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青釉洗
文物名片

豆青釉洗,瓷器,宋代,高5厘米,口径17.5厘米,重350克。1981年汝州市骑岭乡十里铺村宋墓出土。现藏汝州市汝瓷博物馆。

深度品鉴

豆青釉洗(图1)为圆唇、直口、弧腹下收、平底,器表施釉匀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光洁明亮,开片细碎而且有规律,胎较薄,约0.25-0.3厘米,质较坚密,采用满釉支烧制成,底有五个近圆形支钉痕,直径0.2~0.25厘米,器型规整、优美,烧制精湛。

图1 豆青釉洗底部

1981年汝州市群艺馆(原临汝县文化馆)对汝州市骑岭乡十里铺村的一座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2件青釉洗,另一件为天青釉洗(图2)。从胎、釉及精湛的烧制技艺看,这两件青釉洗均与汝州市城东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相同,与一般民间用瓷有明显的区别,是一件宋代御用青瓷中的精品。1984年汝州市群艺馆将这两件青釉洗移交汝州市汝瓷博物馆。

图2 汝州市汝瓷博物馆藏天青釉洗

文化解读

汝州自隋唐设州以后,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地。其所辖地鲁山、郏县均为唐宋以来我国北方重要的产瓷场地。宋、元时期,在古汝州辖地鲁山、宝丰、郏县等地窑群密布,盛烧青瓷。至今仍旧在民间流传有“青凉寺到段店(鲁山窑),一天进万万”,“东沟到黄窑72座汝瓷窑”的谚语。从采集的标本看,各窑主要制品多为民窑汝瓷,少部分兼烧白瓷、三彩、黑瓷等。除汝州严和店等三处窑场纯烧或多烧豆绿釉瓷外,其余均为烧制天蓝、天青、葱绿、粉青等色为主;胎质较坚密、釉色浅者灰白,重者成紫褐色;造型有碗、盘、洗、碟、炉、罐、盂、盒等;发现的窑具有弦纹漏斗状、锅底状匣钵和圆形垫饼、垫圈、支钉等。在汝州规模较大,烧造时间较长的严和店、东沟两处古窑群,遗物堆积满坑满谷,废窑累累,排列有序。四十六处窑群计窑炉数百座,可见昔日汝窑兴盛之状况[1]

1983年,在宋代古汝州辖地,今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发现了类似宫廷御用汝瓷的瓷片标本。1987年后,经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不但出土物与传世汝瓷相对照,而且还出土了大量前所未见的新器型,从而揭开了汝窑窑址之谜。汝州市城东张公巷窑址出土了较多与宝丰清凉寺御用汝窑特征相类且制品更精美的瓷片标本,经多次发掘,确定为一处重要的青瓷窑址。从文献可见,汝州在宋代政和五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这与宋人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政和间,京师自制窑烧造,名曰官窑”的时间相吻。从发掘情况可看出,汝州张公巷窑的烧造时代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相近或稍晚烧造青瓷,且制品较精,中外多数陶瓷专家都认为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文献“京师自制窑烧造”中的“京师”可释为:1.帝王的都城;2.天子的军队;3.朝廷。从张公巷窑的位置及其较宝丰清凉寺汝窑制品更精和结合文献看,“京师”应为第3种解释,就是 “朝廷”。在汝州张公巷另外“自制窑烧造”,即张公巷窑可能就是北宋官窑。由于清代记载的北宋“官窑”传世品与张公巷窑出土青瓷不同,且张公巷窑址地处汝州市城区内,大部分遗迹被压在民房之下还没有发掘,所以,张公巷是不是“官窑”,还需要考古工作的深入和不断的研究才能逐步揭示[2]。这件青釉洗为深入研究张公巷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比较研究

由于汝窑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青瓷的时间短,现存传世品极少。南宋人周辉 《清波杂志》就已经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中国陶瓷史》记载:“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瓷窑”[3];实际上北宋官窑传世品更少。为了比较全面的反映张公巷窑产品的面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新民先生在《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一书中收录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台北鸿禧美术馆等单位收藏的张公巷窑外传青瓷器(包括殘器)不足十件。张公巷窑产品制作讲究,工艺精湛,它的性质应属官窑。张公巷窑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色呈粉白、灰白、浅灰,与汝窑的香灰胎不同;张公巷窑青瓷胎质细腻坚实,为汝窑所不及,器形有碗、盘、瓶、壶、洗、枕、盏、盏托、熏炉、套盒和器盖等,其中不少器形与汝窑瓷器相类,而花口折复盘、葵口平底盘、椭圆裹足洗、四方平底盘和长方体枕等,则为汝窑所不见;带圈直足的器物较多,直圈足底部虽然无釉采用垫烧,但是其制作之规整,烧造之精美也是前所未见。汝窑圈足多外撇,张公巷窑青瓷外裹足的较少,圈足多不外撇。张公巷窑青瓷器底支钉痕呈非常规整的近圆形米粒状,支钉分别为三、四、五和六枚,汝窑支钉痕多呈芝麻粒形状[4]。从目前考古发现可知,汝窑洗类有三足洗、平底洗、椭圆洗、圆形裹足洗等;张公巷窑出土有弧腹平底洗、椭圆裹足洗、椭圆内凹底洗等。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天青釉平底洗(图3) 高5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2.8厘米,圆形,直口,弧腹,平底,底面有五个近似芝麻形支钉痕,通体施天青釉,釉面棕眼密集。

图3 宝丰清凉寺出土天青釉平底洗及其底部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天青釉平底洗(图4) 高4.8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2.7厘米,圆形,直口,深弧腹,平底,底面有五个近似芝麻形小支钉痕,器表施天青釉。

