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天王俑
文物名片

彩绘天王俑,唐代,陶质,高77厘米,座长22厘米,座宽14厘米,座高12.00厘米。2003年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巩义市常庄变电站M1发掘。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2003年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配合巩义市北山口常庄变电站扩建过程中,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 (0311GCBM1)。该墓葬由于早年坍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存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平面近“甲”字形,呈南北向。墓室平面近正方形,墓圹已不甚整齐,坍塌较为严重,木棺已朽成灰,人骨架亦腐朽无存。随葬器物除墓志外,均为陶塑制品。大多分布于墓室东侧,器表多饰彩绘,有天王俑、镇墓兽、侍俑、文官俑、马、骆驼、伏听俑、酱釉俑、碓、灶、井、磨等,破损严重,大多经过后期修复。[1](图1)

图1 墓室平面图  1.天王俑

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天王俑,体态高大,雄壮威武,头梳宝髻,护领上折,身着明光铠,肩有龙首披膊,胸前圆护呈桃形,腹护呈半圆形,革带齐备,甲下刻饰流苏,小腿着膝裤,足蹬高腰靴,足下踩踏跪羊形高台座。国字脸庞,浓眉,二目外凸圆睁,阔鼻,墨绘八字胡须,张口露齿,神情刚健,凶猛可怖,使人望而生畏。左手扶于腰际,右手握拳上举。该天王俑比例均匀,通体饰黄、绿彩,粉红陶胎,手、模制作而成。彩绘华丽,显现了盛唐时期陶俑之风格,无论是做工,还是造型,均堪称唐代之佳品。(图2、图3)

图2  彩绘天王俑背面

图4  巩义市常庄变电站天王俑线条图

文化解读

盛唐时期,受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影响,镇墓用的天王俑开始出现。天王俑为唐代镇墓神煞的一种,是唐高宗时期取代镇墓武士俑而出现的独特俑类。其来源于佛教中帝释外将的四大天王,分别以增善根、净天眼、护国土、扬福德为主职。唐人将其与镇墓兽结合置于墓葬中,以充当辟邪的守护之神。天王俑造型基于武士俑,通常为头戴飞凤圆顶盔或束发,两眼外凸,面目狰狞,身披铠甲,铠甲上缀兽面护胸 ,狮面胄甲,象头护膝,着靴,脚踏卧兽或挣扎欲起的鬼怪,一手叉腰胯间,另一手握拳于胸侧作持物状,一腿直立,一腿弯曲。形态逼真传神,整体造型威猛高大,气宇轩昂,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古人相信灵魂不死,为了保护墓葬和死者的安宁,将镇墓神煞放在墓中作为随葬品,除了可以驱邪避崇, 震慑鬼怪,同时还能达到恐吓盗墓者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唐朝盛行厚葬之风,墓葬是社会传神体现,所以墓葬中的随葬品无不映现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同时变更。使得陪葬俑的风气达到了“凡大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2]之地步。

天王俑一般是成对出现在墓葬中,多置于墓门两侧,与两件镇墓兽一起被称为“四神”。天王本为佛教的护法神,最初一般出现在佛教的寺庙和石窟中,在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受帝释天的指挥护佛护世,守护世界无灾无难、众生安居乐业。到了唐高宗时期,墓葬之中开始出现天王俑,其身份也超越了佛教的护法神,成为墓主的守护者。天王俑被唐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因此在唐代很多墓葬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达官贵人墓葬中都发现有天王俑。

天王俑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唐高宗时期开始在墓中出现,并逐渐取代之前的武士俑,一般式样是脚踏卧兽,中期时又出现脚踏俯卧形鬼怪和脚踏蹲坐状鬼怪式样,到晚唐时期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又逐渐被铁牛、铁猪所取代,数量减少,直至消失。

