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
文物名片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宋代,瓷器,长29.5厘米,宽19.5厘米,高10.50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深度品鉴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为八角形,枕面绘黑彩开光童子蹴鞠图,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纹一周。图中童子头梳双丫辫,上身穿左衽剪领窄袖花衣,下着肥腿长裤,腰系缎带。双臂外张,收藏袖内,上身前躬。左脚着地,右脚抬起,正全神贯注地将球踢起。[1]底部印“张家造”三字。(图一、二、三)

图一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俯视图

图二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背面图

图三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底面图

蹴鞠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较早、流行甚广的一类游艺运动,有数千年的历史,类似于现在的足球,是一项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球类活动。最初,蹴鞠是用皮革制成,里面用毛填充,到了唐代,发明了用“八片实皮”缝连,做灌气的球。开始蹴鞠多用于军营之中,起到锻炼军人的作用,后来民间也开始喜爱这项运动,并且有了球技高超的艺人。规则也有不同,有球门的“筑球”和无球门的“白打”,“白打”便是单人表演,长时间保持蹴鞠而鞠不落地,并且变换各种技法。由于民间的盛行,也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很多民间的艺术品中都有体现。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是一件磁州窑的代表作,为研究宋代儿童生活习俗、服饰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磁州窑在宋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化解读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因此地古属磁州而得名。磁州窑的装饰风格极具北方民俗特色,它的特点是装饰种类五彩缤纷,其中白地黑绘的装饰艺术是最为著名的。

白釉黑彩又称“白地黑花”、“白地黑彩”,是磁州窑系特有的装饰技法之一,是我国瓷器由胎釉装饰向彩绘装饰的过渡,为青花、五彩、斗彩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工艺和物质条件。白釉黑彩装饰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以白色化妆土为底,用氧化铁或含铁量较高的矿物斑花石作颜料,执毛笔在坯胎上自由挥洒,施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纹饰多选取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用简练纯熟的笔法生动自然的表现出来,通过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产生浓郁淳厚的民间生活气息。[2]

白地黑绘装饰艺术之所以在当时盛行,与社会历史原因是息息相关的。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曾拜大书法家虞世南为师学习书法,他收集了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供己临摹。由于他的提倡,书法被列入到科举考试项目,所以唐代书法艺术盛行。[3]到了宋代,几个皇帝都喜欢书画,宋徽宗还创造了“瘦金体”。宋代的画家甚至可以通过绘画考试当官,客观上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研究书画的风气。同时,“市井文化”发展迅猛,如开封的勾栏瓦舍,各类杂耍游艺活动纷纷出现,许多有文化水平的民间艺人丰富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这种环境之下,磁州窑的匠师们,借鉴前人的装饰技艺,吸收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韵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4]

早期以婴戏纹样作为陶瓷装饰的题材十分少见,直到宋代,以婴戏图为装饰的瓷器才开始流行。磁州窑婴戏图纹饰较丰富多样,尤其磁州窑瓷枕把婴孩形象刻画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多表达祈求多子多福的祥瑞思想。[5]宋以来,由于战乱频繁,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唐代开元28年全国的人口为4844万,到天宝十四年增至5291万人,而到北宋元丰三年,全国人口骤然下降到3330万人[6]。由于人口的急剧减少,而中国自古以来“多子多福”、“门丁兴旺”的风俗愿望,尤其是男孩,可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又有养儿防老、颐养天年等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大大推动了儿童题材的创作和流行。目前出土的磁州窑瓷器绘有婴戏图案的,大多是瓷枕,将婴戏图绘于枕面正是意味着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另外,宋代对儿童的生养问题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同时又繁琐的育子礼俗”。[7]医疗方面,在宋代官方广设“慈幼局”,用以收养民间遗弃幼婴。这种由官方主持正式开设的幼儿慈善机构,应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教育方面,宋代自上而下提倡学校教育,理学家们尤为重视小学教育,朱熹提出了许多教育观点,并亲自编写了《论语蒙要》、《小学》等教材。王应麟更加注重小学教育,他著有《小学讽咏》、《蒙训》、《小学组珠》、《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三字经》等小学教材[8]。由于宋代对幼儿生育与教育的重视,使得儿童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对象,因此也成为瓷器等各个艺术门类的表现题材。[9]

比较研究

婴戏枕系列是磁州窑陶瓷作品中的典型代表,它的造型与装饰体现了当时民间画工们的技法,也对研究磁州窑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在选取一些同时期磁州窑代表性器物进行比较,试图从它们的造型、装饰手法上推敲磁州窑在当时发展的脉络。

