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仿海螺像生瓷杯
文物名片

清乾隆仿海螺像生瓷杯,瓷质,清乾隆时期,高5.6厘米,口径6.4厘米。1952年收购于开封,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这是一件模仿天然海螺的像生瓷。整体为仿自然海螺式,螺尖部略凸,五级螺旋状的螺层。内施釉呈杏红色,釉质光滑,似乎有珍珠般的光泽。外部施釉呈灰色、褐色,深浅不一,并在视觉上有贝壳的光泽。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肋和细沟,逼真生动。底部有乳状三足,以稳定杯体。口部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似乎刚刚被人取出螺肉。在形、色和质感上的高度逼真,栩栩如生。把口部贴在耳朵上,也会像真的海螺一样,能听到大海的声音。亦可以作水丞或者赏玩摆设之物。

图1  清乾隆仿海螺像生瓷杯俯视图

图2  清乾隆仿海螺像生瓷杯底视图

文化解读

清三代的制瓷工艺中,自雍正以来,仿宋代五大名窑釉色之热潮,乾隆时期非但没有减退,品类反而更加繁多,进而发展到模仿玉石、古铜、戗金、镂银、漆器、螺钿、藤编、竹木、匏蠡等特种釉色。模仿生物的象生瓷也能惟妙惟肖。仿花果类或水生小动物的形象,供御用陈设和玩赏。瓷塑造型都很准确,与原物大小相当,宛如真物再现;釉色及彩绘细腻、逼真,表面凝腻光润。见有胡桃、莲子、花生、栗、枣、荷莲、樱桃及蚌、虾,蟹等,颇似西方油画中的写生静物。[1]这类特殊的工艺瓷追求形、色和质感上的高度逼真。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清末寂园叟亦在《陶雅》中也提到像生瓷:“像生器皿,色目非一,人物鸟兽,指不胜屈。”

仿生陶瓷,不但丰富了清代乾隆时期陶瓷器的品种,也体现了我国瓷器工艺的飞跃和创新。这与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陶瓷制作工艺及其本人的品味喜好是分不开的。

满族人自顺治元年入关之后,平大顺,灭大西、定南明等,康熙皇帝在位时励精图治,治理国家,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雍正皇帝承上启下,在乾隆一朝,清代的社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百业俱兴,史称“康乾盛世”。

乾隆时期的陶瓷制作工艺,经历康熙、雍正两朝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和成熟的时期。釉色品种极大丰富,单色釉的红釉、青釉、天蓝釉、祭蓝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仿钧釉等,雍正时期已有的色釉,乾隆朝几乎都继续制作,并且有的有所提高,如茶叶末釉、炉钧釉、孔雀绿釉、青白釉、仿木纹理、仿漆剔红、蓝釉镂雕、黄釉仿柳条编纹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比雍正时期更为盛行。粉彩、斗彩、珐琅彩、杂釉彩及金银彩等种类繁多,甚至在同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各种技术成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工艺上,高温、低温色釉、釉上彩、釉下彩等,窑工都能神奇地表达出来。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退位之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依然掌握政权,是长寿且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在位时,曾经亲自考订文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置清宫典藏。如乾隆二年,“烧造钱粮并解瓷各费”,“于淮安关赢余项下,每年留存二万两,为窑工、南匠及传办公事等用。”[2]传世留存有近两百首歌咏陶瓷的御制诗。其中有对古代官窑的看法,考定陶瓷作品的窑口与年代,表达个人对釉色及烧制工艺的看法等,足以见证乾隆皇帝对陶瓷的密切关注与酷爱,这极大地促使陶瓷工艺美术的长足发展。

比较研究

清代乾隆时期仿生陶瓷器的模仿对象很多,包括人物、植物、果品、动物、仿其他质地的器物如青铜器、漆器、竹木器、金器、石器、玉器等,种类繁多。本文仅搜集相关的六件动物类仿生陶瓷略作比较,试图窥见乾隆时期仿生陶瓷面貌之一斑。

清乾隆像生瓷海螺[3](图3),高5.3厘米、长9厘米、宽6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3  清乾隆像生瓷海螺

清乾隆仿小海螺式水丞(图4),长8.5厘米、高3.9厘米,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水丞中空,阔口,口沿为平缓的锯齿形,外壁有条状螺纹,内壁光滑。外壳为酱色釉,口部、里部浅褐色釉。器物底部的螺背上有三个灰白色乳足。

图4  清乾隆仿小海螺式水丞

清乾隆款粉彩果品盘[4](图5),高6.5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12.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盘折沿、浅腹,圈足。螃蟹、荔枝、红枣、花生,核桃、瓜子、石榴,菱角等安置在白釉金边的盘子里,各色具备,既热热闹闹的突出了生活,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奢华。

图5  清乾隆款粉彩果品盘

清乾隆粉彩雕瓷鸭[5](图6),高9.4厘米,通长2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6  清乾隆粉彩雕瓷鸭

清乾隆景德镇窑仿龙泉釉青瓷鸡薰[6](图7),通高21.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7  清乾隆景德镇窑仿龙泉釉青瓷鸡薰

