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兔形镇
文物名片

青玉兔形镇,玉器,唐代,长8.5厘米,高4.5厘米。1978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在许昌市征集。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玉兔形镇,质地为新疆和田青玉,质地缜密,头顶部及双耳、背部均有黄沁色,体态圆润丰满,作伏卧状,双耳后伸抿紧贴颈背,后肢贴于腹部,腿部肌肉隆起,前两足蹲伏于头部下端,爪、趾毕露并拢,嘴紧闭,昂头,双目圆睁,注视前方,腹部平坦与肢足相连形成底部。在腮、耳、眼睑、鼻侧、四肢等处均用细阴线琢饰,趾、爪用粗线条雕饰。整个器型随形圆雕,雕工精美,雕刻圆润柔和,具有典型的唐代琢玉风格。

图1  玉兔形镇另一侧

这件唐代兔形玉雕造型生动逼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无论是出土还是传世品中均不多见,实为唐代时期玉雕动物佳作。从而反映出自唐始,玉器制作开始向面对自然、面对生活的方向发展。

文化解读

唐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为玉器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玉质材料的输入提供了便利。加之朝廷对玉器的需求大幅增长,也为琢玉的工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唐代玉器比起之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在玉料的选择上以和田青白玉为主,多取材于西域。其次玉器的造型与用途有了新特点。造型与用途趋向统一,功能明显。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器、实用玉器、摆饰玉日渐成风。此外,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不再通过线条来展示纹样,主要采用阴线描绘,表达艺术主题。[1]

镇纸最初是由镇演化而来,古人都是席地起居,坐卧有席,为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遂在席的四角摆放重物,称为席镇。镇作为压物之器,早期大多四枚为一套。192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5号墓出土的四枚盘龙铜制席镇,证明了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席镇[2]。玉镇就是用来镇坐席的玉器。目前最早的玉镇资料,是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玉豹。汉代以后,随着纸张进入文房,镇纸也逐渐成为了文房用具。

镇纸作为常见的文房杂具,是读书写字时用来压纸、压书的文具。在《南史·垣荣祖传》中有对镇纸明确的记载:“帝(齐高帝肖道成,427-482年)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3]。由此可推断,镇纸正式进入书房应不晚于南北朝。

镇纸在材料的选择上几乎没有什么限制,金、铜、玉、石、竹、木、象牙、玛瑙等皆可采用。一般说来,玉制品最多,也最适宜。

唐代文化艺术高度发展,使得文房用具开始被文人墨客重视,但相比较笔墨纸砚,镇纸仍未得到普遍使用,也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因此,作为唐代镇纸的玉器代表,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此件青玉兔形镇实属少见的佳作。

比较研究

唐代玉器与当时其他工艺品一样,在各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玉器的制作工艺在商、周、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其使用范围、器物品种、艺术题材、器型、纹饰题材以及用途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变化,开始了以写实艺术及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可以说唐代的玉器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玉器贴近自然、面对现实,少有商、周、秦、汉时期那种显示威严等级和神秘色彩的东西。自然界中的花草、蜂、蝶、虎、鹿、兔、羊、猴、飞禽等形象大量出现,五光十色的世俗题材增加。浓烈的世俗人情味,表现出雕琢艺术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美,基本上没有了早期玉器抽象化和图案化的风格[4]

目前所见到的唐代玉器大致可分为朝廷礼仪用品、装饰品和实用器等几类。其中动物类装饰玉器题材丰富,有兔、猪、蚕、狻猊、象、马、熊、狐狸以及一些保留有汉魏遗风的龙、蟠螭等神兽类。风格也由早期的抽象转向了写实,而且琢工娴熟、刀法圆润舒畅,所雕动物形象惟妙惟肖。

本院所藏这件青玉兔形镇,粗略来看几乎和明清时期玉兔没有很大的区别,但细观之,其工艺艺术、整体造型、局部细节,无不表现出唐代风格。尤其是四肢上部及颈部等部位若隐若现的细阴刻线,这是由唐代而始的在动物、人物身上及其他装饰类玉器上常见的、最为典型的装饰技法,用在此处生动地表现出兔毛的浓密细柔。自唐代开始,此种装饰技法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历代沿用,并且拓展了使用范围。但是汉唐以来,虽有一些诗文作品中提到文房用具四宝笔墨纸砚的使用,但史料研究发现,唐代并没有记载文房用具的专著。[5] 也就是说镇纸作为文房用具使用,在唐代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因此,这件青玉兔形镇,也显得弥足珍贵。

