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纹铜盉
文物名片

蟠龙纹铜盉,西周晚期,通高22.6、通长29.8、口边长9、短边7.6、腹腔长径17.2、短颈14、腔体厚8.4厘米。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蟠龙纹铜盉[1]是一件水器。有盖,盖面中部向上隆起,顶部有一盘龙形握手,头部犄角略残,盘龙昂首前视,盘旋而卧,身饰鳞纹,胸前双爪着地。耳、目、卷鼻俱全。盖边缘附一环形钮,子口。器口为椭长方形母口,较直,厚圆唇,短束颈,腹腔呈侧置的椭圆扁鼓形。前有四足伏地龙形流,曲而上扬,后有作龙首吐舌下弯呈半环形的器鋬,鋬上端有环形钮,鋬钮与盖钮之间原应有链条连系。腔体正、背面中部各饰一对C形双首龙纹,其外围饰以四组做中心对称的斜角C形无目窃曲纹,前后侧面上饰二行有珠重环纹,管流龙身与腿部饰垂鳞纹。腹下附人形四足,人形均作跪坐状(图1、2)。这件铜盉整体设计造型独特,装饰华丽,工艺精湛,显示了虢国较高的青铜铸造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图1 蟠龙纹铜盉盖部及足部细部图

图2 蟠龙纹铜盉线描图

M2001共出土青铜礼器58件,其中盉3件,除蟠龙纹盉为实用器外,还有重环纹盉和S形窃曲纹盉各一件,盖与器身浑铸为一体,纹饰潦草简单,实为明器。盘也出土3件,可分为虢季盘、重环纹盘、素面盘,后两件制作粗糙,纹饰简单,显然也是明器。唯有蟠龙纹铜盉、虢季盘,制作精良,纹样讲究,盘上还铸有铭文。这件盉虽然没有铭文,但应是实用器无疑。可以确定蟠龙纹铜盉和虢季盘是一对水器组合,是虢季墓青铜礼器组合中的一部分。

文化解读

青铜盉作为青铜器的一个种类,具有出现时间早、存世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形制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是青铜礼器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类,在先秦青铜器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青铜盉形制来源于陶盉,出现于夏代晚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盉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铜盉。青铜盉的形状较多,基本造型为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末期出现提梁。但是,在各个时代其形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商早期盉无盖,商晚期以后盉有盖,西周出现鸟兽形盖;商代盉多袋足(图3),周代盉袋足、圈足较少,多三柱足、四柱足(图4),春秋战国盛行三兽蹄足;商代盉直管长流,斜置在顶上,周代盉流下移,置于肩腹部(图5),出现短直管流和兽首形曲流;商早期盉鋬又扁又宽,西周中晚期多兽首形鋬,春秋中期出现弓形提梁盉(图6),到了战国晚期,提梁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腹侧置内空曲柄。商代盉的腹部主要由三个深袋足组成,而周代盉的腹部则变化多样,有的呈罐形,有的呈鬲形,有的呈扁圆鼓形,有的呈扁圆球状,有的呈甗形。特别是西周晚期,周人彻底摆脱商人遗风,创造出现新的铜盉器形——扁圆鼓形盉,造型独特,制作精美。  

图3 商代饕餮纹盉

图4 西周中期风纹方盉

图5 西周早期来父盉

图6 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

盉作为器名并不见于先秦文献,而是出现于青铜器的铭文。商代青铜盉无专名,共名也仅有“彝”“宝尊彝”两种。自西周早期开始出现“盉”、“宝盉”、 “旅盉”等专有名称,但是数量并不多。到了西周中晚期,出现专名的铜盉数量增多,多为“宝尊盉”“宝盉”“旅盉”等。西周中晚期,有些青铜器自名为“鎣”,但形制是盉,如鱼伯鎣(图7)、伯百父鎣等。所以,鎣是盉的一个异称,是盉的派生物。随着盉与盘形成水器组合,个别盉还自称为盘,或者盘盉连称。如裘卫盉,铭文中自称宝盘(图8);王盉,铭文中自称宝盘盉。春秋时期有一种提梁盉,近代学者称之为鐎,实自名为盉。如上海博物馆藏春成侯盉(图9)。

图7 鱼伯鎣

图8 裘卫盉

图9 春成侯盉

关于盉的功用,我们认为经历了一个从酒器到水器,再回归酒器这样一个过程。正如张懋镕先生指出“在某一时期,某一类铜器以某一种功能为主,而进入另一个时期,它又以另一种功能为主,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功能转化的一种表现”[2]

