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凭几
文物名片

白釉凭几,隋代,瓷质,高6厘米,1959年5月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出土。[1]1962年移交本馆收藏。

深度品鉴

195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的坟墓一座,墓为南北向,砖筑单室,平面近方形。张盛墓的随葬品极为丰富,共192件,除了侍吏俑、武士俑、仪仗俑、伎乐俑、僧俑等俑类,有家畜家禽类动物,壶、罐、瓶、炉类生活用具,亦有陶制的井、灶、磨,瓷质的水桶、剪、凭几、烛台等生活日用器模型。虽然由于墓室已过地下潜水线(墓底距地表深约5.2米),许多器物都没于水中,器物在墓室中的排列位置不是很清楚,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这个墓葬及随葬器物,了解张盛对于死后世界的种种假设,凭几便是其中之一。

几身半圆形呈弧条状,弧形兽腿,蹄足。通体白釉,釉色略泛青。这种弧形凭几在晋、南北朝时较为流行,墓葬出土较多,有木质地、陶瓷质地等,一般都是几身扁圆呈弧条形,下接三条兽形腿支撑,足部雕刻出兽足,形制与张盛墓出土的相仿。凭几多放置在席子、床榻上之外,也有放置在交通工具上,用以凭靠。

在垂足高坐的起居方式之前,人们席地而坐,人们在床、榻上的坐姿,屈膝降腰,将臀部压在脚跟上,接近于我们现在说的跪(当时的“跪”,则是屈膝着席后,直腰耸体,臀部不挨着脚掌的样子)。坐久了就会感觉到累,故而有“几”类器具的出现,隐几而坐,膝纳于几下,肘伏于几上,会缓解久坐产生的疲惫。墓葬,是安葬死者肉身的处所,而在这个处所里,生前所用之物,或者是生前特别想拥有之物,都会一一安置在此,作为死后世界生活的一部分。这件白釉凭几,6厘米的高度,显然是被模型化的随葬明器,在用来缓解久坐之疲惫吧。

文化解读

几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较长的家具之一,可作凭依或庋物之具。《说文解字·几部》:“几,踞几也,象形”,人所凭坐也。《玉篇》案也,亦作机。《释名·释床帐》“几,庋也,所以庋物也。”庋置几,同案类家具,或几案常常连称,或以案概称,人们对庋物之几与案并不刻意区分。与弧形几同墓出土的栅足几,或称案,几面宽,两端翘起,可置物亦可依靠。

图一  张盛墓出土白釉几案

而本文所述弧形几,由于几面窄,且呈弧形,不宜置物,多做凭依之具。

在先秦的礼书中,几是周代礼仪中的必需品。例如,《周礼》中就有“司几筵”的职能分工叙述。如《周礼·春官宗伯·司几筵》:“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须知与其位。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诸侯祭祀席,黼筵缋纯,加莞席纷纯,右雕几。昨席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筵国宾于牖前,亦如之,右彤几。甸役,则设熊席,右漆几。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2]五几,即左右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等五种不同的几案。五席,即菀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等五种不同材质和式样的席子。大概意思是:司几筵掌管五几、五席的名称种类,辨别其用途和所陈设的位置。凡是大朝觐、大飨礼、大射礼,凡分封立国、命诸侯,王位后设黼依(屏风),黼依前朝南方向铺莞席,莞席上铺缫席,缫席上铺次席,席的左右两端设玉几。祭祀、受酢时也这么摆设。诸侯祭祀,蒲席上加莞席,席的右边设置雕几。受酢时,先铺莞席,莞席上加蒲席,为来朝的诸侯和卿大夫在庙堂后的室窗前也是这么摆设,卿大夫,在席的左边设红漆几。狩猎设熊席,席右设黑漆几。凡丧事,设苇席,席右设无漆饰的木几……可见,在国家重要的仪式场合中,王位南向设屏风,三层筵席,左右皆为玉几。诸侯两层筵席,右设雕几,卿大夫等依次递减。郑玄注曰“左右有机,优至尊也”,《礼仪·觐礼》中也有:“天子设斧依于牖户之间,左右几。”郑玄在此注:“此几玉几也。”由此可见,安放于席左右两端的玉几是至高王权的象征。雕几、彤几、漆几、素几也是不同身份等级的象征。