图4 宝丰清凉寺出土天青釉平底洗及其底部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天青釉圈足洗(图5),高4、口径14.6、底径10.3厘米,敞口,圈足外撇,裹足支烧,底面残存4个支钉痕。造型精美,天青釉,釉色纯净,器表布满大开片。

图5 宝丰清凉寺出土天青釉圈足洗及其底部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青釉圈足洗(图6) 高3.2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8厘米,器形较小、圆形,敞口,浅弧腹,圈足外撇,采用裹足支烧制成,内底有三个近似芝麻形支钉痕。釉色青中泛黑,器表密布网格状开片。

图6 宝丰清凉寺出土青釉圈足洗及其底部

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青釉椭圆凹足洗(图7),高2.5、口长径14.1、短径10.5、底长径10.3、短径7.7厘米,敞口,弧腹,平底,底面中部有一同心圆内凹,直径5.8厘米,内有4个较大圆形支钉痕呈平行四边形。青绿釉,冰裂纹开片

图7 汝州张公巷出土青釉椭圆凹足洗及其底部

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青釉平底洗(图8),高3.4、口径14.4、底径10.5厘米,瓜腹,大平底,底面上残存4个小米粒状支钉痕。淡青釉微泛绿,通体冰裂纹开片。

图8 汝州张公巷出土青绿釉平底洗及其底部

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青釉平底碟(图9),高1.9、口径9.5、底径7.6厘米,敞口,弧腹,平底,底面有3个小米粒状支钉痕。淡青釉泛灰,釉面开片细密。

图9 汝州张公巷出土青釉平底碟及其底部

1981年,汝州市骑岭乡十里铺村的出土天青釉洗(图2),宋代, 高4.1厘米,口径16.9厘米,重250克。为园唇、直口、弧腹下收、平底,器表施釉匀净,釉面开片细密,通体施淡淡的天青釉,釉色明亮而不刺目,胎薄,质较坚密,采用满釉支烧制成,底有五个近圆形小支钉痕(图10),薄釉薄胎,工艺考究,造型优美,为宋代青瓷中的精品。现藏汝州市汝瓷博物馆。

图10 汝州市汝瓷博物馆藏天青釉洗底部

汝窑为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宋人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与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窑民用青瓷釉色及图案多样,造形丰富,多姿多彩,颇受民间喜爱。御用汝窑造型典雅庄重,以玛瑙末为釉,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而成,制作工艺精湛,釉色莹润多变,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美,被誉为青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把青瓷之美推向了最高峰,成为一代御用名瓷,使汝窑烧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辉。张公巷窑青瓷与宝丰清凉寺烧制的御用汝瓷相类且制品更精美。其色清雅,釉面光洁明亮、玻璃感强,冰裂纹细密,但少见汝瓷釉面多见的鱼鳞状开片,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张公巷窑目前虽然发掘面积较小,但从出土瓷片可见器物的器形却很多。张公巷窑的直口深腹盖碗、敞口斜腹小圈足碗与汝窑相同。张公巷窑的碗类器 皆为素面,张公巷窑盘类器以花口折腹直圈足为主,器形大小不一,以垫烧为主。平底器一般较小,多采用满釉支烧制成。汝窑则以圈足外撇为主,皆满釉支烧,垫烧只有极少的折腹直圈足盘一种。张公巷窑的洗有弧腹平底、椭圆裹足和椭圆平底内凹三种,其中的弧腹平底和椭圆裹足洗为汝窑所不见。汝窑出土最多的直口深腹、敞口裹足和直壁三足洗等,在张公巷窑很难找到同类器[5]。张公巷窑的洗口沿多为较厚的圆唇口,与汝窑洗口沿向上缓收而成的口沿不同,这件青釉洗的口沿就有明显的厚圆唇口特征。

相关链接

汝州张公巷窑址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老城中大街与张公巷街交汇处,2000年4月,汝州市城东张公巷居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出土较多青釉瓷片。汝州市文化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讯后多次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钻探和发掘,并搜集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了较多与宝丰清凉寺御用汝瓷特征相同或相近的汝瓷残片,为进一步研究汝窑的发展及北宋官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标本看,主要为一种制作精良的青釉瓷,也有一定数量的民用青瓷、钧瓷、白瓷、黑瓷,再次为天目瓷、青白瓷、白底黑花瓷、宋三彩等,但制作精良的青釉瓷是该窑的主要产品,这种青瓷薄胎薄釉,釉色浅淡,釉面明亮,玻璃质感强,开片以不规则冰裂纹为主,器物底部的支钉印痕呈米粒状,制作讲究,质量上乘,与其它青瓷、白瓷等民间用瓷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窑址发掘出大量瓷器碎片和破碎匣钵,有可能是人为销毁,出土的窑具以匣钵、垫饼、垫圈和支钉为主,部分匣钵内或外斜底部施一层薄青釉,匣钵上施釉的制法工艺特殊,在已知的发掘资料中还从未见到过,这种不计成本的制作工艺,应是当时专门为宋代皇室烧制御用品所专用[6]。2004年5月,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大多数中外专家、学者认为张公巷窑址就是北宋官窑窑址。该窑址200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陈宏焱,裴涛,陈少禄.汝州市城东汝窑址的调查与认识[J].中国古陶瓷研究,2001(7).

[2][6]陈宏焱. 河南汝州汝瓷博物馆藏青瓷与张公巷窑出土物的新发现[J].东方博物,2005(4).

[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4]孙新民.汝窑的发现与研究.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郭木森.汝州张公巷窑的发掘与初步研究.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趣味猜想

汝州张公巷窑址是北宋官窑遗址吗?为什么古人认为北宋“官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陈宏焱,本科学历,汝州市汝瓷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文物考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