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爰金币
文物名片

“郢爰”金币,金质,战国时期,横3.8厘米,纵4.2厘米,重74克。1974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古城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74年秋,由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古城村群众挖出,同出者还有郢爰、陈爰、马蹄金及大量的金饼碎块等,均置于一件铜鼎之中。该县文化馆征集后,同年十一月交于河南博物院。

该文物通体呈平版状,边缘有切割痕迹。正面略内凹,钤有“郢爰”二字阴文方印四枚整印,两枚半印。背面较平。

“郢爰”金币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铸币,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黄金货币。早在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和沈括《梦溪笔谈》中都曾有过记载,惟将两字释为“刘主”,清代李兆洛《凤台县志》中所记与上述相同,仅将篆文改释为“主刘”,均认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清代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和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才将此二字释读为“郢爰”。尽管至今学术界对“爰”字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郢”字,将其考定为楚国的货币已是确定无疑。因此,它是研究我国古代货币史和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实物。

文化解读

楚,从立国之初就有着与华夏诸国迥异的经历与性格,其独特性表现在包括币制在内的诸多方面。

西周初期,楚人熊绎受封立国之时,名虽为国,实则只是一个僻居荆山、方圆不过百里的蕞尔小邦,位卑势弱,被中原华夏各族蔑称为“荆蛮”。然而其先民筚路蓝缕,奋力开拓,他们开垦荒山,辛勤耕作,还要在崎岖的山路中往返跋涉,为周天子当差效力,交纳贡品。

经过数百年的奋斗积淀,在波谲云诡、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强势崛起,后来居上。春秋中期问鼎中原,成为诸侯霸主;及至战国时期,灭国六十余,疆域随之席卷南中国,成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煊赫大国,开启了“春申三千珠履客”的奢华时代。楚文化更是被推向辉煌的巅峰,与中原文化比肩而立,竞趋争先。

楚国历经数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其文化传统、典章制度也随之高调地呈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独特而桀骜——“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郢爰”金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版、版金等,是楚国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现在一般将楚金币称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著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这种金币大多呈方形,它的制法是在一块金板上钤印出许多印记,内容是篆文‘郢爰’二字,故称为印子金。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版上的铭文除了郢爰之外,还有陈爰及卢金等。这些金币有固定的形制、铭文、重量,属于称量货币系统;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因此,通常又以郢爰代指爰金,也就是楚金。

“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郢都始建于公元前689年,位于湖北江陵,后几经迁徙,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史称陈郢;秦楚交战中楚国屡次战败,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建都,史称寿郢。“爰”,有学者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金币正面都钤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

1974年,在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金币392块,总重量8183.3克。1979年,在安徽寿县花园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块,重5187.25克。1971年,在湖北江陵郢城也曾出土一块郢爰,重17.5克。这些楚金币的含金量多少不一,一般都在94~98%之间,少量的仅为85%左右。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前文所述的“郢爰”金币,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少数为墓葬、遗址中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黄金流通多在上层社会,多用于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等。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而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楚国金币流通地域广阔、在楚国所辖疆域及与楚国有贸易和军事往来的周边国家均有发现。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后进行交易。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多是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而且其边缘有明显的切割痕迹。楚国之所以能有发达的金币制度,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战国时期的黄金货币主要流行于楚地。

“郢爰”金币作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在交易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东汉之后,由于白银产量增多,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形制为银饼或银锭,直至清末银元产生。因此,“郢爰”金币在古代贵金属货币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比较研究

据文献记载,楚国所辖疆域向来是我国古代产金之地,《管子•轻重甲》记载:“楚有汝汉之黄金。”《战国策•楚策》记载:“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其黄金储量和产量令其他诸侯国望尘莫及。由于当时生产力逐渐提高,商品交换频繁,货币流通范围扩大,人们开始意识到黄金的贵重,所以货币史上才出现了楚国的金币,这是符合货币发展规律的。

2000年3月,河南省长葛县官亭乡出土“郢爰”金币(图一)。编号1,基本为正方形,有一完整的“郢爰”印,印的左下角加盖有一圆形戳记,金块最长边为1.85厘米、短边1.78厘米、厚0.44厘米,重15克,下边边缘光滑,其它边缘有切割痕迹。编号2,为不规则梯形,有一完整的“郢爰”印,印的左下角亦加盖有一圆形戳记,右上角有三枚小方形戳记,金块最长边为2.95厘米、最短边1.89厘米、厚0.46厘米,重19克,整个边缘均有切割痕迹。编号3,为不规则形,表面刮伤严重,仅依稀可见一“郢爰”印下边框,金块最长边为2.32厘米、最短边1.81厘米、厚0.52厘米,重15.8克,正面及边缘有切割痕迹。三枚金块背面均平素;从外观及黄金色泽上看,三者接近,应为同时期之物。此三枚金块应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

