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天王俑
文物名片

三彩天王俑,釉陶质,唐代,高79.5厘米,河南洛阳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该天王俑为白陶胎,模制而成,脸部开相,眉、目施黑彩,自颈部以下施褐、绿、白三彩釉,釉色均匀,光亮润泽。此三彩俑极富特色,头戴虎皮纹饰的虎头盔,虎耳直立、虎眼圆睁。身着铠甲,甲身套领,肩披兽首披膊,胸护下饰勾云纹,腹护半圆形,胸、腰系索,内套战裙,下着膝裤,足蹬长筒尖靴。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屈臂当胸。足分踏卧牛的头背部,立于腰形镂孔座上。(图1)


图1  三彩天王俑背面

 

图2   三彩天王俑头部

该俑最具特色的是其面部,方脸,双眼圆睁,眉头微蹙,嘴微张,充满少年英气,其滚圆的眼珠及微翘的嘴角,组合起来看,似一张虎脸,显得十分威猛。(图2)与常见的唐代天王俑蹙眉上扬、瞠目、张口、造型夸张、表情狰狞的形象不尽相同。此俑塑造技艺高超,形体高大,造型生动,釉色艳丽,三彩烧制及施釉工艺成熟,反映了唐代匠师娴熟的技能,是一件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三彩器物。

文化解读

唐代,政权统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富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在文化领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量具有新的时代风貌的开创性作品,绚丽多彩的三彩器就是其中之代表,因其创烧于唐代,而被称为唐三彩。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是唐代工匠在汉魏单复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多彩釉陶新品种,是中国古代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唐三彩的“三”为多之意,其釉色并非仅有三种,常见有黄、绿、褐、蓝、黑、白等色,这是因其釉料中含有大量的助熔剂铅,使釉的熔点降低,胎体表面的釉料在焙烧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并利用矿物中的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肌理,形成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斑驳瑰丽,具有自然晕染的效果。

唐三彩最早发现于二十世纪初修建陇海铁路洛阳段时所发掘的一批唐墓中,因其丰富的造型、绚丽的釉彩而为世人所珍。三彩器物绝大部分为随葬明器,多出土于墓葬中,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唐三彩也印证了这一点。徐殿魁先生在其《洛阳隋唐墓的分期》一文中,以洛阳地区发现的唐代墓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及其组合等的综合分析,将唐代墓葬分为四期,即隋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通过分析四期随葬器物特征,发现三彩器在盛唐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现,即从武则天执政时期(690年)至玄宗开元年间(八世纪前半叶),之后便逐渐衰落。[1]

从考古资料来看唐三彩在唐代,尤其是武则天执政之后盛极一时,历经了半个世纪的繁荣,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审美意识、丧葬观念都密不可分。厚葬之风是推动唐三彩盛行的根源。[2]唐王朝在融合前朝丧葬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更加严密的丧葬制度,并设有专门管理和按等级官职分发明器的官府以控制随葬品规模。《唐六典》卷二三中的记载明确规定了随葬明器的数量、规格,“凡砖瓦之作,瓶缶之器,大小高下,各有程准。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然而,这样的措施收效甚微,从出土资料来看一些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远超于此。尤其是武则天执政之后,官僚贵族竞相攀比,所使用的陪葬明器的数量、品种、规格,远远超过规定标准,数量浩大,规格惊人。史料中载:“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煽动,破产倾之,风俗流成,下兼士庶。若无禁制,奢侈日增。”[3]不仅王公贵族,一般民众百姓的墓葬也十分考究。由此世风而致,促使明器的制作亦趋向繁复而精致。这一时期三彩器的制作进入了黄金期,量大质精,它吸收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制作工艺更加成熟,造型生动多样,色泽绚丽,将盛唐社会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正符合了盛唐时期奔放大气的审美观念及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被广泛用于各阶层,尤其是上层贵族的随葬器物。唐三彩工艺繁复,却多用于随葬,实用器物较少,主要是因为三彩釉面彩是以氧化铅作助熔剂,铅有毒不宜作实用器,同时三彩属低温釉陶,釉彩宜剥落。

