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枕
文物名片

绞胎瓷枕,瓷器,唐代,长13.6、宽10.9、高7.3 厘米,1975 年偃师市高龙王叉沟出土。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

深度品鉴

河南偃师高龙王叉沟出土的唐代绞胎瓷枕(图1),整体呈梯形,抹角,枕面及四壁平直,前壁上镂有一小圆孔,做透气之用。枕面中间饰菱形绞胎纹,四壁饰绞胎木理纹,整体呈棕色与褐色,施淡黄色透明釉。枕,不仅是研究古代物质生活的重要材料,更能透物见人,折射先人的所思所悟。《说文解字》中的“枕”释义为“卧为所荐首者也”,枕自出现开始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唐人沈既济《枕中记》中的“黄粱一梦”,宋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等更是赋予了枕别样的文化内涵。枕的材质有很多,包含天然石块到竹、木、玉、铜等,但是留存下来最多的是瓷枕。瓷枕出现的年代较晚,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瓷枕出土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安阳张盛墓[1]。到了唐代,瓷枕迅速流行开来,其中绞胎瓷枕以其独特的纹饰盛行一时,偃师高龙王叉沟出土的唐代绞胎瓷枕即为唐代瓷枕中的典型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文化解读

绞胎工艺肇始于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瓷烧造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据现存文物资料来看,唐代的绞胎器多为黄冶窑制品,器形较多,以瓷枕为主。到了唐代晚期,越窑遗址中出现绞胎器,器形只见瓷枕。宋代绞胎器多出土于磁州窑系的遗址,“杜家花枕”和“裴家花枕”为当时有名的两家生产瓷枕的字号。到元代,景德镇开始烧造绞胎器,以高足杯和盘为主[2]。明代绞胎器逐渐消失,除1988年出土于泰州的绞胎罐和绞胎壶外[3],基本不见其它实物资料,直至民国时期绞胎器才逐渐恢复生产。

绞胎,别称搅胎或绞泥,关于绞胎器的由来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种为绞胎器的产生受瘿木器的影响。“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4],可见古人对于那些有着特殊纹饰且自然成趣的木材十分珍视。瘿木器不仅被文人雅士所称颂,在王公贵族的觥筹交错间,仍可见其身影,唐张文成,《游仙窟》中描写一处宴席上的酒器有“金盏银杯,江螺海蚌。竹根细眼,树瘿蝎唇。九曲酒池,十盛饮器”。第二种说法为唐代工匠无意中将各种边角料混在一起之举,此种说法为民间传说,其真实性无法考证。第三种说法为受西方玻璃器的影响,大唐王朝兼收并蓄,丝绸之路更是加深了中西文化交流,但是此种鱼鳞状弧形纹饰在埃及与罗马等地的流行时间为公元世纪前,且迄今为止未在丝绸之路的相关遗存出土过此类玻璃器。第四种说法为受当时犀皮漆器的影响,唐袁郊《甘泽谣》中就提到“犀皮枕”,但犀皮漆器上未见以团花为饰者,故不能为绞胎枕所取法[5]。在常见器形上绞胎器与瘿木器具有一致性,绞胎器的常见器形为杯、盘、俑、枕,而“瘿杯、瘿床、瘿樽、瘿枕”也见于《新唐书》与唐诗中;在纹饰上,绞胎器通过不同颜色陶泥的搭配模仿出了瘿木器自然成趣的效果,故绞胎器的来源很可能是对瘿木器的仿制。

