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涡纹中柱孟
文物名片

商代涡纹中柱盂,青铜盛水以防虫蚀用器,商代早期,通高12厘米,口径29.5厘米,圆足径16厘米,壁厚0.4厘米,中柱高8厘米,柱顶径8.2厘米,重4.25千克,1982年郑州商城东南角外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出土[1]

深度品鉴

商代涡纹中柱盂为侈口,折沿,鼓腹,圜底,盂底中央立一柱,柱顶作菌状,底下有圈足。腹外壁上部饰三周弦纹;中柱顶面饰涡纹;圈足饰弦纹一周并有三个方形镂孔。(图一)

图一  商代涡纹中柱盂俯视图

据该器器身所遗留铸痕观察,其铸造工艺比较复杂,应是采用分铸法铸成,即先铸好中柱,然后放入盂内,再与三块外范铸成盂体,同时把中柱和盂身铸接在一起。

该铜盂1982年出土于著名的郑州商城东南城角外的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内,与其同出的还有大方鼎、大圆鼎、扁足圆鼎、牛首尊、羊首罍、提梁卣、觚、盘等青铜器12件。

这件商代涡纹中柱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铜盂,时代大致相当于商汤灭夏建立国家至盘庚迁殷以前[2]

文化解读

学术界一般认为,盂是一种盛食器,也可用来盛水、盛冰、盛酒。《史记•滑稽列传》:“操一豚蹄,酒一盂。”《汉书•东方朔传》:“置守宫盂下。”颜师古注:“盂,食器。”但商代涡纹中柱盂虽称之为盂,但其形制显然与平常所见之盂形制不同,因此关于其性质和用途之说法就和平常所见敞口直腹平底盂有所不同。

据魏兴涛先生研究,中柱盂又称“中柱盘”或“中柱盆”,由盂形或盆形器内底竖立一空心或实心的中柱而得名,多见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和西晋洛阳地区,分陶质或青铜质,多平底,有的下附圈足。就器内立柱而言,除近平或微鼓形的菌状柱顶外,顶部也见花瓣形与鸟形者。而柱顶呈菌状者发现数量较多,延续时间亦较长,如鹿台岗遗址出土有龙山时代晚期的陶中柱盂(图二),在相当于商代前期的郑州黄河医院(图三)、向阳回族食品厂、小双桥等遗址也有发现,商代晚期的侯家庄M1005亦有出土[3](图四),在属战国时期的信阳长台关楚墓(图五)、郑州二里岗等地也曾见到。但之后的秦汉时期却罕见该类器型,而至西晋时期洛阳地区则多见柱中空者,此后则少见或不见。由于立柱特征相近,它们应有相似功用,概括起来其用途大致有器盖说、盛器说、灯具说、迅缶说、防虫蚀用器说等诸种[4]。以上诸说大多仅为推测,仅最后一说经过了民族志资料验证。

图二 杞县鹿台岗出土的龙山晚期陶中柱盂

图三 郑州黄河医院出土的商代前期陶中柱盂

图四 安阳侯家庄M1005出土陶中柱盂

图五 信阳长台关出土的中柱盂

依宋豫秦先生调查所知,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大励龙乡傣族使用的器皿中有中柱盂,其用法是,将放有食物的小竹筐、敞口的盆、碗等盛器小心地稳置在盂的柱顶之上,同时往盂内注满清水,水面与柱顶和之上所置盛器的器底近平。这样,对于那些爬至盂沿、垂涎柱顶食物的小虫类们,足以使其“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及。宋先生认为,商代圈足中柱盂,柱顶面饰以涡纹,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期早商文化的液体容器斝的腹部及柱上也往往饰类似花纹,商周时期,这种纹饰还常与龙纹结合出现,因此,这种涡纹,或许就是一般理解的漩涡纹。若然,当可作为此盂乃注水之器的佐证。再者,从中柱盂的演变轨迹来看,其与南北朝以后流行的托放器具的“盏托”有明显的源流关系。从自然条件和社会习惯方面分析,商代时期中原地区年均气温较现在高约2 ℃,加之某些相似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会使当时人们发明出与傣族中柱盂趋同的生活用器[5]。目前,考古所见先秦时期平顶或菌状顶中柱盂和西晋洛阳地区较多见的空柱盘应为防虫蚀用器的观点仍为学术界普遍认同。

