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碾
文物名片

陶碾,陶器,隋代,碾高11厘米、碾径15.50厘米。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安阳豫北纱厂张盛墓发掘出土,1962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此陶碾系明器,圆盘状,平底,碾盘周围由两个同心圆栏组成碾槽,碾盘中央竖有碾脐柱,柱下段为圆台座,柱上段由圆柱与桃形珠组成,脐柱上套有扁平铲式圆柱形柄,以承凸面带孔圆碾砣,碾砣可以转动。陶碾和与其一起出土的陶磨、持铲陶俑、持箕陶俑构成了一组器物——粮食加工作坊。

粮食加工作坊

该套粮食加工作坊,皆为白陶模制。磨为两扇,高14厘米,磨与空腔束腰圆台座结合为一体,磨扇之间与座之间均不能分开,两扇之交以阴弦纹凹槽表示,上扇磨面有凸出圆栏,中部有两个输粮孔,上扇两侧贴有等腰梯式转柄作对称;两个劳作俑,执铲俑高23厘米、执箕俑高16厘米,皆身材修长,长方形面庞,头顶盘髻,脑后插梳,着窄袖长裙,裙长至地掩足,裙腰高束胸际,裙带下垂,只是执铲俑为站立姿,持箕俑成俯首坐姿,裙裾呈伞式铺地。铲模拟木质,呈方梯形,圆柱形柄。箕模拟柳条编织,类似于当今的簸箕。

执铲俑

执箕俑

该套粮食加工作坊模型,出土于隋代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张盛之墓,为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随葬明器,其形象地反映了隋代粮食加工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由科学发掘出土,是研究隋代生产力发展的有力证据,也是研究当时雕塑题材与服饰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关于发现或出土隋代以前的实物碾或碾模型的报道,这件陶碾的出土,对于确定碾发明时间的下限,以及早期碾的形制都有重要价值。

科学解读

碾是一种粮食加工工具,能将谷物脱壳得米,也能对麦、豆或米等加工得面。碾有轮碾和磙碾之分。

轮碾又称槽碾,由碾槽、碾轮、碾轴、碾杆、碾台组成,本文介绍的这件陶碾模型就属于轮碾。刘仙洲先生推断:最初的碾是在一个小横轴上装上一个石制或铁制的碾轮,用两手或两脚来回推动,使它在一个梭形的槽中往复地碾轧需要碾轧的东西(现在中药店还采用这种碾)。轮碾可能是由这一种碾发展而来的,因为无论是用人力或畜力,把原来的往复运动改变为回转运动,就成为轮碾了。①轮碾在使用时,先把要碾的谷物摊于碾槽里,然后牵动碾轮圆圈碾轧,并不停搅拌槽内谷物以使碾轧均匀,碾透之后,筛簸去糠皮就可以了。

轮碾的碾盘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在合适的场地用石头砌出圆圈形碾槽,碾槽周长一丈五至数丈,槽宽尺许,槽深七八寸。在碾槽中央填起与槽檐平的碾台,中心栽立碾轴;第二种方法是,用沙石砌筑成碾盘。碾轮也叫碾碢(tuó),是一个圆形石轮,一般直径二尺左右,厚约五寸,轮中心凿出一个圆孔用来穿碾杆。碾杆是一根长木棍,粗的一头末端掏挖轴孔。碾杆粗的一头在里,套到碾轴上,细的一头在外以作推拉石碾的扶持。一盘石碾可以配一个碾轮,也可以配两个碾轮。