1954年,河北邢台市曹演庄出土的金代池塘钓鱼婴戏枕(图四),枕长28.8厘米、宽22.1厘米、前高7.7厘米、后高13厘米。该枕为椭圆形,枕周壁绘卷草纹,粗犷放达,摇曳多姿,增强了画面的活跃气氛。底部印有竖式上莲叶、下荷花及“张家造”窑戳,枕面周边有外粗、内细两道墨线边框,内绘主题图案。在野草丛生的河塘边,一位头梳刘海的儿童,身穿粗布长衫,手持钓杆,身子前倾,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水中游动的三条小鱼。一条鱼儿正欲咬饵,另外两条小鱼也赶紧游过来争抢,鱼儿在水中来回摆动。童子看着鱼儿即将咬钩,又惊又喜,屏气静息。画面干净简洁,栩栩如生。[10]

图四 河北省邢台市出土的池塘钓鱼婴戏枕

河北省磁县文保所收藏有一件金代长方形童子牧鸭枕(图五),长28.5厘米、宽16.7厘米、前高10.8厘米、后侧高13.3厘米。底部印有竖式上莲叶、下荷花及“张家造”窑戳,顶面四边出檐,前低后高,两侧翘起。枕前后壁面绘折枝芍药,两侧画荷花。1973年河北磁县观台村出土。枕面以四条细线为边框,在边框与开光之间填有四朵盛开的荷花。开光内绘有主题图案:一个脸型丰满的儿童,头梳刘海,上身穿花衫,内着深色肚兜,下身穿束腰长裤。他肩上扛着一支长茎大荷叶,显然是刚从荷塘放鸭归来,大荷叶既可遮阳,又可用来赶鸭。他归家心切,躬着腰身,回头招呼着身后的鸭子,鸭子听到小主人的招呼,急忙曲颈追赶。画面上儿童与鸭子相互呼应,着墨不多,却情趣盎然。[11]

图五 河北省磁县文保所收藏的长方形童子牧鸭枕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金代椭圆形枕(图六),枕长22.8厘米、宽17.1厘米、高9.6厘米,周壁饰有卷草纹,底部印有竖式双栏上莲叶、下荷花及“张家造”窑戳。枕面绘四道线的边框,外双线为椭圆形,内双线为如意头形,其间加绘四组大小逗点组成的纹饰。内绘一童子头饰刘海,身穿花衫与长裤,牧鸭归来,玩耍困乏,于是扔下大荷叶,敞开衣扣,盘腿,用胳膊支住头斜倚在绣墩旁,进入了梦乡。童子双眉呈八字状,两眼细眯,胖嘟嘟的脸蛋,令人禁不住生出一股爱怜之情。[12]

图六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的椭圆形枕

1954年,河北邢台市曹庄金墓中出土的八角形童子蹴鞠枕(图七),长30厘米,宽18.5厘米,高10.8厘米。枕面周边出檐,外高内低,两端翘起,中间下凹。枕周壁绘卷草纹,底有横书阳文“张家造”窑戳,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绘一童子蹴鞠图,童子头扎垂髻,身穿右衽剪领窄袖花衫,领部着黑彩,下着肥腿长裤,腰系打结腰带。童子上身躬倾,重心前移,右脚将鞠轻轻弹起,胳膊前后摆动,长袖舞起,动作潇洒飘逸。稚气的童子与熟练的球技,反差强烈,极富生活情趣。[13]

图七 河北邢台市出土的八角形童子蹴鞠枕

故宫博物院藏的椭圆形蹴鞠图枕(图八),宋至元期间。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绘一女童头梳齐肩短发,身着长袍,两手背后,身子前倾,一脚立地,一脚将鞠高高踢起。在民窑的瓷枕上绘有男女童子蹴鞠图,可见当时蹴鞠之风盛行。[14]

图八 故宫博物院藏的椭圆形蹴鞠图枕

故宫博物院藏儿童斗鸟图枕(图九),金至元代之间。长29.9厘米、宽22.5厘米、高10.4厘米。该枕为椭圆形,枕周壁饰有卷草纹,枕面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和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开光内绘主题纹饰,描写两个婴儿在玩耍,其中一个童子的头顶上落了一只麻雀,儿童惊愕不已,另一个童子跳起来要去捕捉,头上落鸟的儿童怕鸟飞了,想动又不敢动,画面把两个儿童瞬间的动作表情,描绘得惟妙惟肖。[15]

