斗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座,将楼阁划为数层。各层腰檐和平座有节奏地挑出与收进,使楼的外观既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各部分虚实明暗的对比作用。如果人们仅仅限于其用来储藏粮食这种单一功能,就不会制作出这些形制高大造型华丽的建筑明器。焦作地区出土的陶仓楼上多彩绘云气图案,代表墓主人的陶俑则端坐在云气缭绕的楼阁内,如同居住在仙界一般。这也与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中升仙图所描绘的场景是一致的,反映了汉代人们居高楼成仙的祈望。

比较研究

从河南汉墓出土的陶楼模型看,楼房层数至少有二三层,多则有四五层,最高的达七层。根据陶楼不同功能和用途,学者通常将汉代陶楼分为望楼、水榭、仓楼等几类。

1.陶仓楼

陶仓楼一般建筑在两层以上,上置屋顶,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仓身比较严实,多数无门。高层仓楼建筑的第一二层也大多如此。有的仓楼虽然开设有门,但有门扉和半圆形孔,可在外面上锁封闭。有的仓楼楼顶又设有多个顶窗,有利于谷物的散潮。此外这些仓楼出土时,有的仓身内还盛有粟、黍等农作物外壳;有的楼外壁绘制有地主收租或贴塑马匹,有的仓楼前设置有负袋纳粮俑或加工粮食工具的臼、磨等模型。这些都与粮食的储藏、运输、加工相关。

图一  焦作出土汉陶仓楼模型

2.陶望楼

具有一定高度的楼阁,层数多为三到五层。最高一层,常开有多个窗户,显然是为了远眺之用,是一种强调登高瞭望、娱乐功能的楼阁。汉末战争频仍时期,豪强地主多聚众自保家园。这时豪强地主庄园中的望楼建筑,多为庄园建筑群的制高点。因此望楼还被赋予了瞭望、守卫、预警和防御的功能。

图二  河南省灵宝出土陶望楼

3.陶水榭

陶水榭多出土于河南三门峡、南阳地区。水榭为临于水边或在水池中建立的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水榭建筑已多起于宫室及豪门贵族宅院中。水池为圆形或方形,池中多塑鱼、龟、鸭等动物俑,池中央多立有一单体楼阁式建筑,一般为二至五层不等,造型通透、通风性强。汉代水榭除了供豪门贵族们游乐之外,还具有登高远望的功能。

图三  河南淅川出土汉陶水榭模型

相关链接

1.七层连阁陶仓楼的建筑特色

汉代中国土木建筑技术较之先秦有很大的发展。受王室宫殿高大建筑的影响,以及各阶层所向往的空中楼阁的“仙居”需求,汉代楼居的风气很盛,以土木架构的各类楼阁式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先秦至西汉时期一直盛行高台建筑,多依靠高大的夯土台,修筑起错落有致、巍峨壮观的宫殿建筑。东汉时期高层木结构建筑已较成熟,木结构建筑已经形成了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出现了独立的楼阁建筑,对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七层连阁陶仓楼一二层为仓房建筑,形制高大。一层密封无门窗,有楼梯直通二层。二层设有进粮口。正墙底部开有散气孔,充分考虑到粮食储存的密封特点,并解决了通风、除湿和防鼠等要求。三层以上为楼阁建筑,合理运用挑梁结构技术,每层多用斗栱承托腰檐,多数上边设置平座栏杆,供人们眺望、娱乐等。七层连阁陶仓楼可以说是集仓储、娱乐、居住一体的多功能陶楼建筑。

主楼与附楼三层之间横架阁道相连,正是汉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跨城池作飞阁”高超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阁道,也称复道,多指楼阁间架空的通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西汉时,长安“桂宫周匝十里,内有复道,横北渡,西至神明台”。除宫殿以复道相连外,汉代豪门权贵私邸建筑中也设有复道。如《汉书•元后传》记载大将军王凤家中“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

陶仓楼虽历经岁月沧桑,许多彩绘脱落严重,但仍能反映出汉代建筑装饰艺术水平。一般楼体正面或其他部位以各种图案加以装饰,或雕刻或施以彩绘,疏密对映,繁简有致。红、黄、白色为陶仓楼的主色。在各层的檐枋上多饰以红彩;在门、窗的周边则以蓝、白彩刻画出门窗的边框;在前壁和平座的正面上以红彩、白彩绘出圆点纹、菱形网状纹等几何图案,间以线刻的网状纹、直线纹图案。通过不同色彩线条的描绘和雕刻、线刻等多种装饰手段运用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使陶仓楼整体雕梁画栋,绚丽多彩。

2.汉代河内郡与山阳城

这类彩绘灰陶陶仓楼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河南焦作。焦作位于河南西北部,北踞太行山、南临黄河,是黄河、卫河的冲积平原。焦作古属河内,与河东、河南并称为“三河”,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先秦时就颇负盛名。《史记•货殖列传》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这里自古农业发达,商业繁荣。《盐铁论•通有》记载:“魏之温(今焦作市温县西)、轵(今焦作西邻济源市南)……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焦作陶仓楼出土区,以山阳故城四周的汉代墓群为主。山阳城位于今天焦作市山阳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城所在地,夏商时属冀州覃怀畿内地,《怀庆府志》载:“修武县,商畿内地,为宁邑。”西周为周文王子雍伯的封国,“周文王子蔡叔监殷,食邑于河内,山阳有蔡城,或曰蔡叔邑。”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山阳城”始建于战国,汉时在此置山阳县,为县治所所在地,属河内郡。东汉末年,曹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遂封献帝为山阳公,居浊鹿城,山阳为其食邑。

近年来围绕山阳城周围汉墓群出土大量的陶仓楼建筑模型,有仓楼仅带院落而不见附楼、阁道,也有仓楼只是单独的楼阁建筑,但皆泥质灰陶制作,上饰彩绘与雕刻,制作规整,器形高大挺拔。目前带有附楼和阁道的陶仓楼还见于焦作李河出土的七层陶仓楼及马作村出土的五层陶仓楼,这些精美的汉代高层建筑模型成为汉魏河内郡及山阳城繁荣发达的见证。

图四  河南焦作李河出土的七层连阁陶仓楼

趣味猜想

猜想一:焦作出土的连阁陶仓楼有七层之多。如果每层高度按照汉制一丈五尺(3.45米)计,陶仓楼实际高度可能高达24米多。根据陶仓楼模型表现的形式,楼层的高度不尽相同,下层仓房部分较高,越往上楼层越矮。即便如此,若每层高度平均按照3米计算,也需要20米之高。那么这一高层建筑在汉代是否真实存在?

猜想二: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木构建筑,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一座建筑,面阔方向或三间或五间,基本都是奇数,人们顺着正中一间前的踏道上进入室内很方便。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汉代建筑资料中很多主体建筑开间却是偶数?当时人们怎么进出建筑?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武玮,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