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索戏车画像砖
文物名片

斜索戏车画像砖,陶质,东汉,残存长62厘米、宽32厘米。河南省新野县任营村采集。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此画像砖是横长方形空心砖,画面呈横幅,右半残缺,表现的是汉代戏车表演的情景。上边框饰为二方连续变形云气纹,左、下两边框饰为二方连续棱纹,如图1所示。此画像砖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抓取了杂技表演高潮的瞬间状态。

图1 斜索戏车画像砖拓片

此画面分上下两层,自右向左展开。下层右侧为一骑者扛旗导行,似做戏车前引,正准备上桥。上层右侧是一骑者飞马回射。上下两骑之后的画面便是戏车履索倒挂的表演。戏车包括前后两匹马车,车中皆有二人,一人为驭手,一人为艺伎。前面的戏车,驭手驱使俊马飞驰向前,艺伎面朝后与蹲在后面马车横杆顶端的艺伎共同拉起一根前低后高的斜索。在这条倾斜度50度左右的斜索上,有一名上身赤裸、下穿宽裤的艺伎。艺伎头部前倾,口中衔着一个棍状物,一条腿优雅地抬起、弯曲,另一条腿则直立,身躯仅靠一只脚的脚尖支撑在斜索上。他一边自然、优雅地舞动双臂,一边向斜索上端攀登。此外,前面的这一辆马车,车中木顶的顶端放置着一根横木。横木的右端,有一名艺伎倒挂着身体,两臂则平伸,掌心向上,两掌心处各放着一个如拳头大小的圆球。两个圆球上则分别是两名艺伎。左边的艺伎,叉腰半蹲在圆球上,神态悠然,做平衡静止状。右边的艺伎,单腿立于圆球上,一腿抬起,轻松自如,做金鸡独立状;双臂半举,手拿跳丸做表演。这名艺伎不仅要注意手中的跳丸,还要留神前面那个回首射箭的骑马者。在骏马飞奔的情况下,驭手要紧握马绳,控制车速,才能保证两车的移动速度恰到好处;牵拉斜索的艺伎也要保证斜索的平衡性。攀登斜索、倒挂横木以及弄丸表演的艺伎,动作更为惊险,表演难度更大。

这幅斜索戏车图中的绝技可以说是中国杂技史上的经典绝技,可惜这项1800年前的惊人绝技现在已经失传,后人只能从这一块画像砖上窥得一二。

文化解读

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经使用了车辆。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有关于乘车的记载,车辆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周代, “射”和“御”紧密相连,成为人们在战争中的一种重要技能。那些军事强国都被称之为是“千乘之国”,甚至是万乘之国。车马是当时国家展示实力的最好的象征。

汉代,马匹和马车成为人们展示财富、地位、权力的象征。车辆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广泛运用,人们不再将其简单视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而且还将其与杂技广泛结合,成为一项富有艺术性的观赏性表演体育运动,俗称戏车,使汉代御车之术成为当时一种难度较高的表演节目。

汉代的戏车表演见《前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今陛下……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汉武帝在长安城招待西域来的外国使者,“于是大角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西域使者来长安城的人数不断扩大,而汉朝也就“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史记·大宛列传》)。正是百戏“岁增变”的情况下,汉代把军事驭车的超乘技巧加以发展,成为戏车表演。

此外,张衡在《西京赋》也有关于戏车的描写,“尔乃建戏车,树修旃,倀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技,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李尤在《平乐观赋》中也有关于戏车的描写,“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翩九刃,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乌获扛鼎,千钧若羽,吞刀吐火,燕跃乌跱,陵高履索,踊跃旋舞,飞丸跳剑,沸渭回拢,巴渝隈一,逾肩相受。” “或以驰骋,覆车颠倒”,这说明驰骋中的戏车表演存在“覆车颠倒”的后果。从这两篇汉赋中可以看出,戏车表演是汉代角抵戏中的重要节目,动作的惊险使人惊心动魄。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戏车是一种在车上进行多种单项的杂技节目而构成了一个表演整体,其主要特征是有车、有竖橦、有杂技或乐舞者。河南新野发现的双车联索式戏车画像砖石, 有斜索、平索和双索三种形态, 具有较为典型的地域特征。戏车画像分布广泛, 在河南中部和南部、山东、徐州等地都有发现,说明了汉代戏车活动很是普遍。可惜的是,这种汉代盛行的大型表演节目,后世已经绝迹。