随葬三彩器一般包括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武士俑、仪仗俑、侍女俑、马驼等动物俑、牛车模型及日常生活用的各种器具等。从墓葬出土情况来看,随葬的三彩器在墓葬之中并非随意摆放,其数量及摆放位置是有一定之规的(图3)。洛阳关林五十九号唐墓从墓葬形制判断为盛唐墓葬,其中随葬品保存比较完整,以其为例,可以看出盛唐时期随葬器物的摆放。从墓门向后依次分为三组,第一组:文官俑、镇墓兽、天王俑;第二组:侏儒、跪拜俑、灶、井、猪、羊、鸡、鸭;第三组:骆驼、马、罐子,而三组间放置男女侍俑。[4]一般来说,镇墓兽放置在墓门附近(图4),之后摆放天王俑、武士俑、文官俑等,用于镇墓驱邪、守护亡魂,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一般各2件;其后摆放仪仗俑、骑马俑等能表现墓主身份地位的俑群;而靠近墓主摆放的是侍女俑、仆侍俑、生活用具模型、马驼、家养禽畜等俑群,及日常生活用的各种器具器皿,再现了墓主人生前豪华奢侈的家居生活。


图3   唐李嗣本墓陶俑分布情况

 

图4    三彩镇墓兽

从随葬出土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唐代随葬镇墓神兽逐渐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而这类镇墓俑在俑群中的地位也逐渐突出,成为随葬俑群的主体。一些学者认为,这表明隋唐时期是墓中随葬镇墓神物的第二个高峰期。[5] 

比较研究

天王源于佛教中的护法神,多置于寺院门前或者佛像前,如洛阳唐代奉天洞石窟即有与唐墓中天王俑形象完全相同的神王雕像(图5)。在佛教艺术中天王显示着威武、勇猛、强悍形象,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武士形象互相渗透,成为墓中可以驱鬼辟邪的镇墓天王俑,往往成对出现,是盛唐时期随葬俑群组合之中的重要角色,这显然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有力证明。

图5   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神王造像

初唐时期墓葬中的陶俑只有镇墓兽和武士俑,至唐高宗时开始出现天王俑,并逐渐取代了武士俑(图6)。[6]天王俑虽脱胎于武士俑,但二者造型略有不同。首先从着装来看,二者虽都着明光铠甲,但武士俑多头梳高髻或头戴圆顶兜鍪,下着曳地长裙;天王俑则多头戴朱雀冠或造型别致的盔胄,内衬膝裙,下缚绑腿,足蹬尖头长靴。从姿态来说,武士俑多一手叉腰或作按盾状,一手握拳中空作执物状,双腿直立于不规则半圆形托板或镂孔高台座上;而天王俑则一手叉于腰际,一手握拳上举,一腿直立,一腿弯曲,弓步脚踏怪兽台座或小鬼台座,也有的作拉弓射箭状。面部形象上来看,虽二者都有胡人和汉人两种形象,但武士俑多神态严峻,气宇轩昂;天王俑则多张口瞠目,表情狰狞恐怖,具有震慑鬼魅之力。

图6   三彩武士俑

盛唐时期,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的三彩随葬俑。唐三彩烧造唐高宗时就已兴起,而随葬俑与三彩结合,则较多的出现在武则天执政以后的墓葬中。这些三彩俑颈部以上或手部,即露出皮肤部位多不施釉,饰以彩绘,细致刻画,其余部位均施多色彩釉。

图7   脚踏卧兽的三彩天王俑

天王俑自出现后,自身的造型也经历了一些变化。较早时期,镇墓天王俑通常为脚踏卧兽的式样(图7);武则天至中宗时期,除脚踏卧兽者外,又出现一种脚踏俯卧形鬼怪的式样(图8)。玄宗时期,又流行脚踏蹲坐状鬼怪的式样。德宗以后,天王俑的数量减少,制作趋于草率简陋,远不如之前的精致了。到晚唐时期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又被铁牛、铁猪所替代,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

图8   脚踏鬼怪的三彩天王俑

此件天王俑头上所戴为虎头盔,这在唐代天王俑的造型中比较少见。关于虎头盔的文献记载并不多,但依据考古资料来看,戴虎头盔的天王形象,最早出现在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中,在新疆克孜尔、天水麦积山石窟中有戴虎头盔的天王形象,此时这类天王形象还具有佛教的护法意义,其身形魁梧,面貌狰狞,头戴一顶怒目圆睁、形态凶猛的虎头盔;隋代时虎头盔的武士形象在隋墓的随葬品中常有出土,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釉虎头盔武士俑,武士表情威严,头上所戴的虎头盔造型夸张、凶猛,虎口大张,口中露出四颗獠牙,为武士的形象平添几分威武。[7] 

