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字纹戈
文物名片

“爰”字纹戈,青铜器,商(殷墟三期)。通长35.3厘米,内长11.8厘米,援宽5.1厘米。安阳殷墟戚家庄269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青铜戈根据内的形状可分为直内、曲内和銎内三大类,“爰”字纹戈属曲内戈。“爰”字纹戈器形较为独特,从锋部来说,商代主要的戈锋主要有圆舌形锋、尖舌形锋和圭首形锋等几种形式。“爰”字纹戈的锋迥异于这几种流行的戈锋,戈锋上刃为平滑曲线,下刃为直线,具备了圭首形锋的部分特征。

图1 商代流行的几种戈锋

图2 “爰”戈的锋

“爰”字纹戈的中有棱线状脊,无阑。商代流行直援。而“爰”戈的援上刃向上微拱,援下刃为向内凹,整个戈援向下微曲。这一点有异于当时流行的戈援模式。

“爰”字纹戈的戈援整体上与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M1墓中出土的戈的援形制一致。

爰戈内前部较窄,素面无纹饰,内后部为镂空钩喙歧冠的鸟形,两纹饰一致,一面有“爰”字。

相对与当时流行的戈,“爰”字纹戈形制精美,体形硕大,但其并非实用兵器,而是明器。关于明器,《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从这句话可知明器为专用随葬品,模仿实用品而制,基本上不具备实用器的功能。那么为什么认为“爰”字纹戈是明器呢?原因有二:其一“爰”字纹戈质量轻,长度长。“爰”字纹戈长34.5厘米,重量只有230克。同墓所出的一件实用戈,长约25.1厘米,重量约370克。相对于铁而言,青铜的韧性与延展性较差,就是俗话说的比较“脆”。制作戈时要使青铜的硬度与韧性和延展性保持一定的平衡,这样的兵器才能适应激烈的近身格斗,因此一定质量的青铜铸出铜戈的长度与厚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可作为兵器。以小质量的铜块铸出外形长大的戈,必然使戈的整体变薄,使青铜本来就差的韧性与延展性雪上加霜,稍有碰撞,必然折断,根本无法应用于激烈的近身格斗;其二,“爰”字纹戈没有上下阑。阑的作用是将戈与柲紧紧固定在一起,以便在激烈的格斗中戈不会滑脱,没有阑的“爰”字纹戈无法做到这一点。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商代青铜兵器的明器化现象出现在商代后期。最早明器化的青铜兵器是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郭妍利教授认为明器化的铜戈最先出现在社会级别较低的人墓葬中,商代铜料缺乏,底层人士不得已用明器戈随葬。之后,随葬明器戈的风俗自下而上向上层人士的墓葬中扩展。而上层人士墓葬中使用明器戈的原因与晚商时期的社会时尚有关[1]

“爰”字纹戈内的后半部为镂空钩喙歧冠的鸟形。《诗•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两条资料证明商人认玄鸟为自己的始祖。青铜器上的鸟纹或因此而来。“爰”戈鸟纹冠喙大、身尾短,一面鸟身饰云纹,一面鸟身上有一阳文“爰”字。该墓有 “爰”字的同铜器除了铜戈外还有鼎、罍、斝、簋、觚、爵等,发掘者认为“爰”是基主之名或墓主所属的族徽[2]

图3 “爰”字纹戈内后部镂空钩喙歧冠鸟纹

图4 “爰”字纹戈内后部另一面鸟身上的“爰”字

文化解读

1.M269墓葬及墓主

“爰”字纹戈因内的一侧有“爰”字铭文而得名。“爰”字纹戈质体轻薄,应为专门随葬用的明器,同样的戈在墓中出土了十件,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爰”字纹戈的考古编号是M269:17。

“爰”字纹戈出自殷墟戚家庄269号墓,该墓口小底大,墓口长3.03米,宽1.53米。墓底长3.4米,宽1.9米,墓底面积6.46平方米。该墓有熟土二层台。墓底有腰坑,腰坑中有狗骨架一具。该墓有椁有棺,有祭牲、有殉狗。该墓未经盗扰,随葬品丰富,共有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石器73件,主要是青铜器,达58件,分礼器、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四大类。其中青铜礼器20件,有鼎、甗、罍、斝、簋、尊、彝、卣、觚、爵、觯、斗、器盖,其中觚3件,爵2件。

该墓出土兵器较多,达30件,分为戈、矛、钺、大刀、弓形器五类。其中戈13件,矛12件,钺2件,大刀2件,弓形器1件。该墓还出土了一批带铭文的器物,10件戈上带有“爰”字铭文[3]

根据该墓出土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器物组合等判断,M269应属于殷墟三期偏晚阶段,确切年代应属武乙时期[4]

从墓中出土丰富随葬品的情况看,墓主应属武乙时期的一个贵族。该墓墓底面积6.46平方米,属于中等贵族的范畴。随葬青铜器中有三觚两爵,三件觚中,两件觚形式相同,两件爵也形式相同,因此这应是两套觚爵的配置,两套觚爵应属于中等贵族的配置,结合其墓葬规模,墓主应是武乙时期的一位中等贵族。墓中随葬的这些明器戈和矛应是用来表明墓主领军身份的。此外,该墓还出土青铜钺2件,这进一步说明了墓主人应担任商军中有一定级别的军官。

