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文物名片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清康熙文物,一套12件,杯口径6.60、高5.00、底径2.7厘米。1958年故宫博物院调拨河南博物院。

杯撇口,深腹,圈足。胎体轻薄、细腻,色泽清新淡雅,釉面洁白。12件杯外壁分别绘五彩水仙花、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图案,并有五言或七言诗为题跋相辉映,每杯一花一诗,并落“赏”字印于诗尾。足内青花六字楷款“大清康熙年制”。(此套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三楼明清珍宝馆展出)

深度品鉴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又称十二月花神杯,之所以称之为十二月花神杯,是因每只杯上的花卉都各指代一个月令花,并与历史上的十二个著名人物相对应,这些人物也就成为了每个月的司花神。

康熙十二花卉杯传世颇多,其排序一般多以水仙花为首,其次为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

水仙花杯(图一),以青绿为地,山石为衬,石根植水仙。画面以对比手法,山石用单一青色,勾勒与滃(wēng)染笔法并用,形象粗犷而浑然,愈发衬托出其前水仙的清新淡雅。优雅的水仙以淡墨为骨,石绿渲染,画出了飘逸的叶片与盛开的花朵。画面中水仙花数簇,白瓣、金心,似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一枝红花从石侧斜向探出,既活跃了画面,又构成了色彩对比。画面题跋“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诗句(图二),更让人感到画面上的水仙花晶莹如美玉、皎洁似月亮。整个画面清新典雅,传神地表现出了凌波仙子的高贵与典雅。

图一  水仙花杯

图二  水仙花杯上的题跋“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

玉兰花杯(图三),也有称迎春花杯的,以青绿覆地,间以灵芝数株。两株玉兰树一高一低,相向呼应而对。古拙的树干采用鹿角造型,以墨线勾勒、皴擦而就,稍施棕彩。树稍玉兰花朵肥硕丰润,疏密有致,其萼如翠,瓣赛鹅黄,或含苞亭立,或竞相怒放,画面生机盎然。画面以白居易《玩迎春花赠杨郎中》一诗中“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的前阙为题跋(图四),倍使人感到玉兰之高贵。

图三  玉兰花杯

图四 玉兰杯上的提跋“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桃花杯(图五),近底处为草木景,主题为一株老壮的桃树,桃树的表皮皱褶用细密的短线画成,而树干结节处,用浓墨点出,显得浑朴拙厚,凹凸之状自然天成,枝干横斜伸展,流利畅达。树身用焦茶色平涂,并留出树干受光部分,表现出嫩枝与老干的色泽和质感,枝干上互生的绿叶绘画简洁,细长而尖,填色准确并有色泽变化;桃花淡墨勾线,填以朱红,并用红线勾出花蕊。微风吹来,落红点点,让人感到和煦的春风似扑面而来,其春意其浓何如。在纯白的釉面上,昂首怒放的花朵和含苞欲放的花蕾,在绿叶的配衬下相映成趣。整幅画面色调淡雅,线条细腻流畅,旁题唐薛能《桃花》诗中“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浓”句,点明题意。(图六)

图五  桃花杯

图六  桃花杯上的题跋“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牡丹花杯(图七),怪石耸立于绿茵之中;墨线勾勒花干,内填棕彩;用浓淡不一的红色与黄、青数种色调描绘出 “姚黄”与“魏紫”等花王,荣华富贵之气跃然纸上。画旁题唐代诗人韩琮《牡丹》诗中的“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佳句(图八),画龙点睛般推出画面立意。

图七  牡丹花杯

图八  牡丹花杯上的题跋“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石榴花杯(图九),以青色涂地,点缀花草;古拙的树干用色墨勾出,树上青叶翩翩,映衬出似火如焰的石榴花;树上果实数枚,清润如玉,白嫩欲滴。画旁题跋唐代孙逖《同和咏楼前海石榴二首》中“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之句(图十),读来使人犹似身入仲夏之季,面临堂前榴色美境。

图九  石榴花杯

图十  石榴花杯上的题跋“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荷花杯(图十一),以青色描绘出水纹,荷叶或挺立水面之上,或在水面漂浮,分别用青色和绿彩填色。两朵荷花,一荣一衰,荣者以红彩勾勒描绘,衰者却结出了丰硕的莲蓬。荷叶旁又描绘出芦苇花,之间有一对戏水的水禽,空中一飞鸟作向下俯冲状。画面配有唐代李群玉《莲叶》诗中“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风”中的前阙(图十二),让人如临荷塘清风。

