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使君碑
文物名片

敬使君碑,青石质,东魏兴和二年(540)刻。碑通高2.5米,宽0.8米,厚0.6米。清乾隆三年(1738)出土于河南长葛县辘轳湾,时人将其移至陉山书院,建碑亭予以保护。现存于河南长葛市老城镇第一中学内,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深度品鉴

敬使君碑,全称“禅静寺刹前铭 敬使君之碑”,又名“敬显隽修神静寺碑”“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显俊碑”。根据碑文记载,该碑是一通刻立于东魏兴和二年(540)的造像碑,原立于颍川长社县(今河南长葛市)禅静寺宝刹前面,后被掩埋,直至清乾隆三年(1738)才在河南长葛县辘轳湾出土。民国十九年编纂的《长葛县志》中记载:“禅静寺,在县西北辘轳湾村旁,久已颓圮,余址可寻。”[1]由于该寺院的资料在相关史料的记载中难觅其踪,因此目前关于该碑被掩埋的原因只能推测可能与历史上的某次灭佛活动有关。

该造像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碑额精工浮雕六条侧首的盘龙,鳞甲朗朗,目光炯炯,须眉生意。碑身正面浮雕佛像:大佛端坐中央,慈爱可亲。大佛背后雕刻两尊展翅腾飞的小佛,面前左右各侍立4尊中佛,脚下一字排开9尊小佛。这些中、小佛像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环绕在大佛的周围。他们或侧耳倾听,或凝神谛视,或目视远方,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幅虔诚礼佛的景象。这些造型各异、保存完整的佛雕是研究我国北朝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造像下部为魏书碑文。碑阳字大寸许,凡26行,满行51字,共计1300余字,仅缺泐10余字。此碑是为颂扬北齐侯敬使君显㑺营造禅静寺的功德而立,因此碑阳的文字多在叙述敬显㑺的世系和生平功绩。碑阴字体稍小,镌刻立碑者姓氏,凡9列,每列行数、每行字数均不等。碑阴中间刻乾隆十四年(1749)沈青崖跋13行。

敬显㑺,平阳泰平人,即今山西省襄汾县人。《元和郡县志•卷十四》中记载:“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关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汾水在县东二十九里。”[2]敬显㑺后因避讳帝王之讳或其他原因而在史传记载中均废去显㑺之名不用,字孝英,历任晋州别驾、度支尚书、都官尚书、汾州刺史、晋州刺史、颍州刺史,《北齐书》[3]《北史》[4]中均有传。北魏末年,激烈的阶级斗争促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碑文中记载敬显㑺最初入朝为官时,正值“女后称制,权移外戚,党树斯门,谋危王室”,但他“垂义发奋,肆忠奉国”,碑文就此颂扬了他临危受命、忠信奉国的品德。河阴之变后,孝庄帝摄政,为嘉奖敬显㑺的功劳,“用优勋赏封泰平县开国子除晋州,别驾永安”。然而由于当时尔朱荣势力庞大,专横跋扈,与孝庄帝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北齐书》卷二十六《敬显㑺传》中记载:“高祖临晋州,㑺因使谒见,与语说之,乃启为别驾。及义举,以㑺为行台仓部郎中”[5],据《北齐书》卷一《帝纪第一•神武上》记载:“荣以神武为亲信都督……及孝庄帝立……乃以神武为晋州刺史”[6],由此可见敬显㑺传中所提到的“高祖”指的乃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而此时的高欢还仍是尔朱荣麾下干将。碑文中还提到敬显㑺与“渤海王、德阴、齐晋、作牧、唐都,志存匡合,克剪封鲸……应机而起”,《北齐书》卷一《帝纪第一•神武上》又记载:“(魏普泰元年)三月,乃白节闵帝,封神武为渤海王”,并在这一年由高欢发起“讨贼”大业。由此可见史传中记载敬显㑺所参加的“义举”即为跟随高欢讨伐尔朱氏的战争,并又因平贼有功,“(敬显㑺)进封永安侯,食邑千户,拜车骑将军,度支尚书。俄迁都官尚书公”。这一事件的经过在碑文中得到了更为详尽的记载,与史载基本相符,且相互补充。

根据碑文记载可知,敬显㑺的一生先后历官孝明帝、孝庄帝、孝静帝等朝,碑文中还有关于他跟随北齐高祖参与平定北周文帝宇文泰叛乱以及平定燕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这些也均和史载传记相符,可见敬显㑺的一生军功显赫。

碑阳录文如下(文中∕代表换行):

