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硕父簠
文物名片

虢硕父簠,西周晚期,通高19、口纵25.2、口横30.6、腹深5.8厘米。1989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单击此处浏览3D展示

说明:首次浏览前请单击此处下载并安装插件,如已安装插件请直接浏览。

深度品鉴

虢硕父簠由形制相同的两个方盘扣合而成。以器身为例,敞口,内平折沿,尖唇,斜直壁下收,腹壁两侧有一对龙首耳,龙吐舌下弯呈半环形,龙首双角仅以浅刻纹示意,平底,圈足四边的中部各有一个近半圆形豁口。口沿外围与圈足周围各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每一腹壁上各饰一组背向的S形双首龙纹。底部有铭文三行十七字(含重文二字),自左至右竖款排列:“虢硕父乍(作)旅簠,其万禾(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亯(享)”。第一字的上方补铸一块带有铭文的残铜片。盖的形制与器身相同,稍有区别的只是顶端握手内饰一组变体S形凸目窃曲纹。盖底铭文的内容、款式、字数均与器底相同,只是“万”字后面的一字为“年”字[1]。(图1、图2)

图1 虢硕父簠铭文

图2 虢硕父簠线描图

铭文中的“硕”字,通作石。《周易•蹇》:“往蹇来硕。”焦循注:“硕,犹石也”。《庄子•外物》:“无石师而能言”。《经典释文》作“无硕师而能言”。《说文》载:“硕,头大也,从页石声。”《汉书律历志》:“石者,大也”。可见,硕字与石字同音相通,故虢硕父即虢石父。《周语•郑语》记史伯说:“夫虢石父谗谄巧从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韦昭注:“石父,虢君之名。”《史记•周本纪》说:“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可见虢石父是周幽王的卿士,执掌朝政的显赫人物。

簠字,在虢硕父簠盖铭中写作,在器铭中写作,这种写法在金文中仅此一见。

从铭文判断,铜簠是虢硕父为自己作的礼器。虢硕父簠出土于三门峡,这为研究虢国何时东迁、虢国墓地的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化解读

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簠的用途与簋、盨相仿,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它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口向外侈,盖上有两耳,盖上有四个短足,盖子与器物的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成为一体,分开则成为两个器皿。一般来说,盖上附铸有兽头形卡扣,以使盖、器扣合严密。早期盖边缘上没有卡扣,后来是四面各一个,最后是长边有2个,短边只有一个。

簠字在金文器铭中则有多种写法(图3),如  、 、  、、匩、钴、祜等,其中“”字使用的频率最高,而且沿用的时间跨度也很长,从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的铜器上都可见到。学者大都认为它就是古文献里记载的“胡”或“瑚”,再根据文献训为簠。

图3 簠字在金文器铭的多种写法

”字, 从匚古声,古代字书并无其字。《说文》有:“匚,受物之器,象形。,籀文匚。”段玉裁注曰:“此其器盖方正,文如此作者,横视之耳。”故而此字以匚为其形符,表示器物之形状。在曹公簠中自名为“匩 ”,匩,古同匡,说明簠器既可以称为匡,又可以称为 ,还可以并称为“匩 ”。《说文解字》云:“匡,饭器”,《诗经•良耜》:“载筐及莒”,传曰:“筐、莒所以盛黍也”。匡是“筐”的古字,也可用作盛粮之器,当是簠的异称。

西周贵族“重食器,轻酒器”。因此,许多食器在数量上和形制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观察盛食器的最早形式,圆形圈足者为簋,直角或圆角方形者为簠,长椭圆形者为盨,两半球形相扣合者为敦,高柄圆形浅盘者为豆,两个碗形相扣合者为盒,它们都是周人重食文化的产物。

2013年宝鸡石鼓山M4出土的大铜簠与故宫的夔纹簠十分相似,其纹饰和形制都有西周早期的特点,可见西周早期青铜簠已经出现了。西周晚期,青铜簠铜器组合中开始增多至春秋早期青铜簠进入发展的鼎盛期,战国晚期青铜簠退出历史舞台。铜簠和铜簋、铜盨一样,刚开始为单数,后逐渐形成规制,一般呈偶数出现。