另有其他用途者,如中柱盂柱顶为花瓣形与鸟形者,目前考古发现所见数量较少,出现年代较晚,分别属晚商和战国晚期,并且均出自王陵、诸侯王墓或较高等级墓葬之中,如妇好墓出土的“好”汽柱甑形器(图六)和安阳侯家庄M1005出土两件旋龙中柱盂(图七、八),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黑陶鸷鸟中柱盆(图九)和青铜鸷鸟中柱盘(图十)等。鉴于其花瓣形或鸟形中柱很难平稳置物,因此其用途当非具防虫蚀等实用功能。对于“好”汽柱甑形器,有人认为应是制作现在云南地区一种地方特色菜——汽锅鸡的炊具——汽锅[6]。 仔细考察二者形制,虽表面相似,底部结构也近似,但“好”汽柱甑形器剖面图中空柱下端有明显的下延线(图十一),说明空柱仍有延伸,其下部可能是鬲、罐等炊器,因此从这一可能性来讲,其用途类似古代甑、甗或现代箅子、蒸笼或汽锅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考虑到此器出土时器内外未发现明显的烟炱痕或水痕,而用丝织品包裹,说明其与其他商代晚期高等级墓葬出土青铜器一样,是作为礼器随葬,而非实用器。而与其大约同时且形制极其近似的侯家庄M1005出土的两件旋龙花瓣中柱盂,其中柱则上空下实(图十二),因此此类中柱盂用途与“好”汽柱甑形器可能有所不同。但考虑到这类器物均出自高规格或较高规格墓葬,且制作精致,柱顶作花瓣或飞鸟形象,且亦未发现明显的使用痕迹,因此其用途可能与“好”汽柱甑形器一样,作为礼器而非实用器随葬,以事神或敬天。

图六 “好”汽柱甑形器

图七 河南安阳出土的旋龙中柱盂(R1089)

图八 河南安阳出土的旋龙中柱盂(R1090)

图九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黑陶鸷鸟中柱盆

图十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鸷鸟中柱盆

图十一 “好”汽柱甑形器剖面图

图十二 旋龙中柱盂俯视和剖面图

比较研究

由目前相关考古发现可知,中柱盂最早出现于龙山时代晚期,之后多见于商周时期,以及西晋时期洛阳地区的较高等级的墓葬中。考察其所出自遗迹单位,发现存在一个规律,既商代晚期之后,中柱盂一方面仍作为日常生活用器出现于地层、灰坑中[7],另一方面开始作为随葬品葬于墓葬中,其中灰坑中出土中柱盂仍为普通泥质灰陶。综观目前所见中柱盂,其质地随着时代由早及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由简单到精致再到简单的过程,如龙山晚期和商代早期出土的中柱盂多为普通泥质陶,青铜质地的目前仅见涡纹中柱盂,到商代晚期和战国时期则除了普通泥质陶外,还出现了青铜和磨光黑陶中柱盂,而西晋时期洛阳地区墓葬出土的空柱盘则多为普通泥质陶。从器形和装饰上看,因时代不同亦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由朴素到复杂再到朴素的过程。如龙山晚期和商代早期中柱盂的柱顶多为近平或稍鼓的菌状,柱顶无花纹装饰或仅装饰涡纹,到商代晚期,“好”汽柱甑形器敞口方唇,腹两侧有附耳,底中部有一镂空四瓣花朵形柱,口沿饰鸟纹,腹饰三角形夔纹。河南安阳侯家庄M1005出土的旋龙中柱盂,侈口、深腹、圈足、附耳。中央立花朵状柱,连四龙,龙可绕柱旋转,上腹饰一周目纹,圈足饰兽面纹。战国时期则出现花瓣形或飞鸟形柱顶。到西晋时期,洛阳地区的空柱盘则均为中空的圆形盘,敞口方唇,曲腹内收,底中部有一圆孔与中孔相通,朴素无纹,多与陶牛、牛车、多子槅等组成组合作为明器随葬。(图十三)

