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贴花炉
文物名片

三彩贴花炉,陶器,唐代,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腹围70厘米。1976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巩义黄冶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深度品鉴

三彩贴花炉,巩义黄冶窑出土。整件器物造型浑圆饱满。白陶胎,侈口,短颈,口沿部向外翻转成弧形,口沿上遗留有三处支烧痕。肩部饰有两条非常浅的弦纹,腹部鼓起,圜底下有三个外撇的兽蹄足,呈三足鼎立之势。(图一)在器身中上部施有浅色黄釉及蓝釉,下部施褐色釉。炉的肩、腹部采用贴花工艺各贴塑四朵花卉和宝相花图案作为主题纹装饰。(图三)

图一 三彩贴花炉口沿部

图二 三彩贴花炉腹部

图三 三彩贴花炉上的贴花图案

三彩炉肩部的花卉浮雕,整体左右对称,上部是团簇状花蕊,两侧为卷曲的花絮,中间满布竖线形花絮,下部饰叉形花托,组成一个桃形花卉装饰。贴花工艺使得器物表面凹凸不平,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感;贴花上施彩釉,釉层聚散薄厚不一,色彩浓淡深浅各异,彰显了三彩制品的无穷魅力。

兽足形炉腿,塑造成一只兽腿,腿部肌肉发达,足部趾爪突露。由于腿短粗,肌肉发达,显得强健有力,突露的趾爪落地,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图四)

图四 三彩贴花炉足部

三彩贴花炉整体塑造的丰润饱满,贴花图案构图精巧、做工精细,富有浓郁的装饰效果;交错的釉色浸润流淌,色彩艳而不俗。它的造型与色彩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言,诠释了大唐的审美风尚,是为唐三彩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

文化解读

唐三彩,是指唐代多彩釉陶器。它是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唐代特有的低温和具有多彩釉色的釉陶新品种。一件三彩器的制作,须经过陶土的淘洗、沉淀、揉练、模印、粘接、贴敷、刮削、修整、干燥、焙烧、挂彩、施釉、彩绘等数道工序才能完成。

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巩义黄冶窑是烧制唐三彩的主要窑址。在黄冶唐三彩窑址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烧制唐三彩的窑具、模范和三彩器及残片数以万计。出土三彩制品种类极为丰富,基本上可归纳为五类:器皿类、俑类、模型类、玩具类、建筑构件类。其中器皿类数量最多,为黄冶窑的大宗产品,主要有盘、盆、罐、壶、碗、碟、盏炉、杯、水盂等。其中,炉的数量在黄冶窑出土器物中居于首位。

在黄冶窑出土的三足炉、洗等器物上,可以发现大多数炉的口沿处及内底上均遗留有三处支烧痕。由此可知,烧制炉、洗等大件器物时,会在其上再叠烧其他器物,以此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每窑的装烧量。

我们通过黄冶窑出土的贴花炉这一类器皿,来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制作工艺。三足炉的成型方法:圆形器皿部分采用转盘拉坯工艺制作;三足和贴花部分则另外模制或捏制后粘贴而成。

在巩义黄冶窑发掘出土了制作三足炉的器足模(图五),高7厘米、宽5厘米、厚3.4厘米。

图五 三足炉器足模

贴花工艺是黄冶窑最常见的一种装饰技法,纹样题材也最丰富,广泛运用于炉、豆、钵、罐、壶等器皿上。这种贴花多装饰在三彩三足炉、罐、豆的肩腹部或三彩马鞍鞯的革带上。贴花工艺是以胎泥为原料,用模印或者堆塑方法制成单独的浮雕状花纹坯,用泥浆贴在已制好的器坯肩部、腹部,然后施釉,入窑烧成。这种工艺更加凸显了其立体的装饰效果。

黄冶窑址出土的各种模具中,制作贴花的模具,数量最多,纹饰题材也多种多样。如花卉图案贴花模制模模具(图六),高9厘米、宽9厘米、厚1.8厘米,模整体呈桃形,三朵花与五片叶子之间以梗茎相连,构成一幅左右对称的图案,疏密适度布局紧凑;又如虎面贴花模制模模具(图七),径4厘米、厚1.2厘米,模整体略呈方形,虎面塑造的极为生动,突眉爆目,鼻翼突出,张嘴露齿,两道排牙,面容显得十分威猛。

