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文物名片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瓷质地,明初文物,通高40厘米,口径10厘米。1958年河南省荥阳贾峪镇楚村明周惠王墓出土,1971年河南博物院正式收藏。

深度品鉴

1958年5月,一场大雨过后,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楚村的一座墓葬露出墓室,经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土数件青花瓷器及墓志铭。据墓志载,该墓为明代周惠王与妃谭氏及夫人张氏、宋氏的合葬墓[1]。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出土于该墓之中。

从造型来看:这件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侈口,细颈,溜肩,垂腹,下腹渐鼓,至底斜收,圈足微侈。造型俊秀优美,曲线流畅,楚楚动人。

从青料的呈色来看:此玉壶春瓶通体施满釉,釉下用青花绘画。青花是我国传统的釉下绘彩瓷器品种,其表呈白地蓝花,蓝中透青。青花瓷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其制作方法是用含有氧化钴的青料在器胎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经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仔细观察,此玉壶春瓶使用的是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料自元代传入中国,此器物上的青花呈色光彩焕发、鲜艳明快,但因为青料中含有铁质和其他杂质,云龙纹上有浓淡和深浅不同的色泽,浅处为天蓝色,浓处色沉如靛,并有似铁锈的斑点,靛色和铁锈斑的地方都微凹不平,铁锈浓处深入胎骨,并有浅淡的锡光。

从器身纹饰来看:此瓶器身绘云龙纹图案。龙小头,细颈,龙首高昂,与尾相应,缠绕器身;长嘴,上颔前凸上翘,双目圆睁,两只鹿角;身有鳞,背有鳍,肘部有肘毛三条,迎风肆意飞扬,张扬而自如;爪为五趾,趾甲较为尖利,爪呈抓状,其状凶猛威武。如意状云纹分布于器口、颈部、圈足及器腹,云纹辅助衬托腾龙,龙仿佛腾云驾雾自空中扑面而来,动感极强。整个画面构图严谨,云龙纹形象精奇,笔法流利酣畅,神采飘逸。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此器物是明代藩王墓葬出土,有明确的出处,这不仅为该器物断代提供时间下限的参考依据,也为该类型器物的断代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该器物不仅造型秀美,而且釉色莹润,构图有致,堪称工则良巧,色则美备。这件青花云龙玉壶春瓶出土时原鉴定为元代产品,随着出土明初青花器物的增多,专家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定为明初时期产品更为确切。

文化解读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出土于明代周惠王墓。周惠王朱同镳,是周懿王朱子埅的庶子,初封睢阳郡王,成化二十三年袭封,弘治十一年薨,是明代周藩王王府宗室成员之一。

据《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立国,为捍卫国家,安定地方;洪武二年“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2];三年,以封建诸王告太庙,定亲王等封爵册宝之制,并于洪武二十八年更定。此后,分封同姓藩王成为明代定制,历朝不绝。据《明史》卷一一八《诸王三》记载:明太祖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于洪武元年被立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逾月,殇”不封王,其余二十四字俱被封为亲王,侄孙朱守谦也被封为靖江王,唯“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3]

明成祖之胞弟朱橚初封吴王,建藩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藩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周藩亲、郡王及其王族成员卒后葬于禹州、开封、郑州等地,形成规模巨大的陵墓群。

据《明史》载,周藩共传袭十一世十三王,其世系如下:

周定王——周宪王

                 周简王——周靖王

                                  周懿王——周惠王——周悼王——周恭王——周康王——周庄王——周敬王——周端王——末代王(恭枵)

由以上之世系可以看出,周惠王为周定王之后第三世藩王,云龙纹的玉壶春瓶也与墓主人身份相称。

玉壶春瓶是盛器的一种,多作酒器,金元时期常与碗、盏、盘组合在一起使用,这与宋代流行的盘、盏与注碗的组合稍稍有别。如河南省登封王上村金墓壁画[4]及陕西省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5]中都显示了这样器物组合的图像。

河南省登封王上村金墓为金代中晚期的壁画墓,西南壁壁画(图一)中绘三侍女,右边侍女身形高大,手捧一浅平盘,盘内置一细足小酒杯;中间侍女手捧黄色盘,盘内置水果;左边侍女双手抱一白色玉壶春瓶,执礼甚恭。