图一 河南长葛官亭乡出土“郢爰”金币

战国时期,楚国的势力曾一度发展到今天河南的舞阳县和襄城县,长葛市处于当时的双方交战地区,战事不断。而此次出土“郢爰”的土沟,在当地被农民称作“骨头沟”,五年前长葛市文物管理所曾对此进行过局部发掘,发现沟内有大量的人骨叠压在一起,厚度有20厘米左右;同时沟内还出土有兵器残片,在一个人头骨上发现有嵌在骨头内的铜镞等等,推测这里应是一处古战场,这些出土的钱币很可能是当时战死的将士们所遗留下来的。

1986年2月,安徽寿县东津乡周寨村出土“郢爰”金币(图二)。多数郢爰的左侧平直,似刀削痕迹。有“郢爰”印记者各块印数多少不等,一般为15至24印,印相对排列为左2排,右2或3排,一般左侧的戳印排列较为整齐紧凑。其中13块在一侧或背面有刻划符号。长5.5~8.8厘米、宽4.4~8厘米、厚0.2~0.6厘米。重253~272克。

图二 安徽寿县东津乡周寨村出土的“郢爰”金币

据文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发展到了安徽西部,由于当时长江下游的吴国兴盛起来了,楚国势力往长江下游扩张受到了阻碍,因此吴楚经常交战,到春秋晚期,吴被越王勾践所灭,到战国时,楚国已将越国灭掉,这样楚国的势力终于扩张到了长江下游,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地便成了楚币的主要流通区域。

1971年3月,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公社郢南大队社员,在楚故都纪南城东南的郢城南城墙内修水渠时发现了一块楚国“郢爰”金币(图三)。金币残存一个半印记,面文“郢爰”,重17.53克,含金量97.5%。这是楚国郢都遗址首次发现的“郢爰”金币。

图三 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郢爰”金币

1977年,楚皇城考古发掘队在湖北宜城楚皇城勘查中,发现楚皇城曾出土过一块郢爰,现存宜城银行。此件郢爰残重7.45克,面文字迹斫伤,观其形制应为郢爰。此郢爰为当地人民银行从群众手中收兑的。此地也曾经常发现零星小金块。

从湖北境内发现的楚金币说明“郢爰”金币在楚都东迁(公元前278年)之前,郢爰就已经在楚国流通。

总之,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材料可知,“郢爰”金币在河南、浙江、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都有出土,这些发现说明当时此种货币的流通范围,即楚国贸易所达的地域范围非常广阔。从在河南省长葛县骨头沟古战场出土的“郢爰”金币来看,黄金作为一种交换手段,或许也是一种国家行为,是一种不受国家和地域限制的跨国货币,在各个诸侯国和地域均可流通。各地发现的“郢爰”金币在成色、形制及使用方法方面大致相同,说明楚国黄金货币体系有统一的制度,是楚国经济发达的产物,是楚国商业繁荣的象征。它孕育在春秋中期,产生于春秋晚期,直到西汉中期才逐渐消亡,存世约四百年,是中国货币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黄金货币。

趣味猜想

“郢爰”金币作为贵金属称量货币,价值极高。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准确获取所需的重量?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的异同

从材质、形制、钱文、币值构成等四个方面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楚国货币文化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文化存在着区别与联系[1]

(一) 同多于异,共同组成中国货币文化。

1.在材质方面,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皆用黄金和铜、锡、铅合金(青铜),故基本材质相同。楚国货币的特点是:用银、用锡较多;金的地位突出。

2.在形制方面,楚国的金币主要是版形,且称金版,这与黄河流域的周制相同。据《周礼•秋官•职金》记载:“旅于上帝,则共其金版。饕诸侯亦如之。”汉郑玄注:“饼金谓之版。”[2]楚金币的形制与名称乃继承周制。楚国的龟贝脱胎于货贝。周用货贝为币,楚之主要铜币的形制与名称亦与周制通。周的主要活动地区在黄河流域,在货币形状上继承贝形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黄河流域各国却弃贝形而用刀形、鎛(钱、铲)形、纺轮(或玉璧)形,这是一种有趣的、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包含楚早期与周关系的信息。在货币形制方面,楚国货币文化的特点恰恰在于继承周制,而与取象于刀、鎛(钱、铲)、纺轮(或玉璧)等器具的黄河流域各国相区别。

3.在钱文方面,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的货币文字,均与金文相承。楚国货币文字的特点在于字体结构风格与制作方法不同。

4.在币值构成方面,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的价值结构体系中都有黄金、青铜。楚国的特点在于:最大值与最小值并存;中间货币种类多,级别多,构成梯形比价体系。

由此可见,楚国货币文化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文化,从内涵上说,同多于异,二者共同组成中国货币文化;从纵向上说,两者处于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

(二)各具特色的两个体系

从材质、形制、钱文、币值构成等四个方面考察,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的金属货币都有自己的特色:

