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瑾墓志
文物名片

萧瑾墓志,石质,隋大业九年(613年),志石高、宽均56厘米,厚6厘米。1919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郑凹村北出土。现藏开封市博物馆。

深度品鉴

萧瑾墓志,志盖一合。志盖篆书,阳刻“隋故荥阳郡新郑县令萧明府墓志之铭”16字,4行,满行4字;志石呈方形,高、宽均56厘米,厚6厘米,志文隶书,凡30行,满行30字。志盖、志石均有界格。志文首行题“大隋故荥阳郡新郑县令萧明府墓志铭并序”,无撰书人姓名。因萧瑾史籍无载,志文中关于其仕宦经历的详细记述,凸显了他在后梁朝廷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在隋朝任职荥阳郡新郑县令期间的杰出政绩,故此墓志可补史阙。

志文中记载萧瑾“字昞文,兰陵郡兰陵县人也”,由文献可知此处所提到的“兰陵郡兰陵县”实则为“南兰陵郡兰陵县”。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导致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而大举南迁。《南齐书·高帝纪上》载:“晋元康元年(291),分东海为兰陵郡。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1]可见当时以萧整为首的山东兰陵(今枣庄市南峄城区)萧氏大族,亦在此次南迁之列。据志文记载可知,志主萧瑾为“梁宣帝詧之孙,吴郡王岑之第三子也”。梁宣帝萧詧,在《周书·萧詧传》中有载:“萧詧字理孙,兰陵人也,梁武帝之孙,昭明太子统之第三子。……詧乃称皇帝于其国,年号大定。”[2]萧詧于公元555年建立西梁,年号大定,故萧瑾乃是西梁后人。再根据《南史·梁本纪》记载:“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辖,位济阴太守。辖生皇曾祖副子,位州治中从事。副子生皇祖道赐,位南台治书侍御史。道赐生皇考,讳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3]可推知,志主萧瑾乃是萧整的九世孙,因此志主萧瑾应为南兰陵郡兰陵人。

志文中记载:“孝明帝降犹子之爱,以公为永修县侯。此邑自宋世檀道济以来,唯公启封而已。”关于永修县封爵问题,最早见于《晋书·桓宣传》中《桓伊附传》:“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俱破坚于肥水,以功封永修县侯,”[4]随后,南朝宋国刘伯容被封为永修县侯[5]、南朝宋檀道济被封永修县公[6]。在此之后陈武帝从子陈拟也曾被封为永修县开国侯,且此事在《陈书·陈拟传》中有载:“高祖践祚,诏曰:‘拟可永修县开国侯’”[7]。而志文却提到“自宋世檀道济以来,唯公启封而已”,对陈拟被封永修侯一事避而不谈。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梁武帝晚年,陈武帝陈霸趁萧氏子孙争权夺位之时,趁机取代梁的历史事件所致。此事有史为证“(557)十月戊辰,进高祖爵为王,以扬州之会稽、临海、永嘉、建安,南徐州之晋陵、信义,江州之寻阳、豫章、安成、庐陵并前为二十郡,益封陈国……辛未,梁帝禅位于陈”,陈国此举对于梁来说乃是窃国,所以在梁武帝之孙萧詧建立西梁之后,对陈国的一些政令自然不予以承认。

“永修”古称艾地,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部一带。梁宣帝萧詧建立的西梁在当时属于西魏附属国,其疆土范围仅限于江陵及其周边地区。至梁孝明帝时期,永修县亦不在西梁的统治疆域之内,《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记载:“陈武帝初,割建昌、豫宁、艾、永修、新吴等五县立为豫宁郡”,可见当时永修县是陈国的疆土。因此当时梁明帝萧岿封萧瑾的永修县侯,实际上只是一种虚衔,即只有封号与俸禄,无封地。永修县侯的品级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载:“侯封大县……侯第三品”[8],《宋书·职官志》中亦有记载:“县侯,右第三品”[9]。梁承宋制,县侯品级与宋大致相同。