图十一  荷花杯

图十二  荷花杯上的题跋“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兰草杯(图十三),画面以青色勾出山涧溪流与灌木枝稍,涧旁兰草丛丛,兰香袭人。叶花、兰叶均以淡墨勾边,其内填色。兰花有黄、绿二色,弥为珍贵。画面将视平线压低至兰草稍部,使人犹如置身清香袅袅的花丛之中,逼人痴醉。画面题跋为唐代李峤所作《兰》诗中的“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句(图十四)。

图十三  兰草杯

图十四  兰草杯上的题跋“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

桂花杯(图十五),画面以皎洁如月的杯身为底,中画一金桂树,古拙繁茂,金桂簇簇,似觉微风送香。画面以青绿画出草地,草丛中,一只玉兔回首张望,与桂树形成呼应。整幅画面,似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月光,是该作品的精华所在。画面题跋为唐李峤所作《桂》诗中的“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句(图十六)。

图十五  桂花杯

图十六  桂花杯上的题跋“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菊花杯(图十七),此杯以菊花形象为主题,点缀以湖石、枯枝与蝴蝶,主题突出,构图疏朗,层次丰富,造型生动。曙红、金黄、赭石三朵菊花以倒“品”字形挺立于画面中央,动感极强。寥寥数笔,勾出了舞动着的蝴蝶,就连蝴蝶细长而弯曲的触须,都表现的惟妙惟肖;花草在风中摇摇曳曳,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让人体会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画面题跋取自唐人罗隐所作《菊》中“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在这套十二月花卉杯中的菊花杯上,作者把诗中的“霜”写成了“香”,既与“酒”对仗,又点出了菊花的品质,其改动极具寓意。(图十八)

图十七  菊花杯

图十八  菊花杯上的题跋“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芙蓉花杯(图十九),作者采用对比艺术手法,以滃染、勾勒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了朦胧的冷色背景;画面居中,画出一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芙蓉树。树上,大红的花或含苞或怒放,其形象极具夸张,热烈非凡。画面题跋取自唐钱起《酬长孙绎蓝溪寄杏》诗“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拂径清阴合,临流彩实悬。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懿此倾筐赠,想知怀橘年”中的“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佳句(图二十)。

图十九  芙蓉花杯

图二十  芙蓉花杯上的题跋“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月季花杯(图二十一),画面以湖石、含苞干枝为背景,中画月季数株,其造型枝条柔韧伸张,欣欣向上,如悬崖式折枝画。三朵大红的月季花呈不规则三角形布置,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而不失均衡。画面上方配以蜜蜂和蝴蝶,使得画面更加活波生动。画面题跋“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图二十二),道出了月季花受人钟爱的原因所在。

图二十一  月季花杯

图二十二  月季花杯上的题跋“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梅花杯(图二十三),画面以湖石、竹子、水仙为衬,其前勾画梅树一株。作者分别以浓淡墨色勾勒出横斜的老干与朵朵怒放的白梅。花朵正侧偃仰,疏密虚实安顿得当。整幅作品构图疏朗大方,设色冷艳,加之以唐人许浑所作《闻薛先辈陪大夫看早梅因寄》中“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句为题跋(图二十四),似感暗香浮动使人犹如置身“香雪海” 之中。

图二十三  梅花杯

图二十四  梅花杯上的题跋“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康熙年间烧制的这套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不仅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而且胎薄如纸,轻巧莹透,色彩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堪称集制瓷工艺、书画、诗、印于一体的瓷器名品。

文化解读

十二花卉杯创烧时间应与康熙年间《全唐诗》的编纂和《广芳群谱》这部农艺植物学著作出版以及康熙官窑烧造达到极盛期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彭定求、沈三曾、中讷等十人奉敕编纂《全唐诗》,以明朝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的《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集二千二百余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诗,成为史无前例的唐诗全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命刘灏等按照明人王象晋编的《群芳谱》格式,在扩充材料基础上编撰的《广芳群谱》正式出版,全书共100卷,大多都是与实用有关的植物裁培有关,每类特别是花卉类,除记述每种花卉的形态特征外,还都附有与之有关的历代传记、题跋和诗词等文艺作品。这部著作出现不仅为诗花组合的十二花卉杯这一瓷器精品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十二花卉杯上诗句有10个都能在《全唐诗》中找到出处,因此,十二花卉杯创烧时间应在《全唐诗》编纂和《广芳群谱》完成之后。

