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仲盨
文物名片

虢仲盨,青铜器,西周文物,通高24.3厘米,腹长30厘米,宽20厘米,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单击此处浏览3D展示

说明:首次浏览前请单击此处下载并安装插件,如已安装插件请直接浏览。

深度品鉴

199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在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抢救性发掘了一座西周大墓(编号为M2009)[1]。该墓出土器物十分丰富,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M2009墓共出土44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40件器物上铸有虢仲自作用器的铭文,4件器形硕大的青铜盨是为他人作器。该青铜盨呈椭方形,口稍敛,鼓腹圈足,兽首双耳,圈足正中有弧形缺,盖隆起,可以卸置,上有四个不相连接的翼形钮。钮上饰回首夔龙纹,盖沿、器口沿和圈足均饰S形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垅纹。器盖、器内底有铭文14字:“虢中(仲)乍(作)虢妀(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图一、图二)中即仲,为排行,“虢仲”是作器者。妀同妃,虢妃应是嫁到虢国的妃姓女子,是器物的所有者。属于虢妃的器物陪葬在虢仲的墓中,说明两人关系一定十分密切。

图一 虢仲盨及其铭文

图二 虢仲盨底部图

在罗振玉先生著的《三代吉金文存》中收录了一件虢仲鬲,颈内壁铸铭文17字:“虢仲作虢妀尊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图三)。它和M2009墓出土的虢仲盨铭文相类同,器物风格相同,应为同人同时制作,当为西周晚期器。

图三 虢仲鬲

M2009墓主“虢仲”就是西周晚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时任周厉王的卿士,辅佐厉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被史书称为嬖臣。其字虢公长父,死后谥为虢厉公。

文化解读

两周时期,婚姻绝非单纯的男女婚配之事,它也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两周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频繁,需要“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左传•成公十三年》)来结成联盟,加强自己的力量,故“凡君即位,好舅甥,修婚姻,娶元妃以奉盛,孝也,礼之始也”(注:《左传》文公二年)。但当时联姻的基本准则是同姓不婚,虢国是姬姓诸侯国,是周族的嫡系,在诸侯国中赫赫有名。许多异性诸侯与虢国联姻,以求得政治上的庇护。一些青铜器,真实地记录了虢国的对外联姻情况。

虢仲盨中的虢妃是嫁与姬姓虢国的女子。那么她是哪国哪族人?传世的一件青铜器稣冶妊鼎铭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稣冶妊作虢妃鱼母媵子子孙孙永宝用”(《三代》3.36.1)(图四)。稣冶妊是苏国的国君夫人,是虢妃的母亲,这是她为出嫁到虢国的女儿作媵器。苏国为妃姓,故其女儿出嫁到虢国后称“虢妃”,鱼母应该是虢妃私名。但此铭中的虢妃与M2009墓出土的虢仲盨中的虢妃不是一个人,但应该是一个族姓。因为凡是嫁到虢国的妃姓苏国女子都可以称虢妃。

图四 苏冶妊鼎铭文

有苏氏是先秦时期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国族。在夏代就已立国,是商王朝的重要封国。《国语•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左传•成公十一年》载:“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可见苏国在西周初期,被周武王封为重要的诸侯国,并担任司寇一职。据《国语•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己即妃之省,古姓氏。可见苏国妃姓。记载虢国与苏国通婚事实的青铜器很多。如虢文公子段鼎(《三代》3.48.1)(图五)与虢文公子段鬲(《三代》3.49.2)。虢文公是周宣王的卿士,见《国语•周语上》:“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这二件器物的时代为西周晚期,铭文大体相同,为同人之器,记载虢文公之子段为其妻叔妃作器。