禅静寺刹前铭 敬使君之碑∕

公名□,字显㑺,平阳泰平人,盖虞舜之苗裔,田敬仲之后也。舜有康哉之唱,敬有和鸣之应,德徽书史,道合无名。自兹以降世,阜哲人∕龟组继袭,英声不朽。公资黄中之雅气,禀川岳之粹灵,苞□德扵怀抱,渊万顷扵胸襟。操节端华,风神雅峻,传学多通,无所成名。振徽∕音扵绮岁,备九德扵冠年。岂伊一日千里,寔日王佐之才。解褐奉朝请,扵时女后称制,权移外戚,党树斯门,谋危王室。公垂义发奋,肆∕忠奉国。结周公河西之略,咨义莫折角之耻,挂冠辞阙,杖剑归乡,虎步方州,翘心日角。孝庄统历,摄履还朝。 帝嘉乃功,用优勋赏封∕泰平县开国子除晋州,别驾永安。云季元凶伏罪,残丑遗烬,更相鸠率。始资□诩之计终成。李郭之举,责罪宣平,交兵象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 大丞相、勃海王、德阴、齐晋、作牧、唐都,志存匡合,克剪封鲸,以公器宇渊亮,民望所归,特申情抱,委以经谋。公深识时雄,罔∕计强弱,豹变从时,应机而起。毗文赞武,专按剑之功;帷筹野战,参断鳌之力。长蛇既剿,龟鼎惟新,策勋有典,式酬功效。进封永安侯,食∕邑千户,拜车骑将军,度支尚书。俄迁都官尚书公,位居省□,职在枢机,竭忠奉上,庶情求瘼,奖进英贤,纠废奸慝,宿滞必申,颓纲由整。∕今 上德配玄黄,融齐日月,鉴殷从御,未遑外略,秦陇放命,乘此凭。驱率戎虏,扰我生民,汾晋边遐,偏被其毒。惟捍所寄,事符贤杰,∕乃以公为汾州刺史,寻转晋州刺史,车骑侯如故。公秉麾出阃,佩锦归乡,明赏罚以劝元戎,敷仁泽以字黎庶。乘机迭出,智勇兼□,□∕聿未周,奸淭遁迹。百城旆檡,四民归堵,敢饭之嗤不息,安居之咏更新。虽李牧御边,细侯治雍,不能尚也。又燕司失驭,编荒作逆,连累∕山之众峙。黄巾之势,纵横海表,陆梁幽异,震感 □□丧。命公是讨,公运六奇扵帷幄,忘七尺扵戎行。探淮阴平赵之略,协段颖破羌之∕谋。广张旗帜,厉怒三军,纷纭驰宎。遂夷凶丑,凯旆而归。增隆宠祑,拜仪同三司。韩地边崄,绣连蛮楚,夏风攸改,彯伪成俗,密人不恭,鸱∕张嵠壑,黠虏回资,玩威疆场,历政为 ,莫能□遏,□姓凋伤,流离略尽。 天子悼兆民之荼炭,惟边祏之湏才,终朝忘食,夜分不寝。以∕公略不世,德效累彰,除残拯溺,非莫可加。拜骠骑大将军、颍州刺史、大都督颍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开国如故。公深惟臣辱职不求易,∕憘遇根,薄言来践。轻赋敛以阜民财,劳吐握以招贤俊,严治烽侯,宿㧼轻肥,擢火或举,豹骑争先鬼,出电入枭囚万计,赏不逾功,罚∕必当罪。人物辐辏,襁负云归,玉烛登年。弦歌不息,二既芟夷,世难功济,生民复惟,舟梁苦海,运兹迷溺,敬崇三宝,翘翥九劫,望维卫以∕虚心,念毗耶而延㑏。此地寔为高敝,眺实遐隆,远乘山岳,迤带池闉。惟金刚之妙宅,谅神基之净土。故平阳太守颍川太守使持节、秦∕州刺史梁洪,雅摄情物外,宅志道场,爰建精庐,郁兹形胜,木火丞交,年岁攸积,龙宫梵室,凋落朽故。公乃勉率僚佐,肃心营造,远访名∕工,穷尽巧丽,建七层之宝刹,写双树之光仪,□琼叠照,朱紫联华,长廊(㾿)四密,广夏清疏,名僧远萃,大法津流。凭此至诚,仰类 皇帝,陛∕下祚隆,天地齐光,九劫化渐,三涂率偕,四果府自,誓勖顺终,如始有灭,有生无虚,八万之回,无生无灭。济此娑婆之苦,湛露易晞,贞刚∕惟久。式裁金石,永昭不朽。作颂曰:

