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款青花人物故事菱花盘
文物名片

青花人物故事菱花盘,瓷器,康熙年制,两件,口径21.6厘米,足径4.8厘米,高3.1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西厢记》题材青花人物故事菱花盘为两件,形制完全一样,器形规整。口沿外撇,沿口呈菱花型,折壁浅腹,圆足。盘内以青花绘制装饰图案,青翠明快,清晰悦目。两盘中心各有一圆形开光,内绘《西厢记》的画本故事,一盘中绘的是崔莺莺在红娘的帮助和陪伴下与张生在花园的墙头相会,一盘中绘的是在丫鬟红娘的穿针引线下,张生和崔莺莺得以在西厢相会的场面图案描绘的人物姿态和表情生动传神,将莺莺的娇羞妩媚,张生的喜不自禁,红娘的活泼伶俐一一显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开光外饰一周如意花头与草叶纹,整个盘内的纹饰布局主次适宜,舒朗有序,盘底上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识。

文化解读

瓷盘为常见的日用器皿,基本器型为敞口、浅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据其功能可分为果盘、汤盘、托盘等;据其形状可以分为葵口盘、花口盘、折沿盘等等,以圆为主也有方的或椭圆的。康熙瓷盘规格大小不等,胎体厚薄不一,式样较多有圆,四方形,四方折角多方,花口与折沿等式样。撇口盘器壁较浅坦,宽边折沿盘器壁更浅(多为外销瓷),收口盘略深。厚胎的盘类,有的为无釉砂底,也有的为双圈足底,槽内宽窄深浅不等的无釉。民窑仿成化的青花器与彩器中,透过盘底的釉面往往可见到修胎旋纹。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事业上颇有成就,也是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推向高峰的有为君主,他除了重视政治,军事外,对古玩字画也颇感兴趣,对瓷器更为青睐。由于朝廷重视瓷器生产,加上这一时期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减轻了手工业工匠的负担和束缚,使制瓷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瓷器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丰富,并且制作精巧。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常见的有盘类,碟,碗,各式花盆,将军罐,鱼缸,壁瓶,玉壶春瓶,梅瓶,观音瓶,笔筒,各式茶壶,棒槌瓶等。总体风格是康熙早期的胎体有明末遗痕,较为厚重,至中晚期逐渐变薄。由于康熙瓷器瓷胎缜密,修胎制坯工艺技术高超,所以,这时大部分器物的烧制都显得非常精致。大件器物制作规范,尽管尺寸较大,但极少变形,形体线条刚劲,转折硬朗,挺拔向上。看上去绝没有笨拙的感觉,造型古朴,浑厚有力。小件器物规整而又精致,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大部分具有胎薄体重的特点。造型丝毫不呆板,细部处理一丝不苟,讲究整体效果。此时的瓷器,胎土淘练的非常精细,质白缜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美。康熙朝有多种颜色釉都很著名,如郎窑红,豇豆红,天蓝釉,洒蓝,等等,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烧造数量庞大,流传范围广,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

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青花、成化青花和嘉靖青花之后又一青花制作的黄金时代,它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以鲜丽明爽的色泽,浓翠的感觉,精湛的绘画装饰,古朴多样的器物造型独步中国陶瓷史。但康熙早期的青花器,在明末清初的过渡中,或多或少地还保留明代的某些遗痕,工艺制作粗糙,胎粗釉厚,青花色泽灰暗,发色深沉或迷混。纹饰简单潦草,品种相对单一,绘画风格也较多地受明代影响,画意粗矿,苍古浑朴。   

康熙青花器制作的巅峰时期应是康熙中期,此时青花器的制作使用了上好的国产浙料,制做出了深浅不同的色调,甚至一笔一画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只用一种青料便可表现出远山近水,阴阳向背,色调鲜艳明快,层次分明,达到了“青分五色”的境界。整个画面有很强的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画,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赞美康熙青花的词语很多,如“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大多都是指这一时期的,因为素负盛名的康熙青花到康熙晚期,由于康熙帝为政崇尚“宽仁”,其执政后期吏治渐呈松弛之势,社会政治的衰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青花瓷器的生产也逐渐下滑。青花色调由中期的浓艳清翠变成浅淡或黑暗,有的还呈色不稳,出现晕散。单从青花的釉色上看这对青花人物故事菱花盘釉色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晰悦目,应为康熙中期器物。

