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石刻头像
文物名片

宋陵石刻头像,石质,宋代,高80厘米,底长39厘米,肩宽50厘米,头宽20厘米,厚33厘米。2009年河南巩义宋陵周王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该石刻头像,仅存胸部以上部分,左耳残缺。他头戴高冠,冠前饰额花,贯笄,身穿交领服,面部和善,温文尔雅。

石像整体以圆雕为主,刻功细腻、线条流畅、比例适度。局部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手法,其在面部五官刻划上以写实为主,准确的把握了人物额丘、眉弓、颧骨、下颊、鼻梁等解剖结构点,真实再现了一位脸型圆润俊秀的男性形象。同时在表情的刻划上又有所夸张,运用线条及凹刻表现瞳孔,突出人物的两只眼睛,眼角下耷,极富肃穆哀戚之情,似在哀悼墓主人。   

图1  石刻头像面部细节

其所带高冠,采用减地浅浮雕的雕刻手法,通体雕刻纹饰。冠体正中刻画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朵饱满,花瓣曲卷翻转,充满生机,这一纹样也是北宋皇陵的主要装饰纹样。冠体两侧为蔓草纹,冠的底部装饰菱形叶片纹饰为额花。整个高冠雕琢精美,十分华贵。石像的细部处理亦是一丝不苟,其眉毛、胡须及脑后的发丝都雕刻的丝缕分明,细致入微。这件形神兼备,雕刻精细的人物雕塑,堪称宋陵石雕的杰作。

图2  头冠细节部分

图3  石刻头像左侧部分

该石刻头像2009年出土于巩义宋陵周王墓,根据宋陵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该墓应该有神道,石像或许是此墓神道上的石刻雕像。因现场已被庄稼覆盖,无法考证。

文化解读

周王墓是宋真宗的儿子赵玄祐的墓,它位于巩义市芝田镇芝田村南,随葬于其祖父宋太宗的永熙陵。据《宋史·礼志》记载:北宋皇陵中陪葬的主要是“皇子、皇孙、公主之未出閤者,及诸王夫人之蚤亡者”。[1]从现存史料中查寻到的宋皇室陪葬墓有332座[2],而实际上陪葬墓数量可能多达千座以上[3]

周王墓出土的随葬品并不丰富,但其墓中出土的墓志铭为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及北宋皇族的丧葬礼制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图4:周王墓出土墓志盖

图5:周王墓出土墓志铭(图片来源:《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从墓志铭得知,墓主人赵玄祐为宋真宗的第二个儿子,“王讳玄祐,字庆长”,至道元年(995年)十一月生人,生母为真宗章穆郭皇后,卒于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年仅九岁,死后被其父追封为周王,谥悼献。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追册自己早夭的二哥为皇太子。《宋史》中对赵玄祐只是简略提及,而墓志铭文则记载了周王祐的生卒年月、生前制授封爵、人品性情、父母的宠爱程度及病故丧葬等情况,弥补了文献的缺漏之处。赵玄祐生前备受其父真宗的宠爱,曾属意为太子人选,他死后“哀荣之数,斯以极致”,其葬仪是按太子的规格执行的,级别很高。墓志铭中对玄祐的丧葬程序及礼仪作了详细的记述。除周王墓志铭外,历年来在北宋皇陵区共出土了近120件陪葬墓墓志和墓记[4],通过对这些墓志铭文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一窥北宋皇室宗亲丧葬礼制的特点。

首先,诸王及宗室的丧葬有着严格的礼仪,即便是早夭的儿童亦要严格按照礼制。“虽殇子其葬也有文,礼之如成人。”[5]“已有爵命,宜同成人”[6],这在赵玄祐及宋代其他早亡的皇子、公主墓志铭文中都有体现。

其次,在埋葬时间上,虽然北宋皇帝严格遵守“七月葬期”的规定,即从驾崩之日至安葬不得超过七个月的时限,而北宋皇室子孙的葬期似无严格的限制。从已出土陪葬墓墓志来看,往往是先将其灵柩殡于京城的寺庙禅院,待皇帝驾崩或皇后薨后安葬时,才一并由初窆之处迁运至陵区集中进行陪葬。如赵玄祐的墓志铭中载,玄祐薨于咸平六年(1003年),最初“权窆于开封府开封县汴阳乡之禅惠僧舍”,至景德三年(1006年)才陪葬于永熙陵,间隔了三年之久[7]。每个帝陵陪葬墓的下葬时间也并不完全统一,有时会间隔许久。据载,太宗的永熙陵在景德四年(1007年)以前,陪葬的有其子郓王元份、安王元杰和宋真宗子周王玄祐等[8]。 但直到宋仁宗初年,仍有宋太宗长子元佐“陪葬永熙陵”[9];庆历四年(1044年)还有周恭肃王元俨“陪葬于永熙”[10]