志文中记载萧瑾所担任的“中书侍郎”和“散骑常侍”等职务,都是在皇帝身边任职的要职,这可能与其皇室后裔的身份密切相关。其中“中书侍郎”乃为中书监、令的副职,主要负责协助中书监、令起草诏令。此官职始设于晋[10],至梁为九班[11]。根据《隋书·百官志》中关于萧梁时期官班制的记载:“天监初,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至七年(508),革选,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12]20世纪日本东洋史学家宫崎市定提到:“第十八班为正一品,第十七班为从一品,第十六班为正二品,一直排到最末的第一班为从九品”[13]可推测中书侍郎在西梁为从五品官。“散骑常侍”是由汉代所设的“散骑”“常侍”两官发展而来,三国魏始设,为三品官。担任此官者一般为皇帝亲信,跟随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地位颇崇。至萧梁时期,将散骑常侍归于集书省下,设为十二班,即四品官。志主萧瑾先后任职中书侍郎和散骑常侍,足以显示他受梁明帝萧岿的信任之深。在职未几,萧瑾又迁“大将军”,关于“将军”的官职名称早在《后汉书·百官志》中就有载:“将军,不常置。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14]大将军乃是古代领军的最高统帅,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汉代多由外戚担任。据《隋书·百官志》对萧梁官制的记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十八班。”[15]“大将军”在梁朝廷中为一品官。志主萧瑾未成年时,梁明帝萧岿授予他名义上的永修县侯爵位,待其成年后,从五品中书侍郎升至一品大将军,尽显尊崇地位。

然而萧瑾的仕途生涯在隋文帝一朝曾一度中断,直到隋炀帝即位,因萧皇后之故,他才被任命为荥阳郡新郑县令。关于萧瑾在隋文帝统治期间未任职的原因,志文中有载:“(广运二年(587),西梁后主萧琮)及来朝上国,因留蕃邸,属荆衡失守,遂而栖迟。”因西梁原为西魏的附属国,周灭西魏,成为周的附属国,又在隋灭周后,西梁最终归附于隋。隋文帝征召西梁后主萧琮入朝,萧瑾并没有陪同,而是留守在江陵。“荆衡”是原来的楚地,荆地连及衡地一带,“荆地”指西梁国都荆州城,“衡地”为衡阳,在今天湖北省中南部和湖南省中部,地理位置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关于“荆衡失守”的原因,墓志文中并未详细说明。据文献记载“隋文帝仍遣武乡公崔弘度将兵戍江陵。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巚)〔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虏居民奔于陈。……入陈,授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及陈亡,百姓推岩为主,以御隋师。为总管宇文述所破,伏法于长安。”[16]隋文帝征萧琮入朝时,派崔弘驻兵在江陵,留在江陵的萧岩、萧瓛等萧氏子孙害怕崔弘袭击他们,于是就投靠陈国,共同抗隋。但是不久陈国就被隋所灭,萧岩、萧瓛战败被杀。萧瑾也是当时跟随萧岩、萧瓛抗隋的萧家子弟之一,隋文帝虽赦免其死罪,但也并未对其加以任用。

隋炀帝即位,萧瑾虽得以重新启用,但也只被任命为荥阳郡新郑县令。“县令”在我国古代品阶并不高,《隋书·百官志》有载:“五千户以上县令、相,一千石。……品并第八。五千户以下县令、相,六百石。……品并第九。”[17]可见在隋代县令品级仅为第八或第九品。但是在其任职期间,“政号清静,吏无烦扰,时称严肃,民不能欺,所以乳稚复驯,灾蝗更远。考课为最,岁满当迁”,足见萧瑾杰出的政治才能。

萧瑾“以大业九年十一月廿四日薨于东都温柔里第……赗赠礼数,一如旧式”,《礼记·曲礼下》中明确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隋书·礼仪志》中也有明确规定:“其丧纪,上自王公,下逮庶人,著令皆为定制,无相差越。”[18]。《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皇亲三等以上丧,举哀”[19],隋唐时期丧葬制度等级森严,丧葬体制颇为完备。墓志文中以“薨”字记载萧瑾去世,且“内宫追悼,哀感掖庭”,均表明萧瑾的丧葬等级远远高于其所担任的荥阳郡新郑县令所应享受的丧葬级别,这些可能是因其西梁皇室后裔、隋文帝外戚等多重身份,而享受“赙赠”的结果。