西周早中期,鼎、簋为食器组合的主要形式。西周晚期,青铜簠开始加入礼器行列,但是还未进入核心组合,仅仅充当陪器使用。而此时已经出现了鼎、盨组合,甚至成为最基本的食器组合形式。到了春秋早期,铜簠的地位开始上升,鼎、簠食器组合逐渐增多,簠开始取代盨的地位。春秋中期,南方地区确立了铜簠在器物组合中的主器地位, 铜簠在楚文化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发现,说明铜簠在楚文化中的重视程度更高。北方地区直到春秋晚期,铜簠的地位才有所提高。青铜簠在礼器中的出现,无疑提升了礼器组合的档次,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周人追求食器形式多变的心理。

春秋晚期,铜簠开始走向衰落。这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青铜器开始向实用化发展,一些方便实用的生活用具开始大量出现。一些新兴食器的出现挤占了铜簠的生存空间。春秋中期,和铜簠一样功能的盛食器铜敦(图4)开始兴起,在食器组合中占有一席之地。春秋晚期,铜敦已经成为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物。在南方地区,新兴的食器铜盒(图5)也开始流行。到了战国早期,铜豆(图6)、铜盒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导致铜簠的地位迅速下降。战国晚期北方地区的青铜簠已完全成为明器,而南方地区也仅在大型墓葬中出土,其数量也大不如前。

图4  铜敦

图5  铜盒

图6  铜豆

比较研究

青铜簠的数量虽不如铜鼎、铜簋等器物那么多,但其延续的时间较长,贯穿于整个两周时期。据研究人员统计,传世的青铜簠有133件,出土青铜簠有278件,并按照腹部和器足的形制特征分型分式进行了深入研究[2]

西周早期青铜簠的基本式样是方体、方圆角、方圈足。如故宫博物院的夔纹簠(图7)。通高37厘米,长55.8厘米,重17.5千克。器呈长方体,侈口,圆角,自口沿向下腹部收敛,使器身形成斜直的斗状。足呈矩形。盖与器的大小基本相同,盖顶有长方形提手。全器满饰花纹,器颈、腹、盖、足、提手均饰夔纹,每组都作相向夔纹两只,以云雷纹为地。夔龙为长身,眼凸起,张口,一角,一足,卷尾状。器身与盖的两道夔纹之间,饰朴素的直线纹。此器形体较大,造型和纹饰具有明显的西周前期青铜器特点。2013年12月28日,宝鸡石鼓山M4编号为k8的壁龛出土了2件青铜簠,系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铜簠。其中那件大青铜簠与故宫收藏的青铜簠形制十分相似,它的发掘出土为故宫博物院的这件青铜簠提供了有力的年代佐证(图8)。

图7 夔纹簠

图8 宝鸡石鼓山4号墓K8中的铜簠(后排居中者)

西周晚期的青铜簠比较多,基本式样是斜壁、环耳、深簠。著名的有射南簠、史利簠、伯公父簠、季宫父簠、密姒簠、 叔簠,冶遣簠、叔邦父簠、仲其父簠、芮公簠、邿召簠、史颂簠、虢仲簠、虢季簠、虢硕父簠等。

伯公父簠是关中式青铜簠的典型代表,1977年陕西省扶风县云塘村西周窑藏出土的(图9)。现藏陕西省周原博物馆。通高19.8厘米,口长28.3厘米,口宽23厘米,腹深6.5厘米,重5.75千克。器上附盖,与器身造型基本相同,两侧有环耳一对,盖与器合口处每边正中有一兽形卡釦。长方口,腹斜收,口沿饰重环纹,腹饰环带纹,圈足饰垂鳞纹,盖顶饰窃取纹。盖器同铭61字。

图9 伯公父簠

春秋时期是青铜簠发展的兴盛期。春秋早期青铜簠的特点是斜壁、兽首耳、浅腹。如陈侯簠,现藏上海博物馆(图10)。器、盖相同,敞口,短颈,折腹斜收,平底下承圈足外撇,器、盖两侧各设兽首环耳。整体饰四种不同形式的龙纹:口沿是连续式的卷体龙纹,腹壁是对称式回首龙纹,两侧还配置两头龙纹,其一尚有冠,圈足则是相背爬行式的无冠龙纹。盖的纹饰与器相同,并间以小鸟。盖顶和器的外底均铸以无冠的爬行龙纹,龙形稍有不同,这在簠形器中比较少见。