惟圣之后,达者克昌,代绾圭组,世有兰芳。挺兹明意,隆赞霸王,齐镳管范,闲步萧张。弱龄聪,岐∕年秀发,藉荫圣童,侚齐初月。疾恶如风,趣善如蹶,百行斯兼,三省无阙。作牧西蕃,君临南甸,荒股来 ,鲸鲵由剪。政行保鄣,化狷丝䌤,∕大成千乘,职联三铉。发扬拯厌,开职道蒙,飞甍架雨,宝刹分虹。月光照曜,日映玲珑,业兹世福,永树来功。 檀越元□,鸾施地仵拾亩。∕新除使持节都督颍州诸军 事骠骑将军颍州刺史當州都督崔叔仁 施地檀越故颍川太守王儒 檀越冯景和仪和施地卅亩∕维大魏兴和二年龙集庚申 檀越朱景息恩和施地廿亩。∕

文化解读

《敬使君碑》在其书写体例上,在魏碑当中也别具一格。首先从书写格式上看,作为一通纪功碑,碑阳中的文字首先详细记载了敬显㑺的出身及生平功绩,立碑之时敬显㑺虽仍在人世,但碑文体例仍是以神道碑的格式来书写。再从书写内容上看,碑文首行为碑名:“禅静寺刹前铭 敬使君之碑”,碑文内容在颂词之后,还镌刻了大段宣扬佛教的文字,这与六朝时期的造像记文字极为相似,可称之为“造寺记”文字[7],这两部分在内容上与碑名相呼应,形成了一碑有两种内容的书写现象,这在我国古代碑志的书写体例中也是不多见的。

《敬使君碑》中的文字变形、假借者较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偏旁的混用。碑文第三行“怀抱”与第七行“特申情抱”之中的“抱”字,都从“心”而写成“怉”字。第五行“孝庄”之“庄”字与第二十一行“长廊”之“廊”字,均作“疒”字头,将“广”字头改为“疒”字头,这是六朝文字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书写现象。其二,随意省减、增加笔画。第三行之“匈衿”,“匈”乃“胸”,“衿”指衣领,同“襟”;第七行中“承相”之“承”字,通“丞”,也是一种假借的书写方法;还有第八行中“筞勋”之“筞”字,也是“策”的异体写法。其三,偏旁部首的移位与重新组合。第二行“哲人”之“哲”字改为“”,是将上下构件排置重新组合为左右、上下构件叠置的现象。其四,构件的仿佛性替换。这是由于构件形近而常见的代换。第八行“长虵”之“虵”,即为“蛇”的代换性写法。其五,偏旁及构件的讹形改写。第十四行之“纷纭驰”之“”字,乃是“宎”字的讹形改写。

早在汉代就已有“别字”之称,《前汉书•艺文志》中就载有《别字》十三篇[8],《后汉书•尹敏传》中记载:“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9],清朝顾炎武《日知录•别字》中又作进一步解释:“‘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10]。可见古人是将因形近或音近而误读、误书的字统称为“别字”。发展到近代以来,学术界在“别字”前面加一载体性定语,于是将古代碑、碣、摩崖、墓志、造像记、经幢、石阙等石刻文字遗存中的别俗异构字,泛称之为碑别字[1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统治者将精力主要投放于政治、军事的管理上,疏于对文化尤其是文字使用标准的管制,由此而形成了我国汉字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隶、草、篆、行、楷等多种书体相互作用演进,形成了极为繁杂的文字现象,这些均为该时期碑别字的产生和泛滥创造了先决条件[12]

比较研究

《敬使君碑》自发现之后,其书法价值就誉满中外,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化方为圆,暗用篆笔。即字体以篆为楷,在书写技法上化方笔为圆笔,将折笔改成转笔。《敬使君碑》不仅局限于表面上的改动,更有取势、取意上的变化,有篆书一盘三曲之妙。楷书常常以横竖作断笔再起,讲究起迄分明,而《敬使君碑》在笔势上则是独有一种牵此带彼的顾盼情态,此即为清沈青崖跋此碑云“此独有篆意”之谓。其二,取篆意必圆,但《敬使君碑》却从圆而不失于方形,不失楷书之规矩,这是该碑书法的另一精妙之处。

从目前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墓志铭及造像题记来看,北魏初期的魏碑书体方劲古拙,略带隶书笔意,如《中岳嵩高灵庙碑》(图2),此碑字体在方整楷书的外形中,尚保留有浓重的隶书遗意。在用笔上多用隶法,以方笔及中锋为主,笔画方楞,当方则方,当圆则圆,在结字上追求奇险的造型,字体结构多变,忽长忽扁,舒展横竖撇捺,有伟岸高大之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推行鲜卑文化汉化的政策,促进了与汉文化的交流,在魏碑书法中的表现就是这一时期的书体大都以楷书为主,又因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和目前发现的北魏碑刻最多,所以学术界习惯将这一时期的碑刻书体统称为“魏楷”[13]。魏楷以其强烈的书体表现力,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248年)《始平公造像》(图3)即为“魏楷”书法的突出代表。其用笔粗重,点划的起收及转折处多呈方的棱角状,平直的棱角外露,撇捺亦舒展大方。结字以方形为主,章法用界格将字分开,字在格中一般撑得较开,甚至满格书写。与之相似的书法作品还有北魏《张猛龙碑》《杨大眼造像记》等造像碑和《北魏司马悦墓志》《北魏元怀墓志》等北魏墓志,这些碑志上的字体均结体扁方紧密,均给人以一种方正雄强之感。