除此之外,《周礼》中还有多处记载天子封国、命诸侯、祭祀等都要左右玉几。即使死后也要设王位玉几。《尚书·周书·顾命》中又记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豐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筍席,玄纷纯,漆仍几。”[3]这是西周初年的文献资料,记录了周成王病重召见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周康王嗣位的过程。周成王丧礼中,席、黼纯和几等的布置陈设都有详尽细致的描述。

可见,先秦时期的“几”类器具,更多的被赋予了“礼”的内涵。以其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装饰,与其他器物的组合,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摆放位置。一方面,构成了一种威严的权力氛围;另一方面,明确了在不同仪式中的功用,以彰显不同的等级次序,以示尊卑,被赋予了更多的“礼”的内涵。除此之外,几和仗是长者凭靠行走之具,是长幼之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礼记·月令》中又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仗,行糜粥饮食”。年过七十退休,若不退休,就赐予几仗。仲秋之月,年老的人授予几仗。几与杖的功用相似,杖为人们行走辅助支撑身体之物,几为人们安坐委身所依托之物,作用一样。《礼记·内则》又说:“父母舅姑将坐,……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转)。”父母舅姑的将坐之时,侍者要拿几让其凭靠。几不能随意放在其它地方。

两汉时期,几类器具亦昭示着身份地位等级的不同。《西京杂记》卷一载:“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为橐以凭之,不得加绨锦。” 冬天寒冷时几上可加铺织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连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屡遭破坏,又不断恢复和发展,传统的礼制也随之遇到冲击,又不断创新,社会经济不断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乃至融合,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礼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家具的变化,一方面,供坐卧的席、床、榻的传统座具在这一时期沿用不衰,凭几依然保留着一些古几的形制。如《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载,太祖平定柳城时,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

在墓葬中,凭几常常与屏风、床、榻、案等组合一起出现,构成鲜明时代感的画面。用以昭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如(1):大同智家堡北魏(孝文帝初期)墓石椁北壁(正壁)壁画[4],(图二)画面中央绘墓主人夫妇二人并坐于塌上,男主人右手持陈塵尾举于肩,身前置三兽足红色弧形凭几,男主人左臂弯曲抚于其上,夫妇身后置围屏,头顶置帐。

图二  大同智家堡北魏(孝文帝初期)墓石椁北壁壁画

如(2):隋徐敏行墓[5]开皇四年(584年)壁画(图三),山东博物馆藏,山东嘉祥英山徐敏行墓出土,横93厘米,纵74厘米,徐敏行夫妇端坐于榻上,身前置条形几案,背后设屏风,绛帐拉开,垂悬于榻两旁。屏风、帐、榻、几案的组合亦是北朝时期风尚所趋的表现。

图三  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

另一方面,传统的床、榻、几案、帐、屏风的坐卧家具,自十六国开始不断受到筌蹄(束腰圆凳)、方凳、胡床(交足折叠凳)、椅子等高足家具新潮流的冲击,传统的床榻等坐具也呈现了由矮变高的趋向,这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的社会习俗的变化。高足坐具中的椅子,既满足了高坐的要求,又可凭依。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椅子,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大统年间所描绘的壁画中(图四),有一位禅修者正结跏趺坐于椅子上[6],椅子四足,两侧有扶手,背后有靠背,这说明至少这种新型的高足坐具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

图四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穹顶北坡下部 西魏禅修壁画

五代以后,椅子已经非常普遍了,《韩熙载夜宴图》“听乐” 一幕中,桌椅榻的画面很明显的反映了这种变化。桌椅的题材出现在晚唐北方品官的墓葬中,北宋初期,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地宫内壁也出现了砖雕桌椅的题材(图五)[7],北宋中后期,桌椅已是普遍流行的趋势,如白沙1号宋墓[8](北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高坐的起居方式蔚然成风(图六)。

图五  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地宫内壁砖雕

图六  白沙第1号墓前室西壁壁画

综上所述,随着新出现的高足家具和垂足坐姿,伴着社会习俗变化的强劲势头的冲击,弧形凭几等传统的家具不得不迎合新的时代潮流,融入了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新时期。