夏亡后,商人对铜盉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商末周初,铜盉多与爵、斝、罍、觚等形成酒器组合,是商人重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很形象地说明了专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王国维先生指出盉“盖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3]。郭宝钧先生指出“盉是古时和酒温酒的器。有腹用盛,有口用受,有喙用注,有鋬用执,有足用立,且备受火,其形合其用”[4]。因此,在商代,盉是酒器组合中的一员,既是调酒器,也是温酒器。

进入西周后,由于周初禁酒的政治影响力,酒器逐渐减少,酒器在礼器组合中地位下降,食器、水器数量增多,于是盉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酒器开始向水器转化。马承源先生认为“从盘盉的组合来看, 盉主要是盛水的,它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它与盘相组合,起盥沐作用[5]。”考古资料也已证明,在西周中期,盉与盘有的出土位置相邻,有的纹饰相近,有的铭文内容、字体风格相同, 这种迹象表明盉、盘已经形成稳定的组合关系。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之前流行的铜盉形制几乎不见,开始出现新型式的提梁盉(亦称鐎盉)、甗形盉。从墓葬出土青铜器组合关系来看,水器组合以盘、匜为主,酒器组合以壶、盉为主。可见,盉被匜取代之后,又恢复了最初的酒器功能。

随着礼制的衰落,青铜盉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西周中期以后,铜匜逐渐取代铜盉,与盘形成固定水器组合。于是,盉在盘、盉组合中地位开始下降,有时盘、盉作为组合已沦为明器。战国晚期,青铜盉由礼器变为实用器,整体高度较矮,形制单一,纹饰简陋甚至素面,铭文基本不见,各个方面都表明青铜盉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并没有消亡,秦汉时期仍在被使用。

比较研究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青铜盉的转变期,扁圆鼓形铜盉是该阶段周人的创新产品,是青铜盉中的一支奇葩,但出土数量不多,尤显珍贵。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2出土的凤鸟纹鹰足铜盉[6],西周晚期器。通高24厘米,流至鋬长32.4厘米。扁圆体,长方形子母口,半环形龙首鋬,管状曲流,虎首形流口,体下四鹰足。盖顶有盘龙形握手,龙昂首盘体,头两侧双爪伏地。盖侧铸有活动链环与鋬相连,链中部有一回首卷尾奔兽立于链环之上。正背面中部各饰对首垂冠凤鸟纹,尾羽上翘相连,外围饰S形斜云角纹,两侧饰两周无珠重环纹,流饰四足伏地卧虎形纹样。盖上盘龙身饰鳞纹,周围饰云纹。四鹰足巨冠圆睛,凸胸短翅,矮腿,五趾分开,胸上饰云纹,神气十足,傲然而立。

图10 凤鸟纹鹰足铜盉

1991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凤鸟纹人形足铜盉,西周晚期器。高24.3厘米,长31.4厘米。有盖,盖面中部向上隆起,顶部有一盘龙形握手,盘龙昂首前视,盘旋而卧,身饰鳞纹,胸前双爪着地。盖边缘附一环形钮(已残),子口。器口为椭长方形母口,厚圆唇,短束颈,腹腔呈侧置的扁圆鼓形,前有四足伏地龙形流,龙身与腿部饰垂鳞纹,曲而上扬,流口有裂缝,后有作龙首吐舌下弯呈半环形的器鋬,鋬上端有环形钮,与盖钮之间原应有链条连系。腹下附人形四足。腔体正、背面中部各饰一对凤鸟纹,其外围饰S形斜角云纹,最外围饰一周有珠重环纹,两侧饰两行有珠重环纹。

图11 凤鸟纹人形足铜盉

1976年 3月,陕西临潼零口公社西段大队青铜器窖藏出土的丰妊单盉[7]。西周晚期器,通高36厘米。器身扁圆鼓形,一侧有长管流向上斜出,另一侧有卷尾夔龙形鋬,上有短颈椭方形口,盖作圆雕卧鸟,尾部有链条与器相连,下部有四条扁夔龙足。腹两面是漩涡纹,外围饰重环纹,侧面饰窃曲纹,流饰斜角云纹。盖内铸铭文14字:王作丰妊单宝盘盉,其万年永宝用。现藏临潼博物馆。

