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线雕鹰
文物名片

 白玉线雕鹰,西周晚期,玉器,长2.2厘米,宽5.7厘米,重16克,1986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平顶山博物馆藏。

单击此处浏览3D展示

说明:首次浏览前请单击此处下载并安装插件,如已安装插件请直接浏览。

深度品鉴

1986年5月至6月,平顶山滍阳岭中部发掘应国墓地一号墓,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顶无土冢。上部填土已被砖瓦厂挖去约3米厚,因而墓口层位不明。墓内木质棺椁已腐朽。从残留痕迹可以看出,葬具为一棺一椁。据墓中残留骨骼观察,该墓主人系一中年男性。棺内随葬器物主要为死者生前佩戴的装饰品,多属玉质,分布于骨架周身。其中死者头骨顶部置一件玉琮;两耳附近各置一件玉玦;口内有三块玉片(即玉琀);颈围一串项链;右肘关节置一件小玉环;左肘关节处置一件小铜环;盆骨右上方置两件玉璧、一件玉蝉,左上方置玉璜、人形玉佩、玉锥形器各一件;盆骨内侧有一玉鹰;右脚趾处置一件夔形玉片。[1]

图1 应国墓地一号墓底部遗物分布图[2]

墓中出土的这件白玉线雕鹰,玉料呈白色,略泛青,温润光洁,微透明。鹰头顶和右翅有褐斑,当是有意运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的。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向右扭曲,以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双翅前端亦各有一个小穿孔,鹰眼、鹰背、羽翅均为线雕。两爪作长条形,卷曲于身下。[3]头部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身体则用平雕的手法雕成拱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写真的手法创作了这一形神兼备的展翅雄鹰。

该墓随葬器物遵行列鼎制度。鼎、簋、壶、盘、盉、甗配套随葬,这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奴隶主贵族墓葬随葬铜礼器的基本组合形式。[4] 墓中随葬青铜器内往往有尚未除去的范土。据此可知它们是专以随葬的明器。结合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并综合比较虢国墓地和张家坡西周墓葬,可以推测一号墓的年代应为春秋早期晚段。墓主人当是应国最后一位国君,而一号墓出土的这件玉鹰,当是墓主人应侯的随身佩玉。

图2 白玉线雕鹰正面图

图3 白玉线雕鹰底部图

图4 白玉线雕鹰线描图

1986年,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先生向平顶山市政府建议,将此玉鹰作为平顶山市的市徽标志,而应国的都城——应城(即鹰城)也随之成为平顶山市的别名。

文化解读

在我国,藏族、蒙古族、满族、塔吉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中,都以鹰作为崇拜的对象。藏族人的鹰崇拜来自于萨满教,在萨满教中,鹰被认为是能帮助巫师与天沟通的途径。教徒认为一些神祗以鹰为坐骑,可以把人的灵魂带往天国。在蒙古族,鹰被认为是翱翔天空的英雄,是天空的主宰,其彪悍、勇猛的特性是蒙古族人崇拜的源泉。在塔吉克族,人们颂扬鹰的坚韧、勇敢、高贵与智慧,并常常将鹰的故事或者鹰狩猎的场景演绎进民族舞蹈。在满族,族人以鹰为狩猎利器,视鹰为神鸟,是力量的象征,能够庇佑平安。而在汉族人的心目中,鹰的形象被赋予了一种涅槃重生之意。随之产生的鹰文化正是从那原始、古老的时代中所孕育出的一种动物崇拜。

在各种雕刻品中,鹰的形象很少被用在装饰品或者装饰纹饰中。与之相比,龙、凤、鱼、羊等一些动物形象则多被用于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之上,用以寄托人们求吉祥、保平安的美好愿望。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在古老的文明诞生之初,鹰作为一种猛禽,是人们敬仰崇拜的对象,以鹰为纹饰做成的装饰品更能彰显主人的勇猛和不可侵犯,也寄托着人们渴求被保护的愿望。