图一  河南省登封王上村金代壁画墓墓室西南壁壁画

东南壁(图二)与西南壁相对,亦绘三侍女,左边的侍女仪态端庄,双手捧一白盘,盘内置两盏托,盏托上置两撇口小盏。侍女所端的盘、盏皆为宋金常见之物,尤其是西南壁侍女所抱玉壶春瓶,颈部细长。

图二  河南省登封王上村金代壁画墓墓室东南壁壁画

陕西省蒲城洞耳村元墓“堂中对坐图”(图三)中,墓主夫妇对坐于一座屏风前方,男主人的左侧绘一少年,面容清秀,拱手侍立。身后置放条案,案上错落摆放有插牡丹花的直颈盘口瓶一个、玉壶春瓶一个、托盘一个、水匜一个以及酒盏两个。

图三  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堂中对坐图”

陕西省蒲城洞耳村元墓“行别献酒图”(图四)中,再现了庭前临行奉酒饯别的场景。有两人跪地敬酒,略前者双手托盘,盘中置有两个酒盏。略后者怀抱玉壶春瓶,等待注酒,两人身后有两犬逐随。受酒者正欠身探手,欲执酒盏。

图四  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行别献酒图”

通过河南省登封王上村金代壁画墓及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再现了墓主人曾经的生活场景以及器物的组合与使用情况。每幅壁画中的玉壶春瓶,一般都与盏、盘、杯或盏等器皿一起使用,构成固定的器物组合。在使用上来看,玉壶春瓶是人们用于盛酒、注酒的用具。

元代以后,玉壶春瓶的颈部变得短粗,腹部肥壮,不便把握,逐渐转变为陈设品。明代玉壶春瓶早期多见白釉光素器、白釉暗花器及青花器;中、晚期以青花器最为常见。图案纹饰也较明初丰富,主题纹饰常常是云龙、梅花、兰、花鸟、缠枝莲、竹石芭蕉等等。龙的图案是宫廷御用的品种,普通百姓是无法享用的,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一种具有鲜明等级差别的装饰内容。本文介绍的玉壶春瓶是以云龙纹为装饰,其使用者即为藩王,属于皇室。梅、兰、缠枝莲、莲池水禽等图案则能引起文人士大夫们的共鸣,花鸟树木之题材能更适合一般殷实人家的追求。从总体的趋势上看,釉彩品种的不断增多,装饰题材的不断丰富,使得玉壶春瓶的欣赏意味变得浓郁,较宋、金时期单纯的以使用为主要目的的器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陈设、赏鉴的功用无疑成为玉壶春瓶的制造目的。从王宫皇室至文人士大夫到殷实人家都把玉壶春瓶作为一种陈设品,不仅因为于造型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其装饰工艺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的审美要求。

比较研究

玉壶春瓶皆为侈口、长颈、垂腹、圈足,但不同时期的器形又有细微的差异。以下即选宋、金、元、明各个时期的器物,作简单的器形比较,藉此了解玉壶春瓶的发展脉络。

河南省禹州白沙水库出土的宋代白釉玉壶春瓶(图五),20世纪50年代入藏河南博物院。器物高25厘米,腹径40厘米,口径7厘米。侈口,长颈,垂腹,圈足,通体施白釉。

图五  宋代白釉玉壶春瓶

1969年北京市怀柔县南坊村出土的金代青釉玉壶春瓶(图六),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器物高29.2厘米,口径4.7厘米,撇口、细长颈,圆鼓腹和圈足,通体施青釉。细细长长的颈部使得注酒时更易把持。此玉壶春瓶与河南登封王上村壁画墓墓室西南壁壁画中的白釉玉壶春瓶形制极为相似,颈部特别长。

图六  金代青釉玉壶春瓶

1956年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出土的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图七),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瓶高30厘米,腹径15厘米,口径8.4厘米,颈部细长,颈下渐广,垂腹,圈足微微外撇,通体满釉,釉下绘青花。

图七  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双狮戏球八棱玉壶春瓶(图八),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高32.5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9.8厘米。瓶身绘九层青花纹,颈部绘蕉叶纹、回纹和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双狮戏球图,狮身系彩绸缨络,回首翘足,嬉戏争斗,空白处间以杂宝。下腹、胫、足部绘钱纹、莲瓣、回纹及卷草纹。造型优美,纹饰生动清晰,青花色泽浓艳。 