那么,中柱盂质地、器形和纹饰随着时代的演进为什么呈现出来这种规律性变化呢?考察其出现的时代背景,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和衰落使然。众所周知,龙山时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起源时期,夏代则是青铜文化的发展时期,商周时期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秦汉之后,则青铜文化衰落。反观目前所见中柱盂在龙山时代、商周时期和西晋时期的发展情况,其呈现出来的起伏的过程无疑与之甚为一致。二是中柱盂使用者所属阶层等级的不同和等级分化的加剧。商周时期,器形和装饰均较精致的青铜或磨光陶质中柱盂均出自高等级或较高墓葬,西晋时期随葬中柱盂的亦均为较高等级墓葬,而商代晚期地层或灰坑中亦出土普通泥质灰陶中柱盂,这显然为普通平民所用之物,显示出商代晚期鲜明的等级分化。之后的周代和西晋亦然。三是秦汉之后,随葬明器的逐渐流行,因明器仅为实用器之象征,因此明器较之实用器,其质地往往较为粗糙,纹饰亦较为简单,这应是西晋时期中柱盂形制和纹饰均较为朴素的原因。

图十三 洛阳东郊晋墓出土的空柱盘

依目前考古发现中柱盂类器物遗址的分布区域,基本未出中原地区范围,但其所属年代,则具有明显不连续的特点,比如其较为多见的时代为龙山时代晚期,商代前期、商代晚期,西晋时期,显然这几个时间段之间存在或长或短的空白期,其原因除考古发掘尚未发现外,应还有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但究竟是什么,无疑需要今后更多相关考古资料的出现。

趣味猜想

仔细观察与商代涡纹中柱盂类似的出土器物,结合您掌握的民俗学知识,您认为该类器物的用途应为什么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河南省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8]

1982年7月11日,在向阳回族食品厂基建工地,距商代城址东南角外侧约54米处,工人施工时在地下约5米深处发现七件商代青铜器,包括饕餮纹大方鼎、饕餮纹大圆鼎、羊首罍、祸纹中柱盂、素面盘各—,牛首尊二。除盘已残破外,其余的都很完整。据在施工中发现青铜器的工人追述,大方鼎在东、大圆鼎在西,两鼎照口相对,平放在南部坑底。其余铜器放在鼎内及两鼎之间。一件尊放在大方鼎内,盘放在尊旁,罍放在大圆鼎底部,另一件尊横放在圆鼎内,中柱盂横放在两鼎口之间,口部与圆鼎内的尊的底部相接,圈足底部与方鼎内的尊的口部相扣。7月21日,当在窖藏坑北部向下清理至距坑口约0.4米处时,又发现一件饕餮纹大方鼎。鼎口东足西,横置于坑底,腹内放五件铜器:提梁卣一,顺放于鼎口处;觚二,其中一件靠近鼎腹北壁,卣盖放在觚口上;小圆鼎二,立于方鼎内南侧,其中一鼎的下面放另一件觚。(图十四)

图十四 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窖藏坑内与这批青铜器共存的陶片以及青铜器本身所具有的器形和纹饰特点,这批青铜器应属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上层时期,相对年代应早于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在我国商代考古学史上,商代中期青铜器饕餮纹大方鼎、饕餮纹大圆鼎的发现是不多的,涡纹中柱盂也是少见之物。特别是提梁卣和羊首罍,通身满饰精美的纹饰,这在商代中期青铜器装饰艺术上,是一个大的突破,为商代晚期繁缛的铜器纹饰开了先河。


注释: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J].文物,1983(3).

[2] 言一.商代涡纹中柱盂[J].中原文物,1999(4).

[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侯家庄[M].台湾,1991.

[4] 魏兴涛.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出土陶中柱盂试释[J].华夏考古,1999(3).

[5] 宋豫秦.中柱盂功用的民族志类比[J].中原文物,1991(4).

[6] 李卫.古代的汽锅——妇好中柱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3-24;顾永杰.“好”汽柱甑形器[J].中原文物,2013(1).

[7] 有幸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何毓灵先生告知,在他发掘的一些商代晚期灰坑也出有一些泥质灰陶中柱盂,形制与侯家庄M1005出土陶中柱盂近似.

[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J].文物,1983(3).

作者简介

李丽娜,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石器、夏商周考古教学和研究,及河南大学文物馆馆藏文物整理研究和陈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