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环形鸡首壶
文物名片

青釉环形鸡首壶,瓷器,隋代,高25.2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6.2厘米。河南汤阴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这件青釉环形鸡首壶,解放初期由当时的平原省文管会收藏,后于1952年移交给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收藏,1958年被调入新乡博物馆收藏。1997年4月,按照河南省政府的部署,调入河南博物院收藏。

整件器物造型独特,体表釉色明亮呈青绿色。器身一侧装饰鸡首(图1),昂首向上,引颈高歌作打鸣状。其壶口为盘状,手柄是一龙首造型,龙体高出壶体,龙头向下弯曲伸入盘中,作饮水姿势(图2)。壶口的盘与壶的手柄巧妙结合,连接管状环形器身,与鸡首共同构成了整件鸡首壶的主体。

 图1  左侧鸡首

 图2  龙头伸入盘状壶口

这件壶的颈部细长,与壶口的盘相连接,肩部装饰附有二横系四个,其足部为圈形,底足平,中间微凹。其中,鸡首作为假流,起到装饰壶体的作用,虽然鸡的嘴微微张开,但它并没有与环形的壶腹相通,盛满水后,并不能从鸡首处倒出。从其装饰工艺来看,整件瓷壶以鸡首和龙首装饰为主,四系为辅。鸡首高昂,龙首独特,各自形象生动,而壶体多为素面装饰,既简单又大放。在环形的壶身与圈足底部装饰有数道阴刻弦纹(图3),壶的颈部则是由数道凸起的弦纹进行装饰(图4),充分体现出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的精美。

图3  圈足的阴刻弦纹

图4  颈部的凸起

此壶胎骨较为厚重,胎质不甚紧密,通体的釉色的绿中闪黄,釉层较薄,且不均匀[1]。仔细观察壶体的下部,会发现有流釉的现象,以及有玻璃状的垂釉,另外整件器物的釉面有许多细碎的开片纹。细看这件鸡首壶的圈形底部,其露胎无釉,应为“正烧”法烧制,按照《中国文物大辞典》中的解释:正烧又称仰烧,是瓷器烧制法,烧制时坯件口向上放在垫具上,装入匣钵入窑焙烧。仰烧的器物口缘有釉而底足露,是北宋早期覆烧发明之前,除对口烧外,瓷器装烧基本采用这种方法。 [2]

这件青釉环形鸡首壶,是典型的南方器物,其出现在中原地区,为我们研究南北方文化和商业交流提供了实物例证,同时也为我们研究隋代青瓷制作,以及我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资料佐证。

文化解读

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器物种类,鸡首壶作为一种独特的壶式,它的产生、发展及衰落的过程,不仅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是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

鸡首壶,又叫鸡头壶、天鸡壶,晋时称“罂”。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首壶,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大腹的酒器。[3]这种壶是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设计,以鸡头作出水口而得名。

在已有的学术文献中,有学者认为鸡首壶创烧于三国末年西晋时期,是在盘口壶一侧贴加鸡首流而形成的器物,其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以后逐渐衰落,唐初时则被执壶所取代,淡出历史舞台。其样式应该说是在盘口壶的肩部两侧加有鸡头和把手,加以装饰而成,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形态和样式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关于鸡首壶的用途,学术界也有关不同的意义。有酒器说、茶具说、贮盛器说,也有宗教仪器说和明器说。但从现有的发掘出土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江浙和苏南等地,其早期多是实心无口,主要动能应为明器,东晋以后鸡首壶的鸡首流是空心有口,具备壶之流的作用,其实用器的可能性较大,主要是茶具和酒器。[4] 而关于鸡首壶的制作技术,主要有拉坯、模制、手捏、刻划,即壶体为拉坯成形;鸡首造型多为模制,也就是在模具中翻制成形,然后粘在鸡首壶的肩部;鸡首壶的双系也多为模具制成,也有手捏的,同样也是制作后粘在壶的肩上;而鸡首壶表面的弦纹、网格纹等纹饰则多为刻划而成,方法各不相同,各种纹饰都有自己的制作方法。

追根溯源,说起鸡首壶的渊源,众多学者说认为它是三国末年西晋时期越窑、瓯窑的一种新产品,以后各窑才相继烧制。其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晋浙江天子岗晋出土的无柄鸡首壶(图5),它高19,口径10,底径12.2,直口矮领,弧肩鼓腹,平底。青黄色釉,肩部对置鸡头和尾及两个半环形系,鸡头短小,流可流[5]。作为流行于两晋直至隋代的一种壶式,其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和艺术价值。