从萧瑾的墓志文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萧瑾一生仕宦情况。作为西梁皇室后裔,在萧梁朝廷中颇为受宠,官爵职位不断升迁,从永修县侯,到中书侍郎,再到散骑常侍,最后至大将军,身份地位极其显赫。然而由于他生在乱世,统一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附属国的西梁终究逃不过被灭的命运,萧瑾又因其在隋的统一进程中充当过绊脚石,所以最终只以荥阳郡新郑县令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图1  萧瑾墓志拓片

《萧瑾墓志》录文如下:

(志盖)隋故荥阳∥郡新郑县∥令萧明府∥墓志之铭∥

大隋故荥阳郡新郑县令萧明府墓志铭并序∥

公讳瑾,字昞文,兰陵郡兰陵县人也。昔殷有三仁,微子所以建国;汉御三杰,丞∥相所以封侯;弈叶象贤,能继厥业。树风长世,其后克昌。故我高祖武皇帝,抚运∥膺期,奄有江汉,布诸方册,可得言焉。公则梁宣帝詧之孙,吴郡王岑之第三子∥也。氤氲秀气,降狼昂之淑灵;炜晔俊才,表珪璋之美质。亦由豹文始蔚,便怀搏∥噬之心;鸿翼初成,即秉凌霄之志。虽黄琬早惠,辩能论日,卫玠夙敏,妙极谈玄,∥无以譬彼风仪,方斯神采。故誉闻台阁,声动缙绅,若刘德之在汉朝,曹志之於∥魏世。既而盘石作固,肺腑斯属,维城为重,支庶毕侯,自非密戚懿亲,荣家光国,∥岂得锡兹青土,宠拟绿车。孝明帝降犹子之爱,以公为永修县侯。此邑自宋世∥檀道济以来,唯公启封而已。至如敷衽丹陛,喉舌之寄须才,挥翰紫宸,丝纶之∥务攸重。若非兼资物望,帝难其人,拜中书侍郎,专直禁闼,献可替不,备兹顾问,∥参辇侍幄,有异恒仪,加散骑常侍,在集书省,余彼貂珰,映斯蝉珥,从容观阁,时∥人荣之。在职未几,迁大将军,霍光朝之重臣,窦武帝之外戚,方得参知国计,预∥执兵权,公之此授,谅同斯举。及来朝上国,因留蕃邸,属荆衡失守,遂尔栖迟。逮∥今上嗣业,光隆鼎祚,长秋肇建,正位后宫。以公近属密亲,乃加旌命,除荥阳郡∥新郑县令,政号清静,吏无烦扰,时称严肃,民不能欺,所以乳稚复驯,灾蝗更远。∥考课为最,岁满当迁。庶应加耀台阶,增辉鼎铉,挹疾如昨,奄然大渐。春秋五十,∥以大业九年十一月廿四日薨于东都温柔里第。  内宫追悼,哀感掖庭,赗赠∥礼数一如旧式。惟公器宇高迈,风神俊爽,包罗百氏,涉猎九流。卓尔绝群,不交∥世要,萧然自远,本绝尘嚣。加以善於接待,人无怨讟,明於听讼,深识事情。爱玩∥丘壑,留连赏会,座客恒满,樽酒不空。嘉时吉日,故非虚度,至亲密友,无远相寻。∥岂谓斯人,忽先朝露,名位未达,命也如何。乃以其年十二月庚午朔廿八日丁∥酉,葬於河南县灵渊乡安川里北邙山之阳。前望三涂,却临九派,原阜爽垲,龟∥筮叶从,亦足以永慰游魂,长为封树,其铭曰:∥

郁郁崇基,遥遥远系。肇商发迹,自宋相继。或佐兴王,时尊称帝。积德未已,高风∥不替。诞兹英俊,克迈前修。恭温宽正,聪睿无俦。鸿都屡践,凤沼经游。珥貂来侍∥,锡壤为侯。吴札观风,秦针出仕。爰自宾馆,移居戚里。作宰牧民,兴哥立祀。桴鼓∥既息,萑蒲讵起。方加显职,叶赞明时。预倍文陛,参谋禁帷。西倾奄没,东逝难追。∥九原长往,千秋未期。遣奠告迁,輴车已备。飞旐居列,哀葭在位。山晦云愁,林空∥鸟思。名何不朽,芳传此志。