1.在材质上,楚国货币是色彩丰富的、贵金属偏重的高价值结构型;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是种类较少的、贱金属偏重的低价值结构型。

2.在形制上,楚国货币种类多,其中铜币脱胎于外来的交换物品,取象于自然物;黄河流域各国货币种类少,其中铜币脱胎于本地的重要交换物品,取象于生产物。

3.在钱文上,就制作方法言,楚国货币为阴文,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是阳文;就字体结构言,楚国货币的流利,黄河各国货币的整齐,二者风格不同。

4.在币值构成上,由于楚国货币的材质比黄河流域各国种类多一些,形制种类也多一些,加上铜币轻小,所以产生两种情况:第一,价值含量大的货币与含量最小的货币之间价值差距大于黄河流域各国。第二,价值含量不同的币种多于黄河流域各国。这就构成了黄河流域各国所没有的梯形货币价值结构体系。

从货币的整体及其内涵而言,可以将先秦时期的货币归纳为黄河流域体系与长江流域体系,比仅按铜币形状分为刀、布(鎛)、圜、贝四种体系,更为妥当。

(三)互相影响,趋向融合

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文化上的差异,是各自的历史传统、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民俗等等不同的反映。这两种货币文化同时并存在神州大地上,由于政治与经济的原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趋向融合。

首先是政治的原因。楚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许多制度受周的影响。楚国两种主要货币的币形:版形金币与贝形铜币与周制一脉相承。周族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其二,楚国强大起来以后,兼并了周围的一些国家,其中有的本是周王族的后裔,他们带来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其三,一些被兼并的国家,地处黄河流域,在被兼并之前,已铸造属于黄河流域货币文化体系的货币。楚灭其国,这些货币在继续流通。如“下蔡四朱”小圜钱,面文“陈”背文“四朱”小方钱,就是楚灭蔡国、陈国前后蔡地、陈地铸造的。从整个楚币(楚国疆域内流通的货币)来说,局部地包含着黄河流域货币文化的特征。

其次是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经济贸易的交往。这种交往,有商人远距离贩运,也有边境群众的商品交换。前者多用金币,后者多用铜币。异国之间的贸易,最好有共同使用的货币为媒介。以金币言,咸阳出土的“陈爯”,既有版状的,也有饼状的。同一地方(陈)铸同一印文 (陈爯)之币,为何要有两种形状?西安还出土过版状“郢爯”。临淄与日照出土的金币亦为版状“郢爯”。咸阳、西安在西,属秦地;临淄、日照在东,属齐地。齐、秦皆大国,其地均有楚国金币出土而无本国的金币出土,这说明它们以及黄河流域的其他各国使用的金币多来自楚,楚为了其金币能在黄河流域各国流通,既铸饼形,又铸版形。以银币言,楚国鎛(钱、铲)形银币是两种货币文化融合的典型。银充币材,是楚国货币文化的特点。鎛(钱、铲)为币形,是黄河流域货币文化的特点。鎛(钱、铲)形银币体现了两种货币文化的融合。以铜币言,鎛形铜币“旆钱当釿•十货”中的“旆”,通沛。战国时沛地属楚,它西北近魏,东北邻齐。此币形状是一长方形方肩方足鎛(钱、铲),又似两刀币的合体,是既受魏国鎛(布)币影响,又受齐国刀币影响的结果。其币文“当釿”,与魏币以釿为单位相联系;“十货”,与齐币以货为单位相联系;“钱”则是楚币的泛称。此币与三种铜币相联,可通用于楚地、魏地、齐地,方便楚、魏、齐三国之间的贸易与其他经济交往。

楚国货币文化与黄河流域货币文化互相影响,楚国货币文化既受黄河流域货币文化的影响,也影响黄河流域货币文化。如楚国的金币在中原各国流通,必带去楚国金币的使用方法、重量单位与衡制。楚国金币称量使用,其称量单位,文献记载或为斤,或为镒;出土的金币、衡器和楚简都是“益”,即镒。实测重量,1镒250- 251克。据出土的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各国的衡器、金属器上铭文实测,赵国1斤224-250克;魏国与韩国1镒315克,1斤250克;秦国1斤 253克。楚国1镒的重量与韩、魏、秦1斤的重量非常接近。后来,秦统一货币制度时,规定黄金币以溢(镒)名,在重量单位名称、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名称上与楚制一致。汉的金币以斤为单位,秦1斤重253克,西汉1斤重248克。楚金币重量单位镒的量值与汉金币重量单位斤的量值非常接近。从这方面说,汉与秦、楚是一致的。此中原因在于,战国末期,楚金衡1镒的量值,与秦1镒的量值和赵、魏、韩各国1斤的量值已逐步趋向一致。


注释:

[1] 赵德馨.论先秦货币的两种体系——从货币文化的视角考察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的异同[J].江汉论坛.2004年9月.

[2]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882.

作者简介

张玲,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