比较研究

汉代的戏车表演中的惊险和高难技巧,在大量的文献历史资料中都有关于戏车之术的记载。而汉画像石(砖)中有中关于戏车的图像则更为直观和生动。

1、戏车高橦(图2)

西汉出现的戏车高橦,就是把长橦固定在马车之上移动前进。对马车而言,长橦是固定的;但在奔跑的马车上,就整体而言,又是移动式的。戏车高橦的表演者,既要经受马车奔驰时的颠簸,还要在高橦上表演各种花式动作,比起固定式长橦表演,难度自然更大。正如汉代李尤在《平乐观赋》里说:“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翩九刃,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图中的戏车高橦表演,在一飞奔移动的戏车上立一建鼓橦,四周插满装饰的羽毛,在鼓橦之上倒立一伎做各种表演。  

图2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

2、都卢寻橦(图3)

本幅画像是在一打桩固定的建鼓橦的两根斜绳上表演走索,是和长竿技艺结合在一起的表演。令人惊叹的是斜绳上的技巧表演:从右索看,自上而下为上端一人侧身卧,沿索下滑,第二人沿索大步走下,其下两人迎面上,其中一人倒立在另一人肩上,其后一人双手跳五丸紧随缘索而上。从左索看,斜绳自上而下,最上端一人坐于绳上下滑,第二人大步沿索下,与第三人迎面相遇,准备擦肩而过,绳下端还有二伎着长袖丽衣,边舞边沿绳索上行。此图难度在于四伎人要在坐、卧、走、舞在斜索上,于迎面而上的作双人倒立叠罗汉、弄丸的伎人索上相逢,切肩而过,不掉下来,难度就大了。

图3 山东邹县城关画像石

3、双车双橦联索(图4)

画像中的车马,正列队过桥。前后同向行驶的两辆戏车,车中各立一根长橦。一人蹲踞前橦顶端,右手执绳的一端,左手执一悬空艺人的脚,以此保持身体的平衡。绳子呈水平状向后延伸,系于后橦顶端。前竿中部有一人双手握竿,身体悬空呈水平状。一人沿后橦猫行攀竿而上。在连接双橦的绳索上,还有一人正在用脚进行倒悬跟挂表演,就是将脚倒挂在竿上。整个画面中,脚挂最为惊险,表演者要在竿上突然倒挂,好像从高竿上坠落,却又巧妙的用足倒挂在竿上。再看蹲踞于橦端横木的艺人,一手执绳要承受绳上一个演员重量,另一手执一悬空伎人的脚。一个人承受两个人的重量,要是没有惊人的臂力,是不能做到的。。

图4 河南南阳新野樊集村汉墓画像砖

4、双车双橦奔马双联索(图5)

画像砖的图像被切割成两部分。从拼合的图像看,也是在马车的奔驰中或上坡、下坡的跑动中作橦技和高絙技的综合表演,并且伎人还要在戏车长橦上借助倒悬跟挂在绳上的伎人作腾跳易竿飞跃等高难度动作。在古代没有防护绳保护的情况下,要在高空且在跑动的戏车上克服车马跑动时的颠簸完成各项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是难以想象的。

图5 南阳新野樊集西汉画像砖

综观以上图像,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戏车的表演都是通过绳索相互连接起来的,需要表演者之间有很强的协调配合性。汉代戏车从单人表演向多人协调表演,从一般难度向高难度发展,反映出当时戏车之术已经逐渐成熟并走向辉煌。

相关链接

汉代是我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各种节目已成系列,具备了后世杂技体系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前所见的汉画像砖可以看出,汉代杂技主要包括力技、形体技巧、耍弄技巧、高空节目和马戏、幻术等。这一时期的杂技艺术表演,除了在宫廷娱乐活动中经常表演外,民间也随处可见。欣赏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妍的杂技节目,成为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力技