图六 花卉图案贴花模制模模具

图七 虎面贴花模制模模具

在施釉技法上,黄冶窑的三足炉多采用浇釉的方法,多施在罐、钵、炉、瓶的口、肩或腹部,一般施釉不到底。焙烧过程中,烧熔的色釉沿着制品的倾斜表面从上而下流动,形成厚薄不一,深浅各异的釉层,取得活泼流畅,莹润自然,富有动态美的艺术效果。

民间收藏界有一种说法“三彩挂蓝,价值连连”。唐代的蓝釉三彩器往往被称为极品。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钴蓝在中国的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胎琉璃珠,而用于中国陶器较早的例子则是唐三彩蓝釉器。虽然唐三彩发现和出土较多,但是挂蓝釉的却相对少见。据专家考证,烧制这种蓝釉的呈色剂是钴,来源很可能是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种釉料;此外,蓝釉三彩器在上色和烧制时难度较大。所以,稀有的釉料加之复杂的施釉工艺,使得蓝釉三彩器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巩义黄冶窑中发现的唐三彩蓝釉器数量极少,施有蓝釉的三彩贴花炉显得弥足珍贵。

巩义黄治窑址唐三彩三足炉等遗物的出土,再现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流程,使我们对唐三彩制品的成型、装饰、烧成工艺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比较研究

炉为焚香及陈设用品,大约起于战国时期,汉代流行熏炉,主要用于熏香,美化居室。到唐代颇为盛行。唐代香炉一般为圆形或扁圆形,有三足。虽然唐三彩一般为随葬品,但有人认为唐三彩炉为实用器。三足炉是巩义黄冶窑常见的器型,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件河南出土的三彩三足炉。

河南省永城市唐墓出土的三彩狮形贴花炉(图八),口径12.5厘米,腹径21.3厘米,高17.1厘米,侈口外翻,卷沿圆唇,短颈微束,丰肩略斜,圆鼓腹,圜形底,腹下部位设有兽爪状三足。肩部的五片叶状贴花,与腹部的五只狮形贴花等距离交错装饰。施釉不及底,露出陶胎,质地洁白,细密坚致。据有关专家研究成果表明,这件唐三彩三足炉应是巩义黄冶窑制品。

图八 永城市唐墓出土的三彩狮形贴花炉

1987年,河南省淮阳县王店乡大宋村唐墓出土的三彩伎乐人贴花三足炉(图九),炉残高16厘米,侈口卷沿,圆唇略斜,短束颈,丰肩,鼓腹,圜底,腹下部原有三足,惜已残失。肩部一周等距饰以六片草叶纹贴花。腹上部与三足对应饰有三尊菩萨贴花图案。腹中部三足之间相应位置,装饰三组松叶忍冬卷草纹间伎乐人的贴花图案。通体施以黄、绿、白三色彩釉,绿釉为主,间饰黄白釉,底部略露白胎。

图九 淮阳县唐墓出土的三彩伎乐人贴花炉及局部

河南出土的唐三彩三足炉中,大部分都是有器无盖,但也发现有一些带盖的。如1991年禹州市郭连乡郭东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带盖三足炉(图十),通高20厘米。侈口,卷沿,圆唇,短颈,鼓腹,圜底,下有三兽爪形足。上承斗笠形盖,顶设圆纽。盖及肩部饰有数周凹弦纹。器身与盖交错施以橙、绿、白釉,橙色为主,间饰绿白釉,并以斑点形式构成多组不规则抽象梅花图案。三足外侧均施绿釉。器底和足底及内侧部位露出白色陶胎。

图十 禹州市郭连乡郭东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带盖炉

1998年,周口市信用社唐墓出土的三足炉(图十一),高14.6厘米,侈口圆唇,口缘外翻,短颈微束,丰肩,鼓腹,圜底,下有三兽爪形足。肩、腹部饰三组数周弦纹,有凸有凹,唯肩与腹之连接处凸棱明显,转折起伏,富于变化。白胎,体敷化妆土,釉至下腹,底部露胎。施蓝、黄、白三色彩釉,口足部分为黄釉,肩与腹部蓝釉为地,交错饰以三层点缀有黄釉的白花,釉色在烧制过程中晕染流动,如浮光掠影,十分特别。

