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彩绘袖手抱印石女俑
文物名片

宋代彩绘袖手、抱印石女俑,均为石灰岩质,一高43.50 厘米,另一高37厘米。1971年河南省方城县金汤寨北宋范氏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从造型上看彩绘袖手女俑,头梳高髻,朱唇,身穿对襟宽袖长袍,内着百褶长裙。裙下露足,著云履,双手袖于怀中,身立于方座之上。抱印女俑,头梳双鬟髻,扎红带, 搭于耳旁。身着敞领宽袖袍,下系百褶长裙,裙长掩足,仅露出云履之头。腰系绦带, 垂于腰后。手捧红布包裹的印玺于怀中,立于方座之上。俑的面部雕刻细腻,相貌清秀,表情温婉而矜持,似乎在专注等候主人的呼唤,去完成主人吩咐的工作。

图1 彩绘抱印石女俑背面

两件女俑采用了平刀和圆刀两种雕刻工艺,刀法洗炼,线条流畅,雕琢精细入微。尤其是在女俑的发髻和褶裙部分,采用线刻的手法,刀法精细自然,将发丝和裙褶雕刻的丝丝分明,衣纹流畅有层次,富于质感。俑的表面均施彩绘,除俑身残存朱色外,其他颜色均已脱落。这种装饰手法使得石刻女俑的形象更具艺术效果,更真实。但二俑的头部比例均较大,“仍有隋唐‘相匠’着重颜面刻画的传统风尚的痕迹”。[1]

此二俑是1971年方城县金汤寨北宋范氏墓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砖墓志两块。根据墓志得知此墓为北宋徽宗时期的尚书左丞范致虚的父亲范通直的墓葬。墓中共出土了13件石俑,其中男俑10件,女俑3件[2],本文所提袖手、抱印女俑即是其中2件。这两件石俑的整体造型、雕工皆具宋代典型特征,是宋代圆雕石刻中的精品,体现了宋代工艺匠师反映现实生活的高超艺术创造力,对研究宋代石刻以及宋代石刻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化解读

宋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审美风格的变革时期,此时的文化由汉唐时期所构建的大气、外放、注重气势恢弘的风格,转向内省、真实、平淡之风,更加强调人格精神。这与宋代整个社会的思潮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末五代的战乱,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士族门阀衰落,士庶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加之北宋统一后,社会环境安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促使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高度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市民阶级作为新兴力量逐步崛起,成为新的审美主体,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可以说宋代文化,是在结束了长期割据局面后对前代文化的一次重新整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审美价值取向与社会意识更倾向于现实,更加的世俗化[3],具有民间艺术的生活气息。文化气质的改变,深刻的影响着宋代的绘画、诗词文学、雕塑等诸多的艺术活动。

宋代的雕塑创作有别于唐的雄浑博大、艳丽丰腴,更加平淡自然、清秀理智,表现出生活化、世俗化倾向,神性日渐式微,手法上趋于写实更加逼真,材料使用更加广泛,制作工艺有所提高,将神灵化为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普通人”,形成表现生活的画卷。从类型来看宋代雕塑主要分为陵墓雕刻、宗教造像及案头小雕塑。宋代的雕塑家按照时代的审美需要和自己对生活理想来塑造宗教人物,创造出生动自然、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使得宗教艺术完全的世俗化、个性化,向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升华,将虚无缥缈的神雕成了身边的平民百姓。使一些严肃的宗教题材更加的生动,富有生活情趣,使人间世俗生活融合于佛教内容之中。本文着重从陵墓雕刻来考察宋代的雕塑艺术。宋代的陵墓雕塑有帝陵和一般墓葬之分。帝陵雕刻以北宋皇陵为代表,基本承袭了唐代帝王陵墓雕刻之制,以人物、动物石刻排列成组雕,但规模小于唐代,整体布局规整精谨,动物雕像灵动,富于生气。