图五 故宫博物院藏虢文公子段鼎及其铭文

1957年,虢国墓地出土的几件有铭铜器也证实了虢国和苏国通婚。M1820墓出土的一件铜甫铭文云:“稣貉乍甫”。铜盘铭文云:“虢姪口作宝盘子子孙孙永宝用”。M1753墓出土的一件铜鼎铭文云:“稣子叔乍”。“稣”同苏,即苏国。据M1820墓出土器物及铭文判定,墓主为女姓,应是嫁于虢国的苏国女子,为虢国某个贵族之夫人。传世的“苏甫(夫)人匜”(《三代》17.29)器铭云:“苏甫人乍姪妃襄媵匜”。(图六)这是苏甫人嫁女的媵器。虢国墓地的第一次发掘者林寿晋先生[2]和俞伟超先生[3]认为此匜之“姪妃”与M1820出土之盘铭文中“姪口”相同,虢姪口盘铭的“虢姪口”就是苏甫人匜的“姪妃襄”,盘铭中不清楚的字应为妃。因为虢器与苏器同出一墓,而盘与苏甫人匜的人名又相同,说明匜是苏甫人为女儿姪妃襄作的媵器,女字姪妃,名襄,而盘是苏甫人女儿虢姪妃的自作器。上述器物说明虢国与苏国世为婚媾,自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其通婚的范围并不限于虢国国君,还及于其他贵族,而且常常是虢男娶苏女。

图六 苏甫人匜铭文

关于虢仲与虢妃的关系,学界也有不同意见。吴其昌先生曾经认为虢仲是虢妃之父,虢氏为妃姓[4] ,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对的。李仲操先生认为虢仲鬲(《三代》5.36.2)是虢仲为其儿媳虢妃作器[5]。他指出:“此虢妃是妃姓女子嫁于虢者,但此“虢仲”不是“虢妃”的丈夫。因为丈夫对妻的称谓,不称女子所适国名,而称女子本国国名。此虢仲也不是虢妃的晚辈,因为晚辈在“虢妃”前必冠有“祖考”或“祖妣”字样,而此铭却无。此虢仲既不是虢妃的丈夫,又不是她的子孙,那么其必为她的公公”。曹定云先生也同意此说[6]。但吴镇烽先生认为虢妃是虢仲的妻子[7],他指出“由夫家所属的国氏与女子的姓组成的妇女名,也可以由夫家人称叫”,“妃姓国女子嫁于虢仲为妻,虢仲可以称她为虢妃”。笔者同意吴镇烽先生之说,认为两者为夫妻关系更符合情理,有例子可为佐证。1983年4月,河南光山县发现的春秋早期黄国的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器物铭文也证实了丈夫称其妻子为“夫氏妻姓”这一称谓的存在[8]。黄君孟夫人棺内有13件礼器及小罐、方座均铸有铭文,内容略同。如小罐铭“黄子作黄孟姬行器则永宝”;黄子鼎铭:“黄子乍黄甫人孟姬器,则永祜霝”。黄国位于今河南潢川,为赢姓诸侯国。显然这些器物都是黄君孟为其姬姓妻子所作,黄君孟称其妻子为“黄姬”、“黄孟姬”、“黄甫人”、“黄甫人孟姬”。因此,M2009墓中出土的四件铜盨也应该是虢仲为妻子虢妃作器,而不是为其儿媳作器。

两周时期,虢国国君多在周王朝担任卿士、师等要职。苏国虽为异姓,却通过与周王室以及虢国、卫国等诸侯国联姻,不断提高着自身地位。从西周到春秋早期,苏国国君确实特别受周王器重,在朝中担任司寇、卿士等重要官职。因此,同朝为官的虢、苏两国国君,充分利用了婚姻关系,建立了长久的政治联盟,既巩固了姬周王朝的统治地位,也保证了两国的权益。

比较研究

盨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是两周青铜礼器之一。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盨的定名是根据此类器物的自名而来的。《说文解字》有“盨”字,释义为“负载器也”。宋代以来金石学家称此类器为簋,而称簋为敦,直到1927年容庚先生在《商周礼乐器考略》中才说明了盨、簋形制的区别,而据其自名定其称。

盨是从弇口圈足簋中派生出的一种盛黍稷的盛食器,与簋有密切关系。所以年代较早的盨往往自名簋,如 盨、伯鲜盨、华季益盨。也有盨簋连称,如伯庶父盨盖:“伯庶父作盨簋”。同时也有器本为簋而自名为盨者,如鲁司徒仲齐簋。显然,在食器中,只有盨最接近于簋。西周中期以后,绝大部分铜盨自名为盨。至西周晚期,铜盨数量较多,但并没有代替青铜簋。