图十一 周口市信用社唐墓出土的三足炉

1992年,郸城墨河唐墓出土的三足炉(图十二)。该炉高14.9厘米,侈口,卷沿,圆唇,束颈,丰肩,鼓腹,圜底,下承以三兽足。炉口、颈及足部施以黄褐釉,肩部饰有一周三色覆莲瓣纹,层次分明,腹部交错施以黄、绿、白釉,黄绿打底,白斑点缀,似为花瓣,飘拂散落。釉色斑斓,黄、绿、白、褐各色相互交融浸润,给人一种暖色基调和美的质感。釉不及底,积釉处呈现熟褐色调。胎质洁白,莹润细腻。

图十二 郸城墨河唐墓出土的三足炉

平顶山市发现的唐三彩三足炉(图十三),侈口、卷沿、圆唇、短束颈、鼓腹、圜底略平、下承三兽爪形足。颈肩及底部饰有凸弦纹。釉不及底、敷化妆土并露白胎。口、颈部与足部施酱黄釉,身施黄、绿、白三色彩釉,肩部一周饰有草叶纹,纹饰简约,淳朴自然。

图十三 平顶山市发现的唐三彩三足炉

通过对上述唐三彩三足炉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其中不少器物是由巩义黄冶窑生产的。综上所述,黄冶窑生产的三足炉主要特征为:

一、器皿造型方面:卷沿,短颈,广肩,鼓腹,圜底,有三个兽蹄形足。

二、装饰技法方面:肩腹部多饰两道平行凸弦纹以及不同式样的贴花图案。贴花题材丰富,如人物、动物、植物等。表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和社会习俗。

三、釉彩方面:器表多采用浇釉、点釉等施釉技法,在口沿与外壁往往先施一层化妆土,然后施黄、宗、绿、蓝等色釉,施釉至下腹部,底部露胎;内壁多施黄釉或浅黄透明釉。黄冶窑三彩制品的颜色釉属低温色釉,所以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度强,表面平整光滑。

趣味猜想

鼎形香炉是由鼎发展而来的吗?它又有怎样的流变过程?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巩义黄冶窑

巩义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市境北部紧邻黄河。洛水从偃师入境,穿过市境西北部,在神都山下与黄河交汇。这一地带古称洛汭。黄冶唐三彩窑址便分布在洛汭南部大小黄冶村附近的黄冶河两岸。该地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地面草木繁盛,地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高岭土和煤层。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为古代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场所。

黄冶窑以北约1.5公里,是洛水与黄河交汇处,隋唐、宋金时期设有洛口驿,是沟通大半个中国水上交通的漕运枢纽,也是陆上的东西交通要道。这为唐三彩制品的外运提供了良好条件。

图十四 黄冶窑址外景

根据考古调查、试掘情况以及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表明,南北朝时期黄冶河两岸便开始烧制陶瓷器,以生产青瓷和白瓷为主。

图十五 黄冶窑址图

隋代开始,窑场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曾多,沿黄冶河两岸的白河村、铁匠炉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等地,窑场林立,形成了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基地,这就是以盛产青瓷、白瓷而闻名的隋唐巩县窑。这个时期出现的施条状绿色釉彩以及在淡黄釉上加绿釉的釉陶器,为黄冶窑三彩制品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初唐时期,黄冶窑开始正式烧造三彩制品,并且很快成为主要烧造三彩制品的窑场。这个时期的三彩制品种类少,造型简单,釉色以黄色为主,其次为绿色。器型基本上保持着隋代风格。并在这一时期开始创烧绞胎制品。

盛唐、中唐时期,黄冶窑三彩制品、绞胎制品以及各种单彩色釉陶瓷制品进入全面发展的顶峰阶段,成为三彩制品和绞胎制品的主要产地。在泥料制备、成型工艺、装饰技巧、窑炉装烧等方面均属上乘。产品多样化,胎质坚硬,在装饰手法上除盛行贴花工艺外,又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刻花、印花、填彩工艺。黄冶窑的三彩器制品显示了当时陶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产品上贡宫廷,畅销海内外,一些窑口争相仿制,其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洲各国。至此,最终确立了黄冶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显要地位。


注释:

[1] 河南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黄冶唐三彩窑.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蔚波.文物鉴定与鉴赏,知网,2011-10.

作者简介

徐楠,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讲解科科长,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