《王祯农书》中绘制的轮碾

磙碾又叫海青碾,与轮碾不同的是碾轮换成了碾磙,碾槽换成了碾盘,由碾磙、碾杆、碾盘、碾轴、碾台等部件组成,碾磙、碾盘多由坚硬的红石或白石打制。

碾盘一般直径四至六尺,厚五到八寸。碾盘下面为平面,上面中央略鼓,中间有或方或圆的透孔,为轴孔。碾盘上凿满碾齿,多是顺半径方向排列有序的条棱齿,也有枣粒窝形单齿。磙碾有圆磙和磙框两部分,圆磙大小随碾盘的大小而定,多为一头稍粗一头稍细的截柱体,放到碾盘上时小头在里大头在外,以方便碾磙在碾盘上圆圈转动。磙面上大多刻有或斜或纵排列有序的条棱齿,也有不带齿的光磙面;磙框两侧边框中间装有磙轴以套圆磙,里侧边框中间稍靠前的地方凿有碾轴孔用来套装碾轴,外侧边框前部掏孔以装碾杆。

现代的磙碾

碾的具体发明时间现在还不能确定,刘仙洲先生推断可能比磨稍晚一些。①在东汉时期的文献里就有对碾的记载,《通俗文》记载:“石碢轹谷曰辗。”《玉篇•石部》:“碢,同砣。”又说:“碢,碾滚石。”就是说用碾滚石像车轮子一样滚压谷物叫辗。这些文献资料表明东汉时期碾可能已经被发明了。魏晋时代的一些文献记载进一步佐证了东汉时期碾的存在。《后魏书•崔亮传》:“亮在雍州,读《杜预传》,见其为八磨,嘉其济时用,因教民为碾。及为仆射,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其利十倍,国用便之。”《北齐书•高隆之传》:“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制水碾磑(wei),并有利于时。”这些由数十区“碾磨”、“水碾磑”以及“八磨”组成的碾磨群,可以用一个被水驱动的动力源带动工作,机构之复杂和进步是可以想像的。

汉代是国家统一、社会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繁荣,杵臼、碓、磨等粮食加工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东汉时期发明碾的条件已经具备。结合上述的文献记载,周昕认为“碾发明于东汉是肯定无疑的”,只是由于没有具体材料,尚无法判定这时碾的具体结构。当时的碾是只有一种还是两种都有,没有根据可以断定。根据上面所引的几段文字判断,似乎这时的碾更像轮碾。但从当时谷物加工的需要看,两种碾都应该有。②

考古资料和古代的农书记载都表明,隋唐时期是碾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后直到近现代碾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加工工具,现在在我国农村还可以见到碾。

现代的轮碾

比较研究

考古资料中关于陶碾出土的报道不多,隋代的陶碾只有本文介绍的这一件,唐代的陶碾模型也只有几件。

1954年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土的陶碾,碾径10.6厘米,年代为唐高宗时期(公元650~683年)。

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土的陶碾

辽宁省朝阳中山营子唐左才墓出土的泥碾模型,碾高4.1厘米、碾盘直径24.4厘米、碾轮直径11厘米,碾盘为圆形,外圈有碾轮滚道,中间为方形立座,立座中有孔,孔中安插立柱,在滚道内有碾轮,碾轮安装在轮轴上,轴与立柱相连,出土时轴与立柱已腐。③

辽宁省朝阳中山营子唐左才墓出土的泥碾模型

1993年,在山西省长治市唐代王惠墓出土的陶碾,碾高7.5厘米、碾径18.5厘米、碾轮径12.5厘米。圆盘状,边沿有一周凹槽,内置扁圆形碾轮。④

山西省长治市出土的陶碾

1986年,在山西省长治市唐代冯廓墓出土的陶碾,碾高5厘米、碾径28厘米,只有碾盘,碾轮已失。⑤

山西省长治市唐代冯廓墓出土的陶碾

通过和以上介绍的几件唐代陶轮碾模型、农书中所描绘的轮碾、以及现代轮碾的对比,可以看出本文介绍的这件隋代陶碾模型在形制上和它们没有太大差异,这表明在隋代轮碾就已经定型了。

相关链接

汉代以后的主要传统粮食加工工具

根据我国主要传统粮食加工工具的沿革发展情况,胡晓建先生将其划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和停滞阶段四个阶段,汉晋时期为发展阶段,唐宋时期为鼎盛阶段,其后为停滞阶段。⑥