图10 陈侯簠

春秋晚期的青铜簠,其特点是折壁,直沿,兽首耳。如宋公栾簠(图11),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村大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通高25、口长33.5,口宽26.5厘米。整体长方形,器与盖形制、纹饰相同,簠壁直立,其下斜收成平底,底下有矩形足四个。兽形双耳, 器表满饰雷云纹。器身与盖内均有铭文,大意是记载宋公栾为其妹所作的陪嫁物。

图11 宋公栾簠

战国早期青铜簠的特点是折壁,直沿,兽首耳、浅腹、高足。如陈曼簠(图12),上海博物馆藏。通高11、口纵19.4、口横31厘米,重3.15千克。窄沿外折,失盖,直腹下部向内折,然后收成平底,下承四只斜支足,足底呈距形,腹两端有一对兽首环耳。口边饰蟠龙纹,腹饰细线条方折式卷龙纹。铭凡记述了陈曼为其皇考献叔作器的情况。

图12 陈曼簠

战国晚期的青铜簠其特点是折壁,直沿,无耳。如王后六室簠(图13),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高直口,腹下折后为平底,下承矩形四足。口及腹部饰云纹组成的图案,是楚器上常见的纹饰。器口沿上刻铭一行九字“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簠缺盖。

图13 王后六室簠

通过对以上青铜簠的比较,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两周时期青铜簠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青铜簠在器形、纹饰、圈足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和差异。

从圈足上看,西周早期簠为长方形圈足,无缺口;西周晚期,长方形圈足较高,圈足上的缺口都比较浅,呈果叶形和矩形;到了春秋时期,圈足上的缺口又新增了凸字形和弧形,缺口内凹较大,圈足外侈。到了战国时期,圈足缺口增大,有的缺口甚至已经把长方形圈足分成了四个独立的曲尺形足。

从器壁看,西周早期,簠壁斜直。西周晚期,腹壁斜收,器身及盖皆呈长方形斗状;到了春秋时期,铜簠腹部加深,器身和器盖口沿下出现一段折壁,早期折壁较短,中期折壁逐渐增长,但还不到整个腹深的二分之一。到了战国时期,铜簠器盖和器身的折壁有些已经超过腹深的一半。

从纹饰上看,西周早期为夔龙纹和直线纹;西周晚期流行环带纹、窃曲纹和重环纹,少数铜簠腹部饰卷龙纹。到了春秋时期,部分簠还延续西周晚期流行的纹饰,同时新出现了蟠螭纹和蟠虺纹。还有一部分铜簠通体素面。战国时期的青铜簠纹饰以细密精致的蟠虺纹为主,简单而单一。

从器上文字来看,西周早期,没有铭文;西周晚期直到春秋时期,青铜簠长方形器底上铭文比较多见。战国早期,器底铭文开始明显较前减少。到了战国中晚期,多为素面,铭文少见。这些表明铜簠已急趋衰落,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关链接

1989年冬季,会兴村有村民向公安人员举报在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岭一带有人盗掘古墓、盗卖文物。根据侦查线索,三门峡市公安干警立即出击,经过8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侦破了一起特大文物盗掘走私案件,摧毁了9个犯罪团伙,追回各类文物11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9件,二级文物131件,三级文物125件[3]。其中三件青铜器上铸有虢硕父作器的铭文。除了上文提到虢硕父簠外,还有两件虢硕父鬲。

这两件鬲形制、大小、纹饰、铭文均相同,通高13.3厘米、口径17.8厘米,腹深8厘米。直口,平折沿,方唇较厚,平裆,蹄足矮而粗壮,足端特别肥大,内侧有一凹槽。腹部以三个扁扉棱分应三足,并饰三组由两头变形大象组成的窃曲纹,口内环绕铸有铭文24字:“虢仲之嗣国子硕父作季嬴羞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4]。(图14)目前,这两件鬲一件藏三门峡市博物馆(图15),一件调拨给深圳市博物馆(图16)。

图14 虢硕父鬲上的铭文

图15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鬲

图16 深圳市博物馆藏鬲

从铭文判断,铜鬲是虢硕父为季嬴铸作的礼器。铭文虽然短,但却很有价值,它向后人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一是铭文中的硕父和虢硕父簠中的硕父可能是同一人;二是虢硕父与虢仲为同一家族;再一个是虢硕父与季嬴有婚姻关系。