全器整体塑成一通体青釉,釉质透明,胎体较厚。《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记事得知,乾隆九年(1744年)烧制瓷鹅和瓷犬,乾隆十年烧制瓷押、鹤与鹿,二十四年烧制鸡式熏炉,三十年烧制洋彩瓷象。乾隆皇帝(御制诗三集:卷七十四/戊子)记载:“谁将陶氏瓦,易以越州瓷。虽无司晨用,亦有承露姿。棲同皂荚树,刘放犹堪嗤。”

清乾隆宜兴窑梅花鹿[7](图8),清宫旧藏,高12.8厘米、通长13.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8  清乾隆宜兴窑梅花鹿

清乾隆白釉卧象 [8] (图9),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含经堂假山西部出土。

图9  清乾隆白釉卧象

这些仿生的陶瓷动物,不管是海螺、螃蟹、鸡鸭,还是梅花鹿,体态都很逼真,对动物的细节关注到令人惊叹的程度:海螺的头部有螺旋状螺尖,内壁光滑,外壳不仅有贝壳的光泽,也有贝壳的质感。螃蟹举着蟹鳌,一个关闭,一个微微张开,好像正在匍匐横走。瓷鸭昂首伏卧,张嘴卷舌,一翅扬起,尾羽上翘。雄鸡瞪眼张口,回首蹲伏,两翅扑地,尾羽高耸而丰厚,一幅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而小鹿则瞪大眼睛,机警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若有些许风吹草动,它便在森林里奔跑的无影无踪。白象背部、头颈部因为昂首的卧姿而推起来皮肤的褶皱,都一丝不苟的被表现出来,惟妙惟肖。

除了形态上的仿生,在釉色上也是不遗余力的模仿。鸭子灰白色的羽毛,黄色的鸭嘴、双蹼,黑色的眼睛。蟹通体都是灰色,唯有两鳌和六足的指尖是白色,尖利有力。暗黄色的小鹿身上,布满白色梅花斑点。黑色的四蹄,黑色的双眼,略露的眼白,更是衬托出眼睛的神态。

瓷海螺、螃蟹、瓷鸭、梅花鹿仅供玩赏摆设之用,瓷鸡薰却能赏玩与适用并举。鸡身与蹲伏的底板是可拆卸的,底板上带有圆筒,可盛放香料,张开的鸡嘴和尾部的圆孔(图10),是为熏香进气和出香所设计。

图10 清乾隆景德镇窑仿龙泉釉青瓷鸡薰(尾部)

这些以动物为造型的陶瓷器在生产工艺上都较为复杂,传统的成型工艺有模制、雕塑、捏制、分体粘合等不同手法。例如瓷鸡鸭采用雕塑成型法,头部、颈部、腹部有较小的羽毛,深浅不同的雕刻及篦划,背部、尾部的翎毛高高翘起,竭力的在模仿真实的动物。

不管什么动物,都有出生、长大、衰老乃至死亡的各种变化,而乾隆时期景德镇窑和宜兴窑的陶瓷仿生器,似乎抓住了动物某个场景中的某个动物美好的一瞬间,形色兼备的塑造出来。看似是一掊土,一杯水,一些釉料和色彩,一把火的功夫,就让动物一瞬间的神态成为了真实,你可以触摸、把玩甚至使用,任凭岁月流逝,只要没有人为的破坏,它是不会变化和损伤的。所以说,乾隆时期的仿生陶瓷器在工艺的复杂、奇巧、精致上确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堪称鬼斧神工。本文所述的海螺亦是,远远望去,你会感叹,哇,好美丽的海螺,摸一摸吧,冰凉的触感,你会不会想到它是瓷质的呢?

相关链接

本文仅仅选择了像生瓷器的很小的一类仿生器:动物类仿生器,还有很多仿动物的器皿,如猪、象、鱼、虾、瓢虫、蝈蝈等,除了陶瓷质地,象牙类、珐琅器、器等其他质地也有类似的仿生器皿,都在极力的模仿,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神似,而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标。都反映了整个乾隆时期的时代风貌与审美趋向。想了解更多的像生瓷器,除了参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的展览之外,可参考的书目有:

珂玫瑰:《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国立博物馆藏中国清代瓷器》,广西美术出版社

武斌:《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


参考文献

[1]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紫禁城出版社,1993:258,273.

[2] 《唐英奏折》乾隆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3] 吕成龙,杨静荣.故宫陶瓷馆·下编[M].紫禁城出版社,2008:496,.

[4]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紫禁城出版社,1995:441.

[5] 冯先铭,耿宝昌. 故宫博物院盛世瓷器选粹[M].紫禁城出版社,1994:311.

[6] 余佩瑾主编.得佳趣 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101年:192.

[7] 王建华主编.(故宫经典)宜兴紫砂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8] 马希桂,马旭.北京地区出土瓷器简述(下).收藏家,2009-3.

趣味猜想

把仿海螺像生瓷杯贴放在耳朵上,为什么能听到大海的声音?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文博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