《敬使君碑》这种内紧外放的运笔方法使其整体呈现出笔画劲健、气韵生动自然的“秀劲”的书法特点,是魏碑书法向唐楷转型的重要作品代表之一。由此可见,魏碑书体在当时经历了新生、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且这一时期的书体在我国书法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代书法家钟致帅在《雪轩书品》中提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唐初的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褚遂良晚期作品《雁塔圣教序》(图4),其字体结构紧凑,字虽不大,却给人以一种气势宏博之感。其字体清丽刚劲,参入隶法,使笔画粗细有变,方圆有度,仍保留有魏碑的意韵,是唐楷没有完全成熟之前的引路之作。

图2 《始平公造像》局部

图3 《中岳嵩高灵庙碑》局部

图4 《雁塔圣教序》局部

相关链接

女后称制,谋危王室

北魏帝国曾有一个不成文的野蛮传统——儿子被立为太子或皇帝之前,其生母就得被赐死。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的一时于心不忍,其贵嫔胡氏逃过一劫。廷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去世,孝明帝元诩即位,因孝明帝年幼,胡氏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太后,并逐渐掌握政治大权,于是北魏这个延续了一百余年的野蛮习俗自此废止。

胡太后当权之后胡作非为。她不关心北边镇将人选、朝廷官员任职等军政要事,却将精力主要投放于兴建永宁寺、增修伊阙石窟等劳民伤财的工程之上,严重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为天下人所厌恶。于是神龟三年(公元520年),侍中、领军将军元叉和宦官卫将军刘腾发动政变,幽禁胡太后。此后元叉与刘腾专政达五年之久。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三月,刘腾死,胡太随后趁机又重新夺回政权。然而胡太后第二次临朝之后变本加厉,她迅速扶植宠臣郑俨、徐纥等人,荒废朝政,淫乱纵情。胡太后也自以为行为不检点,畏惧被宗室所憎恨,更不愿儿子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在宫内培植党羽,不断赶走儿子身边的亲信,掩人耳目。孝明帝日益长大,王权意识逐渐觉醒。然而面对自己成了有名无实的君主,他内心愤懑不已,母子二人的关系自此不断恶化。女后专权,重用奸佞小人导致朝政荒废,北魏政权逐渐衰落,岌岌可危。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当时大军阀尔朱荣麾下大将高欢提出:“讨徐、郑以清君侧”的口号。胡太后惴栗不安。是年,元诩的妃子潘氏生了一个女儿(元氏),胡太后却对外谎称生了一个男孩,并大赦天下,以示庆祝,母子的矛盾更进一步激化。

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二月,胡太后为长期控制政权,听从宠臣郑俨、徐讫的计策,毒死自己亲生儿子——北魏孝明帝元诩,并将刚出生的皇女(元氏)冒充皇子,立为皇帝,后又另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魏书》卷十三中记载:“郑俨虑祸,乃与太后计,因潘充华生女,太后诈以为男,便大赦改年,肃宗之崩,事出仓卒,时论咸言郑俨徐讫之计,于是朝野愤谈”[14]。碑文中以“谋危王室”之词恰如其分的道出了这一历史秘事,也代表了当时民间群众对胡太后谋杀亲子夺取政权的真实看法。

 

参考文献

[1] 刘盼遂撰,长葛县志编纂委员会标注.长葛县志•民国十九年•标注本[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0):84.

[2]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 (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五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5]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6]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7] 宗鸣安.碑帖收藏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01):369.

[8] (汉)班固撰.前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9] (宋)范晔撰.后汉书•卷一百九上•尹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0] (清)顾炎武著,张京华校释.日知录校释•下[M].长沙:岳麓书社,2011(10):742.

[11] 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

[12] 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

[13] 刘宁.论魏碑对当代楷书发展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1.

[14] (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趣味猜想

《敬使君碑》碑文首行为碑名:“禅静寺刹前铭 敬使君之碑”,这种一碑两种书写内容的现象在我国古代碑志的书写体例中也是不多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碑两名”的例子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朱梦园,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唐宋考古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