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
文物名片

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瓷器,宋代,高5.2厘米,口径11.8厘米,外口径最大径16.8厘米。1960年河南省洛阳市机瓦厂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整体看来其为八棱型器物,器体为内曲八角形,口沿作八角板沿,内底圆曲,口沿外以竹节式造型装饰(图1),板沿上印珍珠地纹饰,腹部镂雕八个兽首,分别口中衔铃(图2),摇动器物则会发出声音。而每个兽首之间相交的棱上,则采用上部一小兽首,下部竹节(图3)的方法进行间隔,巧妙地将其分为八棱形状,而这件器物的圈足则与口沿相同,大小形制近似。

图1 口沿外的竹节造型

图2 兽首衔铃

图3 棱上的兽首和竹节

整体器物通体施白釉(图4),釉质莹亮,洁白如玉,秀雅美观,其底端露胎。仔细看来,其釉色稍微泛黄,但光润莹亮。更为珍贵的是它四周的八个兽首衔铃均采用了浮雕和镂雕工艺,并成功地雕出空腔内置能活动的响珠,可谓巧夺天工。

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造型别致,釉质细腻,采用了刻、印、雕等多种手工制作技法综合而成,做工十分精细,且器物整体布局对称,主题突出,为宋代定窑难得的珍品。

图4 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的内部

关于这件八角镂雕兽首器物的定名和功用,现在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有学者认为此器物应为祭盘,用于祭祀活动时,晃动器物,其会发出声响,属祭器的一种;二是有学者则认为此器物可以发出声音,类似于古代做法式时用的响铃,则称为响铃器,是一种乐器。三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洗,用于书法写作之中,只是其外观装饰的比常见的同一时期的洗要复杂一些,这些装饰只是为了增加其美观而已。四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笔砚,其与现存的笔砚略有相同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文房用具的笔洗和定名为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这一观点正逐渐被人们接受。笔洗是一种汉族工艺品,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常见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还是瓷笔洗。

文化解读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自古以来有很多文献及文人笔记提及。定瓷胎体洁白细腻,胎壁极薄,扣之声脆,施釉大多为满釉,白瓷不施化妆土,釉层薄,釉色纯,光洁润泽,釉色白中闪青,釉厚处有俗称的“蜡泪痕”,釉下常见 “竹丝刷痕”。“竹丝刷痕”是定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经常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瓷器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留下的刷痕。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定窑采用覆烧法烧造碗盘等器皿,因此在定窑瓷器中,因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为“芒口”。这也是定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定窑的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曲阳县宋代在定州管辖范围,我国古代古瓷窑大多都以窑址所在州来命名,因称定窑。1934年,叶麟趾教授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定窑窑址所在地,明确的提出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剪子村(即涧磁村)。而在1941年,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根据这一线索找寻定窑窑址,也证实了涧磁村正是定窑窑址所在。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实地复查,根据在窑址上采集的瓷片标本上所反映的刻花、划花、印花等工艺和釉面泪痕以及细腻洁白的瓷胎等特征,确认了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即史载的定窑遗址所在地。在其窑址附近采集到近两千瓷片标本,并初步判明了始烧的年代,认为定窑应当是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白瓷,五代时期有较大发展,宋代为极盛时期。[1]

定窑的烧瓷历史悠久,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定窑遗址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证实,早在唐朝初期,定州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黄矞《瓷史》中写道:“定州花瓷,唐诗人亦未道及。惟《东坡志林》谓‘唐柳公权论砚,甚重青州石与定州花瓷’。据此则定窑亦肇于唐。”唐代后期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烧制白瓷, 当时邢窑盛名满天下,定窑及其他瓷窑相继模仿制瓷,后来邢窑由于制瓷原料匮乏等原因逐渐衰落,定窑则因自身原料、燃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势,逐渐兴起,形成了定盛而邢衰的结局,制瓷工艺生产经过五代时期的发展后,到北宋时,人们已经只知道定窑而不知道邢窑了,定窑成为北方最著名的瓷窑之一。金人继承宋代制瓷工艺方法, 直到元代才逐渐衰败下来,由于可知,定窑的烧瓷历史长达六、七百年之久。

唐、五代时期,定窑原本属于民窑,进入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定窑制瓷技术的越来越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众多发掘出土的瓷片上,考古工作者发现刻有“官”、“新官”、“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的字样,陈文增先生在其著作《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一书中提到“宋代定窑铭文种类繁多,以‘官’字款为例,体势无法说清,大都写得潦草,不够规范。这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我以为就属民窑所作。”当时民窑和官窑同时烧制瓷器,由于宫廷对瓷器的需求量增多,官窑不能满足宫廷需求时,民窑也开始烧制宫廷所需瓷器,因此“只有在官方订货下面刻上字以防入窑时混淆不清”[2]