比较研究

康熙青花的绘画题材方面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多的注入现实,反应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昆虫鱼草,山水人物,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人物纹饰是整个清朝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据很大比重,康熙青花人物的绘画讲究神形兼备。例如,仕女的形象一般是端庄稳重,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朱点。再如婴戏图,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纯真质朴、多是手持莲花、打伞或是放风筝等。许多民窑器中常看到“莲生贵子”图,小童胸前挂围肚,有的坐在莲花上,有的一手举莲,具有子孙昌盛之意。再如渔家乐图和耕织图也极生动,表现了农民和渔夫们各种劳动生活场景。也有四妃十六子、百子图等,寓意多子多福。《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康熙人物,无一不精,若饮中八仙、若十八学士、十八罗汉与夫种种故事,皆神采欲飞,栩栩欲活。”人物的绘画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厢记》、《西游记》、《隋唐演义》等等,在这些名著里摘取了精彩的片段如文王访贤、苏东坡夜游赤壁、木兰从军、竹林七贤、大乔小乔、加官进爵、指日高升、饮中八仙以及婴戏、耕织、苏东坡赏古图等,康熙中期青花的绘画,既受文人画的影响,又加上青花料完美的呈色效果,使得此时的青花绘画水平臻于完善的境界。康熙三十年之后,由于皇帝广开科举,大力弘扬汉文化,青花瓷开始出现大量的书写长篇诗文、词赋的情况,如《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出师表》、《兰亭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此时还十分盛行戏剧故事中的刀马人物,表现一些战争场面,人物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整个清代青花瓷上出现大量的人物故事,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特征。

现列举几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以此对这一题材纹饰有更深入地了解。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清康熙,高45.3厘米,口径13.3厘米,足径14.7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瓶盘口,短颈,丰肩,长直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口沿绘三角纹,颈部绘如意纹。腹部绘传奇故事《红拂传》。画面居中人物为隋炀帝的重臣杨素,身后站立二歌妓,其中一人为红拂女张凌华。她倾慕前来参谒的李靖的才华,便夜盗令箭偕李奔逃,结为夫妇,并辅李建功立业。这一典故又称为“慧眼识英雄”。此器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胎体坚硬,胎质缜密,青花色泽青翠艳丽,与莹润洁白的底釉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图1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清康熙,通高23.7厘米,口径23.1厘米,足径1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罐直口,短颈,圈足。器盖平顶,微折沿,有环形抓钮。罐通体饰青花山水人物图案。青花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具有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画中的文人高士、独钓老翁等形象生动。此器胎精体重,瓷质洁白细腻。

图2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五彩人物纹瓶,清康熙,高45.1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12.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瓶盘口,直颈,斜肩,直腹,圈足。这种造型的瓶因形似古代洗衣用的棒槌,故被称作“棒槌瓶”。内外施白釉,外壁五彩装饰。口边饰红彩,颈部绘竹石花卉两组,肩部分布斜方锦地四组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山村草舍。腹壁主题图案表现的是《隋唐演义》中的战争场面——秦叔宝策马迎战尉迟恭,唐王李世民和徐懋功临城观战,空间衬以矮山花树。这种图案俗称“刀马人”,清代康熙时期经常用在陶瓷的装饰画面中。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图3 五彩人物纹瓶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梅瓶,画面上一女子右手持杖,左手点指,另一女子掩面而泣。表现的该是“拷红”的场景。(图4)

图4 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西厢记)

清康熙五年“大清丙午年制”款《西厢记•酬简》故事图青花碗,高4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7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小碗浅腹,圈足较高,足端平整,撇口,口沿施釉。底书双圈六字款“大清丙午年制”。碗内壁以青花绘《西厢记•酬简》情节,因张生跳墙进入花园,又有红娘在场,莺莺只好训斥他,张生从此一病不起。莺莺又让红娘探望,红娘暗示当夜莺莺必来,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并与张生私订终身。画面中张君瑞双臂伏案,身旁放琴一张,侧立者为红娘。左书“今日交情君已见,向时来意妾深知”。

