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毛郎造像
文物名片

王毛郎造像,石质,雕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通高219厘米,宽118厘米,厚26厘米,原存辉县市吴村乡山阳村,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王毛郎造像(图1),又称“山阳村造像”,石灰岩雕造,为莲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其下部的方形座高51厘米,宽84厘米,厚54厘米。主尊高肉髻,面部残泐,大耳贴面,削肩平腹。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右边衣襟甩向左肘下垂,衣纹呈阶梯式。内着饰有菱形纹的僧祇支,胸前束带打结下垂。右手屈肘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握衣襟。下着长裙,裙裾外展呈燕尾状。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二菩萨面部均残损,戴宝冠,宝缯垂肩,尖桃形头光内刻忍冬纹,袒上身,帔帛绕肩,在肩部形成翘角下垂至腹前交叉穿环至膝际上扬穿肘下飘至座。下着长裙,裙褶用阴线刻出。左侧观世音菩萨右手握莲蕾屈肘于胸前,左手下垂持净瓶。右侧大势至菩萨双手握莲蕾屈肘于胸前,均跣足立于仰莲狮子座上。下部的长方形台座之正面中间刻博山炉(图2),下饰莲花。左右各刻供养人三组,除左边第一组为僧人手提油灯供养外,余皆头戴小冠,褒衣博带,手持莲花作行进状;身后一头梳丫髻,着短襦长裤的仆人持伞盖紧随。每组供养人旁均有榜题,左边三组分别是“比丘道显供养佛时”“唯那王孙祥”“唯那王起”,外边沿刻有“□有人铁刑僧人名者世……帛依寺主王胡”。右边三组分别是“都唯那王还香”“唯那马表”“唯那张妻前”。背光雕刻繁褥华丽,从里向外分为四层(图4),内层为主尊头后的莲花瓣,其外为主尊的尖桃形头光,内刻禅定坐佛七尊,在头光的尖端刻二龙交缠,龙首相衔,其上刻一丫髻童子;第三层刻技乐天人六身,或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姿态各不相同。尖端处刻一夜叉双手向上托举博山炉;最外层刻火焰纹。

图1 王毛郎造像线描图

图2 下部的长方形台座之正面中间刻博山炉

图3 王毛郎造像座(下)拓片

 背面为减地线刻(图4),上部刻一盝顶帐形龛,龛内刻弥勒菩萨头戴宝冠,宝缯向左右两侧外展折角下垂至肩,戴桃形项饰,宽大的帔帛在肩部形成翘角,下垂的帔带在胸前交叉穿环至膝际上扬绕肘飘下,下着长裙,裙褶繁密外展成燕尾状。右手屈肘于胸侧,手握花蕾;左手剥蚀不清。龛左榜题“熙平二年□□邑子七十人等为皇帝造像”。龛左右各刻一组礼佛图,由于剥饰较甚,人物形象模糊不清。龛上刻一株树干粗大、枝繁叶茂的龙华树,叶如羽翼,果似茄形,果上有鳞状纹。龛顶两边各刻一神人托举一圆,圆内一饰金乌、一饰蟾蜍,分别代表日月,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龛下正中竖刻一列六个尖楣圆拱小龛,龛内各刻一禅定坐佛,佛座下饰忍冬莲花。两边各刻供养人像六排,均有题名,多为王姓邑子。

图4 王毛郎造像背面及其拓片

背光两侧面上部刻龙(图5、6),龙首向下与中部的忍冬图案相连。下部刻供养像,左侧刻三组,形象与装束同座前供养人。上一组形体较大,榜题“开佛光明主王毛郎鹰门令”;下两组身材较小,榜题“七佛光明主王秋”;“菩萨光明主……”右侧四组,上一组身材高大,榜题“开大斋主王局仁供养”;下三组榜题“弥勒光明主李佰洛”、“都唯那王世珍”等。

图5 王毛郎造像侧面

图6 王毛郎造像侧面拓片

文化解读

河南不仅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最早兴盛之地。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68年)为印度高僧竺法兰、摄摩腾修建的洛阳白马寺,即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所寺院。此后佛教便在中原地区流传广布,辐射八方。由于佛教是“以像设教”,雕佛造像和寺院绘画便成为最受欢迎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艺术手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佛教遗存十分丰富,佛教寺院、石窟造像、石刻造像等遍布全省,璀璨斑斓,异彩纷呈。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后,原以平城为中心的雕佛造像之风南移,从此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便开始了大规模的佛教造像。除官方开凿著名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大型石窟外,另有义马鸿庆寺等40余处小型石窟分布在豫西、豫北的山区。与此同时,那些可以单独供养、移运便利的石刻造像,也在民间广泛流行。它们多是寺院或家庭佛堂供奉的偶像或祈祷还愿的纪念物,形式有别于石窟造像,其雕刻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同期的石窟造像相比更具地方性和民间随意性,成为石窟造像以外宣传佛教教义的重要艺术载体,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可与石窟艺术相媲美。