在清代景德镇窑瓷器烧造方面,据乾隆本《浮梁县志》记载,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场虽在顺治时两次分别奉旨烧制龙缸和栏板,但都没烧成,顺治十七年(1660年)巡抚张朝璘疏停止,再没恢复烧的记载。据乾隆本《浮梁县志》最早记载是康熙十年,“烧造祭器等项……陶成分限解京。”但很快由于吴三桂之乱,战火延及景德镇,不仅官窑停烧,民窑也停烧。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1683~1688年)臧应选作督陶官时的臧窑是康熙官窑的第一个高峰期,由于臧窑烧瓷时间较短,据有关资料记载,臧窑最突出的成就是釉色品种的发展,并没有在造型上有新的创造。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年(1705~1712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兼任陶务官时,仿古创新、建树颇多,风格各异的新品种相继出现,使康熙官窑烧造达到顶峰,特别是郎窑仿成化的青花、白釉脱胎等瓷器的成功,为十二花卉杯这种胎薄体轻、造型俊秀瓷器名品奠定了技术基础。最应引起关注的是郎廷极不仅热衷于制瓷事业,也是一个酒文化研究专家,他在《胜饮歌》和《胜饮篇》中,对酒筹、酒令及人们在传统习俗影响下,公认为适宜饮酒的28个良辰美景,都有详细记载。正是由于《全唐诗》编纂和《广芳群谱》这两部著作出版,与既是烧瓷高手又是酒文化研究专家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官窑瓷器这一特殊背景相巧遇,促使了十二月花卉酒杯的烧制成功。

关于中国十二月令花到底是哪十二种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北方流传的十二月令花分别为:正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以及腊月水仙;而南方则为: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蜀葵、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木芙蓉、十一月山茶、腊月水仙。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亦大同而小异。至于十二月花卉杯的十二个花及排序有不同看法,既与当时设计者及工匠个人喜好有关,也与现代人理解有关。其实只要花在那里,人们便可尽情地欣赏,是不是月令花倒在其次,难得的是看花的心情。

比较研究

从有关资料统计来看,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成批烧造过十二月花卉杯。现存的十二月花卉杯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数套外,故宫博物院曾在20世纪50至80年代调拨一批到地方博物馆,现据有关资料报道,云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和开封博物馆等都有成套的五彩十二花卉杯,湖北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等有成套青花十二月花卉杯。由于十二月花卉杯的名贵,后世仿品也很多,雍正时已有同类仿品出现,器形较之更加俊俏,所绘花卉,纹饰清晰,色彩浓淡有致、精细程度与康熙时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雍正时的十二月花卉杯现存成组数量很少。乾隆时期仅有梅花或兰花的月令花杯,作为单一的存在,很少成套存在。嘉庆、道光时虽有粉彩十二花神杯,但器形较大、粗糙不堪,实难与之相比拟。(图二十五、图二十六)

图二十五  青花十二月花卉杯

图二十六  光绪时期的水仙杯

至民国时,十二花卉杯仿品增多,仿制的十二花杯尽管制作技艺不错,与康熙杯相比,还是有很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从胎质来看,民国杯虽然细白,但不够坚致,上手后感到份量要比康熙杯轻一些;从釉面来看,外观虽然洁白润滑,但是釉表有新制品的浮光感,胎釉结合疏松,杯口没有厚唇凸起的感觉;从造型上看,没有康熙杯精致,直线与曲线的交接不够顺畅,整个造型给人以柔弱的感觉。比较明显的地方在杯的底部,底足没有挖成直角,而是圆弧形,用手拿取时容易滑脱,足部的底面也没有了滑润的感觉;从纹饰来看,民国十二花杯纹饰的绘制不如康熙杯的细腻,细部不再注意修饰。如:梅花、芙蓉、月季等花朵没有了花蕊,许多花瓣不是逐瓣勾勒填彩,而是勾出大致的花形后,整个地涂上一团彩料,全然不管是否漫出线外。树干上没有了树结,树叶没有筋脉与阴阳向背之分,青花画就的山石没有了深浅的变化。康熙杯上的蝴蝶纹形象生动自然,民国杯的蝴蝶纹只有一个粗略的轮廓,所有纹饰的线条,没有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变得单调而呆滞,由于五彩颜色清淡,因而施彩后,勾勒的线条几乎全部都显露出来。(图二十七、图二十八、图二十九、图三十)