从考古中发现红山文化的鹰雕实物是颇有人文价值的,它说明北方民族的鹰神崇拜有着相当古老的历史文化渊源。追溯起来,红山先民的鹰神崇拜应是我国北方地区各民族鹰神崇拜的源头。辽金时代的“春水玉雕”也是这种鹰神崇拜的延续,契丹和女真这两个与红山文化处于同一地域中的少数民族,其王公贵族始终保留着一种鹰猎的传统,他们在春天里架着一种体型比鸽子稍大名为“海东青”的猎鹰去水边捕猎天鹅。

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的鹰形陶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鹰形陶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此陶鹰鼎也是运用写实手法雕塑的站立雄鹰造型器物,与应国墓地出土玉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这件鹰形鼎的出现,展现了早期先民思维中对鹰的尊崇。

图5 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的鹰形陶鼎

应国墓地考古发掘中也出土大量以鹰为形象的文物,鹰也成为了平顶山的文化符号。

图6 应国墓地出土鹰形马衔镳

图7 应国墓地出土黄玉线雕鹰

比较研究

鸟纹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纹饰中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根据目前发掘出土的资料可知,最早出现鸟纹玉器的文化是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5]。夏代鸟纹玉器较少,商代中后期到西周时期数量大大增加。进入东周尤其是春秋中期以后,鸟纹玉器的数量大幅减少,乃至接近消失。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背景不同,所呈现出的鸟纹玉器特征也各不相同。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鸟纹玉器

1.红山文化鸟纹玉器。红山文化中出土玉器数量较多,多数墓葬中只有玉器作为陪葬品。郭大顺曾提出红山文化“唯玉为葬”。[6]是东北渔猎文化的特色。在众多遗址当中,出土鸟纹玉器的遗址有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阜新县胡头沟、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辽宁凌三官甸子城子山、辽宁东沟县后洼、辽宁牛河梁共六处。这六处遗址均属于红山文化晚期,经碳十四测年,其年代距今5500—5000年。

玉鸮,淡绿色,正面展翅形,背面都横穿一孔,翅、尾均较宽,头部雕出耳、目,翅、尾有表现羽纹的刻线。长2.5厘米。[7]

图8 玉鸮

玉鸮,头顶有两个外凸的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弧形咀;双翅展开,竖刻两条象征羽毛的凸线纹,作攀附状,胸腹微鼓,背面平齐,有三组交叉透孔,应是佩挂之物。[8]

图9 玉鸮

红山文化中鸟纹玉器皆体形较小,单面雕刻,背面都有用于穿挂的小孔。形象多以鸮为主,后期牛梁河时期出土鸟类形象柔和,从写实到抽象,形成类鸟纹玉器。前期雕刻手法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鸟纹形象,后期有打磨痕迹,制作工艺有所提升。关于这些出土的鸟类玉件的具体名称是“鸮”、“鹰”或者是“鹄”,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从形象上可以看出,这些玉器纹饰属于鸟类是毋庸置疑的。[9]

2.凌家滩遗址出土鸟纹玉器。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0]其年代与红山文化年代相当,早于良渚文化年代。该遗址中发现3件鸟纹玉器,且均出自于墓葬当中。3件玉器除一件采用圆雕刻法,将玉器雕琢呈玉鹰形,其余两件均运用阴线刻法雕刻出具有抽象意义的鸟纹玉器,器物造型包括鸟类勾喙的特征。[11]

玉鹰 ,透闪石,灰白色。器宽扁形,表面抛光润亮。呈展翅飞翔状,头略仰,侧向一面,尾展开。头部雕刻鹰状喙,眼睛为一面钻的圆孔。[12] 展翅的两翼雕琢似猪头或似别的动物形象。腹部阴刻规整的圆圈,直径1.7厘米,内刻八角星纹,八角星纹内又刻一圆,直径0.7厘米,圆内有一孔。尾部两面雕琢呈扇形齿纹。表面抛光。长8.4、高3.5、厚0.3厘米。[13]

图10 玉鹰

3.良渚文化出土鸟纹玉器。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西北至江苏省常州市一带。在良渚文化诸遗址中共有5处出土鸟纹玉石器共35件,即赵陵山遗址1件、瑶山遗址15件、新地里遗址1件、反山遗址15件、福泉山遗址3件。[14]现抽取一件圆雕玉器作为对比研究对象。