然而,这些散存于乡间野里的石刻造像并不象石窟造像那样被世人熟知,只是个别的造像碑因其造像铭记的书法艺术显著而最早被清代的金石著录辑入。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大村西崖将“常岳造像碑”“嵩阳寺造像碑”以及“少林寺造像碑”等最早以图片加简要说明的形式辑入《支那佛教史迹》一书,此后,省内学者也陆续撰文对新出土的石刻造像进行介绍。日本学者石松日奈子曾专文《河南北魏三尊石雕像》,对河南现存和流失海外的北魏时期的三尊石雕像进行了简要介绍,使一部分石刻造像方显于世,但大部分造像却无专文介绍,不被世人所知。2009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河南佛教石刻造像》一书,将河南现存和流失海外的北魏至唐代的佛教石刻造像汇集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河南佛教石刻造像是在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开始盛行的,与石窟造像一样多分布在位于太行山南麓的豫北地区,包括辉县、淇县、浚县、焦作,沁阳、新乡、修武等地;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包括偃师、洛阳、新安等地;以及以登封为中心的嵩岳地区,包括登封、巩义、荥阳、郑州、新郑、禹州、襄城等地。豫北、豫西以及嵩岳山区丰富的天然石灰岩材质,不仅便于开凿石窟,同时也为那些无力开窟造像而又崇仰佛教的信众提供便利条件。当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附近开凿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之际,河南北部地区率先开始了石刻造像。从河南现存雕刻年代最早的几件造像如 “皇甫德造像”(图7)、“张难扬造像”(图8)、“阎勍之造像”(图9),均雕刻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并且均出自黄河以北的辉县。从而说明在河南的佛教造像中,石窟造像最早开始于黄河南岸的洛阳龙门,而石刻造像则从黄河以北的辉县最先发端。

图7 皇甫德造像

图8 张难扬造像

图9 阎勍之造像

黄河以北的豫北地区,是河南早期佛教石刻造像的诞生地和集中地,而最早雕造石刻造像的辉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北靠林州市,东邻卫辉市,东南与新乡市接壤,南与获嘉、修武毗连,西与山西陵川、壶关交界。这里是北魏迁都洛阳时的必经之路,也是当时迁洛南渡黄河前驻跸栖憩的地方,同时也是宣武帝之母高氏殉难之地。当时冯昭仪受宠于高祖孝文帝,据《魏书》卷十三《孝文昭皇后高氏》载:“密有母养世宗之意,后自代入洛阳,暴薨于汲郡之共县,或云昭仪遣人贼后也。”共县即今之辉县,汉置,魏晋因之,隋开皇六年(586年)改共县为共城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称辉县。北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后,便开始在龙门进行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命大长秋卿白整,仿平城武周山灵岩寺石窟,于洛河以南伊阙山为高祖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造石窟两所,即今之龙门宾阳中、南二洞。从此开始在都城洛阳龙门大力营造石窟为先帝造像。从龙门石窟古阳洞景明年间的造像可以看出(古阳洞内有明确纪年的景明年间的造像龛就有15个),当时为皇帝和皇后造像掀起了高潮。在皇室凿窟造像的影响下,作为当时皇帝生母殉难地的共县(今辉县),也跟随着皇室,掀起了雕佛造像的高潮,不仅为皇帝祈祷,也为在此地遇难的皇后祈福,以慰高氏在天之灵。虽然共县地处太行山区,石材丰富,便于开窟造像,但民间财力有限,凿窟造像难成其就,便以这种石刻造像的形式为皇帝造像,祈愿天下太平。如“景明元年牛伯阳及诸邑子为皇帝造像一区”“景明二年皇甫德为皇帝陛下造像一区”“景明四年阎勍之率阎村邑子七十二人等为皇帝己身造石像一区”“景明四年下张村合邑捌拾人为皇帝造石像一躯”等,均是为皇帝造像。因此,可以说景明年间的石刻造像多集中在辉县,与孝文昭皇后高氏之死不无关系。于是从辉县开始的石刻造像之风很快辐射豫北大地,河南现存和流失海外的大部分北魏造像,均出自豫北地区。