盨的基本形制是体呈椭方,敛口,鼓腹,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仰置可以盛物。因其流行时间短,造型上所表现的时代差异不大,如果从铜盨耳形状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半环耳盨,另一类是附耳盨。

半环耳盨出现时代早,数量多,大致占全部盨的三分之二左右。虢国墓地共出土10件盨,全部属于半环耳盨。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周共王时期的应侯爯盨(图七)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盨。该器椭方体,口微敛,腹微鼓,椭方形圈足,腹两侧有一对兽首耳,盖上有矩形捉手,可以却置。盖沿和器口下均饰云雷纹填地的分尾长鸟纹,圈足饰镂空,环带纹,盖的捉手饰小鸟纹。盖、器同铭,各铸铭文28字。

图七 应侯爯盨

虢季盨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中。一共四件,大小、形制、纹饰及铭文均基本相同(图八)。器作椭方形,口微敛,鼓腹,龙首双耳,圈足外侈并有长方形缺口。盖面隆起,盖上有四个矩形钮,仰置即成四足盘。盖沿与器口沿饰窃曲纹,并间以变形牛面纹,盖及器腹均饰数周瓦纹,圈足上饰一周窃曲纹。盖、器同铭,2行8字:虢季作旅盨永宝用。

图八 虢季盨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6出土的两件兽叔盨(图九)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记载兽国的叔奂父为大女儿孟姞作媵器盨。

图九 M2006兽叔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克盨、鬲从盨、杜伯盨均属于半环耳的青铜盨。

克盨(图十),西周晚期器,器作椭方形,兽首双耳,腹微鼓,圈足外侈,下有壸门式缺。盖上有四个矩形钮,可以却置。盖沿和器肩饰窃曲纹,器腹饰瓦纹,盖扉饰夔纹。盖内及器内底对铭文14行148字。

图十 克盨

鬲从盨(图十一),西周晚期器,器作椭圆形,敛口鼓腹,兽首双耳,圈足外侈,下有四个矮小的兽首附足。失盖,口沿饰一周重环纹,腹饰瓦纹。器内底铸有铭文12行138字。

图十一 鬲从盨

清宫旧藏的杜伯盨(图十二),西周晚期器,椭圆形,鼓腹,兽首双耳,圈足外侈。有盖,盖上有矩形钮,仰置即成四足盘。盖沿与器颈饰窃曲纹,盖上及器腹均饰瓦棱纹。盖、器同铭,4行30字,为杜伯为祭祀祖先和好朋友而作。此盨器盖完整、造型端庄,纹饰简洁精美。铭文排列整齐,字体严谨、工整、圆润。器铭中的杜伯即《国语•周语》“杜伯射王于郭”的杜伯,器属宣王时代,是铜器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器。

图十二 杜伯盨

1976年,陕西扶风县云塘村西周窖藏出土的4件西周晚期伯多父盨(图十三),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椭方形,龙首形双耳,盖上有四个矩尺形钮,透雕雷纹,圈足外侈,下有壸门式缺。盖沿和器口沿饰窃曲纹,盖頂饰首目交连纹。器腹及盖铸平行沟纹。盖器对铭10字记伯多父作器。

图十三 伯多父盨

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2号墓的出土的一件晋侯对圈足盨(图十四),西周晚期,器圆角长方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兽首耳,盖作长方形盝顶的形式,四盖钮与四足相同,均作椭圆环上有两个长突。盖壁及口沿饰回顾式夔纹一周,腹饰瓦沟纹。盖、器同铭,6行30字。上海博物馆现收藏与此盨形制、纹饰、大小及铭文完全相同三件青铜盨,应为一组器物。

图十四 晋侯对圈足盨

1977年,山东省曲阜鲁国故城乙组墓地30号墓出土的鲁伯余盨(图十五),西周晚期,器呈圆角椭方形,敛口鼓腹,兽首双耳,圈足外侈,四边均有长方形缺口。有盖,盖上有矩形钮,盖中部又有一虎形钮。盖沿、口沿和圈足饰窃曲纹,腹饰瓦纹,盖饰夔龙纹扉,盖底对铭各6行36字。