“爰”字纹戈内上的“爰”字是武丁时期就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一个氏族的名称[5]。综合各方情况推测,殷墟戚家庄269号墓墓主应是出自商代后期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爰”族的一位中等军事贵族。

2.从墓葬出的戈矛窥探商军编制及商军兵器组合

墓中出土了成组的兵器,其中戈、矛各有十件形制相同,这说明这十件戈和十件矛应是成组配置,杨升男先生认为“商军是采用十进制”编制的[6],因此这十件戈和十件矛应代表商军的两个基本单位。

格斗兵器的打击力量主要有直力、横力两种,一直到近代,一些武术家还以直力、横力为基点对兵器进行研究,如明末清初武术家吴殳在论述枪法时曾说“戳则用直力,革则用横力”[7],“戳”即刺,“革”通“格”,即格开对方刺来之枪,武术名家能做到“力之直能兼横,力之横能兼直” [8],当然这样的技术水平需要十数年的苦练方能达到,这样的技术也无法在军中推广,商代更是如此,军中格斗兵器多根据直、横两种力量来设计。因此在“商周鼎革之际,古人就将兵器的实用技术概括为‘击’与‘刺’两大类,这既是兵器分类,也是技术分类[9]。” “刺”用直力,刺兵很明显指的就是矛之类兵器。“击”用横力,钺之类兵器当属击兵。作为横、直两力皆可使用的戈属于那种兵器呢?关于使用戈的传世文献除上述外还有《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记载:“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卢蒲癸自后刺子之,王何以戈击之,解其左肩。”《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 《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范鞅门于雍门,其御追喜以戈杀犬于门中。”这几条记载中“襄公十八年”的追喜杀犬这一条中的“杀”字是一个泛用字,无法表明用的是直力还是横力。《韩非子》中“以戈斫公”的“斫”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击也,从斤石声。”“斫”与“击”一样用的是横力。

虽然戈一直是商代的主要兵器,但在商周军队中应不是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兵器组合使用的。这其中戈、矛组合是商周军队的主要兵器组合。

早于戈、矛组合出现的是钺、戈组合,特别是在商代比较流行。郑州南顺城街白家庄期与殷墟一期之间的的窖藏坑中就有戈2钺1的组合,但戈、钺皆属击兵,这样的组合应用于实战很难互相配合,而且钺出的数量远远不能和戈相比,这样的组合中的钺应该是军权的标志,因此这种组合非实战中的兵器组合。而戈、矛组合则是实战用格斗兵器组合。传世文献和考古发掘皆证明了这一点。

《尚书•牧誓》记载周军在牧野之战开始之前的动员中曾说:“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从这条传世文献可推测当时布阵方式应是持戈、盾的士兵在前排,持矛士兵在后,这样将击兵、刺兵合理的搭配起来。

同时随葬戈、矛的墓葬在商代后期多起来。这种组合在小型墓葬不多见,在高阶层社会成员的墓葬中比较多见。如安阳郭家庄殷墟三期偏晚的M160墓中出土119件戈和97件矛,此外还有钺3件,刀2件[10]。从各种兵器的数量上可看出当时戈与矛是商军中主要的格斗兵器。从墓中小兵器的组合上可以看出商代后期军队是持戈士兵与持矛士兵混合编组的,如M160椁室东南角有一例钺1戈4矛8的兵器组合[11]。这样的编组方式将击、刺兵器较好的组合起来,提高了单位的战斗力。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中曾说:“兵不杂则不利。”意即不同兵器的组合使用才能发挥军队最大的战斗力,戈、矛组合是“兵不杂则不利”这一理念的早期实践。

比较研究

该形制的戈出土数量不多,分布不广,除了殷墟269号墓出土的10件外,1969-1977年在殷墟西区发掘的商代墓葬M613中出土有该形制的戈,该墓葬属于殷墟二期。该墓长3.54米,宽1.8米,面积约6.37平方米,墓中出土有青铜鼎、瓿等礼器,还出土有青铜觚爵一套[12]

图5 殷墟西区613:3号戈(长29.2厘米)

安阳刘家庄M15:5号戈,片状戈援,长32.1厘米(殷墟四期),该墓面积不大,约3.92平方米,由于该墓被盗无法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身份,但从有一殉人,有棺有椁的情况看,墓主有可能为低级贵族或较富裕的平民。[13]

图6 安阳刘家庄M15:5号戈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发掘的墓葬83SCKM1中出土了两件该形制的戈,长18.7厘米,属张家坡一期,在武王伐纣之前。该墓受到近代墓葬扰动。但从发掘的情况看,该墓面积约7.98平方米,有二层台,一棺一椁。且有两名殉人,两名殉人也有木质葬具,据此可断定墓主属于贵族阶层。其族属,发掘者推测为周人。这座墓葬为先周墓葬。[14]