文化解读

从萧瑾墓志文来看,萧瑾在隋朝担任的官职为荥阳郡新郑县令,其在职期间政号清静,却至死都没得到升迁。志文中这样解释“考课为最,岁满当迁。庶应加耀台阶,增辉鼎铉,挹疾如昨,奄然大渐。”其中关于萧瑾考课升迁的记述,为我们研究隋代县令的考课制度提供重要资料。

“考课”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书·京房传》中记载:“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20],“考课”一说由此而来,此后对官员的考核均称“考课”。隋代县令的考课是考核县令的政绩的优劣,以备奖罚。笔者将从隋代县令的考课时间、考课机构的设置及人员安排、考课内容、考课等第、考课后奖惩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看考课时间。在隋代官员考课每年一小考,累计每年小考成绩后进行一次大考,大考决定官员的升降[21]。关于大考的时间在《隋书·百官志》中有载:“(开皇三年(583))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22];《隋书·文帝纪》亦载:“(开皇十五年(595)十二月)诏文武官以四考交代”[23]。由此可见,隋文帝期间官员考课为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根据四年考课成绩,决定官员升降迁调。据《隋书·百官志》记载:“(刺史)每年二月,乘轺巡郡县,十月入奏”[24],可知刺史考察地方官吏的时间为每年二月至九月,考察结束后,于十月入朝陈述官吏考绩。然而实际上隋代地方官员考课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隋朝末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中央更是无暇顾及地方官员的考课,因此官员考课时间在此期间并没有严格遵循“四考交代”“四年一迁”的规定。

其次,考课机构的设置及人员安排。隋代的考课机构主要为吏部考功司,属尚书省。《隋书·百官志下》中明确记载:“尚书省,事无不总。……属官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辖,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二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勋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25],考功司属于尚书省吏部的一个分司,其长官为考功侍郎,此官职隋代设置,从五品,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改为考功郎。关于考功司的职责《隋书·百官志中》也有记载:“考功、掌考第及秀孝贡士等事”[26];考功侍郎下设考功员外郎,是考功司副长官,“(开皇)六年(586),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27]据此可知,考功司主掌考核评定官吏的等第及考试、秀孝之事,隋代官员的考课是由考功侍郎主持进行,考功员外郎则主要负责登记考课官吏在户口、田地、赋税等方面的情况。除吏部考功司对官员的常规考课外,皇帝还遣刺史考察州县长官,考察结果作为考功司考课的补充。《隋书·百官志》中记载:“司隶台大夫一人,正四品。掌诸巡察。别驾二人,从五品。分察畿内,一人案东都,一人案京师。刺史十四人,正六品。巡察畿外。诸郡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28]地方州县官员的考察是由刺史巡察并上奏皇帝。

第三,考课内容。隋朝地方官员的考课内容是由北朝发展而来,魏晋北朝官吏考课主要以户口、垦田、赋税、盗贼情况为主,隋对此进行调整改革。经过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的衰退,隋建国后更加注重对官吏的考核。《隋书·百官志》中明确规定:“副刺史巡察,其所掌六条: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二察官人贪残害政。三察豪强奸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四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五察部内贼盗,不能穷逐,隐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异行,隐不贡者”[29],这“六条诏令”涉及考察内容包括:理政、贪腐、整治豪强、水旱、赋役、盗贼、德行;且《隋书·文帝纪》中记载:“(开皇六年(586))制刺史上佐每岁暮更入朝,上考课。”[30]说明刺史下州县考察也是官员考课的一部分。此后,隋炀帝对官员考课要求更加严格,《隋书·炀帝纪》中有载:“(大业二年(606))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31],隋炀帝对百官考课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官员德行、才能,所以官员不仅要政绩突出,还要德行达到标准才能升迁。隋代的县令考课制度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其考课内容并完善,发展至唐代才颇为完备。

第四,考课等第。隋朝建国北方,其考课等第划分承袭北朝。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五年(491)大定官品,将官员考课的结果定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三品,即三等九品,这种划分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九品中正制有关。孝文帝创建的三等九品考第划分方式,此后为西魏、北周、隋所继承。根据《北史·魏本纪》记载:“丁亥,诏二千石考上上者,假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上中者,五品将军;上下者,衣一袭。”[32]可将三等九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且只有官员考课为上等(上上、上中、上下)才能得到奖赐。北朝时期多用“上等”“上第”“第一”和“最”来表示官员考课成绩“称职”,隋朝仍然用“第一”、“最”来标识。如《隋书·房彦谦传》记载“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33];再如《隋书·房恭懿传》载:“开皇初,吏部尚书苏威荐之,授新丰令,政为三辅之最”[34]。“第一”和“最”是与其他考课者成绩比较而来,但是考课结果的比较是有地域和对象的限制,如房恭懿的“三辅之最”,地域为三辅之内,比较对象为同级别县令。