图12 丰妊单盉

1963年,陕西省扶风齐家村铜器西周窖藏出土的它盉[8],西周晚期器。通长40.2、通高37.5厘米,盖内铸有一个字“它”。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龙形流管细长,龙角曲折,张口瞠目,四足屈曲紧贴流壁。鋬为回顾式立体龙纹,曲角吐舌,尾巴上卷。器盖作圆雕卧鸟形,钩啄,张翼,短尾,尾部系有活链和肩部的系相套铸。四兽形足,上饰夔龙纹。腹呈扁圆鼓形,腹侧饰重环纹,鼓面中部饰涡纹,周以重环纹和斜角云纹各一圈。   

图13 它盉

2003年1月,陕西省眉县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的逨盉[9]。西周晚期器。通高48厘米,流至鋬长52厘米。器身扁圆鼓形,上有长方形口,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喙微卷曲,双翼展扬。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虎作爬行状,尾上卷。管状流,前部饰龙头。龙首形鋬,四兽足。腹部两侧纹饰相同,分别由三圈组成,由外向内分别为变体夔龙纹、重环纹和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20字:“逨作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盉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图14 逨盉

1993年,晋侯墓地M31出土的鸟盖人足盉[10]。西周晚期器。高34.6厘米、身径20.6~21.8厘米。现藏山西博物院。扁椭圆体,顶有长方形口,口沿外侈,上有圆雕鸟形盖,以熊形链与器体相接,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鋬,器足为两个祼体的半蹲人形,身前倾,背负器身,表现出两人负重时的姿态。盉身两侧饰三周圆形纹饰,中间是蜷曲的团龙纹,其次是一周鳞纹,外圈是斜角云纹。盉身上部饰体躯相交的龙纹,有细雷纹为地,两侧为鳞纹。   

图15 鸟盖人足盉

1992年,上海博物馆自香港征集的重环纹扁盉[11]。西周晚期器。高12厘米,流至鋬长12.8厘米。体扁形,立面呈椭圆形。长方口设盖,上立一鸟,鸟张喙,头上有冠。器腹的一端设管流,向上斜支,另一端是兽首鋬,扁足甚短。腹部饰重环纹,中间是兽目变形纹,纹饰粗狂,器形较小,可能是明器。

图16 重环纹扁盉

2005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6出土的龙纹盉[12],春秋早期器。通高25.5厘米,流至鋬长17.5厘米。盖呈梯台形,子口,顶部设虎形钮,虎作踏行状,四爪着地,双目直视前方,尾斜下上卷。器口为长方形母口,方唇,短束颈,腹呈椭圆扁鼓形,前有长管状流,流口较平,后有龙首吐舌下弯成半环形的器鋬;腹下附兽蹄形四足。盖顶一周饰卷云纹;腹部装饰连体吐舌状双龙纹,双龙首对视,中间饰一牛首,前后侧面均饰重环纹;流管正面饰凸起的蛇形,背及两侧皆有阴刻蛇形细线纹。

图17 龙纹盉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19出土的凤鸟纹圈足盉[13],春秋早期器。高19.0、长27.8厘米。盖呈长方形,子口。顶部有凤鸟,作蹲踞状,直视前方,鸟冠高耸,短尾平直。器口为长方形母口,方唇,短束颈,腹部呈椭圆扁鼓形,前有长管状流,流口下斜,后有兽首吐舌下弯成半环形的器鋬;腹部装饰高冠凤鸟,方圈足。

图18 凤鸟纹圈足盉

1986年11月,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出土的鸟纹空心足盉[14],春秋早期器。通高21.6、最宽21.6厘米、厚4.6厘米。圆角方形扁体,小口;前有曲管状兽头流,后有兽头状鋬,流与鋬均分铸后装配于腹部:鋬的下端与腹壁相连;腹的中央饰一鸟纹和一夔纹,鸟头与流的方向相对,周围饰一圈不规则的窃曲纹;器座状方形空心足,足饰一环带纹和窃曲纹。    