图9   不同时期戴虎头盔的武士俑

到了唐代作为镇墓神物,虎头盔的天王、武士形象在西安、洛阳等地的墓葬中多有出土,造型各有不同(图9)。初唐时期的尉迟敬德墓中出土了彩绘虎头盔武士俑,盔有护耳、风帽,为张口露齿的虎头造型,圆眼怒目,鼻头上昂,犬齿露出似猛虎呲牙,准备战斗的形态,人面部从虎口中露出,显得十分凌厉。西安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西安市灞桥区洪庆原出土的盛唐时期的虎头盔武士俑(图10),此件俑的头盔为张口呲牙的老虎造型,顶部的虎头采用浮雕方法做出,双耳直立、鼻头喷张,獠牙外露,卡于武士头顶,下部为虎爪造型,交叉系结置于胸前,此件头盔后有披肩,下缀虎尾,是整只虎的造型,抓住了虎的显著特点进行凸显。虽都为盛唐时期的唐三彩,但此件武士俑与河南博物院所藏的虎头盔天王俑的虎头盔却截然造型不同,或是因二者地区、风俗审美的不同。

图 10   西安博物院收藏的盛唐时期的虎头盔武士俑

从上述这些武士、天王俑的造型来看,这类虎头形头盔的基本特征为: 帽前部浮雕类虎头,或有双耳,或有虎尾,有护耳;可系结于颏下,或与披风相连。这些虎头盔虽造型略有差异,但都威武强悍,怒目圆睁,与天王、武士威猛的形态可谓相得益彰。

相关链接

中国传统中的虎文化

老虎为大型猫科动物,毛色绚丽,四肢健壮,犬齿和爪极为锋利,身形敏捷,是自然界中的猛兽,前额有似王字形斑,因此被誉为“百兽之王”。

虎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更常用来比喻人的勇猛威武、横扫千军。中国人崇敬猛虎的威风八面,很早就形成了对虎图腾的崇拜。早在“仰韶文化”时期,龙虎图案便代表了力量与尊贵,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蚌塑龙虎图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虎”,应与原始先民的龙、虎图腾信仰有关。(图11)

 

图11   濮阳西水坡仰韶遗址墓葬中的蚌塑龙虎图

 在古代传说中,虎是“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是守护西方的神灵。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 “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琥即礼玉六器中之一,因形似老虎而得名,是祭祀西方时所用之物。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中所出的四神云气图壁画上画有代表西方白虎的形象。(图12)  

图12   四神云气图

虎与军事亦有着密切联系,勇猛的战将称为“虎将”,三国时代的关、张、赵、马、黄合称“五虎上将”,其后代则被称为“将门虎子”;帝王调兵的信物叫做“虎符”,以体现军力与威势;历朝历代,威武将士无不因虎之名,行勇武之举,皇家卫队称为虎贲郎,精锐战队称为“虎狼之师”,取的是虎驱群兽的勇武之意。《孟子》里有记载,武王伐纣时,“革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而《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计”,《孙子兵法》中的“坐山观虎斗”,无不体现着虎在战争中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虎不仅是勇猛的象征,还具有镇魔辟邪的作用,能吃鬼,使住宅平安。因此民间流行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等,象征健康、强壮、勇敢,保佑婴儿健康成长。西安韩森寨曾出土了一件虎头襁褓的婴儿俑(图13),这或许是目前所见婴孩戴虎头帽最早的实物例证。[8]造型与今时婴孩的虎头帽几乎无差别。(图14)

图13   西安韩森寨出土的虎头襁褓婴儿俑


 图14   婴孩虎头鞋、虎头帽、虎枕

天王是佛教中镇魔辟邪的护法神,唐代出土的众多虎头盔武士俑、天王俑,表明到唐代天王俑不再具有佛教的护法意义,而与唐时的世俗文化完全结合,成为镇墓驱邪之物。宋代以后,武将甲胄中少有虎头盔出现,但在后期的戏曲中常用戴虎头盔的形象来表现武将的勇猛。

中国古代的虎文化源远流长,虎神话故事、虎典故各地皆有;崇虎风俗、礼仪各民族皆存,渗透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徐殿魁.洛阳隋唐墓的分期[J].考古学报,1989(3).

[2] 闫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

[3]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五•志二十五•舆服[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洛阳博物馆.洛阳关林五十九号墓[J].考古,1972(5).

[5] 张文霞,廖永民.隋唐时期的镇墓神物[J].中原文物,2003(6):65.

[6] 王蔚波.河南唐三彩系列之二四神篇[J].艺术市场,2008(9).

[7] [8] 杜文.从尼密阿狮皮到虎头帽—浅议民间虎头帽与东西文化交流[J].收藏家,2003(7):40-42.

趣味猜想

一般天王俑的面部表情虽然夸张,但仍是人脸的造型,而此件带虎头盔的天王俑面部塑造的似一张虎脸,是为什么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闫睿,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