图九 故宫博物院藏儿童斗鸟图枕及俯视图

1956年,陕西省西安附近出土的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图十),金代。长45厘米,宽18厘米,高11.5厘米。八角长方形,枕面装饰采用白釉剔花技法,形成褐地白花。枕面画面中间婴戏莲纹,两边均为莲花纹。婴孩肌体丰满,赤身裸体。双手拉扯莲茎,戏于莲花之中,顽皮动人。画面自然活泼,手法简练,寥寥几笔神情意态栩栩如生。白釉剔花装饰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另外河南登封窑亦烧此品种,风格与磁州窑相类似。[16]

图十 西安附近出土的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

1985年,陕西省韩城县安吉寨出土的三彩剔花婴戏枕(图十一),金代。长24厘米,宽10厘米,高8.5厘米。枕面剔地划花婴戏纹,婴孩为粉白色,光背赤腿,颈带如意圈,身上缠有一条飘起的绿色绸带,婴儿为爬卧状,正回首顾看身后的一只绣球,生动活泼。纹饰凸起,有立体感。图案规整,线条流畅,刀锋刚劲有力,釉色厚而艳丽,画面生动逼真。[17]

图十一 陕西省韩城县出土的三彩剔花婴戏枕

1979年,陕西省周至县玉竹村出土的三彩荷叶孩儿枕(图十二),北宋。长33厘米,宽15厘米,高16厘米。长方形圆角底座上有一侧卧男孩,男孩身上为一荷叶形绿釉枕面。所塑男孩眉目清秀,面带微笑,头发从中间分开分别在耳后扎成两髻,头发前面有两个花卡做装饰。身着黄色衣裤,镶绿色边,手抱小动物,赤脚。手、脚均带镯,显得活泼可爱。此枕为磁州窑所产。[18]

图十二 陕西省周至县出土的三彩荷叶孩儿枕

经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到磁州窑婴戏枕题材丰富,作为民间瓷窑,磁州窑的画工技法有相似之处,却又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特别对于婴戏题材的运用更是惟妙惟肖,在装饰上更是不断创新。

第一,磁州窑瓷枕上的绘画题材是丰富多彩的,画工在反映婴戏题材的元杂剧及历史题材上采用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元杂剧和历史故事大都采用俯瞰式透视的手法,全景地展示故事的整幅画面,而在反映婴戏题材上,则采用特写的手法,近距离地表现童子的动作与神态。这些儿童是画工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鞠、骑马、钓鱼、放爆竹等,画工对他们的动作表情观察入微,寥寥数笔便能简洁明快、传神地表现孩童的天真活泼。

第二,宋代的瓷器造型追求大方稳重、内敛,反对矫揉造作和繁冗的附加装饰,其具体表现就是呈现出细致静润、色调柔和、趣味高雅的韵味,体现了当时人们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清逸典雅的风格。但是,由于市井繁荣,民俗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瓷器的装饰上却体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格,重要表现就是,采用白地黑绘装饰技法装饰,将民间儿童的各种游戏娱乐活动生动地再现于瓷枕表面。

第三,除了白地黑绘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画工们继承前人的艺术风格,运用刻划花、剔花、宋三彩等主要的装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技法上,增加了层次感,使陶瓷纹样更加丰富多彩;而釉下彩绘的婴戏图则非常具有表现力,再运用写实手法绘制,将儿童憨态可掬的形象跃于枕上。

相关链接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靖康之难后,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工匠,到长江以南避难,磁州窑窑区的工匠,迁居到江西、安徽,和浙江一带。位于江西吉安的吉州窑在唐代和五代时已经烧造瓷器,宋代晚期,因为磁州窑工的迁入,也开始烧造大量白地黑花的瓷器,如今专家在划分窑系时就将吉州窑划分到磁州窑体系之下。

注释:

[1] 黄林纳,宋兴.从瓷枕婴戏图品味宋代童趣[J].东方收藏,2010(6).

[2] 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编.海淀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4] 马忠理.磁州窑独特装饰艺术研究(上).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第10卷第4期.

[5][9] 杨琼.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9.

[6] 王建辉、易学金编.中国文化知识精华[A].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7]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夏四月[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杨渭生等著.两宋文化史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10][11][12][13][14][15] 王兴,王时磊.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婴戏枕[J].收藏家,2007(1).

[16][17][18] 黄桂珍.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枕选粹.收藏界,2006(6).

趣味猜想

为何目前所发现的磁州窑中的瓷枕中,蹴鞠的儿童都是一个?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宋华,女,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专业,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河南文物网主编,致力于博物馆学及藏品研究。

马艳,女,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助理馆员,致力于彩陶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