比较研究

河南北魏晚期的石刻造像主要以黄河以北地区的莲瓣式背屏三尊像为主,其造像题材和艺术特征在各阶段的表现不尽相同。北魏景明年间造像,均为莲瓣式背屏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主尊或立或坐,头部长而大,高肉髻,刻波浪起伏的发纹,额上正中发纹呈右旋涡轮状。面相清瘦,颈部细长,平腹削肩,躯体纤细,双手施无畏与愿印,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右侧衣带甩向左臂绕肘外飘,覆于膝上的袈裟下摆皱折清晰,并垂于台坐上方,如“张难扬造像”,这种服饰衣纹与官方开凿的龙门石窟中所见同时期华丽的垂衣表现相去甚远(图10)。两边的二胁侍菩萨,头戴花瓣式宝冠,桃形头光内饰卷草纹。上身袒露,帔帛绕肩下垂在两腿间交叉,然后上卷绕肘外飘,上卷处显露折角。下着长裙,双手捧花蕾恭立左右。莲瓣形背光雕刻十分精美,繁而不乱。头光中心刻高浮雕莲花,其外一周刻坐佛九尊或十一尊,再外一周刻飞天六体,周缘浅浮雕火焰纹。飞天,或伎乐,或供养,头束发髻,面相清秀,着宽袖短襦,宽大的天带飘扬在头后形成两个尖桃状,无头光。长裙裹足,两腿曲蹲呈跪姿,裙裾从屈回处向后飘,这种跪姿飞翔的姿态,成为景明年间飞天的典型特征。背屏背面上端减地线刻交足弥勒菩萨,下部刻造像记文和供养人像,两侧面上部刻升龙,下部刻卷草纹,卷草纹与两个半忍冬间配以果实。在艺术风格上,不管是佛、菩萨,还是飞天、供养人,其形态趋向于清癯秀美,早期的那种挺拔雄伟的气魄、丰圆粗壮的身躯和饱满敦厚的面型已不存在,表现出的是一种清癯瘦削的“秀骨清像”,这种病态美的“秀骨清像”,成为景明年间佛教石刻造像的典型风格。

图10 龙门古阳洞年间造像

正始年间的造像在河南现存的石刻造像中虽不能找到,但石松日奈子在《北魏河南石雕三尊像》一文中,对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正始二年(505年)“尚齐八十人等造像”(图11)有较详细的描述:主尊头部纵长,呈溜肩扁平体,硕大的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与邑子七十二人(即阎勍之造像)同,衣纹处理略见舒展。胁侍像左右不同,左像呈旧有形式合掌持莲蕾,右像右手持莲蕾,左手下垂持净瓶。足踏莲花狮子座。光背线刻繁缛。飞天足尖裹于衣内,但有的躯体强烈反躬,两足举向上方,自裙下摆处露出双足尖。基台部地天托香炉,左右狮子、力士线刻刚劲有力。背面上段以交足菩萨为中心刻坐佛带,中段刻铭文,下段刻供养人。铭文记正始二年司州汲郡汲县合邑仪唯那尚齐八十人造像之因由。司州汲郡汲县即今河南省卫辉市。可知这是一件典型的河南北部造像。不难看出,正始年间的造像在继续保存景明风格的同时有所发展。佛之面相虽然仍保存着前期颀长清秀之貌,但略显圆润秀美之姿。平胸削肩的景明特点,在正始时期仍然明显,但呈阶梯状排列有序的衣纹较前期略显舒展。尤其是胁侍菩萨足下开始出现莲花狮子座,成为之后此类造像的定制。