绞胎是将颜色深浅不同的泥做成坯,或切成薄片贴于胎表,然后放置到陶范中挤压成型。柔软的各色泥在压力的作用下相互掺合,出现鸡翅纹、木理纹、团花纹等多种效果,绞花占器物胎体厚度的 1/3。通过考证实物资料,分析绞胎断面及纹胎的形成,李国强先生认为,绞胎工艺分三种类型:即通体绞胎型、主体绞胎型和局部绞胎型[6]。绞胎制作难度较高,必须科学合理的处理每一道工序,最终才能烧制出无开裂、剥落、夹生等现象的合格品。所以通体绞胎虽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只见于小件器物;主体绞胎的制作难度稍低,多用于碗、盆、钵等器物的腹部装饰;而局部绞胎则与镶嵌工艺相结合,取颜色不同的泥料加工成横截面为规矩花纹的泥条,将泥条进行切片,得到若干形状、图案相似的切片后嵌于器物表面,河南博物院所藏的“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图1)就是局部绞胎工艺的代表作品。

图1“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

绞胎器的制作使用二次烧造的工艺[7],高阿申与钱伟君先生结合出土绞胎器的特点对绞胎器的制作工艺进行复原,经研究发现胎的烧成温度为(1088±20)℃,绞胎罩釉的组成接近唐三彩铅釉,烧成温度约在950℃左右[8]。绞胎器的原料虽廉价易得,但是制作过程中如何将不同颜色的泥料绞揉、切片、相间、叠压、模制,需要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保证器物表面的平滑与成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在烧造过程中,二次烧造要求制作者熟练掌握不同泥料膨胀系数与耐火度,使作品可以完美适应同一烧成气氛,不至于产生夹生、剥落,甚至炸裂的情况,所以每一件传世的成品绞胎器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绞胎器的出土及传世资料极少且美学价值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仿品(图2),虽鱼目混珠,但是真品绞胎器因制作技艺高超、质量上乘,故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与赝品有云泥之别。真品绞胎器选料严苛,质量上乘,胎土经过多次淘洗,泥质细腻,密度较大,故用手轻叩,声音浑厚,手感适中,用湿棉球涂于器表,水不易下渗;从视觉角度,真品绞胎表面的纹理自然,流动感强,从整体上有水墨晕染之感,但仔细进行观察,细部的分层仍隐隐可见;真品绞胎器历经岁月的洗礼,胎体受地下的酸碱盐所侵蚀,釉面整体光滑,用手触之,略微有凹凸不平,但因系长时间作用所致,故效果极其自然,无涩滞之感。反观赝品,因选材粗糙,且为模仿真品而刻意做旧,故用手触之,胎体表面的凹凸无自然之感,轻叩表面,声音轿脆,手感单薄,而其表面的绞胎,晕染效果虽明显,但层次感往往较弱。因做旧所需,赝品有较大土腥味,但用水浸泡,土腥味往往会消失。

图2

比较研究

仅从外观上来说,绞釉器(图3)与绞胎器(图4)极其相似,一样的有浑然天成之韵。但二者无论从制作方法,纹饰来说,都有很大差别,但因为发掘资料资料较少,尤其是绞釉器,故相关研究进展的较缓慢。对于绞釉器的制作工艺,由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对于绞釉器的描述如下“运用绞釉的技法装饰的瓷器。绞釉即在釉料中加入着色料适当搅动,在釉色尚未调匀时施于胚体上烧成,釉面呈现不规则的自然花纹,绞釉器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产品极为罕见”[9]。但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出土瓷片的研究认为,这种瓷器所绞的材质并不是釉而是化妆土,因为绞釉器的花纹只薄薄附着于胎体之上,故被误认为是绞釉[10]。但无论是绞釉或是化妆土,其制作均开始于制造素胎,后按照所需颜色调配泥浆,使其液面形成自然纹理,然后将素胎在泥浆中进行滚蘸并罩透明釉入窑烧制。相比绞胎器,绞釉器的晕染更加严重,给人以行云流流水般的泼墨之感。

图3

图4

为体现的更为直观,以表格的形式将绞釉器与绞胎器的主要特点进行比较。

相关链接

生产绞胎器的窑口多位于北方,南方有少量窑口进行烧制。唐代绞胎标本的窑址现已验证的有河南黄冶窑、陕西黄堡窑、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等,但主要集中在河南黄冶窑,其它窑口只零星出土过少量绞胎器[11]

