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引凤镜
文物名片

抚琴引凤镜,青铜器,唐代,直径16.00厘米,缘厚0.6 厘米,1985年4 月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深度品鉴

此件抚琴引凤镜青铜铸造,黑漆古,无锈蚀。正面微凸,光可鉴人。镜缘八瓣葵花形,龟形钮,水面上徐徐升起一枝硕大荷叶,荷叶托于乌龟之下形成荷叶状钮座。镜背饰四组浮雕式图案。镜钮下方一莲池,池旁有四山石。镜钮上方山峦起伏,行云绕峰,云间透出一轮皓月,一只仙鹤引颈高飞,直入云间,另一只仙鹤在竹林上空的云间盘旋。镜钮左侧有一多髯者,峨冠博带,置琴于膝,抚琴左顾做吟啸状。其前陈设书案,上置书卷。其身后环绕茂密竹林,林间多新生竹笋。镜钮右侧两株茂盛的花树布于小丘之上,丘下一凤鸟挺立于石上,昂首翘尾,展翅欲飞。

此镜以一幅完整的图画表现,手法写实,整个画面为散点构图,疏朗流畅,饱满而富有生气。画面内容健康活泼,无拘无束,生气蓬勃,充满生命力,呈现出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展现出浓郁、率真、自由奔放的盛唐气象。此件铜镜质地厚重,镜面平整光滑,是一件不可多的上乘佳品,是我们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铜镜、金属制造技术等均有重要价值。

文化解读

铜镜在中国古代属于青铜器类,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产生的生活实用器物。1975年,甘肃省齐家文化墓中出土的一枚素面铜镜被认定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镜。铜镜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齐家文化金石并用的时代一直沿续到清代4000多年,期间没有断线。它的形制、纹饰、铭文、铸造工艺都与所处时代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在方寸空间里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因此,铜镜较其它器物更能体现时代特征。我国铜镜的发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早期铜镜古拙简朴;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秦汉魏晋南北朝丰满奇异;唐代铜镜富丽堂皇;宋金元明清铜镜秀色纤纤。其中唐代是继春秋战国和汉代之后中国铜镜发展的第三个高峰[1]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出现了100多年的相对安定的局面,唐代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手工业各部门也都兴旺发达,青铜铸造业中的铜镜业尤为突出,南方的扬州和山西的并州成为当时的制镜中心,唐代制镜的官员向朝廷朝贡铜镜,皇帝向臣下赏赐铜镜,作为加强联络、加强群臣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将铜镜作为对外交流的高级礼品。

统治者的重视与推进为制镜工匠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唐代铜镜业出现了发展繁荣的新气象。唐代铜镜突破了前朝铜镜的拘束和谨严的传统,将自由、豪放、新颖的时代精神纳入铜镜有限天地之内,无论造型、题材、纹饰、铸造工艺都突破了旧有的模式,大胆进行了创新。

从形制来看: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圆形、方形格式,出现了大量菱花镜、葵花镜、荷花形镜、亚字形镜等花式镜,偶尔还会有柄圆形镜。在体量上也不乏一些巨形镜。唐无名氏写的《迷楼记》,“铸乌铜屏数十面,其高五尺而阔三尺,磨以成鉴为屏,可环于寝。”

《资治通鉴•唐记•高宗皇帝》载:“匪舒又为上(高宗)造镜殿成,上与仁轨观之。仁轨惊趋下殿。上问其故,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适视四壁有数天子,不祥熟甚焉。’上遽令剔去。”由此可知,这种铜镜形体巨大,环壁而立,故有“镜殿”之称。

从镜背纹饰格局来看:唐镜突破了前朝传统的博局排列的格局,唐代中期铭文带也逐渐消失,因此,镜背内外区界的束缚消失,代之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的布局,出现散点式、独体式、旋转式、满花式等多种布局方式。

从镜背纹饰来看:盛唐时期铜镜大量采用瑞兽、凤凰、鸳鸯、花鸟、鸾凤、团花、宝相花及人物故事等新纹饰。此外,唐镜还吸取了中亚和西亚的因素。镜背内外区出现了忍冬、蔓草、葡萄纹样。其中瑞兽葡萄镜的出现,把中国的传统图纹,即从汉代以来的吉祥瑞兽和西方传来的葡萄结合到一起,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被誉为“连接欧亚文明之镜”。

从铜镜装饰工艺来看:工艺上出现了嵌螺钿、金银平脱、捶金银、鎏金、彩漆绘等新工艺,还出现了当时被人称为“七宝”的掐丝珐琅工艺,使唐镜华美异常。

唐镜形制多样,不拘一格,最可贵的品质在于其形制、纹饰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及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折射出唐朝的包容与开放的心态。

唐代采取了一种开明宽松的文化政策,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 ,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文化上的开明与宽松,唐代意识领域出现儒释道并存的状况。文化禁忌少,言论著述自由,使唐代文化具备一种狂狷气质,任性率真,勇于标新立异,敢于革新创造。各个领域出现了新技术、新学说、流派纷呈的盛唐气象。同时,唐代秉承汉代、魏晋南北朝、隋等前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唐太宗李世民声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唐代在对西方和印度等地区文化的吸收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建立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唐文化,其石刻、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都留下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的印记。文化上的宽松与中西大融合造就了唐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文学、史学、哲学、艺农、宗教、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或开创性的成就。