定窑作为五大名窑唯一的烧制白瓷的窑场,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发明了覆烧工艺。覆烧是一种相对仰烧而言的陶瓷装烧方法,陶瓷坯体在窑内装烧中口朝下,底朝上。覆烧技术是古代制瓷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利用窑内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的节省了燃料,而且提高了瓷器产量。但是由于瓷器的口沿不能上釉,形成的毛边称为“芒口”,为弥补这种缺欠,采用镶金、银、铜的方法把漏釉的地方包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白瓷乃彩瓷之母,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定窑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北宋时期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期,由于其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定窑到了北宋由于“靖康之变”而衰亡,加之连年的兵灾战乱,定窑也就逐渐随着大宋王朝的衰落而遭到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后,定窑瓷业又一次很快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制瓷水平不断提升,从现存那些金代生产带有龙凤纹饰的定窑器物来看,金代的统治者还是对这种瓷器情有独钟的。进入元代,定窑最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进入没落时期,最终定窑的制瓷工艺和技术也渐渐消亡。如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的藏品里看到它们,领略定窑那独特的风韵。

比较研究

宋代是定窑瓷器的繁荣时期,定窑烧制瓷器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覆烧工艺的发明和独特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的运用,宋定窑成为当时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瓷器的形制也多种多样,有碗、盘、碟、洗、壶、瓶、炉、罐等,现选取几件定窑洗,来比较一下定窑不同造形瓷洗之美。

首都博物馆藏宋代定窑白釉刻花折沿洗(图5),高2.2厘米,口径23.4厘米,胎质稀薄,折沿唇口,唇边无釉,平底微鼓,洗内刻划花卉纹,疏朗的枝叶中三朵鲜花,刻划细腻,刀法爽利,通体施白釉,积釉处显青色。[3]

图5 定窑白釉刻花折沿洗

另一件首都博物馆藏宋代定窑白釉荷叶柄印花小洗(图6),高3.3厘米,口径11厘米,胎薄质坚,敞口,口部无釉,平底,外壁光素,内壁口沿为一周回纹,下部模印缠枝牵牛花、菊花、金银花等,中间为牡丹花,柄为荷叶型,叶脉凸起。[4]

图6 定窑白釉荷叶柄印花小洗

1969年河北省定州城内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定窑白釉“官”款洗(图7),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胎白质细,素面,通体施釉。高4.9厘米,口径15.6厘米,太白窒息,平沿,腹微鼓,下腹收折为平底。大圈足外撇,足内刻划一行书“官”字,圈足粘有垫沙。[5]

图7 定窑白釉“官”款洗

同一地方出土的另一件定窑白釉划花墨书底“官”款洗(图8),高2.7厘米,口径12.2厘米,盘口呈六曲花瓣式,斜壁微弧折为平底,内底划有两只相对展翅而飞的蝉,蝉间饰有流云纹,外底无釉,划有一行书“官”字,另有墨书款,字迹不清。[6]

图8 定窑白釉划花墨书底“官”款洗

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是北宋定窑珍品,但从其形制与纹饰能够明确显示其作为笔洗的最简单作用。胎质细腻温润,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其独特的外观,又有别于同一时期其他的定窑笔洗,特别是其外部的八个镂雕兽首衔铃的装饰,不仅打破了圆形、花瓣器形笔洗的单调感,使其造型更加生动,同时笔洗在晃动或清洗时产生响声,也增添了笔洗可以作为乐器的另一实用功能,实为难得研究北宋定窑瓷器中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关链接

定窑的烧瓷工艺[7]

窑具是研究装烧方法的重要方面,从定窑遗址中所采集的窑具可以看出定窑的烧瓷工艺经过了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逐渐发展的过程。

三叉形支钉垫烧法。定窑开始使用的窑具比较简单,只有三岔形的支具,没有使用保护坯体不受火刺的匣钵。因为是一个坯体垫一个支钉,逐件迭置起来烧造的,所以称为三岔形支钉垫烧法。(图9)

图9 三叉形支钉垫烧法

筒状匣钵正烧法。是定窑瓷器烧造工艺上的一大进步。特别适合一些较大型的器物,包括一些形制特殊的碗。(图10)

图10 筒状匣钵正烧法

漏斗状匣钵正烧法。根据碗的形状而设计的一种专门烧碗的匣钵,又称“碗笼”。这种装烧方法是一匣一器迭置起来烧制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多装。(图11)

图11 漏斗状匣钵正烧法

支圈仰烧法。在筒状匣钵内,先置一个高体支圈,上面放一个碗坯,其上再置一个支圈和一个碗坯,一直迭到适当高度为止。这样充分利用了窑位空间,提高了产量。(图12)

图12 支圈仰烧法

支圈覆烧迭置法。在一个特别的开底式筒状匣钵内,先放一个较厚的底圈,上面放一个或两个碗坯后,其上再放一个支圈和一个碗坯,然后再放一个支圈、一个碗坯。这种烧瓷方法是我国古代瓷器装烧方法上的一大革命,即充分利用了窑位空间又最大限制地节省了燃料,并且成倍地提高了瓷器的产量。根据器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形式。有支圈迭置法、碗形支圈覆烧法、盘形支圈覆烧法、钵形支圈覆烧法等。(图13)

图13 支圈覆烧迭置法

叠烧法。最简单的的烧瓷方法,既不用支具也不用匣钵,直接将同样大小的碗坯一个个直接迭起来,放入筒状匣钵内烧制。(图14)

图14 叠烧法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定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9  第一版.

[2]陈文增.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3][4][5][6]中国陶瓷全集 宋(上)[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李辉炳,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J].考古,1987(12).

趣味猜想

兽首里的衔铃是怎么制作的?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杨扬,女,郑州大学法学学士,文博馆员,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着力于博物馆学及历史文化研究。

蔡兴,男,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馆员,主要从事社会和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