图5  浙江天子岗晋出土鸡首壶

西晋时期,青瓷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奢靡腐化,政治制度和佛、庄(玄)学深入人心,“即色”“无心”的思想被人用在借酒消愁之上,而这些用来盛酒的器物,就被远离实用,多作装饰点缀。因此,这一时期出土的鸡首壶一般为小盘口,束颈,圆腹,肩腹部一般蓝天有弦纹或网格纹,平底内凹,底部无釉留有四处垫烧痕[6]。壶身和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而且鸡尾甚小,是西晋鸡首壶的共同特征,直观其物,鸡首壶的腹部尽寸接近或略高大于壶高,整体呈现出“矮胖敦实”的造型,风格比较朴拙,整个器型矮小,其形象就如一只中蹲坐在地的老母鸡。但也有例外,如1995年浙江余姚市出土的西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图6),通高24厘米,口径11.8厘米,腹围18.2厘米。除去鸡首壶常用装饰手法外,这件壶的盘口上以黄鼬躯身为提梁,在盘口之下与鸡首、尾处各置人物,为西晋同类鸡首壶中罕见,目前国内仅见此一件,现藏宁波博物馆。此时鸡首壶的流有实心和空心之分,为瓷器带流的功能的首创,也为以后流的产生奠定了发展基础。这时的鸡首壶出土范围局限于江浙一带,且数量较少。

图6  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宁波博物馆)

东晋时期,青瓷鸡首壶得到成熟地发展,人们不再斟酌在审美兴致上,而趋于实用性。此时的青瓷多施半透明绿釉,其光泽细润晶莹,釉色仍不到底,釉面开片纹呈细碎状,在装饰上还出现了褐色斑点彩。这件东晋褐色点彩鸡首壶(图7),盘口较浅,束颈略长,肩上一侧贴鸡头,一侧贴贴鸡尾,鸡尾呈卷尾状,桥形系,壶身多处褐色斑点,此壶时代应为东晋早期。 [7]再看当时的社会,士族门阀们沉浸于酒色之中,安于逸乐,自命清高,因此,鸡首壶被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东晋早期,鸡首壶器型还有西晋时期的风格,肩部贴鸡头与鸡尾相对应,其壶身逐渐往高大发展,壶颈加长,弧形把手还没出现。到了东晋中期,鸡头颈部逐渐加长,鸡头引颈高冠,双目圆睁,鸡口圆张,鸡尾也演变成弧形柄,柄手上端与盘口相连,下端贴于上腹,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更为实用,也有装饰龙头,使其更加实用和美观,其比例结构也变得更加合理。这一时期的鸡首壶的特点是:小盘口,束颈,溜肩,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高冠凸眼的鸡头流,鸡首形象简化,流与腹相通,对侧置圆曲柄,两侧横置对称桥型系。[8]东晋时期鸡首壶的使用范围也扩展到江南和中原,东至江浙,西至四川,南至两广地区都有发现,尤其在南方地区已经是普遍使用的一种酒器。

图7  东晋褐色点彩鸡首壶

进入南朝时期,鸡首壶在造型方面,器身较前朝变高,显得更为修长,较东晋时其盘口也加高加深,壶颈更长,盘口和底部都相应变大,下腹内收,腹部由硕圆或扁圆演变为瘦长直腹,其重心下移,器物整体更加平稳,其底部也逐渐由平底转变为壁形底或圈足。此时的鸡首流向外移动,造型更趋于实用,在倾倒时更为方便、舒适,把手多高出盘口许多,把手较粗,且弧度较大,便于执拿,龙头也更加精致、生动。在装饰风格上,壶体往往刻画或贴塑花卉、花瓣等纹饰,弦纹、水波纹、铺首等纹也相出现在装饰纹中,褐彩成为普遍。其装饰的种类趋于减少,装饰的手法也趋向简化。特别是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这也佛教的盛行有关。这件南北朝青釉刻莲花鸡首壶(图8),高32.6厘米,口径10.6厘米。盘口,长颈,深腹,高直柄。预首颈部较矮,鸡冠高挺,肩部两边附桥形方系,平底,腹部刻莲纹,通体施匀亮青釉,釉色青绿,此壶制作工艺精细,为鸡首壶中精品。[9]此时的鸡首壶釉色多为青黄色,半截釉。这一时期的鸡首壶高度持续增长,盘口、腹部、底部等各构件间的比例更趋于协调,实用性增强。