历史发展的很快,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周遭的一切。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或悠然垂足,甚或跷着二郎腿,吃饭、工作、饮茶、喝酒,我们不会想,桌椅是从哪里而来,过去的生活是如何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若头脑大爆炸,兴许会提出问题,这件白釉凭几,应是我们窥探过去的雪泥鸿爪吧。   

比较研究

几因几面的形状可分为条形几、弧形几两种。条形凭几与置物之几形制基本相同,条形凭几比置屋的几案几面较窄,一般在20厘米作用。

一、条形凭几又有单足凭几和栅足凭几两种。单足凭几[9](图七),出土于信阳楚墓二号墓,彩绘嵌玉几,侧面看呈“H”形,由两块立板和一块横板组成,通体髹黑漆,周沿绘朱色卷云纹。立板的外面和横板的侧壁上均匀的镶嵌着白玉二十块。将玉石镶嵌到彩绘木漆器上的做法,在战国颇为少见。栅足几相对于单足凭几来说,几面的两侧分别有多条足。例如,信阳楚墓二号墓(图八),几面长57厘米,宽18-23厘米,高48厘米。与一号墓出土的雕花木几相同,通体髹黑漆,几面两端翘起,并浮雕饕餮纹,下面各附一排四棱形横跗的几足。栅足几面较宽,用以置物极为方便,功用与案子相同。例如,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中(图九),墓主人西侧的两位侍女,一前一后,二人身前有一栅足几或称作案,上置三足樽,樽内置酒具

图七  单足凭几

图八  栅足几

图九  栅足几上置樽、勺

二、弧形凭几相对于条形凭几来讲,几面弧形,是更贴合人体久坐的设计。

(一)、朱然墓(死于赤乌十二年,即公元249年)漆几(图十)

该漆几木质[10],髹黑红漆,扁平圆弧形几面,下有三蹄形足。几面弧长69.5厘米,宽12.9厘米,高26厘米。

图十  朱然墓漆几

(二)、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墓墓室壁画中的凭几(图十一)

图十一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墓墓室壁画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墓[11],石龛(椁)后壁绘图,男性墓主人端坐塌上,表情端庄严肃,右手执一饰有兽面的麈尾,左右各一侍女,面前置三足凭几。男性墓主人凭几端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常见图式之一,意在彰显墓主人的权贵身份。

(三)、南京象山5号、6号、7号墓出土陶凭几

图十二  象山7号墓平面图

图十三  陶凭几

图十四  陶牛车内置陶凭几

该报告[12]图十二中显示,63为陶凭几,62为陶案几,64为瓷唾壶,65为瓷香薰,66为陶砚67为陶盘68为陶耳杯。凭几与案几、唾壶、香熏、砚、盘与耳杯等放在一起。93为陶牛车(内凭几、车下有一件陶盘和两件陶耳杯)。可见,几不仅在室内可以使用,在牛车中亦可以用,供乘车时凭靠。

(四)、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陶凭几

图十五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陶凭几

几面弧形条状[13],下有三兽足。弧面长74厘米,宽9厘米。背面呈凹槽状,中部厚2厘米,四面厚4厘米,几高24厘米。

(五)、南京博物馆藏南京市太平门出土东晋灰陶凭几

(六)、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塔林第60号隋塔

60号塔[14],东南向,无基座单层方塔,通高1.31厘米。塔身正面开半圆形龛,内雕一僧像,头部已毁,手扶半圆形凭几,结跏趺坐。塔刹基部右侧镌刻“故大融法师枝提塔记 开皇十三年(593年)”的塔铭。

以上几种弧形凭几形制相仿,三国两晋甚至于隋时期墓葬中常见的器物,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相关链接

张盛,字永兴,正史无传,据墓志记载:张盛,字永兴,南阳白水(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卒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葬于相州安阳修仁乡,年九十三。“自开源命氏,分邑承家,引派水于龙河,挺孙枝于玉树,乃卿乃相,代有人焉。”由此可知,张盛出身并非普通百姓,家中世代为官,张盛本人也在官场仕途中颇有名气。隋立国后,他从县令之类的官吏,一步步升至征掳将军、中散大夫。其夫人王氏先卒于开皇六年,开皇十五年合葬于相州安阳城北五里白素乡。

趣味猜想

弧形凭几怎么用?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