可以看出,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和中西文化频繁交往是唐代铜镜缤纷多彩趋向完美的主要原因。

比较研究

唐代铜镜富丽堂皇,异彩纷呈。由于制镜业的发展,不同纹饰的铜镜的功能也日趋宽泛,铜镜不仅作为照容之用,纹饰精美、技术高超的铜镜也是陈设、馈赠的极佳物品,同时也作为缔结姻亲的聘礼,祭祀与避邪的神物而存在,反映着唐代社会重要的民间习俗。

抚琴引凤与唐代真子飞霜镜相仿,这一题材在唐代十分流行。一般认为山鸡有映水而舞、鸾鸟有睹影而鸣的求偶特性。抚琴引凤铜镜中伯牙抚琴觅知音,鸾鸟映水舞不停的图像,从其社会民俗功能上来看,其表达的主题当是求偶、求知音。也是中华民族对婚姻的理解及其含蓄的表达方式。由此,此题材在唐代地域传播上非常广泛,流行时间也较为久远。

安徽省六安市文物局藏的“真子飞霜”铭葵花镜(图一),唐代,直径21.5厘米。八瓣葵花形,龟钮,荷叶形钮座。钮上方饰山云半月,远处瑞云之中群山重叠,云下田字格中铭“真子飞霜”四字。下方有荷池;左侧竹林旁有一人端坐,置琴于膝,前有几案;右侧树下凤鸟起舞。主纹外饰一周铭文:“凤凰双镜南金装  陪阳各为配日月  恒相宫□王□□  匣□羽琼瑶带同心  入心相亲照心照  保千寿”[3]

图一  安徽省六安市文物局藏的“真子飞霜”铭葵花镜

故宫博物院藏的竹林弹琴纹镜(图二),唐代,直径21.5厘米,重1.473千克。八瓣葵花镜,龟形钮。钮下方池水中伸出一荷叶为钮座,池旁有四山石。钮左侧饰一人坐于竹林中,腿上置一琴作抚琴状,前方有一几案。钮右侧一凤,凤展翅,长尾上卷,立于石上,凤上方还有两树。钮上方饰云纹和日出纹。近缘处有铭文一周,窄缘。铭文为“凤凰双镜南金装  阴阳各为配  月日恒相会  白玉芙蓉匣  翠羽琼瑶带  同心人  心相亲  照心照胆保千春”四十个字[4]

图二  故宫博物院藏的竹林弹琴纹镜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的真子飞霜镜(图三),唐代,边长17.1 X 17.3厘米,重0.55千克。亚字形,龟形钮,荷叶形钮座。钮左方竹林旁一人身着交领宽袖长衣端座,置琴于膝,双手抚琴。右方一棵树下一只凤鸟振翅、翘尾舞于石上。中间的荷叶上方有田字格,每小格一字,连读为“真子飞霜”。田格上为山云衔半月,亦称为云山日出。下方为石山水池,池水水波涟漪,池中伸出一片荷叶,荷叶上伏卧一只乌龟作镜钮[5]

图三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的真子飞霜镜

浙江省宁海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藏的真子飞霜镜(图四),唐代,直径24厘米。镜面布局清新,圆形,龟钮。龟钮上方一田字格,田字格内书“真子飞霜”四字。钮右铡一人端坐抚琴,前置一案,案上置笔砚。后方疏林丛竹。下方为池水湖面,水中一株荷叶亭亭伫立,叶上伏龟,形成镜钮。钮左侧一凤鸟展翅欲飞。镜上方云月隐约[6]

图四  浙江省宁海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藏的真子飞霜镜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河南博物院所藏抚琴引凤镜从形制上、纹饰上都具备盛唐时期铜镜的特点。此种形式与唐代流行的真子飞霜镜相仿,在唐代通常作为姻亲的礼物,并多以成对的形式出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件抚琴引凤镜保存完好,历千年仍乌黑光亮,光可鉴人,属于典型的乌铜镜;铜镜图案清晰,纹饰内容更为丰富、清新、活泼,生态盎然,充分体现着唐代风雅含蓄的文化情怀,是同类题材铜镜中上品。

趣味猜想

请问抚琴引凤镜背面的图案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唐代特种工艺镜

螺钿镜:唐代名镜。主题纹饰有人物、宝相花和鸟兽等。螺钿镜的制作,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漆地为黑色,螺钿为白色,黑白分明,光彩莹润,精致细巧,华丽秀美。唐代螺钿工艺较为盛行,螺钿镜的流行时期,是唐玄宗及其稍后一段时期,以后的其他时代较罕见。

金银平脱镜:金银平脱镜是唐代制镜技术的一种新工艺,属特种工艺镜。其制法,是先铸成有缘无纹的素面镜,将裁切好的金银纹饰片用胶漆贴于镜背,其上再覆漆数重,然后细加研磨,使金银饰片与漆面平齐显露,最后在金银片上刻划细部,构成完美的图案。镜背主题纹饰为四只口衔绶带的鸾鸟,这是唐代极为流行的纹饰题材,藉“绶”、“寿”谐音来表达祈福之意。


注释:

[1]孔祥星.中国铜镜概述 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艺术卷.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9.

[2]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四卷.

[3] 六安出土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 故宫藏镜.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5] 西安文物精华•铜镜.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

[6] 浙江出土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古花开,女,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文博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