第三,由于深受北宋时期阴阳堪舆思想的影响,北宋皇陵的陪葬墓下葬时都要遵吉卜而葬,皇室陪葬墓均埋葬于皇后陵的西北部,埋葬相对集中。[11]如宋神宗儿子兖王墓志中载“神宗元丰二年卜五月戊寅往祔于永厚陵下宫之壬地。乘卫王之凶,五月而葬也。” [12]

第四,北宋皇室的陪葬墓虽是按世系来埋葬,但并未严格按照子随父葬,或是妻随夫葬的辈分来下葬。早逝的皇后可陪葬在先辈的帝陵旁。如太祖的王皇后、贺皇后祔葬于宋宣祖的永安陵,真宗的郭皇后祔葬于宋太宗的永熙陵[13]。孙子、孙女死后亦可陪葬其祖父或祖母,如周王赵玄祐就是随葬在其祖父宋太宗的永熙陵,宋徽宗的女儿邓国公主、蜀国公主、商国公主随葬在其祖父宋神宗的永裕陵[14]

再者,北宋皇陵陪葬区往往实行夫妻同穴合葬墓,与帝、后同茔不同穴的合葬不同。如60年代初清理的魏王赵頵夫妻合葬墓,据墓志得知赵頵薨于元祐三年(1088年),其妻越国夫人薨于崇宁二年(1103年)。先葬魏王,十余年之后,其妻越国夫人才与之合葬。[15]   

比较研究

该石像的下半部遗失,无法从其所着服饰等细节来确定其身份。但从石像的现存部分来看,其所戴的冠比较独特,造型高耸,装饰花纹繁缛,华贵精美。冠帽是古代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或许我们可以由此对该石刻头像的身份做一推测。宋代建国后,继承古制,规定了皇帝、太子、诸王及各级品官在朝会祭祀等重大场合所着的不同冠帽,分类如下:

通天冠,“天子之服”,其形制为“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16]如下图所宋神宗所戴即为通天冠。(图6)  

图6:故宫南薰殿旧藏宋神宗半身像

远游冠是皇太子受册、谒庙时的首服,“十八梁,青罗表,金涂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为缨,博山,政和加附蝉。” [17]  尚未见到实物。

诸臣着朝服时所戴的冠有三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18]进贤冠。漆布为之,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罗制冠缨,垂于颌下打结。其以梁数为差,宋初分为五梁、三梁、二梁,至元丰后分为七等。本文据《宋史·舆服志》的记载整理下表:

表一:进贤冠等级表

图7:宋代进贤冠(图片来源:《中国古代服饰史》)

貂蝉冠又叫做笼巾。藤织,外涂以漆,其形正方,左右有用细藤丝编成像蝉翼般的二片,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以黄金附蝉,左右各为三小蝉,并有玉鼻在左旁插貂尾,所以叫貂蝉笼巾。官职最高的官员在大朝会时加于进贤冠上,即第一等的冠饰。  

图8:宋代貂蝉冠(图片来源:《中国古代服饰史》)

獬豸冠,即在进贤冠梁上刻木作为獬豸角的形状,并用碧粉涂之。它的梁数,按其本官的品级而定。传说獬豸是一种神兽,能分辨曲直,惩戒恶人。所以,此冠历来是御史台中丞、监察御史等执法官员的首服,也被称为“法冠”。关于獬豸冠形制,尚未见到较确定的实物。

该石刻头像为周王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应为官员形象,其所戴冠自然不是通天冠或远游冠一类,应是类似宋代官员所戴的进贤冠,只是冠梁梁数未曾刻画。宋陵陪葬墓的石刻风格一般都与所陪葬的帝王陵神道石像相似。周王墓是在真宗年间随葬永熙陵的,其石刻风格介于永熙陵和永定陵之间。我们就从太宗永熙陵和真宗永定陵的文、武官石像来考察。

图9:永熙陵文官石像    图10:永熙陵武官石像

图11:永定陵文官石像 图12:永定陵武官石像

(图片来源:《北宋皇陵》)

从上图来看,该石像与永熙陵文、武官石像的冠式基本相同,都是通体饰以花纹的进贤冠,而表示官品的梁数都不甚明显。该石像脸型圆润,面部表情温文尔雅,与永熙陵的文官脸型表情较相近,只是后者颌下有须而略显老态。与永定陵的文官像相比,其冠式装饰更繁缛,但面貌都相对年轻和善。而两帝陵武官的表情都比较的严肃,眉宇紧锁,怒目圆睁,给人不怒自威之感。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此随葬石像身份应为一戴进贤冠的年轻文官。

相关链接

北宋皇陵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前后经历163年之久。北宋九位皇帝除徽宗、钦宗外,其余七位及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均埋葬与此,故称“七帝八陵”。此外,还祔葬有22位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宗亲的陪葬,形成一个庞大的宋代皇室陵墓群。