力技是以体现力量为主要表演方式的杂技,主要有弄壶、扛鼎、载竿等项目。所谓弄壶,也叫耍坛子,即一个膀大腰圆的大力士,袒胸露臂,把盛酒的大壶放在一支平伸的臂上,掌握着平衡玩耍(图6)。 “这个节目可能是从古代的杠鼎发展而来的,张衡《西京赋》里提到 ‘乌获杠鼎’,乌获是古代著名的力士,气力非凡,力能杠鼎,这显然是一种举重运动。”[1]弄壶就是从举重衍变而来的,并加进了平衡技巧。载竿表演者的力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中的载竿表演,只有1人举竿,竿上却有10人,其力量非同一般。对于这些力气表演,现代杂技中也有传承。

图6 河南南阳七孔桥汉墓画像石

二、形体技巧

汉代杂技形成了以“顶功”为中心的形体技巧表演,要求有过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这种传统一直至今。汉代表现顶功技巧的画像砖石很多,以倒立表演最为典型。倒立在全国各处汉画中多有出现。有在酒樽沿上倒立,方形座上、在地上、在物上、在头上顶碗倒立等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砖(图7)所展示的画面即为一人足部朝天,手臂在下,支撑全身的重量及脚上的另外一人。山东微山县两城汉墓画像石(图8)的倒立,则是呈侧体交叉状,体态更为柔软,姿势更为优美。

图7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砖

图8 山东微山县两城汉墓画像石

三、耍弄技巧

汉代的跳丸、飞剑等经常表演的节目,即是耍弄技巧中的重要内容。跳丸属于抛掷类杂技,“表演者将两枚以上的球状物连续向空中抛掷,边接边抛,球不坠地,在空中形成一串类似流星的景观”[2]。跳丸有孔,抛出时可发出响声,因此,也叫“跳铃”。飞剑和跳丸大同小异,只是抛接的物体不同而已,飞剑是耍弄抛掷剑器,其表演难度和惊险度更大,也更具有观赏性(图9)。至于跳丸,当多个跳丸在空中飞舞时,金光闪闪,令人目不暇接,很能增加舞台气氛。如图10所示,在南阳王寨汉画像石墓的百戏图上, 左起的第二个人,头戴假面, 右手摇数鼓, 左手抛接十二只丸。他一边摇数一边跳丸, 以鼓点加快节奏,显示了其手技的高超。

图9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画像砖

图10 南阳王寨画像石

四、马戏

我国古代的马戏,是以人骑马的超常骑术及驯化马和各种动物来表演各种技艺的百戏项目,又被称为兽戏,与其他杂技项目并列于百戏之中。马戏主要包括驯马表演和马技两种。驯马表演现在也常常出现在马戏团中。马技是人在奔驰的马上表演出各种技巧动作的一种活动。马戏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汉画像石中有许多表现马戏的画面。河南嵩山三阙之一的少室阙画像上的两位马戏演员,一人在马上倒立,一人在马上舞蹈。山东临淄文庙的汉代马戏画像砖,如图11所示,是集体马戏的表演。图中有两匹马,一辆车。前一匹马向前飞奔,马上坐有一人,双手举起。马前有一人双手平伸,似是接住此马。马后还有两个人,一人身躯腾空,恰好拉住骑马者之手;另一人腾身跃起,手挽马尾。后一匹马拉着车,马头部有一人横体飞起,马背部有一人双手前后上举,双腿做行走状;车厢上坐四个乐人似是演奏乐器;车后还有一人纵身欲上。这就是所谓的戏车弄马之技。

图11 山东临淄文庙画像砖

五、幻术

幻术即魔术,幻术演员在汉代称为幻人、化人、眩人。幻术不是我国固有的,而是从西域传来的。两汉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很频繁,魔术随西域幻人进入中原地区不足为怪,吐火、自缚自解等著名幻术就是从国外传来的。幻术在中古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除隐形术外,还有断舌连续、移物、吞刀吐火等多种杂技幻术。汉画中的幻术画像就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记录,图12为穿心表演。

图12 山东孝堂山画像石

 

参考文献

[1] 吕品,周到.河南汉画中的杂技艺术[J].中原文物,1984(2):33.

[2]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吴玉贵著.中国风俗通史 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773.

趣味猜想

戏车技艺在汉代经历了发展并达到鼎盛,汉之后迅速消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郝飞雪,女,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文博馆员,着力于博物馆学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