图2  玉兔形镇正面

到了宋代,出现“玉院”,为宫廷玉器作坊。民间玉器也昌盛起来。两宋玉器以龙凤花鸟作品为主,兼有其它造型的玉器。玉器器皿有仿青铜器的,还有杯、碗、盘、碟、壶、盒等,其中文房宝器更为广见[6]。镇纸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且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同时也出现大量书籍文献论及镇纸。张镃的诗中有:“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周密在《武林旧事·车驾幸学》 中说:“……内宫进牙界方”。陶毂的《清异录·畦宗郎君》中记载,有人甚至为自己使用或收藏的镇纸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号:“套子龟、小连城、千钧史”等等。[7]可见宋代镇纸不仅取材丰富,有铜、象牙、金等,而且形状也是变化多样。

1974年浙江省衢州市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青玉兔镇纸。[8]该镇纸为和田玉质地,长6.7厘米,宽2.6厘米,高3.6厘米,立体圆雕。兔首微俯,吻部微凸,刻有胡须,臀胸浑圆,体型丰满。以斜刀粗阴线勾划结构轮廓,细阴线表现局部和毛须,构思巧妙,神态逼真,尽显玉兔安逸闲适之态(图3)。

图3  青玉兔镇纸

玉器发展到明代,进入了造型和纹饰综合发展的时期,各种深浅浮雕、圆雕和镂空雕都很有特色,水平也特别发达,尤其是平浅刻和镂空技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代风格。此时的镇纸不仅风格有所创新,工艺技术及造型也有了长足进步。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中这样描写镇纸:“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绿虾蟆、蹲虎、蹲螭、眠犬、染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其玛瑙、水晶,官哥定窑,俱非雅器;宣铜马、牛、猫、犬、狻猊之属,亦有绝佳者。”这段引文不仅概括了当时镇纸常用的材质,而且对各种质地的镇纸进行了优劣比较,更表明镇纸多以动物为形制。[9]此外,明代还会将镇纸做成尺状,上有兽钮,起装饰作用。

青玉牛镇纸,长8.9厘米,宽6厘米,高4.46厘米,旅顺博物馆藏。青玉质,局部有褐白色皮壳。此青玉牛体态壮硕,转首观望,四肢屈于腹下,长尾卷曲于身边,神态悠闲,呈跪卧歇息状。综合运用圆雕、阴刻、浅浮雕技法,刻划牛的眼、耳、鼻、尾,手法细腻;在雕刻牛角、嘴、腹部时则顺势利用了皮壳的色质,构思别具匠心(图4)[10]

图4  青玉牛镇纸

清代玉器全面继承了中国玉器传统,总的趋势是向精巧发展。不但对古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还复制大量古玉,并变化古玉造型。在用料和设计、工艺方面,将内容和形式结合发展。工艺表现极为细腻,无论大小物件,制作均有一定难度。在玉料方面,清代是最充足、品类也最多的,各种玉石都有。这一时期的文房用具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不仅书斋中对镇纸的需求量增加,工匠身份与地位的提高,也为镇纸工艺的创新提供了机会。这一时期,镇纸制作增加了石、紫檀等材质,其装饰功能也增强,可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

青玉竹节小镇纸,长6.9厘米,宽3.9厘米,故宫旧藏。青玉质地,有玉皮。竹节造型,正面凸雕竹节和枝叶、蜻蜓,背面似竹节被纵向剖开状。整个造型精致生动,带皮雕刻使得竹节造型更加逼真,温润的青玉雕作竹节,也让整体更显清新雅致(图5)。

图5  青玉竹节小镇纸

黄玉琴式镇纸,黄玉质地,古琴造型,宽3.2厘米,长12.9厘米,厚1.3厘米。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此器玉质淡雅润泽,似乎暗示着与琴音之清韵相合(图6)。

图6  黄玉琴式镇纸

整体来讲,唐代玉器打破了汉代以前“礼玉”“葬玉”的神化和图案化,转而走向写实,这也为后来玉器走向生活、走入民间推开了大门。此后玉器的使用和制作在经过宋、明的继承发展,到了清代达到顶峰。而作为文房用具的镇纸,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上由单一功能性走向实用性,转而又兼具装饰效果;在选料上由单一材质慢慢走向各种材料相结合;在制作工艺和雕刻技法上也日渐成熟和复杂,既体现了匠人们高超的技艺,也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以及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兔形玉器