图5 清康熙五年“大清丙午年制”款《西厢记•酬简》

清康熙中期青花《西厢记•妆台报喜》故事图瓶,高42.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图中以青花绘画第五本第一折情节,张生赴京考中状元,派书童向莺莺报喜,画面中莺莺手捧喜报阅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身旁的红娘也很高兴,琴童站立一旁正滔滔讲述张君瑞夸官之事。

图6 清康熙中期青花《西厢记•妆台报喜》

清朝是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却又逐渐衰落的时期,整个社会呈现急剧的大转变,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处于大转折的时期,急剧的社会变化使当时的文学和艺术都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巨大冲撞以及小说的兴盛,都使得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剧烈变化时期的清王朝的艺术品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贯穿于整个清王朝青花瓷上的人物故事纹饰图也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品最好的表现形式。此时文学与艺术品的结合达到了顶峰。不仅传播了文学作品,更使得艺术品更有韵味,清朝社会以其特殊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了它的有关生活和思想的信息从而使得文学艺术的表现力更强,更有力度。

相关链接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问世之日起,就以曲词的华艳优美、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作品主要讲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喜剧创作影响很大。所有古代戏曲传奇刊本中,《西厢记》的数量是最多的,是明清时期任何一部其它戏曲传奇所无法比拟的。王实甫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明快、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活气息,才子佳人的大团圆结局。满足了各文化水平观众的审美趣味,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西厢记》的演出地域非常广泛,大江南北都可见《西厢记》的演出身影,甚至清初就有在越南演出的记载。包括了五本剧目: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崔莺莺夜听琴杂剧,张君瑞害相思杂剧,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清刻印业发达,现存清刊本较明刊本多一倍,相对于明代的各个版本竞荣的局面,金圣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刊本一枝独秀,占大多数。清代《西厢记》的传播范围已相当广泛,汉、满、蒙等各族均在阅读行列。清前期的《西厢记》选本较明代大大减少,收录的都是当时最风靡的剧目。在清代选本中,《缀白裘》最具代表性,共收录了《西厢记》中的九出剧目,分别是《慧明》、《佳期》、《请宴》、《拷红》、《游殿》、《寄柬》、《跳墙》、《着棋》、《长亭》。除此之外,清前期的各种选本大都选择了《拷红》,成为当时舞台上演次数较多的一出。

“大约在康熙初叶,演出折子戏的风气已经形成”,昆剧在康熙及其后的时期基本是以折子戏的形式演出,《西厢记》也是如此。清前期的《西厢记》选本有《昆戈雅调》、《歌林拾翠》、《乐府歌舞台》、《醉怡情》、《缀白裘》等。乾隆中期《西厢记》的舞台演出发展已较为成熟,剧本也比较固定,《拷红》是各选本的必演出目。在清代昆腔成为戏曲演出的主流,王实甫的杂剧剧曲《北西厢记》属俚歌北曲,不太适宜用昆腔演唱,渐被李日华的《南西厢记》所取代。《北西厢记》的“月下听琴”、“月下赴约”被选本收录较多,“长亭送别”、“堂前巧辩”、“递柬传情”也被经常收录。《南西厢记》多被收录“游殿”、“请宴”、“佳期”、“跳墙”、“拷红”等。被《北西厢记》和《南西厢记》同时收录的曲目可以说是《西厢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情节。


参考文献

[1]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1-1.

[2] 冯先明.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3] 卢忠敏.明末清初景德镇窑瓷器上的《西厢记》题材纹饰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 王翔灏.清初至康熙时期绘“西厢记”纹饰瓷器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5] 邱向军.康熙青花瓷鉴赏[J]. 中原文物,2011,02:101-108+110.

[8] 刘明杉. 西厢多少事 尽在古瓷中[J]. 中华文化画报,2009,08:46-53.

[9] 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趣味猜想

趣味猜想一:本文所描述的盘子在当时是陈列品,还是实用品?

趣味猜想二:青花瓷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发源地在那?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裴建华,女,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助理文博馆员,大专学历,从事文物鉴定、保管、销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