玉鸟,位于墓主头侧上方,与成组锥形器和冠状器相邻。出土时鸟背面朝上。南瓜黄。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张开,鸟头、鸟尾微上翘。鸟嘴以及鸟眼以切磨方式表示。器表有切磨痕迹。背面有一对钻隧孔。长2.95厘米,两翼宽5.1厘米,厚0.6厘米。[15]

图11 玉鸟

4.石家河文化出土鸟纹玉器。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区南到洞庭湖北岸,北到河南南阳,东到大别山,西到汉水上游。出土鸟纹玉器的遗址共有5处8件。即罗柏岭遗址1件,肖家屋脊遗址2件,枣林岗墓地遗址3件,高二山遗址1件,澧县孙家岗墓地1件。石家河文化中的鸟纹玉器写实性强,纹饰复杂,尽量用多的线条表现鸟的形象,其器物线条在表现真实鸟形象的基础上增加纹饰,使鸟形象更加丰富。[16]现抽取一件圆雕玉器作为对比研究对象。

飞鹰,圆雕,玉为黄绿色,有白色纹斑。正面浮雕,反面光素。鹰作飞翔状,形象矫健有力。扁钩形喙,小圆眼。背较宽,尾较圆,浮雕羽毛纹。翅肩突出,翅近尖处分叉。每翅上有四道平行带钩的羽翎。翅尖间最宽4.2、身长1.9、尾厚0.35厘米。[17]

图12 飞鹰

二、商代鸟纹玉器

据目前已有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商代鸟纹玉器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出土鸟纹玉器多达上百件,我们选取殷墟墓葬中出土的其中两件作为研究对象。

殷墟墓葬出土玉鹰:玉鹰,绿色,有黄斑,圆雕。大钩喙内弯,目字形眼,眸子突起,胸、腹外凸,短翅,尾不显。双翼饰翎纹。腹与尾之间有一椭圆形矮座,中钻圆孔一,直通头顶。在矮座的左、右侧各有一圆形浅孔。大概是插在漆木器上的装饰品。高6.8厘米。[18]

玉鹰,深绿色,浮雕,作展翅飞翔状。头歪向一侧,尖喙圆眼,一面雕出胸、腹,另外一面雕出脊背。喙上有小孔,可佩带。高6、厚0.2厘米。[19]

图13 玉鹰

三、西周时期鸟纹玉器

西周时期出土鸟纹玉器的遗址包括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陕西韩城梁带村西周墓地;陕西扶风西周墓地;张家坡西周墓地;宝鸡弓鱼国西周墓地;山西镐京西周墓地;甘肃白草坡西周墓地;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平顶山北滍村西周墓地;鹿邑太清宫西周墓地;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等。

在张家坡西周墓M50和M58中,发现的两件玉鸟,做展翅飞翔状。器身略呈三角形,似俯视平面图。

玉鸟,透闪石软玉,灰白色,有褐斑。头部用阴刻弧线划开,上刻一对圆形鸟眼,尖喙,双翅展开,分尾。两面线刻纹相同。喙后有一小穿孔。长3.3厘米,宽4.4厘米,厚0.3厘米。[20]

图14 玉鸟

玉鸟,透闪石软玉,浅棕色。鸟头略作三角形,上刻一对圆形鸟眼,尖喙,双翅展开,上刻羽纹,鸟身上刻弧线纹和三角纹,鸟尾呈圆弧形。鸟喙后有一穿孔。背面无纹饰。长3.3厘米,宽3.1厘米,厚0.4厘米。[21]

图15 玉鸟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滕州市姜屯镇庄李西村征集来的玉鹰,高5.4、宽7.6、厚0.4厘米。现藏于滕州市博物馆。该器玉质为青色,略呈鸡骨白,玉鹰体扁平,长颈前伸,圆目,钩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两面纹饰相同,皆以阴线刻出,曲背及颔处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佩带。