图11 尚齐八十人等造像

熙平年间的莲瓣式背屏三尊像,较前期造像有较大变化。造像肩部开始向着圆厚饱满发展,景明、正始期佛像颀长的颈部在此时也逐渐缩短,显示出一种力度。如熙平二年(517年)“王毛郎造像”,佛的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呈直平阶梯式衣纹较前期更显细密舒展。右衣带从胸前甩向左臂绕肘外飘,束裙的腰带垂于微隆的腹前,裙下摆衣褶重叠,外飘形如燕尾,俨然南朝飘逸潇洒的士大夫形象。菩萨头戴花瓣式冠,帔帛绕肩在腹前交叉后绕肘外飘,肩部的帔帛较前期宽大且向上翘起,犹如当时流行的妇女帔肩。头后的宝缯向两侧平展,折角后垂于两肩。这成为此时菩萨造像的显著特征。尤其是莲瓣形背光,较前期更加高大,且顶部较前期更尖,整体似一舟形,故又有“舟形背光”之称。背光的装饰由前期的浅浮雕或减地平雕向纯线刻过渡,开始出现减地线刻或阴线刻,线条纤细而有力。正面的雕刻内容承袭了前期的高浮雕莲花瓣、禅定坐佛、飞天、火焰纹等题材,但为了使画面充实完美,便在主尊桃形头光上端的空白处填补上二龙交缠的图案,这种龙图案是佛教中所指的护法神天龙八部中的龙神,在熙平年间的造像中开始出现,成为此后北魏晚期造像中常见的题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飞天的刻画显示出一种由裹足到露足的演变过程,正始年间的飞天整体造型承袭景明年间的飞天姿态,虽仍呈跪姿,但有的躯体强烈地反躬,两足举向上方,裹于衣内的足部开始自裙下摆处露出足尖。而到了熙平年间,飞天的足部自裹覆的裙摆中露出,躯体下方开始出现小块的云朵,似乘云从天而降,这种乘云的飞天成为其后的固定形式,且越往后,云的表现亦逐渐变得长而华丽。二胁侍菩萨足下的仰莲狮子座还保留着犍陀罗艺术风格,这种狮子座在北魏末期逐渐被莲花座代替。背面雕刻变前期的减地平雕为纯阴线刻,内容也与前期相比有所变化,除了线刻供养人像外,在上部刻一株大树,枝叶繁茂,树干粗大,叶如羽翼,果似茄形,果上有鳞状纹。根据树下帐形龛内供奉的交脚弥勒分析,此树应与弥勒有关。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说,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族,继释迦牟尼之佛位,为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此树应是“龙华树”。这种题材在熙平年间开始出现,成为此后造像光背雕刻的定制。神龟正光年间,在树之顶部增加了“衔蛇之鸟”图像(图12)。

图12 吴晏子造像背面龙华树

相关链接

河南派造像

河南派造像是指北魏晚期在河南形成的带有莲瓣形背光的造像形式,多在莲瓣形背光前雕一佛二菩萨三尊,主尊或立或坐,背光雕刻繁华,内容丰富。它是河南早期石刻造像的主要形式,自北魏景明年间一直延续到北魏末年。在这35年间,河南的石刻造像主要流行背屏式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且多分布在河南北部地区,黄河以南较为罕见。由于造像形式比较统一,多为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河南派造像。关于河南派造像,早年的奥兹瓦尔德?希廉在《中国雕塑》一书中曾依地域将中国雕刻进行了分类,其后日本人松原三郎在《中国佛教雕刻史论》第九章《东魏雕刻论》中指出其具有的“情感的特性”,“浑圆的雕刻手法,以及整体上舒展而优雅的背光纹样”是河南派造像的特点。石松日奈子在《北魏河南石雕三尊像》一文中,将河南现存的和流失国外的21件背屏式三尊像进行比较,“确认了河南出土的石雕三尊像多身……根据对这些造像特征的考察,判明了数件出土地不明的作品亦属同一系统,同时还判明了传说为河南出土而被列为另类的一系列造像”。同时认为在此前统称为“河南派”的诸多造像中,表现出几种相异的作风。这些相异的作风来自于造像内容和雕刻手法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而背屏式三尊造像作为北魏晚期“河南派”造像的主流则是不争的事实。在王景荃著《河南佛教石刻造像》一书中收录的河南现存北魏时期的28件造像中,22件为背屏式造像,约占北魏石刻造像总数的四分之三多(见表一:《河南北魏石刻造像一览表》);而流失海外的北魏时代河南派造像则基本全属背屏式造像(见表二:《流失海外的北魏时代河南石雕三尊像一览表》),随着北魏王朝的衰败,这种背屏式造像逐渐被具有明显汉民族特点的造像碑所替代。

河南现在北魏背屏式造像一览表(尺寸单位:厘米)

附图表二:

流失海外的河南北魏时代背屏式造像一览表(尺寸单位:厘米)

趣味猜想

弥勒上生兜率天宫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弥勒下生成佛后的人间世界又是什么样的美景?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景荃,本科学历,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石刻艺术研究、佛教考古、博物馆陈列研究,出版《河南佛教石刻造像》《天国的灵光——佛像》专著十余部,在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