黄冶窑址是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一处考古发现,它创烧于隋,停烧于唐代晚期,持续时间较长。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黄冶河两岸,西距巩义市区5千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2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参加,在黄冶窑址Ⅰ、Ⅱ、Ⅲ区及沿线进行发掘,面积为1459平方米。2003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对黄冶窑址第Ⅱ区第Ⅲ区进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发掘,面积为970平方米。以上发掘共清理出窑炉10座,作坊5处,淘洗池、沉淀池、陈腐池各1处,灰沟12条,灰坑186个等遗迹,并获得多组重要地层关系,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三彩器、白釉绿彩器和各类窑具3000多件。[12]

窑址的发掘资料可划分为四期,各期器物类型、釉色与工艺均有特点。第一期是该窑址的初步创烧阶段,出土的青瓷制品在器形、釉色以及烧造工艺上与隋代瓷器基本相同。该期遗存分布范围小, 文化层堆积较薄, 出土遗物较少。第二期出土盘口瓶与巩义芝田唐墓第二期前段88HGZM112出土的一件C型盘口壶的器形、釉色完全一致,大致确定其年代为唐代早期。该期出土器物形制多样,釉色及烧造工艺等方面较第一期更为成熟。第三期是黄冶窑的全盛时期,年代大致判定为唐代中期。这一期不仅出土的三彩制品种类繁多,发掘出的白瓷更为美观实用,此外发现的白釉蓝彩器物标本,对研究青花瓷的起源也有着重大的意义。第四期出土器物风格开始从精美过渡到实用,小型器类和玩具占主导地位,器形的制作不如前三期精致,推断年代大致为唐代晚期。其中,共出土一百多块绞胎器残片和素烧未经施釉的残片,远低于黄冶窑中出土三彩器的数量。因总体数量和可供分辨的器型较少,所以只能从大致从出土层位上对黄冶窑所出绞胎器进行分期,经研究发现,绞胎器的残片除黄冶窑一期外,在二三四期相关遗址中均有发现,但每期具体的特点仍需更多的出土材料进行研究。在出土的器物中,考古发现该窑址绞胎器的制作工艺拥有一套成熟严格的流程。其中,绞胎枕是黄冶窑绞胎器中的主要产品,以绞胎枕的制作工艺为例,较早的绞胎枕多采用全绞技法,纹样简单。盛唐晚期开始,逐渐被半绞技法所取代,绞胎纹样日趋复杂多样。前者与后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半绞工艺既取得了全绞工艺的装饰效果,又减少了全绞工艺的制坯难度,而且可使多种纹样任意组合、拼镶,从而制作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图案。[13]

参考文献

[1]朱匡杰.梦落玉枕 烟霞流芳——中国古代瓷枕概述[J].东方收藏,2016(6).

[2]杨静荣.正说绞胎[N].中国文物报,2001- 8-29,第005版/陶瓷.

[3]黄炳煜.从泰州出土的绞胎罐、壶谈绞胎器[J].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4]宋 • 苏轼《答李端叔书》,“……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5]孙机.绞胎器与瘿器[J].文物,1988(12).

[6]李国强.唐代绞胎器:工艺独特 鉴别有章[J].艺术市场 Art Market,2009(1).

[7][13]廖永民,张毅敏.黄冶窑唐三彩的绞胎[J].中原文物,2003(4).

[8]高阿申,钱伟君.唐绞胎器的胎釉和制作工艺研究[J].收藏家,2005(11).

[9]冯先铭主编[M].中国古陶瓷图典-63.

[10]王浩.浅谈古代绞胎瓷与“绞釉”瓷[J].中国陶瓷工业,2007-4 第14卷第2期.

[11]康杰.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及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8).

[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7(4).

趣味猜想

为什么绞胎器在明清两代突然消失了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孙晓彤,女,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在读学生,希望可以将自己对博物馆及考古的喜爱分享给观众,让更多的人爱上文物,爱上历史。

许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专业在读本科生,河南博物院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