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陶投壶
文物名片

绿釉陶投壶,陶质,西汉文物,高26.6厘米,颈高13厘米,口径4厘米,1969年河南省济源县泗涧沟八号墓出土。

深度品鉴

1969年在河南省济源县泗涧沟八号墓出土一件绿釉陶投壶,该壶壶颈细长,鼓腹,平底,下有三矮蹄足,除底足外,壶的外表满施翠绿釉。颈中部有凹弦纹一周,肩和腹部各饰一周凹弦纹附加堆纹。

铅釉陶最初产生于西汉,它的产生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手法,它承载着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的施釉手法,同时又影响了唐宋元明清三彩釉陶的发展,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这件绿釉陶投壶,釉色清澈明亮,铜和铁是它的主要着色剂,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在700摄氏度左右开始熔融,是典型的单色低温釉。

投壶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传统游戏,它是由古代射箭礼仪演变而来的,最初是一种与饮酒相结合的竞技性投射游戏。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绿釉陶投壶器型完整,色彩鲜明,与《礼记》所记“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颈二寸半,容斗五升”的形制相似,是汉代陶器中不可多得的一件精品之作,为研究汉代投壶形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化解读

史籍中有关投壶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2]。可见在春秋中晚期,投壶已经在诸侯宴饮中出现。郑玄注:“投壶,射之细也。”[3]应镛曰:“壶,饮器也。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寓射节焉。制礼者因为之节文,此投壶之所由兴也。”[4]汪禔曰:“投壶,射礼之细也。燕而射,乐宾也。庭除之间,或不能弧矢之张也,故易之以投壶,是故投壶,射类也。”[5]以上可知,古代经学家普遍认为,投壶的兴起是由射礼发展而来,可能因为射礼的空间环境有限,或者人数不足,或不擅长射箭的,所以改为投壶。

投壶应该是由古代射礼中的燕射转变而来的,《礼记正义•投壶》曰:以此“射”与“投壶”相对,用半鼓节为投壶,用全鼓节为射礼。又投壶在室在堂,是宴乐之事,故知此射亦谓燕射,非大射及乡射也。

据《礼记•投壶》记载,投手距壶“间以二矢半”。主要还是看“矢”的长短,而“矢有长短,亦随地广狭。”[6]司射宣布投壶的规则:“顺投为入,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7]郑玄注:“马,胜筭也。谓之马者,若云技艺如此,任为将帅乘马也。”“马”就是“筭(计数工具)”,把它称为“马”,象征着投壶技艺高超的胜方如将帅,而输的一方则如将帅胯下之马。投壶时,宾主要依次投壶,输方饮酒完毕,方为一局。最后,赢一局的要把自己赢的“马”拿到赢两局的一方,表示对其胜利的祝贺。

投壶产生于春秋时期,正是反映了当时礼仪的简化、礼崩乐坏的发展趋势。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分封制的破坏导致了政治形势的变化,周礼逐渐走向末路。相对《礼记》中记载的乡射礼及大射礼的繁琐礼仪,投壶之礼简洁了许多。首先,投壶所用的鼓节是射礼所用鼓节的一半;其次,乡射和大射之礼均需要提前邀请参加的宾客,而投壶则只在仪式举行前邀请即可;最后,投壶还减少了一些射礼的程序,比如三耦射,《礼记正义•投壶》曰“案《乡射礼》,三耦先射,宾主乃射,以射礼重也。此投壶不立三耦,以投壶礼轻故也”。[8]投壶的产生还反映了当时新士人兴起的发展态势。春秋前期,武士的社会地位较高,而到了中后期,社会出现变革,受到乡校普及的乡民,大批进入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还有许多博学多才的“家宰”都成为了新士人的代表,百家争鸣的景象逐渐出现,各类文士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这个时候的文士致力于钻研诗书,但不善习武,所以到后来就出现了燕射时,“不能弧矢之张也,故易之以投壶……”而投壶既保留了“射礼”实质,同时又淡化了“武”的形式,从而得到了广大文士的喜爱。

投壶除了“乐宾”之外,还起到了推动儒家思想传播的教育意义。儒家的“礼治”主张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古代射礼便是遵从儒家“礼治”思想的体现。《礼记•射义》曰“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投壶之礼虽然简化了射礼,但依然具有传播儒家思想的教育作用。《礼记•投壶》载:鲁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借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9]投壶过程中,在堂下观礼的弟子们被司射告诫,不可以怠慢、不可以背过身去、不可以隔着别人与离自己远的人说话,否则便是轻浮之态,就要接受惩罚。在儒家思想的传播下,投壶也经过了时代变迁,直至民国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比较研究

古代投壶游戏存在时间较长,从先秦至明清甚至民国时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以礼仪形式出现,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文化背景,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现列举一些与投壶活动相关的文物,以期较为深入的了解投壶发展演变的脉络。