普通宋代墓葬中的雕塑,虽无帝陵中气势宏大的石雕群,但却有各式各样的随葬俑,显示着宋人生活气象。有些俑制作工艺精湛,代表着宋人的雕塑工艺水平和成就。俑,是古代用来代替人殉的特殊葬品。它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自商代中晚期出现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隋唐诸代的发展与繁荣,及至宋代,由于随葬习俗的改变,随葬俑制作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幅下降,远不如前代。虽然俑的发展到了宋代已呈现式微的趋势,但是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一、题材内容较前代有了突破,更加趋向生活化,多样化,出现了表现杂剧场面的群俑、四神,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书生、抬滑竿者等。二、表现手法的创新,宋俑就已出土的制作来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品类雕砖俑,不再局限于圆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采用雕塑、刻画、捏塑、彩绘、模印等多种方法,因而形象的变化也较为丰富,并继承历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有益因素。更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及不同身份地位的区别,俑的头身比例逐渐趋于协调,注意衣纹的流畅和表现体肤的质感。材质方面,宋辽时代出现石雕俑,包括青石俑、寿山石俑等,而数量最多的当属陶、瓷俑,大大超过了木雕、石雕及其他材质的俑。陶土的可塑性强,塑造的俑细腻入微、栩栩如生。从地区来看,宋代南方地区瓷俑发达,北方地区的陶俑、雕砖俑和壁俑较多。

比较研究

虽然宋代的随葬俑相比前代呈现衰落之势,但仍出土了为数不少形状各样、材质各异的随葬俑,其中最为特别的是石雕俑的出现,如河南方城的范氏家族墓、福建地区的陈元吉墓、许峻墓中都出土有大量的石雕俑。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河南地区宋代墓葬中的随葬俑多为陶俑或雕砖俑,石雕俑仅见于方城的范氏家族墓[4],而南方地区尤其是福建地区出土了大量的石雕俑。我们将这几座墓中出土的石俑做一比较研究,来考察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表一 豫闽宋墓中出土的石雕俑统计

表一中,方城范氏家族的两个墓中共出土了51件俑,福建两座宋墓中共出土石雕俑131件,从数量上来说河南地区宋墓出土的石俑数量远少于福建地区。而从石雕俑的材质来说,河南两座宋墓采用的是石灰岩雕凿,而福建的石雕俑则是寿山石。

从俑的形象来说,这些随葬俑可以分为人物俑、动物俑等。其中人物俑是宋代随葬俑中最为普遍的一类,人物俑形式多样,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各种人物,根据其不同身份将人物俑分为男女侍仆俑、文俑、武俑、宗教神仙俑。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侍仆俑、文吏俑。这些俑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其权势与荣耀,希望在地下世界也能享受到众仆环绕、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还有一些镇墓俑、神煞俑则起到镇墓安魂,保护墓主的作用,同宗教观念和堪舆迷信有关。

图2 福建陈元吉墓南室石捧物俑

图3 陈元吉墓南室石交叉拱手俑

图4 福建陈元吉墓北室石合袖拱手俑

图5 福建陈元吉墓北室石交叉拱手俑

(图片2-5均来源:《文物》2011年07期)

动物俑的数量远远少于人物俑的数量,主要表示六畜兴旺之意,其中大部分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鸡、鸭、狗、马、龟等。还有一些神兽灵异俑,主要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富有神奇色彩,寓意吉祥的奇禽怪兽。

从雕刻技艺来看,方城范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石雕俑的雕工更加精细,外表还有彩绘,五官精致清晰,人物的衣饰纹理、发丝等细节处理的更加细腻、生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特性;而福建地区的寿山石雕俑的雕工更加朴拙,人物俑多是在切割成菱形的石块上进行雕刻,面部五官混沌,动物俑取前后略呈平面的石块进行雕刻,雕刻的规格比较统一,雕工比较简略,以立体圆雕为主,人物俑的衣服纹理和动物俑的麟甲的处理方面多采用阴刻平行弧线或菱格、方格的处理方法,刀法规整,具有素朴之美。

图片6:范通直墓出土的石刻男侍从俑(来源:《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图录)

从出土的墓志可知,范通直及其夫人强氏祖籍为建安郡高平,即今福建建瓯县,下葬年代为北宋晚期的哲宗、徽宗年间。范通直夫妇的三子范致虚曾两次知邓州,在此期间,其家族由福建流寓方城,以后多殁于此地。福建地区的寿山石雕刻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时期。1954年在福州仓山发现了一座南朝时的墓葬,出土有一件寿山石刻猪,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福建就已有寿山石刻[8]。而以寿山石俑随葬,在北宋时期的福建地区就已开始出现,至南宋时达到高潮。范氏家族祖籍福建,流寓方城地区,去世后安葬方城,未能归葬原籍,或许后人不忘家乡丧葬风俗,遂以石俑随葬。又因路途遥远,寿山石料难得,因此就地取材,以当地所产的石灰岩为雕凿材料,并融合本地的雕刻技艺,从而出现了这样一个以石雕俑随葬的家族墓地。可以说,范氏家族墓是北宋晚期福建地区与河南地区丧葬文化的融合的产物。