图8  南北朝青釉刻莲花鸡首壶

北朝时期,鸡首壶的口径也相应增大,鸡头高昂前挺,露出胸脯,倾公鸡打鸣状,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作饮水状。这一时期的鸡首壶由南方流传至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俊秀的风格和造型不同,北朝的鸡首壶则体现了北方民族那种粗狂与豪迈,器形较为硕大且厚重,高度大多超过40厘米,有的甚至接近半米,把手高出口沿许多,把手一端饰龙首,并出现双股龙首式样。肩部设有四只横向的桥型系,与南方常见的二横系不同,其壶颈与器身均较南阳更为修长和有气势。另外,北朝的鸡首壶虽然高度大幅增长,但其口径和底径的尺寸值却并未随着高度大幅的增长,鸡首壶既体现了北方特有的豪迈气质,却又并不显得笨重。

隋唐时期,鸡首壶进入衰落时期,出土数量急剧降低,种类也有所减少,基本呈现盘口小、腹部瘦高但容量明显减少的现象(图9),这件隋青瓷鸡首壶,盘口高深直径小,长颈。肩上两侧贴有双条复合系,龙首长柄 、肩部、颈部装饰有三周凸弦纹,器身加高,更加修长,釉色青中泛黄。简约执壶让繁琐的鸡首壶变得缺乏实用意义。鸡首壶的使用功能衰减、结构比例失调,丧失了其原有的光彩,重新成为墓室中的陪葬品。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鸡首壶在北齐至隋时期鸡首与壶腹不通,已不具备使用功能,仅作装饰,液体的倾倒要从盘口处流出。鸡首壶的器形也显得高大、笨重,单柄壶也增加了倾倒了难度,这也是其衰落的原因。

图9  隋青釉鸡首壶

总之,鸡首壶的发展是随着是瓷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最终被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为简洁实用的执壶代替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主流,最终完成了其在瓷业发展中的使命。

比较研究

鸡首壶是我国瓷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其中在历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就其造型和用途而言,各不相同,现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几件鸡首壶为主要对象,选取其中三件典型器物,以期探究鸡首壶的演变与发展。

青釉鸡首壶(图10),高9.5厘米,西晋时期瓷器。此鸡首壶的盘口较浅,短颈,扁圆鼓腹,肩部一侧贴鸡首,另一侧贴鸡尾。鸡头无颈,刻鸡冠羽毛精细,两侧有条形系,通体施半截青釉,盘口上下有凸起弦纹两首,肩部有两周弦纹和网格纹,可见其制作精细。也体现了这一时多为连珠纹、弦纹、水波纹的印证。

图10  青釉鸡首壶 

青釉双系瓷鸡首壶(图11),高15厘米,口径7.4厘米,腹围46.3厘米,为西晋时期的越窑或瓯窑器物。这件鸡首壶的盘口同样相对较浅,短颈,扁圆鼓腹。肩部一侧贴鸡头,两侧有条形系,鸡头无颈圆硕,肩至颈部饰有压印的弦纹,其通体施半截青釉。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件瓷器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也为我们研究瓷器的发展提供真实的佐证。

图11  青釉双系瓷鸡首壶

青釉鸡首壶(图12),高17.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8厘米。为东晋至南朝时期器物。盘口,短颈略束,丰肩,肩上一侧贴一鸡首,另一侧有长柄,肩部两边贴桥形系,鼓腹,腹下渐斜收,平底,通体施青釉,釉不及底呈宽带露胎,胎呈灰白色,釉面光亮如漆呈青绿色。

图12  青釉鸡首壶

上述三件鸡首壶,均为青釉瓷器,其器型近似,形态各异,但就其形象而言,应为西晋和东晋不同时期的鸡首壶,再加上前面这件隋代的青釉环形鸡首壶,一共四件鸡首壶,其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鸡首壶,其壶口均为盘口,并出现不同造型;二是鸡首壶的肩部都分别贴有系,有桥形系,也有二横系,不尽相同;三是不同时期的鸡首壶,其鸡首造型各异,表达不同统治阶层下的社会意境。同时,鸡首壶也十分注重艺术的美感,兼顾实用与造型相结合,对于研究我国的南北文化交、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佐价值。

综上所述,自西晋至隋代,鸡首壶的造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其器形由低矮的造型逐渐过渡到瘦高的外表,器表大多都施有青釉,其烧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釉色也越来越光亮。随着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瓷业的不断发展,鸡首壶也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吉祥文化和十二生肖,以及同一时期的考古学断代提供重要的实物研究依据。

相关链接

鸡首壶的文化意义

鸡同“吉”,二者之间有谐音之念。在传统观念中,鸡是中国古人最常见的一种圈养家禽,除了食用之外,又是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啼鸣报晓之物,晋代就有“闻鸡起舞”的成语。另一方面,鸡善群养而居之,温顺驯养无害,深得人们爱慕和喜欢。