1975年,山东省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曾出土一件陶投壶[10](图一),残高26厘米,腹径19.8厘米,底径17厘米。该器口沿残缺,长颈,鼓腹,平底,颈肩部四道凸弦纹,朱绘雷纹,腹部朱绘三角雷纹。经由考古学家鉴定,证实这是较早的投壶实物资料。  

图一  山东省莒南大店出土的陶投壶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犀足筒形铜投壶[11](图二),高58.8厘米,口径24.5厘米。该器直口,平底,下有三只奇兽承托,两侧各有一辅首衔环,腹呈圆筒状,遍体饰以细线变形山字花纹。

图二  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犀足筒形铜投壶

浙江省安吉县良朋镇上柏出土的原始瓷划花投壶[12](图三),西汉,高26.6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9.5厘米。该器直口,长颈,广肩,扁圆腹,矮圈足。褐色胎,胎质较粗,釉多已剥落,颈部上下端及肩部装饰水波纹和弦纹。

图三  浙江省安吉县出土的原始瓷划花投壶

河南省南阳汉画馆藏的投壶画像石[13](图四),东汉,高42厘米,宽131厘米。画中置一壶,宾主二人各抱数矢轮番投壶,投中者赢。画左一醉汉被侍者搀扶着坐于地上。此画像反映了那个时代饮酒之风和酒文化的盛行。

图四  河南省南阳汉画馆所藏的投壶画像石拓片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唐越王李贞墓出土的赭釉双耳投壶[14](图五),唐代,高35厘米。该投壶喇叭形口,直颈,圆腹如胆状。颈部和腹部饰有炫纹,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贯耳。整器造型淳朴,重心向下,具有稳定感。釉色整体为赭黄色,晶莹润泽,局部釉色发褐,截釉处有明显的蜡泪痕。底部及圈足露胎。这件赭釉双耳投壶,当为墓主生前实用之物。造型精巧,色彩鲜丽,实不多见。这种有双耳的投壶也叫贯耳壶。投矢中耳者,也叫贯耳,得双采,罚对方倍饮。

图五  陕西省礼泉县出土的赭釉双耳投壶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五代时期周文矩《重屏会棋图》[15](图六),该《重屏会棋图》中对坐下棋的四人身后案上置有一高颈,深腹,平底,颈附有双耳的投壶。投壶颈中,置有四支箭矢,壶旁的案上还放有两支,表示画中的人物刚刚行过投壶游戏。

图六  《重屏会棋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宣宗行乐图》[16](图七),其中一段是描绘了明宣宗朱瞻基亲自与大臣们进行投壶游戏的情景。画面中,宣宗正在执箭矢投壶,壶颈已有三支矢被投入,壶的旁边,还有三支未被投入的矢。

图七 《宣宗行乐图》卷局部

清代任熊所绘《投壶图》[17](图八),纸本、设色,纵180.3厘米,横94.2厘米,中国美术馆藏。图中二人在进行投壶比赛,其中一人弓身执箭矢而投,另一人则背向投壶,右手扬箭矢在投壶。旁边的案上放置着酒具,并有一人在观看,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在饮酒之际以投壶助乐的情形。

图八  清代任熊所绘《投壶图》局部

清代画家喻兰所绘的《仕女清娱图册•投壶》[18](图九),纸本、设色,高16.8厘米,横22.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画中一女子坐在扶手椅上正在投壶,侍女在旁边手持一矢,另一手抬起向投者示意。画中的投壶在凳上,高颈鼓腹,颈上有两耳,腹部两侧也附有两壶。显然,当时投壶的难度不断增强,形制与以往相比变化很大。

图九  清代画家喻兰所绘的《仕女清娱图册•投壶》

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春秋时期,投壶逐渐代替了燕射成为一种上层社会的宴会礼仪。由于这种活动娱乐性强,并且有一定的竞赛性,所以在战国时期就逐渐成了百姓之间流行的一项娱乐活动。但是,史料中却鲜见秦朝时期对投壶的记载。

到了两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投壶又一次进入到人们的娱乐生活中,它的娱乐性也不断增强。在这个时期,投壶的方法与前代相比都大有不同。先秦时期,投壶着重在投中,《礼记•投壶》中曰“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中放豆是为了防止矢再从壶中弹出。而汉代的投壶作为游戏提高了技巧性,壶中不再有豆。

宋元明时期投壶游戏的通俗性、娱乐性得到了广大市井百姓的喜爱,不仅招式增加,还出现了壶耳能转动的四耳壶,增加了投壶的难度。投壶游戏赢得了市井百姓的喜爱,却也受到一些饱受理学熏陶的文人所不满,他们认为投壶原本是一项高雅的礼节性游戏,却沦为市井游戏,有悖于古礼的发展,为此纷纷著述立说,提倡投壶古礼。司马光所撰写的《投壶新格》借投壶宣扬封建道德,巩固封建秩序,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推崇。

清代以后,投壶广为流行,这个时候投壶游戏常常在普通民众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说明已经被百姓们所熟知和喜爱。