比较研究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墓葬中的天王俑形象也随之失去古印度佛教中护法神的姿容。天王俑其形体特征多为头戴兜鏊或束发,身披锴甲,(内着以膝裙为主),着靴,造型中加入神话因素。脚下多踩卧兽、夜叉或山石行座。卧兽造型多为牛、羊、鹿状;夜叉造型多仰、伏、坐;山石多与底座连为一体。从制作工艺上可分为彩绘陶俑和釉陶俑两种。彩绘陶俑是用捏塑和模制(合模或分体模塑)的方式成型,等胎体入窑焙烧后,再在表面施白色泥料(化妆土))然后在其上用各色矿物质加以绘彩,胎质有灰陶、红陶、高岭土。釉陶俑也叫三彩俑,是在同一塑品上将黄、绿、蓝、白、褐、酱、赭等多种釉色交错使用,使三彩俑达到色彩明快鲜艳、斑斓夺目的整体效果,更能增加天王俑的神秘色彩。天王俑的发展过程整体来讲,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唐时期的天王俑头戴兜鏊,怒目张嘴,身穿甲胄,长至膝部,腰束带,双手握拳弯举胸前,站姿多分腿直立,足下踩卧兽型,底带托板。后又出现的足下踩夜叉型,夜叉呈卧式。此期的天王俑主体造型均采用写实手法,形体各部分比例不够协调,姿态僵硬。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5年在咸阳师专发现的一座初唐墓葬出土一件天王俑[3],高60厘米。由上下半身以及底座三部分组成,头戴红色兜鏊,身着黄色明光铠,两臂用黑彩绘出甲叶,双手握拳,原持物丢失,脚踏一卧牛,体中空,面部狰狞,双眼突出。(图4)

图4 咸阳师专初唐墓出土天王俑

盛唐时期的天王俑,头戴兜鏊或束发,脸型丰满,多一手叉腰,一腿弯曲,足下踩夜叉。这一时期的天王俑制作精美,主体造型体格雄健,服饰华美,工艺精制,动态感强,既夸张又真实自然,给人一种和谐饱满的印象。

河南博物院藏的另外一件巩义市常庄变电站M1出土的彩绘天王俑,高75厘米,座长15.5厘米,宽13厘米,座高12厘米。俑头戴束发冠,簪失,身着明光铠,肩有龙首披膊,甲身胸索上饰有花结,胸护上部呈方形,下部弯曲呈钩形,腰系带,腰带下的膝裙绘方格状甲片,甲身下摆饰流苏,足着高腰靴,足下踩踏跪羊形高台座。眉弓凸起,双目圆睁,目视右方,八字胡须,张口露齿,面部狰狞,作发威状,右手扶于腰间,左手握拳前伸,手指空握,原持物已失。通体饰黄彩。粉红陶胎,手、模制作而成。(图5、图6)   

图5  河南巩义市常庄变电站M1出土天王俑

图6  河南巩义市常庄变电站M1出土天王俑背面

唐三彩的烧造是在高宗时期,因此武则天以后的墓葬中三彩俑才较多出现。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窑头村张思忠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天王俑[4],高88.5厘米,怒目圆蹬,高鼻较尖,头戴兜鏊,其上装饰有一朱雀。身着光明甲,胸前左右各一圆护,肩覆披膊作龙首状,龙鼻剧烈上昂。左手握拳上举,右手叉扶腰际,中心纵束甲带,腰带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足蹬尖头靴,脚踏卧牛镂孔台座。颈部、头部和兜鏊均不施釉,饰以彩绘,其余部位施有褐、绿、黄三色釉。(图7)

图7 张思忠墓出土三彩天王俑

河南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天王俑,高63.5厘米,头戴盔,怒目圆睁,宽鼻,嘴紧闭,紧身铠甲,右手握拳高举,左手叉腰,足穿靴,左腿直立,右腿弯曲,脚下踏小鬼。小鬼全身裸,头转向下,胸腹朝上,右手板天王右脚,左手屈肘支于台座上,作挣扎状。俑颈部以上未施釉,身体釉彩以蓝色为主,兼施褐、黄色釉。(图8)