图十五 鲁伯余盨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的两件盨(图十六),西周中期,两件形制、纹饰、铭文皆相同。腹椭圆微鼓,兽首双耳。圈足下有四矮足。子母扣,失盖。颈部饰鸟纹,共四组,每组三只,以雷纹为地。腹部为宽带状凸起,也可视作较宽的瓦纹。四块外范加底范、内范铸成。器内底铸有铭文6行60字。

图十六 

第二类是附耳盨。大部分附耳盨的腹较半环耳盨为深。从目前资料来看,出现时间较半环耳盨为晚。数量不多,只有半环耳盨的一半。如传1933年陕西岐山淸化镇出土的伯鲜盨,美国米里阿波里斯美术馆藏。敛口、鼓腹,圈足低矮而宽侈。双附耳,盖上捉手作圈形。盖沿和口沿下饰重环纹,圈足饰镂空波曲纹,其余部位饰瓦纹,形制、纹饰都接近于铜簋。1978年岐山县凤雏村窖藏出土的伯父盨、1959年蓝田县寺坡村出土的弭叔盨、1973年扶风县五郡村窖穴出土的仲盨,是属于此类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圃盨(图十七),西周晚期器。器作长方形,圆角,腹壁下收。附耳,耳与器身有两小横梁相连。圈足外侈。盖可却置,有两凹形执手。盖沿及口沿周圈饰窃曲纹,余饰瓦棱纹。器盖对铭15字,记圃作此盨。

图十七 圃盨

有的盨在圈足下再附四足,如仲太师子盨和翏生盨(图十八)。

图十八 翏生盨

还有一种附耳盨,器底无圈足,而直接是四足。山西省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一号墓的出土的一件晋侯对盨(图十九)和洛阳博物馆藏的召伯虎盨(图二十)就是如此。

图十九 晋侯对人形足盨

图二十 召伯虎盨

青铜盨一般都是成偶数组合,年代稍早的盨可能以单个出现。年代稍后的 盨,以两件一对形式出现。到了西周晚期,如仲义父盨、师奐父盨、伯太师盨、郑井叔康盨、郑义羌父盨、伯梁其盨、师克盨,均以一对形式出现。伯鲜盨、伯多父盨、叔专父盨、曼龚父盨则以四件两对形式出现。虢国墓地的虢仲盨、虢季盨,晋侯墓地的晋侯对盨都是一组四件出现。现藏社科院考古所的虢仲盨铭文记载虢仲一次就铸造了十二件盨。之所以有这样的礼器组合,可能与周人的阴阳思想意识有关。周人以奇数为阳,象征天、君、父、男;以偶数为阴,象征地、臣、母、女。在祭祀所用的礼器当中,鼎、俎用奇数,因为鼎中所盛、俎上所载的是牛羊豕鱼等牲肉,牲为天之所生,属阳,盛器用奇数组合形式,而豆、笾以及簋、盨、敦中所盛放的是黍稷稻粱,这些农产品皆地之所产,属阴。因此,青铜盨的组合形式就用偶数。

盨均出自高级贵族墓葬,这一点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表现得尤其突出。虢国墓地五十年代尽管发掘了234座墓葬,但是由于都是身份较低的贵族,没有出土一件青铜盨。九十年代发掘了十多座墓葬,也只有三座大墓出土青铜盨。M2009虢仲墓室面积24.64平方米,是墓地中墓室最大的一座,墓主人虢仲乃是虢国国君,周厉王的卿士虢公长父。虢季墓室面积19.98平方米,墓主人虢季是虢国国君,周宣王的卿士虢文公。M2006墓室面积14平方米,据考证墓主为孟姞,可能是国君夫人。可以说铜盨只出在诸侯国君及夫人墓中。从应国墓地、晋国墓地来看,出土盨的器主也都是国君级别,如应侯爯盨、晋侯对盨。另外一些带铭文的铜盨,器主也都是周王室的著名大臣,是地位较高的大贵族。因此说,盨只在中等以上贵族中使用,小贵族是无权使用的。

趣味猜想

猜想一:虢仲墓出土的有铭铜器大都是虢仲自作器,而有四件虢仲盨是虢仲为妻子虢妃作器,却为何出现在虢仲的墓葬中呢?