图16 滕州市博物馆藏玉鹰

新石器时代的写实性鸟纹玉器主要采用圆雕的雕刻手法,辅有镂空透雕,雕刻出有真实鸟类形象的造型。红山文化中多以鸮类为主题,造型凶猛。有渔猎民族的遗风,佩戴时有祈求渔猎丰收之意。良渚文化以展翅飞鸟为主题,皆为小鸟状,线条柔和,形态饱满,雕刻细致,仅表现出鸟形的大致轮廓,用于佩戴。石家河文化鸟纹趋于复杂,线条增加,纹饰以鹰类为主题,其造型与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玉鹰有异曲同工的相似性。[22]商周时期,写实型鸟纹玉器表现出简单到复杂的纹饰发展演变过程,并且鸟类形象的种类也多有增加。并且多用线雕或者圆雕的雕刻方法,突出鹰类典型特征。

从以上对比中,不难看出,鸟纹玉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现,表明它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区域文化中鸟纹玉器有时是一种装饰,有时也可能代表某种政治或宗教用意。

相关链接

应国墓地

图17 应国墓地墓葬分部图

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部滍阳镇北滍村西的滍阳岭上,南北长约2400米,东西宽约100米。墓地西临应河,隔河与伏牛山的余脉——应山相望,南濒白龟山水库、沙河(即古滍水)。1979年以来,由于当地砖瓦厂烧砖取土,滍阳岭上陆续出土一批又一批应国和邓国的青铜礼器,应国墓地由此被发现。1989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墓葬出土随葬器物组合、形制、纹样以及铜器铭文的变化判明,应国墓地的墓葬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第一阶段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为应国文化阶段,属于周文化体系;第二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主要为应国复国后成为楚国附庸的阶段,属于楚文化体系;第三阶段为西汉至东汉时期,属于两汉文化。

应国墓地主要是指应国贵族们代代沿用的墓地,也包括春秋中晚期之际的楚国贵族墓与两汉时期的平民墓葬。它自西周早期开始启用,东汉以后逐渐废弃,后在此又零星发现有一些唐代、清代的墓葬。自1986年到2007年,应国墓地已发掘的古墓葬计有500余座。

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有关它的历史,古代文献记载很少。应国地望大致是南起南阳盆地,向北到达汝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平顶山一带,包括平顶山市区、宝丰县、鲁山县、叶县、襄城县、郏县与汝州市的部分地区。在应国墓地发现之前,人们对应国的认知较少。

两周时期的应国墓地墓葬,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特点:从滍阳岭南端开始,随着墓葬位置的逐渐北移,其墓葬年代也相应地愈来愈晚。也就是说,这批墓葬是按年代顺序自南向北依次逐渐埋葬的。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将整个墓地大致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每两个相邻区域之间相隔有20或者30米的距离。其中南区应是应国前期贵族墓葬区,其所属年代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也杂有部分春秋晚期墓葬;中区主要是楚国贵族墓葬区,只有寥寥几座墓葬,其年代为春秋晚期早段;北区是应国后期贵族墓葬区,其年代为春秋晚期晚段至战国中期。除墓地最北端的墓葬尚未发掘之外,在已发掘的墓葬中,就两周时期贵族墓而言,最晚的属于战国中期。这批墓葬自南向北排列分布井然有序,极少有互相打破关系,显然是由冢人进行统一管理的公墓墓地。也就是说除少数几座楚国贵族墓之外,这批墓葬大都属于历代应侯的家族墓地。

图18  邓公簋及其铭文

图19  应申姜作宝鼎及其铭文


参考文献

[1][2][3][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管会.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8(1):32/31/41/42.

[5][6][8][9][10][11][12][14][16][22]赵静.新石器时代鸟纹玉器区域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1/8/10/17/18/18/19/21/37/44-47.

[7]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6):2.

[1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9(11):9-10.

[1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44.

[17]湖北省荆州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1999:325.

[18][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63/163-164.

[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87.

趣味猜想

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玉鹰是应国的族徽吗?它对于墓主人的意义是什么?《诗经•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代的玄鸟与西周应国的玉鹰,有联系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赵静,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平顶山博物馆,主要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