图二十七  民国仿粉彩十二月花卉杯

图二十八  民国时菊花杯

图二十九  民国时桃花杯

图三十  民国时水仙花杯

相关链接

明朝时期,道家就有“百花神”之说,但那时没有用人物去代表花名。至清代中期,杨柳青年画开始出现“花神”组画,以唐宋传奇人物和历史人物确定花神名称,代表各月的花神。“十二月花神”就是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冠以花名而成的。与十二月的令花相比,十二月花神受人们主观意识影响更大,不仅不同说法多,而且差别更大。较为流行的有:

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

一月兰花屈原,二月梅花林逋(bū),三月桃花皮日休,四月牡丹欧阳修,五月芍药苏东坡,六月石榴江淹,七月荷花周敦颐,八月紫薇杨万里,九月桂花洪适,十月芙蓉范成大,十一月菊花陶渊明,十二月水仙高似孙。

上述两种十二花神的组合,或全为女性,或全为男性,显得较为单调、极端而了无变化,而下面所述这种以奇数为男性,代表阳刚之气,偶数为女性,代表阴柔之气的组合,且每一人物都又有不同的故事情节的花神谱更具有文化内涵,也更符合道家所追求的阴阳结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正月梅花花神柳梦梅。柳梦梅,系唐宋传奇《牡丹亭》中人物,他经历过一场凄美的“悲中喜”爱情故事。他于梦中梦见情人倩娘,后因相思而死,倩娘也为此殉情。后双方均复活,终成眷属。柳梦梅因名有“梅”字,是为司梅花之神。

二月杏花花神杨玉环。杨玉环却是一个“喜中悲”人物。杨玉环因是唐明皇的儿媳,后来竟成为唐明皇的贵妃,大有“红杏出墙”之意,因此为司杏花之神。

三月桃花花神杨延昭。杨延昭即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宋代爱国将领,深受人民爱戴。桃花艳丽无比,人人喜欢,着杨延昭为专司桃花之神,表达的是人民是对他的无限崇敬。

四月蔷薇花花神张丽华。张丽华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贵妃,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出身歌妓,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又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因此深得陈叔宝喜爱。隋朝灭后蜀,杨广听说蜀主后妃美艳绝伦,欲纳之,杨广部将说美女是祸水,会误国,提刀斩杀。陈叔宝为她而作的那首宫体诗《玉树后庭花》,后来也被称为亡国之音。后人怜之,使其为专司蔷薇花之神。

五月石榴花花神钟馗。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最能打鬼驱除邪祟之神,石榴里面子儿多,民间一直用其象征寓意“多子多福”。五月是邪气上升之月,故使钟馗专司石榴花,为的是让他护佑儿童。

六月荷花花神西施。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中国绍兴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作为四大美女之首,又是久居江南水乡,当然让她专司荷花最为合适。

七月凤仙花花神石崇。晋朝时,大臣石崇富可帝国,家中广纳美妾,因此名得传世。在十二花令神中被安排专司凤仙花。

八月桂花花神绿珠。绿珠是中国古代美女之一,石崇的美妾,以十斛真珠换得。赵王司马伦专政时,其亲信中书令孙秀强要石崇将绿珠让给他,石崇不肯,于是孙秀假传圣旨派兵来逮捕石崇,向绿珠叹息说:“我获罪全是因为你。”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突然跳楼而死。石崇没拉住,后悔莫及。后人崇拜绿珠的品格,因此让她成为专司香味最浓的桂花之神。

九月菊花花神陶渊明。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初期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爱菊、种菊、赏菊、赞菊,并留下永恒的咏菊诗篇,在十二花令神中菊花之神非他莫属。

十月芙蓉花花神谢素秋。谢素秋,北宋汴京名妓,与山东才子赵汝州有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经数次曲折后,赵汝州高中状元,与谢素秋终成眷属。后人感谢素秋对爱情的真诚执着,让她担任司芙蓉花之神。

十一月山茶花花神白乐天。白乐天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因爱山茶花,咏诵山茶花,后人便使其在十二花令神中为司山茶花之神。

十二月腊梅花花神老令婆——老令婆即北宋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因人到暮年,壮志不老,还要为保卫国家挂帅出征,其精神如迎风斗雪的腊梅,令世人称颂,故在十二花令神中为专司梅花之神。

趣味猜想

猜想一:与青花十二月花卉杯相比,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更具欣赏性,您知道吗?五彩瓷器创烧于什么时代?每个器物上必须具有5种色彩吗?其烧造工艺程序又是什么?

猜想二:这套五彩十二月花卉杯的圈足内都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瓷器上帝王年款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有帝王年款的瓷器全是官窑器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郭灿江,男,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院藏瓷器等文物的管理和研究,尤其是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和河南出土瓷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