中国传统农业中使用的粮食加工工具至汉代已经大体具备。魏晋时期,以水为动力的粮食加工机械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出现了高效率的连转磨和连机碓。这反映了粮食加工工具在动力,尤其是传动装置上的改进和发展。

有关这一时期的水碓、水磨、水碾及连机碓等在文献资料中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图像和明确的文字记载。这个时期的连磨,又称“牛转连磨”,已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畜力牵引磨。《农书》记载“其制中置巨轮,轮轴上贯架木,下承蹲臼,复于轮之周转,列绕八磨,轮辐适与各磨木齿相间,一牛拽转,则八磨随轮辐俱转。用力少而见功多。”魏晋时期,畜力连磨和连机水碓的出现,不仅节省了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粮食加工的效率,标志着当时传统粮食加工工具发展的重大成就。

隋唐及其以后的宋元时期,传统粮食加工工具已经基本定型,而且达到了中国古代科技经验领域中的顶峰状态。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机械的构造和规模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一器多用是这个阶段粮食加工机械的显著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浓厚的经验色彩。此外,风磨的出现,则代表这个时期人们在驾御和利用自然力上的一个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随着麦类作物的迅速发展,主要用于磨面的碾、磨获得进一步的推广和改进。除一般农家使用的畜力或人力碾磨外,官僚地主经营的大型水碾磨十分常见。《酉阳杂姐》记载在唐代大力士中,有人安装“双轮水碾”的故事。《旧唐书•高力士传》则有“京城西北截沣水作碾,并转五轮,日碾麦三百解”的记载。在某些地区,由于设置碾磨太多,以至农田灌溉也大受影响。如《新唐书•黎干传》载,干于大历十三年,请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以溉民田,“废碾碨八十余所”。这说明当时不仅水力的利用更加普遍化,而且在水力机械的构造和规模上都比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宋元时期,利用水力加工粮食极为盛行。这类加工机械有:水磨、水砻、水碾、水碓、漕碾、水转连磨,水击面罗和水轮三事等多种。这个时期发明的新型机械主要以水击面罗和水轮三事为代表。二者均创制于元代。水击面罗是利用水力筛面的工具。其传动结构和装置与水排相同,水轮三事则是以水作动力,配以能够变换的机械装置,集磨、碧、碾三种功能于一身的粮食加工机械。其形制为下置一水卧轮,轮轴上部连接一扇磨盘,磨盘外周另造有碾槽,水轮的轴首处,既可以安装横轴和涡轮,亦可以套磨,还可以置砻。总之是随需要而变换机械装置,从而一器兼有磨、碾、砻三种用途。它反映了宋元农具一器多用的特点。这个时期的水轮连磨亦是如此,如果变换其机械装置,就可以改作舂米的水碓,或用于灌溉的汲水筒车。这些发明和改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此外,利用自然风作动力,是这一时期农业科技上的新发展。《湛然居士集• 西域河中十咏》中有“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粳”的诗句,原注说:“西人作磨,风动机轴以磨麦。” 这说明,元代出现了风磨。当时的风磨可能由西方传入。但风磨形制如何,尚待考古材料的证实。

总的说,中国传统粮食加工工具至宋元时已经基本定型。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粮食加工日趋专业化,从而走入商品经济的市场。这个时期粮食加工作坊大量涌现。但是明清两代的传统粮食加工工具较之宋元时期无大变化。可以说,无论从动力、还是从器形上基本没有再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停滞阶段。


参考文献:

①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年6月。

②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月。

③杨铁男:《辽宁朝阳唐墓出土农业文物》,《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④崔利民:《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文物》,2003年第8期。

⑤侯艮枝,朱晓芳:《山西长治市唐代冯廓墓》,《文物》,1989年第6期。

⑥胡晓建:《中国传统粮食加工工具的沿革及特点》,《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1期。

趣味猜想

轮碾和磙碾哪种发明的早一点呢?它们之间存在传承关系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顾永杰,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河南博物院工程师,致力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技术史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