图19 鸟纹空心足盉

1998年,甘肃礼县圆顶山M2出土的蟠虺纹铜盉[15],春秋中晚期器。通高32、最大腹径21厘米,覆斗形盖,盖上有方形圈足式捉手,深子口;身方口,方唇,扁圆腹,底微圜,下接四个屈肢蹲坐、头顶方角、圆目的兽形支足。盖顶中部饰一蹲踞的大鸟。捉手四角各一只蹲踞的小鸟,鸟高冠,圆目,长喙,身上饰羽纹及窃曲纹,可转动。盖斜面四角各附一只仰首虎,虎方耳,突目,屈肢,卷尾。盖后侧一行虎,为回首,长尾后上卷,身上饰虎纹。身前部有兽首形流,兽首方角,怒目,大口,口角一对獠牙上翘。流上部有一回首兽形。身后部为带扉棱兽首形鋬。肩部四角附四只上行虎,均向外侧首。鋬上部为一蹲座的公熊,熊前爪与器盖后侧回首虎的后爪构成了可开启盖的轴。盖顶、盖面饰蟠虺纹,身饰蟠虺纹和宽带纹。正中部前后均为一对称突起的圆形兽首形饰。

图20 蟠虺纹铜盉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对这类扁圆鼓形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扁圆鼓形盉,是西周晚期周人的创新,腹部呈扁圆鼓形,方口,有盖、流与鋬。盖多为立体鸟兽形,流分为长管状直流和曲状兽首形流。鋬为兽首形鋬或龙形鋬,多为四兽形足或人形足,个别圈足或空心足,流行于两周之际。

2、这种扁圆鼓形盉造型别致,构思奇特,巧妙地将龙、虎、凤、鸟、人、兽等造型与器盖、鋬、流、足、腹部相结合,增加了趣味性,既有实用功能,还有强烈的装饰作用,体现出周代精湛的青铜工艺水平。

3、这种盉诞生于关中地区, 随着周王朝势力的影响或与中原地区进行文化交流,逐渐传播到中原洛阳、三门峡、临汾、运城等地区,但是在数量上、造型上都略逊一筹。

4、春秋早期,虽也有扁圆鼓形盉发现,但是铸造方面不及西周晚期精巧,纹饰简单粗糙,有的已沦为明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

5、这种扁圆鼓形盉主要出土于规格较高的大中型墓葬,显示墓主人地位较高,身份属于王室重臣,或者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等。

相关链接

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三门峡上村岭一带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终于发现了虢国国君及高级贵族的埋葬区域。截止目前,共发掘墓葬18座,车马坑4座,马坑2座,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其中的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11月,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前后两次的钻探与发掘,初步确定了虢国墓地的性质及范围。它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南北长590米,东西宽550米,占地32万平方米。已探明地下墓葬500余座(不含五十年代已发掘的墓葬)。所有的墓葬依墓主身份,地位的高低,由北向南各自成组,依次排列。各位国君及夫人的墓葬位于墓地的最北端,我们称之为国君兆域区。

虢季墓(M2001)位于国君兆域区的西部,为一座大型竖穴土坑墓(图21),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距现地表深11.5米。 墓穴四壁从上到下以淡绿色涂料粉饰,葬具为三重,即单椁重棺,在重棺外又用以彩绘木框结构的棺罩。葬式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十分丰富,达5293件,依质地可分为铜、金、铁、玉、石、玛瑙、陶、骨、皮革、竹、木、麻、丝帛等19类,其中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铜器品类齐全,数量众多,其中40件有铭铜器均言明虢季自作用器(图22)。玉器材质优良,雕琢精美,多为古玉中之精品(图23)。另外,在该墓东侧附葬有大型车马坑,长47.6米,宽37—41.6米,葬有车16辆马70余匹,狗6只。丰富多彩的随葬品及陪葬的大型车马坑充分显示出墓主身为国君的显赫地位与威严。

图21 M2001底部随葬器物

图22 M2001铜器出土情况

图23 M2001玉器出土情况

根据器物铭文、纹饰以及礼器的组合等判定,墓主人虢季,西周晚期虢国的一代国君,担任周宣王的卿士,因“谏宣王不籍千亩”而闻名于史,死后谥为虢文公。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2(第一版).

[2] 张懋镕.夷曰匜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的转化问题[C]//古文字与青铜论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7(第一版).

[3]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盉.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第一版).

[5]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第一版).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2(第一版).

[7]临潼县文化馆.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J] .文物,1977(8).

[8] 梁星彭.陕西长安扶風出土西周铜器[J].考古,1963(8).

[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杨家村联合考占队.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2003(6).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8).

[11]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 [1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4(第一版).

[1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占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8(11).

[1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甘肃礼县圆顶山98LDMZ、2000LDM4春秋秦墓[J].文物,2005(2).

趣味猜想

蟠龙纹铜盉腹下四足人形均作跪坐状,裸体,头发后梳,面目清秀,乳房高隆,双手反背于身后。那么你认为这些人的身份如何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刘社刚,男,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