铭文中的这位“虢仲”是谁呢?由于虢硕父是周幽王的执政大臣,这件器当为西周晚期之物,所以专家认为,这位“虢仲”就是周厉王时的卿士虢公长父,是西周晚期厉、宣之际的虢国国君虢厉公[5]。西周晚期,适时南方少数民族淮夷入侵周王朝腹地,周厉王派虢仲征伐淮夷。这场战争进行十年仍未结束,为了支持这场战争,厉王推行“专利”,监视口出怨言的人。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都百姓最终暴动,赶走周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后,厉王被放逐,朝廷由周公、召公两位大臣执掌,号“共和”,《墨子•所染》云:“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终”。这位厉公长父就是虢国国君虢仲,字虢公长父,死后谥号“虢厉公”。

硕父,又称虢石父,周幽王的重要卿士,是一个著名的佞臣。虢石父又名虢公鼓。王引之《经义述闻•名字解诂》说:“虢公鼓,字石父。鼓,量名也,所容重一石。”“鼓”与“石”皆为古代量器的计量单位名称,其换算关系是四钧为一石,四石为一鼓,正符合古人取字与名有联系的制度。著名的史学家杨宽先生也认为“虢公鼓即是虢石父,鼓是名,石父是字”[6]。《吕氏春秋•当染篇》“幽王染于虢公鼓、祭公敦”,高诱注:“虢公、祭公二卿士也”,这里将西周灭亡,幽王失国归罪于虢石父和祭公敦。

为何史书有这样的定论呢?这是因为西周末期,这两位朝廷重臣没有尽力地辅佐王室,特别是虢石父积极参与“弃聘后而立内妾”,“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国语•晋语一》记载:“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说虢石父“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清代小说《东周列国志》描述的周幽王“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都与虢石父密切相关。可见,虢石父对西周王朝的衰亡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虢石父对三门峡虢国的建设还是贡献颇大的。《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幽王七年,虢人灭焦”。幽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775年,虢石父出兵消灭了位于今三门峡的焦国。焦国受封于西周初年,是三门峡地域内第一个诸侯封国。虢国灭掉焦国后,将都城迁到了上阳,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转移到了黄河南岸,扩大了地盘,对于虢国今后的长足发展,堪称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行动。

那么,虢石父是虢仲的儿子还是孙子?人们认识不一。参与虢国墓地发掘的王龙正先生他认为虢石父是虢仲的儿子,和宣王时期的虢文公是兄弟[7]。他认为 “国子”应该连读。韦昭《国语•周语上》注引贾逵曰:“国子,诸侯之嗣子”。中国先秦史研究会副会长蔡运章研究员不同意这种说法[8]。他认为这主要是没有弄清鬲铭“嗣国子”的真正意义。《说文•册部》:“嗣,诸侯嗣国也”。《尚书•洪范》:“禹乃嗣兴。”伪孔传:“嗣,继也”。《国语•周语上》:“夫晋侯非嗣也。”韦昭注:“嗣,嫡嗣也”。蔡运章认为“嗣国子”应该是“嗣国”连读,是继承国君职位之义。鬲铭“虢仲之嗣国子硕父”,应解为虢仲的继承君位者之子硕父,较为合适。由此可见,虢硕父鬲铭的“虢仲”及“嗣国”者,当是指虢公长父及其子虢文公而言。这两件铜鬲应是虢硕父在虢文公继承君位前(即作“太子”时),为其妻“季嬴”铸作的礼器。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2(第一版).

[2] 胡嘉麟.两周时期青铜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 王斌.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第一版).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M].三门峡虢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2(第一版).

[5] 蔡云章.虢硕父其人考辨[N].中国文物报,2007-3-23.

[6] 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第一版).

[7] 王龙正,赵成玉.季嬴铜鬲与虢石父及虢国墓地年代[N].中国文物报,1998-11-4.

[8] 蔡云章.虢硕父其人考辨[N].中国文物报,2007-3-23.

趣味猜想

《史记》中记载的虢石父为幽王献计,为博取美女褒姒一笑,点燃烽火,你认为“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是真的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刘社刚,男,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