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南依嵩山、北傍伊洛河,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总面积达156平方公里。这里黄土深厚,水位偏低,盛产适于建造陵墓和雕刻石像的石料。北宋皇陵选在此处,不仅因其自然地理环境适合营建茔域,还受北宋时期盛行的阴阳堪舆术的深刻影响。北宋时期,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说,即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与阴阳五行的土、金、火、木、水对应,这样即在阴阳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埋葬方位。北宋皇帝为赵姓,属于角音,与木行对应,木主东方,阳气在东,因此所选葬地宜东南仰高,西北低垂。[19]北宋皇陵所选的东南依山、西北傍水的地貌特征,正与角姓木行所利的地理形势相符。这种坐北面南且南高北低的陵园布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皇陵,成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史上的孤例。[20]    

图13  北宋皇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图

   (图片来源:《北宋皇陵》)

北宋诸帝、后陵中,八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地面现存十八座。依据帝系先后、各陵的分布位置,以及历年来的调查资料,宋陵可划分为西村、蔡庄、孝义和八陵四个陵区,具体内容可见下表:

表二:北宋皇帝陵一览表[21]

北宋皇陵中除赵匡胤外的其他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生前皆不预造寿陵,都是死后由山陵使选定陵址,随即开工营造陵墓。且北宋诸帝几乎都严格遵守“七月之葬”的礼制,即自皇帝驾崩至埋葬不得超过七个月,否则认为灵魂不能祔入祖庙。这与汉唐时期皇帝即位后就开始修造皇陵不同,其时间相对紧张。因此,宋陵的建造规模比之汉唐要小许多,布局更加紧凑。

北宋诸帝的陵园的建制相同,平面布局紧凑而整齐划一,形成定制。其陵园皆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帝陵皆是坐北朝南,其布局由南向北为鹊台、乳台、仪仗石刻、南神门、陵园。陵园四角为角阙,东、西、北三面也均有神门,陵园正中为陵台(台下即地宫),再向北是下宫。其中,永安、永昌和永熙陵的下宫位于上宫西北、祔葬的皇后陵之南;永定陵之后的五陵,下宫稍向后移,建于祔葬的皇后陵北部。这种上、下宫的布局,是赵宋皇室信奉阴阳堪舆,按照经书来选择吉地的结果。

北宋诸陵中除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弘殷与昭宪杜太后合葬于永安陵之外,其余帝后皆实行“同茔合葬”制,即皇后单独建造陵园,祔葬于帝陵的西北隅。后陵规制与帝陵相仿,只是陵域面积较小。

北宋诸陵前的神道石像生数目完全相同,在排列顺序上整齐划一。一般是一对望柱在前,其后从南向北分为三组,一以卤簿居先的一对象与驯象人,后置一对瑞禽神兽性质的石屏和角端;二以四匹仗马及八位控马官为首,后置有去邪作用的虎和羊各四;三为传统仪仗行列,共计有客使六、武臣四、文臣四、门狮二、镇陵将军二、宫人二、内侍二,此外在东、西、北三神门和下宫门外各有门狮二,南神门外和下宫门外各有上马石二。石像集中排列在神道的东、西两侧,间隔距离较近,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宫廷仪仗,其组合和布局更加符合主题需要,显示了陵墓主人的神圣威严和至高无上。 [22]

图14:永熙陵东列神道石像生

北宋皇陵气势宏大,陵园建筑基址和石雕群像保存完整,是宋代陵寝制度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二十二·志第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0:1943.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92-505,附表五.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62.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347.

[5] (宋)王珪撰.华阳集·卷39·宗室右武卫大将军均州防御使殇子墓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艺术馆:1935-1937 年.转引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63.

[6]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二十四·志第七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0:1959.

[7] (宋)杨亿撰,元·杨载撰. 武夷新集 杨仲弘集[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77-178.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61.

[9]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M] .北京:中华书局,2000:7208.

[10] (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八·故郓国公主石记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60.

[12] 马晓建.北宋皇陵兖王墓志考略[J].中原文物,2011(5):77.

[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49.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61.

[15] 周到.宋魏王赵頵夫妻合葬墓[J].考古,1964(7):349-354.

[16]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0:2361.

[17]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0:2364.

[18]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0:2374.

[19] (宋)王洙等撰.《地理新书》卷一.集文书局影抄金明昌三年本,1985.

[20] 陈朝云.南北宋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0.

[2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6.

[2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1.

趣味猜想

宋代冠与服制是配套的,戴什么冠,穿何种服,佩哪种饰品,都有严格的规定。请根据文献记载和宋陵其他官吏形象,来描绘该石刻文官所穿服饰是怎样的?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闫睿,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