最后,考课后奖惩问题。奖惩制度是维持考课制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官吏的奖惩的范围在《魏书·高祖纪》中有记载:“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35]这种以考课中等作为对官员实施奖惩的分界线,隋仍在沿用。隋代考课的奖惩方式主要包括:官职官品的升降及物质和精神的奖惩。对考课结果上等者给予升迁或物质和精神奖励,隋代县令升迁官职多为州府官或刺史,如前文提到的县令房彦谦因考课天下第一,授鄀州司马,《隋书·刘旷传》也中有载:“(刘旷)临颍令,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于是下优诏,擢拜莒州刺史。”[36];物质和精神奖励则包括:赏赐粮食、绢帛、衣马器物、诏书褒奖等。从萧瑾墓志文“考课为最,岁满当迁”可知,对其考课称职的奖励是升迁。而对考课下等者则予以惩罚,主要形式有:不得升迁或罢黜官职、罚俸禄、除名流放和处以死刑。隋李文博“出为县丞,遂得下等,数岁不调”[37],就是不升迁的例子。

隋代的考课制度是承袭北朝而来,又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改革,至隋炀帝时期,对该制度的调整更加频繁,但仍未形成一个完备的体制。唐代对隋考课标准加以整理,提出了新的“四善二十七最”的系统分类标准,使之更便于操作[38]。隋代对地方官员考课制度的调整改革,为唐代形成完备的考课制度奠定基础。

比较研究

叶昌炽在《语石》中说:“隋碑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由小篆八分,趋於隶楷,至是而巧力兼至,神明变化而不离於规矩。……前人谓北书方严遒劲,南书疏放妍妙,囿於风气,未可强合。至隋则浑一区宇,天下同文,并无南北之限”,隋代楷书墓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但仍有不少隶书墓志。隋隶书墓志风格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与楷化特征,这与北朝后期文字复古有关。《北史·赵文深传》中记载:“文帝以隶书纰缪”,且在《南齐书·刘休传》中亦有记载:“羊欣受子敬正隶法,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见贵。休始好此法,至今此体大行。”,名门士族的文化保守使袭古之风盛行,且隋立国北方,隶书书法直接承袭北朝书风。

隋代隶书分两种:一标准隶书;二隶书杂糅。隋代隶书杂糅现象可分为三种:一隶楷杂糅;二隶篆杂糅;三隶篆楷杂糅。[39]志主萧瑾墓志文主要字体为隶书,其中掺杂篆书,属隶书杂糅类中的隶篆杂糅。

第一类:标准隶书。东汉时期的《熹平石经》(图2)隶法严谨,形体方正,结构匀称,笔画清晰,成为当时的官方字体。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东汉隶书,然已是我国隶书发展的晚期阶段,此时隶书发展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此时期隶书书风变化多端,已非汉隶风骨,或典雅遒丽,结字疏朗,或顿挫畅达,古朴厚重,但都略带楷意。如东晋泰宁元年(323)《谢鲲墓志》(图3),疏朗畅达,用笔翻挑,如“内”“丈”“兴”“泰”等字的撇捺笔画略带翻挑;泰宁三年(325)《张镇墓志》(图4),规整统一,方正厚重,笔锋刚劲,颇具楷意,亦可称其为楷隶。隋代续魏晋之风,其标准隶书虽颇具古风朴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风骨瘦硬,笔画严谨匀称,因受楷书影响较大,略显方正古板。以大业七年(611)《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图5)为代表,此碑距东汉已远,隶书虽循古法,但仍有差异。欧阳辅曾在其《集古求真》中评论:“似隶似楷”,可见隋碑志隶书受楷书影响颇深。

图2  东汉熹平石经(局部)

    

 图3  东晋谢鲲墓志(局部) 

图4  东晋张镇墓志(局部)

图5  隋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局部)