图八  青花双狮戏球八棱玉壶春瓶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图九),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高32.2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11.9厘米。

图九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图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高32.8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10.8厘米。

图十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通过以上不同时期的几件玉壶春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从造型上看:宋金时期的玉壶春瓶,整体修长,从口沿到腹部的长度占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元代玉壶春瓶除基本保留了宋代修长的特点外,从口沿到腹部的长度较宋金时期缩短,占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颈部变得短粗,肩部变窄。虽然出现了八棱的玉壶春瓶,但造型上也有这种变化的趋势。可以说元代的特点是细颈、瘦腹,风格较为秀巧。明洪武的时期,玉壶春瓶颈部略粗,腹部也浑圆饱满;永乐时期,玉壶春瓶颈部变细长,腹部略敛,颈部腹部间的变化也更为柔和、协调。总之,明代玉壶春瓶整体更趋矮壮,颈部虽细,但明显的缩短了。肩部更为宽厚,腹部更为丰满,重心在腹部下侧,使瓶体变得更加稳定。

趣味猜想

猜想一:“玉壶春瓶”指的是器物的名称,“玉壶春”又是什么呢?

猜想二:龙纹是明、清官窑瓷器上的主要纹饰,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器身的图案是龙与云。亲爱的朋友,您知道除此之外,在瓷器的装饰图案中,还有龙与其他的图案组合么?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明代藩王墓葬

对明代藩王墓葬的发现与关注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意义上对明代藩王墓葬的考古发掘是20世纪中期以后。先后发现、发掘的明代藩王墓葬有几十座,且已经有学者就明代藩王陵寝制度[6]和藩王陵墓出土瓷器[7]进行过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所用瓷器的类别、来源以及所体现的制度等等。参考明代历史分期以及藩王陵墓形制自身表现出的差异,明代藩王陵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洪武至洪熙时期(1368~1425年);第二时期,宣德至嘉靖时期(1426~1566年);第三期,隆庆至崇祯时期(1567~1644年),并以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大区。[8]

据统计,在已经发现的数十处明代藩王墓葬(或合葬墓)中,出土瓷器的有二十多处,共出土瓷器80余件。明代藩王墓随葬有大量的金银器、铜器、锡器、玉器、漆木器、釉陶器等,如梁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随葬品多达5100件。总体看来,明代藩王墓葬使用瓷器作为随葬品的数量并不多,随葬瓷器数量最多的是益庄王朱厚烨墓,也仅有18件。从随葬瓷器的数量来看,远不如金银器、铜器、锡器、玉器、漆木器、釉陶器等普及。因此,在瓷器的类别和数量上,明代藩王丧礼中的瓷器并不具有仪礼的意义,却具有时代和地域的差别。

桂林博物馆珍藏300多件梅瓶,这些梅瓶绝大部分出自明代藩王墓葬区发掘清理或追缴回的文物,靖江王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至顺治七年十一月亡国,存世二百八十余年,传十一世孙,十四王。其王陵区出土的梅瓶,也是明代藩王随葬品的集中展现。

而位于河南地区的明代周藩王墓葬,分布在禹州、开封郊县、郑州、荥阳等地,形成规模巨大的陵墓群。这些王陵虽属明朝宗室墓葬,但比起帝陵,它们的等级较低。入清之后,各陵祭扫无人,缺乏保护,盗掘严重,加上不断被百姓农田侵蚀,渐次湮没无闻;加之平整土地之举,使寝园原貌尽失。此外,由于文献记载不详,这些王陵的相关资料逐渐遗失。对此,郑州大学的孙凯老师对散处各地的王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并对明代周藩亲、郡王墓的保存状况、分布、墓区制度、影响墓址选择的因素、埋葬制度等方面做了研究[9]。本文介绍的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即是周惠王墓出土的器物之一,两者可相对应研究。


注释:

[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十世纪郑州考古[M].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

[2][3] 张廷玉,等.明史[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宋金壁画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J].西安:考古与文物,2000(1).

[6][9] 董新林.明代诸侯王陵墓初步研究[J].北京:中国历史文物,2003(4).

[7] 丁鹏勃.明代藩王墓出土瓷器研究[J].北京:中国历史文物,2008(1).

[8] 孙凯.明代周藩王陵调查与相关研究[J].郑州:中原文物,2011(3).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