1915年袁世凯在中山公园修建了“投壶亭”,1926年8月6日孙传芳在南京上演了“投壶古礼”的滑稽剧,随之投壶逐渐不见于记载[19]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投壶的历史从春秋开始延续至民国,在器型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通过李贞墓出土的赭釉双耳投壶,我们可以看出投壶从单口发展到附双耳,从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中所描绘的投壶中,我们可以看到投壶又发展到四耳,投壶的姿势也从简单的三局两胜“顺投为入”到一百四十多种投壶姿势[20],清代任熊所绘的《投壶图》表现了背式投壶的姿势,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卷二十记载的“投壶绝”,此人凡别人能的,他无所不能,“又能以己意创出新奇诡异异法至数十种,皆古所无”。比如用三矢并投,分中三孔(壶口及两耳),叫“写字”;也能背身投矢,名为“仙人背剑”,人送雅号“投壶绝”。《镜花缘》中也独创了许多投壶姿势,如苏秦背剑、朝天一炷香、张果老背骑驴、鹞子翻身、姜太公钓鱼、乌龙摆尾、流星赶月、富贵不断头等。投壶的形制和游戏方式的演变表示该活动深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清代画家喻兰所绘的《仕女清娱图册•投壶》中的女子动作懒散,缺少了竞争对手的她一个人把投壶这项游戏作为消遣的工具,在她旁边的茶几上摆放的茶壶,已经不再是酒壶了。从而可以看出,到了后期连受制于清规戒律的女子们也热衷于投壶这项游戏,而投壶也不再仅作为行酒令的工具了。投壶的存在不仅顺应了上层社会的政治思想,也为市井百姓的娱乐生活增加了情趣。但是,它身上所藏匿的“礼制”深得士大夫阶层的追捧,限制了它更多的发展,正因为它的这一特性,使得它在“投壶古礼”的闹剧下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

趣味猜想

《礼记》中记述的投壶礼非常复杂,壶在宾主席前,距宾主之席各“二矢半”,亲爱的读者,为什么用“二矢半”作为壶与投者之间的距离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礼记》中所记载的投壶礼

《礼记》中所记载的投壶礼,有七个步骤:

第一步:请宾投壶。即主人邀请宾客投壶。《礼记•投壶》载:“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20]投壶之前必定先行燕礼,宾主己脱履升堂,主人请宾投壶,宾推辞两次后,因主人“固请”,所以说“敢不敬从”,就是遵从主人的建议。

第二步:送矢就筵。即主人引导宾客就投壶之筵。宾同意投壶后,宾主行再拜之礼。这时主人要独自到投壶的位置,“言将有事于此也”,即为宾客示意投壶的位置。然后主人退回去,向宾客拱手示意,请宾客就筵。随后,宾主各就其筵。

第三步:壶并筭。即设置壶、中、筭等器具。宾主就位后,司射开始测量距离,摆放壶。壶在宾主席前,距宾主之席各“二矢半”[22]。投壶可以选择室中、堂中及庭中三处。“日中则于室,日晚则于堂,太晚则于庭,是各随光明处也。矢有长短,亦随地广狭。”[23]也就是说,投壶的地方依据光线和处所的大小而定。投壶设置完毕,司射在双方的中(盛放“筭”的容器)里放入筭。

第四步:宣布规则。壶、中都设置妥当之后,司射宣布规则:“顺投为入,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宣布完规则,司射命令乐工“奏《狸首》,间若一。”[24]即每次演奏节奏的快慢要一致。至此,投壶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第五步:投壶繁琐的准备程序之后,投壶开始。司射分别向宾主报告矢已经齐备,请他们轮流投壶。在投壶过程中,有投中者,司射便取出一筭计分,称为“释一筭”[25]

第六步:筭立马而行殇。一局投壶结束后,司射为宾主双方数筭,随后宣布胜者,进而输者行殇。

第七步:庆礼。三局结束之后,进行庆礼,即向胜者祝贺。司射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26]此时,宾主中胜者亲自为输者酌酒。然后,司射命使者撤去投壶用具。

至此投壶结束。


注释:

[1]陈彦堂,辛革.河南济源汉代釉陶的装饰风格[J].文物,2001(11).

[2] 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五《昭公十二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295.

[3] 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76.

[4]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五十六《投壶》,中华书局,1989:1384.

[5] (明)汪提.《投壶仪节》,《观自得斋丛书别集》本.

[6][7] 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68.

[8] 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69.

[9] 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75.

[10] 崔乐泉.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中华书局,2000:195.

[11]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12]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浙江:科学出版社.2008.

[13] 凌皆兵,王清建,牛天伟.南阳汉画与古代体育.

[14] 陈安利.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唐三彩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5][16][17]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18] 吴美凤.盛清家具形制流变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7.

[19][20] 揣静.中国古代投壶游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度硕士学位论文.

[21] 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65.

[22] 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67.

[23] 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68.

[24][25][26]李学勤.《礼记正义》卷五十八《投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宋华,女,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专业,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河南文物网执行主编,致力于博物馆学及藏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