第二类:隶书杂糅。此书风可追溯至魏末,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后魏孝文吊比干墓文,体杂篆隶,相传崔浩书。东魏李仲旋修孔子庙碑、隋曹子建碑,皆衍其流者也。”[40]且中国当代书画家启功先生也曾说过:“且汉隶既变篆籀,自以简易为主。……历观诸碑,除碑额外,隶书之碑文中,绝不掺一篆体。掺杂篆隶之体而混于一碑中,此风实自魏末齐周开始,至隋而未息。”[41]隶书杂糅现象由来已久,主要是隶、篆、楷三种书法的杂糅,《萧瑾墓志》(图6)属隶篆杂糅。隶篆杂糅以隶书为主,期间掺杂篆书,书法特点:多在笔画上装饰,略带楷意,善用曲笔,讲究对称,极具装饰性。隶篆杂糅其成因在《魏书·释老志》中有述:“上师李君手笔有数篇,其余,皆正真书曹赵道复所书。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辞义约辩,婉而成章。大自与世礼相准,择贤推德,信者为先,勤者次之。”,自魏以来崇尚道教之风颇重,受此影响隋墓志中尚有不少隶篆杂糅现象。《萧瑾墓志》中“公”“日”“之”“子”“以”“山”及“如”“始”的“女”部都是篆书;大业九年(613)《宋仲暨妻刘氏墓志》,其中“公”“子”“之”“日”“以”“山”“始”等字为篆书;再者《牛谅墓志》(图7)中“以”“日”“山”等亦为篆书。以上列举的三方墓志虽均以隶书为主,但书风各异。《萧瑾墓志》,字体略扁,结构严谨,笔画曲意明显,书风妍美流媚,装饰性较强;《宋仲暨妻刘氏墓志》,较为古朴,笔画略带曲意;《牛谅墓志》,体势偏长略带楷意,潇洒简远,疏朗豁达,笔画善用曲笔。               

图6  隋萧瑾墓志(局部)

图7   隋牛谅墓志(局部)

隋历时33年,时间较短,隶书书法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隋代隶书由南北朝发展而来,融合前代隶书风格,追求一种质朴和妍美的结合。这种融合趋势对唐隶的形成奠定基础。隋代书法承上启下的地位,照应前文“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的观点。

相关链接

萧皇后的传奇人生

志文中有述“逮今上嗣业光隆鼎祚,长秋肇建,正位后宫”,“今上”是指隋炀帝,“正位后宫”是指隋炀帝即位后,立萧岿之女萧氏为皇后之事。萧皇后在《北史·后妃传下》中有传,作为西梁皇室后裔,隋朝皇后,虽身份尊崇,但其一生却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

虽贵为西梁公主,萧氏的童年生活却非常清苦,“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岌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42]成年后被选为晋王杨广妃,杨广登基称帝,即被册封为后。萧氏温婉端庄,知书达理。隋炀帝失德,萧皇后“心知不可,不敢措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焉”[43]。并借机将其所作的《述志赋》呈于隋炀帝。隋炀帝被萧氏文采所吸引,然而当其读到“孰有念于知足,苟无希于滥名……夫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珠帘玉箔之奇,金屋瑶台之美;虽时俗之崇丽,盖哲人之所鄙”时,炀帝心里很不是滋味,对萧皇后说“你身居瑶台,却心慕寒素,未免过于清高”[44],此时萧皇后很是伤心,感慨隋炀帝不理解自己。《北史·后妃传下》中记载“及帝幸江都,臣下离贰,有宫人白后曰:‘外闻人人欲反。’后曰:‘任汝奏之。’宫人言于帝,帝大怒曰:‘非汝宜言!’乃斩之。后宫人复白后曰:‘宿卫者往往偶语谋反。’后曰:‘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去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徒令帝忧烦耳!’”[45]至此萧皇后对隋炀帝已失望至极。

“女战俘”记

这位温婉贤淑,知书达理的后宫女子在隋炀帝死后并没有平淡的度过她的一生。隋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于江都弑杀隋炀帝,隋宫妇人均成为宇文化及的“女战俘”,萧皇后自然也在其中。后来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萧皇后辗转又成为窦建德的战俘,据《北史·后妃传》中记载:“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46],“炀帝妃嫔美人”中有没有萧皇后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旧唐书·窦建德传》记载:“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47],从此处可以看出萧皇后的的确确是窦建德的“女战俘”,而且窦建德对萧皇后以旧臣之礼相待,很是尊敬萧皇后。宇文化及和窦建德都曾将萧皇后安置在自己身边,是否染指过萧皇后,文献中并未明确说明,但是在一些野史中记述二人对萧皇后存过不轨之心。