图7 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墓葬83SCKM1出土的戈

从形制看,这些戈都属于曲内戈,皆为明器,但又有一些差别,如安阳刘家庄M15的戈的戈援为片状,其他地方的戈援呈菱形。内后部的镂空岐冠鸟纹也有细微的差别。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该式戈存在于殷墟二期至四期,除了商人在使用外,周人也在使用。从墓主的社会阶层来看,安阳M269墓主属于中等贵族。安阳M613和陕西长安区的83SCKM1的墓主也属于贵族阶层,安阳刘家庄M15的墓主至少属于较富裕的平民。综合及座墓葬的情况看,该形制的戈应该是商代社会阶层较高的人使用的明器。

相关链接

殷墟文化

商代后期文化,《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273年间共有十二位商王。目前关于殷墟文化的考古学分期主要有两种分法:

一、北大邹衡先生的四期说

一期:盘庚、小辛、小乙

二期:武丁、祖庚、祖甲

三期:廪辛、康丁、武乙、文丁

四期:帝乙、帝辛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郑振香先生的四期说

一期:武丁前期及以前

二期:武丁后期、祖庚、祖甲

三期:廪辛、康丁、武乙、文丁

四期:帝乙、帝辛

青铜戈

夏商周时期的主要青铜格斗兵器。以击为主,兼具摏、勾等打击方式。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及传世文献推断,夏商周时期的格斗兵器发展史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戈为主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以剑为主的时期。从夏代后期至春秋晚期,戈一直是最主要的格斗兵器。这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出土数量众多,如安阳郭家庄殷墟第三期偏晚的M160大墓,出土格斗兵器221件,戈就有119件;第二,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在使用,平民、贵族和国君都在使用;第三,仅有一件兵器随葬的墓葬,随葬兵器多为戈。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平民墓葬中,国君、贵族的墓葬中也多是这样。如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西周晚期的M95墓为戈1配置,根据墓葬的规模和礼器中盨、盘、壶上带有“应伯”字样的铭文,可以推测这是西周晚期应国的一位国君之墓;第四,有多件兵器陪葬的,戈贴身随葬。春秋后期以后,剑的地位超过了戈,但戈依旧是军队中主要的格斗兵器之一。[15]

根据内形制的不同分为直内、曲内、銎内三大类。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戈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属二里头文化三期。

戈的大致发展趋势是从无阑到有阑,从无胡到有胡,从内无刃到内有刃。

戈不仅可应用于步战,也可应用于车战和水战。

传世文献记载的“玄鸟生商”

“爰“字纹戈的内上是一只鸟的形象,结合该戈的年代,这应该与”玄鸟生商”的商族起源神话有关。“玄鸟生商”在传世文献中有许多记载。较早的见于我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诗句。

屈原的《楚辞·天问》中有“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的诗句,此外《楚辞·九章·思美人》中有“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的诗句。

《吕氏春秋》是由战国时秦丞相吕不韦主持,门客编撰的一部融合各家学说的著作。其中的《音初》篇记载:“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竹书纪年·五帝纪》中记载:“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胷剖而生契。”南朝梁沈约的《宋书·志第十七·符瑞上》中记载与此相同。

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也记载了“玄鸟生商”。《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西汉后期的史学家、经学家褚少孙在补《史记·三代世表》记载:“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列女传·母仪传》成书于西汉,其中的《母仪传》记载:“契母简狄者,有娥氏之长女也,当务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邱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竟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诗纬·推度灾》记载:“契母有娀浴于玄丘之水,睇玄鸟衔卵过而坠之,契母得而吞之,遂生契。”

汉之后的许多文献中也都有“玄鸟生商”的记载。

东晋时的杂录、志怪书籍《拾遗记》卷二中说:“殷汤,商之始也,有神女简狄,游于桑野,见黑鸟遗卵于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母,谓之曰:‘尔怀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德。’狄乃怀卵,一年而有娠,经十四月而生契。祚以八百,叶卵之文也。虽遭旱厄,后嗣兴焉。”

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编纂的类书《太平御览》卷八三引《尚书中侯》:“玄鸟翔水,遗卵于流,娥简拾吞,生契封商。”


参考文献

[1]郭妍利. 论商代青铜兵器的明器化现象[J]. 考古与文物,2006(6).

[2][3][4][5]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 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3).

[6]安阳市文物工作队. 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3).

[7][8]安阳市文物工作队. 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3).

[9]安阳市文物工作队. 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3).

[10][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9(1).

[13]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J]. 华夏考古,1997(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 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J]. 考古,1984(9).

[15]石晓霆. 黄河中下游地区青铜格斗兵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郑州:郑州大学,2013.

趣味猜想

为什么说“爰”戈是明器?这种形制的戈主要出现在那些社会阶层的墓葬中?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石晓霆,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夏商周考古方向博士,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藏品管理部副主任。致力于夏商周考古、姓氏以及博物馆学等领域的研究

张晓蔚,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助理馆员,着力于玉器方面的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