图8  洛阳唐墓出土三彩天王俑

位于乾陵东南的唐章怀太子墓出土两件三彩天王俑[5],其中一件通高130厘米,头戴翻沿兜鏊,竖眉怒目,面稍左偏,抿嘴俯视,作喝叱状,右手叉腰,左手作半握拳持兵械状,右腿直立,左脚踩踏与一俯身人面鬼蜮肩部,脚下鬼怪人面、尖帽大耳,鼓目咧嘴,头向上仰作挣扎状。俑通身施绿釉,间施以红、黄两釉,立于高18厘米的镂空台座上。(图9)

图9  唐章怀太子墓出土三彩天王俑

到了中晚唐期,天王俑衣饰简化,体态臃肿,制作工艺较之前粗糙简陋。整体身材较矮小,头戴半圆盔帽,帽后突出呈扇形。腰带装饰复杂,足下踏小鬼。此后,天王俑逐渐在墓葬中消失。如西安郊区M411和西安硫酸厂M7出土的两件天王俑[6]。(图10、图11)

图10  西安郊区M411天王俑

图11  西安硫酸厂M7天王俑

天王俑从出现到消失,仅存在二百多年,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首先,人们对英雄人物的神化心里。隋末农民起义,为建立强盛的唐王朝立下战功的将领和元勋,收到人民的高度爱戴,从而被神化。另外,繁盛的唐王朝,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高峰,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天王也被世俗化,这一特点也在天王俑的形象中体现出来。从整体上来看,镇墓俑的形象具有早期天神因素的“武士状”逐渐演变为具有明显北方天王特征的“天王状”,是一种文化的流行趋势,是社会形象和社会意识的再现,它的演变涉及人类思维及文化的发展。唐代天王俑融入了盛唐社会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尚。 

相关链接

天王俑的冠饰[7]

一、宝髻与花冠。天王俑的造型来源于佛教中的天王图像,因此其发型与头饰多于菩萨造像相同,即束发于顶梳宝髻。这种宝髻又称“菩萨髻”,后又出现花冠式样,也多同与菩萨造像。

在中国古代发式中,束髻、着冠是华夏地区成年男子常见的样式。唐墓镇墓俑由于是明器,在发髻、冠上已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在造型中只是呈现一个笼统的概念,并不像佛教天王造像所描绘的细致复杂。

二、鸟型冠饰。从目前出土的天王俑来看,有不少塑有鸟形冠饰的形象。一种是俑头顶束发,上附有鸟形饰;一种是俑头戴兜鏊,兜鏊上附有鸟形饰。鸟形多呈高尾、展翅,类似孔雀状。这种冠饰也早见于佛教造像与图像中,云冈石窟9、10等窟的北魏力士造像、敦煌莫高窟257窟的壁画北魏天王图像都表现为头顶饰有鸟形冠;敦煌莫高窟380窟壁画天王图像表现为头戴兜鏊,兜鏊上有鸟翼。佛经中也有金翅鸟,象征弘法利生事业的胜利。因此,中国佛教造像与图像中出现的鸟形冠饰来源于多种艺术的互动影响。

唐朝时期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佛教被统治阶级大力推崇。佛教艺术与本土主流文化艺术在互相交融与碰撞后,内化成一种被当时社会共同认知并接受的形象,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天王俑的冠饰形象就是这一特征的有力显示。


参考文献

[1]郑州市文物考古所.巩义常庄变电站大周时期墓葬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05(1):4.

[2](明)解缙等纂《永乐大典》卷八一九九《大汉原陵秘葬经》[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6:3828-3829 .

[3]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师专唐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8(5):10.

[4]王蔚波.唐三彩四神精品赏析[J].收藏家,2005(8):53.

[5]李阿能.唐章怀太子墓镇墓四神俑浅说[J].文博,2011(6):38-43.

[6]李峰.西安地区隋唐墓葬镇墓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生论文,2008:47.

[7]杨洁. 唐代镇墓天王俑的佛教世俗化因素考略——兼谈两京地区的差异[J].四川文物,2009(5):39.

趣味猜想

1.天王俑脚下所踩的夜叉,有什么含义呢?

2.洛阳地区的墓葬中,为何不见胡人面相的天王俑?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熊丽萍,本科学历,就职于河南博物院办公室,文博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和文化历史研究。

梁爽,云南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方向硕士,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