猜想二:铜盨诞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进入春秋早期后却迅速衰败,这是为什么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虢国墓地M2009号虢仲墓[9]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5°,墓口长5.6、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长6、宽4.6-4.8米,距地表深度为19.3米。墓壁自上而下饰淡绿色涂料。墓室周围为宽0.4-0.6米、高2.35米的熟土二层台。葬具为木质重棺单椁与一棺罩,现已腐朽,呈灰白色。木椁与二层台等高,盖板上铺有一层席子;棺罩是由圆木、扁圆形木棒交叉榫接而成;内外棺之间填塞不少丝织物。内棺里有一具人骨架,头北足南,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中年男性。

图二十一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号虢仲墓发掘现场

随葬器物依用途的不同,分别放置于棺椁之间、棺罩及其周围、外棺盖上、内棺盖上、内棺内等五处。其中棺罩上的部分器物因棺木腐朽坍塌而陷落于棺椁之间。

棺椁之间主要放置铜礼器、乐器、铜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其中礼器有鼎、簋、鬲、盨、甫、方壶、圆壶、盘、盉、匜、甗、方彝、尊、觚、爵、觯等。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仅鼎就有29件,计有实用器与明器两类。目前发现7件簋铸有铭文,有6件是形制、纹样、大小均相同的列簋;鬲有6件。盨、簠、甫均各为4件。乐器有3套,其中铜编钟2套,甬钟与钮钟各1套,均为8件,另有石编磬2套16件,铜钲1件。

棺罩上及其周围有铜铃、铜鱼、石贝、陶珠等,其上均有穿孔。此外棺罩范围内有几处丝织物与麻布痕迹。

外棺上的器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器物主要为铜器,放在素色粗麻布与丝织物之上,总计有棺饰物品铜翣、铜车马器軎、辖、衔、镳以及作为兵器饰件的铜锡等。下层器物多为玉器,也有少量木器。这些器物并非直接放在外棺盖板上,而是在器物下面铺有数层麻布。个别戈、匕、柄形器等上面有墨书文字,写送葬者的姓名及所送物品的名称。

内棺盖上放置有戈、戚、璧、璜等礼器与龙、虎、龟、鱼、凤、鸟等动物形装饰玉器。

内棺内的玉器大致可分为殓衣衾上、殓衣衾中、人身上与人身下4层。殓衣衾上主要放置象、龙、虎、猪、羊、鹿、猴、鹅、鸟、龟、蛇、蜘蛛等动物形玉雕,另外也有笄、柄形器、匕等;殓衣衾中还放有一组玉器,计有璧、戚、戈等;人身上放置有一组六璜联珠组玉佩,头部有玉发饰、口内有玉贝和玉珠。头部有瞑目缀玉,颈部有项饰,手部有握玉,脚下有踏玉,脚趾之间有夹玉,胸、腹、股骨间放置多件玉戈、玉璧;人骨架的下面放置玉璧和玉戈、玉鱼等。内棺四角两侧的壁面上钉有左右成排、上下成行、相间排列的铜钉与骨钉。

图二十二 M2009号虢仲墓出土的龙纹白玉璧

据出土器物分析,M2009是西周晚期的一座虢国国君墓。墓中出土的几件铁器中,既有陨铁,又有人工冶铁,表现出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初期与陨铁共存的实际情况。尤为珍贵的是墓中出土的一件保存基本完好的麻布短裤及上衣,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纺织品成衣。


注释:

[1] 侯俊杰,王建明.三门峡虢国墓地2009号墓获重大考古成果[N].光明日报,1999-11-2.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科学出版社,1959.

[3] 俞伟超.上村岭虢国墓地新发现所揭示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1991-2-3.

[4] 吴其昌.金文世族谱第六篇•妃姓谱•虢氏[M].商务印书馆,1936.

[5] 李仲操.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J].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

[6] 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J].考古,1999(6).

[7] 吴镇烽.金文人名研究[G].考古文选.科学出版社,2002.

[8] 信阳地区文管办.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4(4).

[9] 节选自王龙正,姜涛.出土器物最多的西周国君墓——三门峡上村岭虢仲墓[J] .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刘社刚,男,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