相关链接

宋代女性装束

俑是中国古代的匠师按照要求,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特点进行创作的,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是一个历史时代的载体,能够充分体现古人的生活习俗和衣着服饰。北宋范通直墓中出土的两件石雕女俑形象,就很好地展现了北宋女性流行的服饰及发型。

袖手女俑曲眉红唇,头上黑发绾梳高髻,把长长的头发盘成各种样式的发髻,在发髻上再插饰各种金玉珠翠,是宋代妇女较流行的一种发式。这种发式是沿袭五代之风,并在五代基础上又竞尚高大,尤其是北宋末年,上下相仿,更是流行。为了使发髻高大,更有人用假发或别人的头发做成假髻,可以随时装戴。宋诗有 “门前一尺春风髻”的描述,以形容当时发髻之高。

女俑内著窄袖对襟衫,外罩红色宽袖长袍,下穿百褶裥裙,衣纹线条清晰,轻飘流畅,正如宋词所描述的“裙儿细裥如眉皱”的模样。足穿尖头鞋,头似凤嘴,微露于裙外,整体造型是宋代妇女典型服饰装束。外穿的红色宽袖长袍在宋代,被称为褙子,始见于隋唐,由半臂发展而来,盛行于宋元时期。宋代女性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皆穿褙子,可做常服或礼服。其基本形制为直领对襟、长袖,长袖有宽有窄;衣长或齐膝,或至膝上,也有长至脚踝处。腋下开衩,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不系结起垂挂装饰作用,前后衣身和衣襟不缝合,不施襻纽。褙子一般不单独穿用,而是罩在衫、襦、裙等衣服外面,行动之间,里面衣服的色彩和款式会露出,尽显内敛优雅。

图7 宋代厨娘砖雕

 

图8 宋人绘《瑶台步月图》中身穿褙子的女性

(来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图9 山西晋祠圣母殿中侍女(外罩褙子)(来源:中国彩塑精华珍赏丛书)

抱印女俑上身内穿圆领内衣,外著窄袖襦裙,下穿密褶裙,头梳双鬟髻,是宋代青年女子常见的打扮。双鬟髻是宋代女子常梳的一种发式,由双丫髻发展而来。女子成年而未出嫁,梳双髻显得年轻俏丽,所以这种发式为年轻女子所喜爱;另一方面,年轻婢女多常梳这种发式,因此古代又称婢女为丫环,久而久之,双鬟髻就成为一般身份较低的年轻女子的专用发式。

图10 山西晋祠圣母殿中梳双丫髻侍女(来源:中国彩塑精华珍赏丛书)

从神情间可看出,范通直墓中的这两件女俑分别代表了宋代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装扮。身穿褙子,拱手而立的女俑的年龄应稍长于抱印女俑,其身份也应高于后者。

提到宋代的侍女形象,通常人们会想到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的数十位彩塑侍女。晋祠圣母殿内,共有彩塑侍女33身,皆为宋代原塑。其形象各具特征,其面貌身形或据当时宫廷嫔妃妇女而做,弱骨丰肌,很符合宋代的社会审美标准。并且于神情间可以看出其不同的年龄、性格等。

晋祠是供奉神像,以宫女形象为主,其服饰、色彩等相对要夸张一些,而且有些服饰在宋代普通社会多已不再使用,并不能代表宋代普遍的服饰特征。而范通直墓中的女俑,是宋代一般官员家庭的随葬品,衣饰简单大方,十分写实,更能反映宋代女性的真实形象,为我们考证宋代女性服饰提供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 曹者祉,孙秉根主编.中国古代俑[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344.

[2] 刘玉生.河南省方城县出土宋代石俑[J] .文物,1983(8).

[3] 汤箬梅.俗情与写真:宋代雕塑风格探析[J] .兰台世界,2015(3):138.

[4] 孙广清.河南宋墓综述[J] .中原文物,1990(4):83-89.

[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方城县盐店庄村宋墓[J] .文物参考资料,1958(11):75-76.

[6] 张焕新.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J] .文物,2011(7):71-84.

[7]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J] .文物,1995(10):22-33.

[8] 张振玉.寿山石刻猪与古代福州寿山石文化[J] .华夏文化,1996(1):50.

趣味猜想

一般从俑所着衣饰及其神情,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其身份。如抱印女俑手中抱印,我们可以判断其或许常伴主人身边为其用印服务。请猜想袖手女俑的身份应是什么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董源格,女,河南财经学院文秘系毕业,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图书资料部,文博馆员,着力于图书期刊管理及文博研究。    

闫睿,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