突厥行

战俘生活并不是萧皇后最后的归宿,隋宗室女义成公主结束了萧皇后的战俘生涯。据《新唐书·突厥传》中记载:“义成,杨谐女也,其弟善经亦依突厥,与王世充使者王文素共说颉利曰:‘往启民兄弟争国,赖隋得复位,子孙有国。今天子非文帝后,宜立政道以报隋厚德。’”[48]可知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劝处罗可汗将萧皇后迎到突厥,又《旧唐书·突厥传》记载:“隋炀帝萧后及齐王暕之子政道,陷于窦建德。(武德)三年(620)二月,处罗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为隋王。”[49]义成公主等人劝说成功,萧皇后以义成公主尊贵客人的身份进入突厥,其子还被封为隋王。义成公主怜悯萧皇后一次次沦为战俘,将其迎接出来,不仅维护了隋宗室的颜面,且保全了隋炀帝后裔以待完成复隋大业。

迎回长安

《新唐书·突厥传》中记载:“四年正月,靖进屯恶阳岭,夜袭颉利,颉利惊,退牙碛口,大酋康苏蜜等以隋萧皇后、杨政道降。或言中国人尝密通书于后,中书舍人阳文瓘请劾治。帝曰:‘天下未一,人或当思隋,今反侧既安,何足治耶?’”[50]贞观四年,李靖夜袭突厥,此时颉利可汗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康苏密要拿萧皇后和杨正道来投降唐,这一次康素密的行为正中李世民的下怀,为安抚百姓,李世民将萧皇后等迎接回长安。

萧皇后辗转一生,最终重回长安,并于此逝世,和隋炀帝合葬于扬州,自此萧皇后跌宕起伏的人生才画上了句号。


参考文献

[1] (梁)萧子显.南齐书[M](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1.

[2] (唐)令孤德棻.周书[M](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855-862.

[3] (唐)李延寿.南史[M](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167.

[4] (唐)房玄龄等.晋书[M](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2118.

[5] (梁)沈约.宋书[M](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1653.

[6] (梁)沈约.宋书[M](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1342.

[7] (唐)姚思廉.陈书[M](卷一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2:217-218.

[8] (北齐)魏收.魏书[M].(卷一百一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2937.

[9] (梁)沈约.宋书[M](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1261.

[10]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辞海试行本·第8分册·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 1961-11:78.

[11]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730.

[12] [15](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729.

[13]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08:191.

[14]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志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08:3563.

[16] (唐)令孤德棻.周书[M](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866,867.

[17]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745、746.

[18]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156.

[19]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四十六).上海:中华书局,1975:1194.

[20] (东汉)班固.汉书[M](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4:3160-3161.

[21][27][29] 聂鑫.中国法制史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1:96.

[22]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792.

[23]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40.

[24] [28]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797.

[25]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774.

[26]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752.

[30]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23.

[31]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66.

[32] (唐)李延寿.北史[M](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10:107.

[33]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1562.

[34]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1679.

[35] (北齐)魏收.魏书[M].(卷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175.

[36] (唐)魏征,令孤德棻.隋书[M](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1685.

[37] (唐)李延寿.北史[M](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10:2806.

[38] 袁刚.隋代考课制度述略[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81.

[39] 薛飞.隋代墓志隶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6-4:51.

[40] 崔尔平.明清书论集·艺概[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187.

[41][43] 启功.文心书魂·启功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2.

[42] (唐)李延寿.北史[M](卷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10:535

[44] 程思源主编.中国全史·卷24·野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08:4654-4658.

[45] (唐)李延寿.北史[M](卷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10:536.

[46] (唐)李延寿.北史[M](卷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10:537.

[47]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2238.

[48]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二百一十五上).上海:中华书局,1975:6029-6030.

[4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卷一百九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5154.

[5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二百一十五上).上海:中华书局,1975:6035.

趣味猜想

墓志文中记述萧瑾作为西梁皇族成员,在西梁朝廷地位颇为显赫,为何史书却无此人任何记载?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李庆玲,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唐宋考古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