我国养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早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鸡的骨骼,而在甲骨文中早就有了“鸡”的构字,《诗经》中也载有“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等诗句,由此可见,我国在农耕社会很早就有掌握了养鸡的技能。对于鸡首壶的造型,我们多偏向于其文化意义的阐释,大多学者都是将鸡首壶的形态、功能以及象征意义分开研究,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鸡首壶的传统文化意义。西汉韩婴所作的《韩诗外传》中,将鸡称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因此鸡的造型深受古今人们所喜爱,出现在古今许多雕塑和绘画之中。特别是汉代至晋代,其发掘出土的陶瓷鸡和鸡舍,以鸡做装饰的陶瓷器盛行一时。同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瓷业发展迅速,瓷窑遍布大江南北,随着瓷业的发展鸡首壶就是这样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产生的。

除上了上述的一些文化释读外,鸡在古代还是除邪去祸、印证诚信之功能,素有“歃血为盟”“洒血驱魔”习俗[10]。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雄鸡》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鲁郊祀,常以丹鸡祀日,以其朝声赤羽,去鲁侯之咎”。同样,鸡除与“吉”相通之外,还有“居”“基”谐音,加之母鸡多产、公鸡报晓,因此鸡还有着“多子多福”“诚作基石”“安居乐业”等意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连绵不断,朝代更替频繁,这种长期的混乱,使百姓不由地“人人厌苦,家家思乱”,人们对生与死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态度,对于自身的生命更加懂得珍惜和爱护。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逐渐退却了远古那种神秘思维,开始对自然界、对田园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很快从内心深处出发,将这种情感和文化的转移,使人们对生命和生活更加热爱,鸡首壶的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鸡首壶造型中的文化意义。古人喜欢用家禽形象来制造器物也来源已久。原始的陶器、商周的青铜器,直到瓷器的出现,各种动物造型的器物颇多,以鸡为形象的器物也是非常的丰富,再次说明古人对鸡的青睐。伴随着鸡首壶的出现,鸡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为数众多的典故和题咏,我们早已经是耳熟能详。前面我们所讲的“闻鸡起舞”就是出自《晋书·祖逖传》;而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中“鸡王镇宅”这种民间习俗的最早由来;同样,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而深入人心。这种文化意义的解读,也是对鸡首壶造型的阐释,是这一时期人们将其精神文化融入到器物的表达,鸡首壶则成为一种主要的情感寄托的载体。

关于鸡首壶造型中文化意义的阐释,就不得不说当时江南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三国吴时期,江南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物产丰富,家禽饲养成群,鸡已经普遍存在。同一时期出土的明器中,猪栏、羊圈、狗圈、鸡笼以及谷仓等器物,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繁荣。

鸡首壶文化意义的内涵。鸡在中国十二生肖中名列第十,称之为“酉”。而王充在《论衡》中则说:“酉,鸡也。”而酉的字形则为酒器的象形,其保留首壶尊之形,在卜辞及古金文中更多地假以为“酒”字。符号是装饰的一种语言,是思想意识的路标,是物与物之间的一种媒介,更是与生活以及艺术息息相关的一种语言形式[11]。鸡的形象通过十二生肖“酉”的转化,成为酒文化的一种象征,恰好与当时文人雅士的喜好相投。

同样,魏晋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意识,使得人们在玄学兴起、崇尚老庄、求仙皈佛等人文观念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渗透到艺术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也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器物性格,反映在瓷器发展中也就是“魏晋之风”,这也正是鸡首壶文化意义的内涵所在。鸡首壶正是人们对这种独特动物造型的情感寄予,以此来表达其审美意识上的追求,再适时融入到文人雅士的喜好之中,将他们那种饮酒、饮茶的习俗,崇尚清淡的风格,寄于酒具和茶具,并不断创新,从而体现出鸡首壶这种独特器物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云瑛.隋龙柄四系盘口管状壶[J].文物,1983(11):73.

[2]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中国文物大辞典 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05:158.

[3][4]郭振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鸡首壶型制演变初探[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5):20.

[5]程亦胜.浙江安吉天子岗汉晋墓[J].文物,1995(06):33.

[6][7]郭俊,吴丹.魏晋时期鸡首壶的造型演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3):26.

[8][9]王健丽. 鸡首壶的演变与发展[J]. 收藏家,2011(07):56.

[10][11]刘慧中,潘娅.鸡首壶造型意义解读[J].南方文物,2014(03):187.

趣味猜想

1.鸡首壶的流有实心、空心之分,你知道这样制和烧制是为什么吗?

2.这件环形鸡首壶是实心,还是空心?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蔡杰,男,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先秦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