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祥瑞之物,它既是卯时之神,也是月亮的精灵、长寿的象征。

兔形玉雕流行于商周时期,且琢玉技术相当高超,能够雕出薄而均匀的生肖玉饰。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岗M1550 出土的青玉兔形佩,长3.9厘米,高2.3厘米,厚0.8厘米。青玉略显淡绿色。体扁平,伏卧状,两面雕刻,兔首微昂,双圈大眼,阔口微张,长耳后伸贴于脊背,鼓腹凹背,臀尾略翘,肢足前屈后蹬,似作蹦跳状,寓动于静,富有神韵。全身刻以双阴线云雷纹,腹中自头下至尾有一穿,前足中间及股后各有一孔,可用于穿系佩挂(图7)[11]

图5  青玉兔形佩

西周的兔形玉雕,在工艺和造型上都干练简洁,具有浮雕效果。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征集的青玉兔形佩,长6.5厘米,呈片状。玉兔匍匐,体若璜形,俯首,大眼,圆耳竖立,短尾下垂,耸肩凹背,凸胸鼓腹。虽仅以单阴线刻圆眼,但整件玉雕轮廓清晰,刚劲有力(图8)。

图8  兔形玉雕

兔形玉雕多见于商周两代,其后消失直至隋唐两宋之时方又出现,但数量极少,存世无多。唐代兔形玉雕的艺术水平明显超过了以前各代,反映出人们艺术审美能力的变化。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兔形镇为典型代表。

宋代以后,圆雕技法更为娴熟,玉雕造型更趋写实。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的青玉兔,长3.5厘米,高2.6厘米。圆雕,料呈青色,略带黄沁,光润亮泽。玉兔头部略抬,双眼圆睁,尖吻前伸,阔口微张,条形鼻梁,叶状长耳并列向后贴满脊背,尾巴下垂夹在股中。以粗阴线刻画兔身主要结构轮廓,平行的细短阴线刻饰兔毛,腹背上下竖穿一孔,可系可佩,为典型的宋代玉雕佩饰挂件(图9)。

图9  青玉兔

另外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还收藏一件元代白玉兔饰件,长7.9厘米,宽2.4厘米。玉料呈白色,间有黄色沁斑,质感温润。正面镂空雕刻山峦,以此为地浮雕出追跑状双兔,背面有一穿鼻儿,可以穿系结缀为饰。从雕刻技法来看,镂空背景局部,突出主题,且透雕、浮雕、阴刻、圆雕手法相结合,更富艺术表现力(图10)。

图10  白玉兔饰件

清代玉雕继承了前代的工艺技巧,造型塑造更加精湛。这一时期的兔形玉雕琢制细腻,多有镶嵌,能够突显皇家尊贵。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嵌宝石卧兔,长13.5厘米,宽5.1厘米,高8.5厘米。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口衔灵芝,不仅造型新颖,兔衔灵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图11)。

图11  玉嵌宝石卧兔

兔形玉器的雕刻水平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从早期的简单朴拙到粗狂险逸?而后逐渐趋向工整端丽。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只写实性的兔子,但是它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精神内涵的挖掘,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曲石.唐代玉器[J].华夏考古,1999(3).

[2]冯宁.清新脱俗的明清文房用具[J].东方收藏,47.

[3]汪跃华.漫话镇纸[J].检察风云,2012(15):92.

[4]吴萍,邱向军.唐代玉器简析[J].中原文物,2011(5):106-112.

[5]王小娟.宋代文房四宝与文人[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6]赵永魁.中国玉器发展史略讲座第五讲封建社会玉器——宋、辽、金、元、明时期[J].知识窗:52-57.

[7]侯赛.文房“小五”:镇纸[J].收藏,2015(8).

[8]建子龙,任战军,高玉琪.中国古代兔文化[J].兔业文化,2014(3).

[9]王家国.文房杂具概说[J].上海大学学报,1996(4).

[10]徐媛媛.如玉君子——旅顺博物馆藏玉制文房用具赏析[J].鉴赏:33-36.

[11]王蔚波. 兔形玉雕的历史流变 (上)[J]. 艺术市场, 2011 (8):65-69.

趣味猜想

兔作为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动物,作为装饰,在古代它都被用在哪些地方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熊丽萍,本科学历,就职于河南博物院办公室,文博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和文化历史研究。    

梁爽,云南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方向硕士,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